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国审小麦品种山农20高产稳产、广适性表现及遗传解析
王延训, 田纪春
作物杂志    2023, 39 (1): 46-5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3.01.007
摘要1950)   HTML16)    PDF(pc) (677KB)(145)    收藏

山农20是山东农业大学利用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的多抗、广适、高产且稳产小麦品种,先后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北片、新疆和甘肃审定。山农20含有长穗偃麦草和美国种质血缘,表现抗病、大穗和大粒等优异农艺性状。通过基因功能标记或与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的检测,分析了山农20含有的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得出山农20含有Pm2Pm24Pm30白粉病抗性基因,在田间表现出较好的白粉病抗性;含有Yr15Yr26抗条锈基因、Lr21抗叶锈基因和Ses1抗纹枯病基因,在田间表现出较好的条锈病、叶锈病及纹枯病抗性;聚合了控制小麦产量三因素的基因位点,即粒重位点QGw6A-29QTaGW4B.4、穗粒数位点QGns2B-2、穗长位点QS12D-3、分蘖成穗位点QMtw5D-1QMtw6A,这与其高产、稳产和广适性是一致的。以上信息为深入认识山农20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机理提供了线索,对未来小麦遗传改良中高效利用该品种的重要基因具有实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玉米品种对不同地区玉米南方锈菌的抗性评价
黄莉群, 马玥, 戚新蕾, 孙秋玉, 董佳玉, 李冠甲, 马占鸿
作物杂志    2021, 37 (6): 205-21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33
摘要1115)   HTML10)    PDF(pc) (863KB)(159)    收藏

为明确我国各地区玉米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水平,为品种推广和抗病品种科学布局提供依据,利用85个玉米品种对海南三亚、广东河源、广西河池和湖南邵东4个地区的玉米南方锈菌菌株进行了田间抗病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品种对不同地区来源菌株的抗性水平有差异。综合各地区玉米南方锈菌的抗性评价可知,玉研505、鲁宁184、蠡玉88、太平洋99和绿海200等9个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最强,优迪598、三北63、联创839和冠玉911等19个品种次之,禾新9号、德禹M8、宁玉502、新玉27和晨强808等17个品种抗病性最弱。供试品种中,表现为高抗、中抗和感病的品种百分比分别为10.59%、22.35%和67.06%,说明我国玉米品种整体上表现为对玉米南方锈病抗性较差,病害容易流行,需注意预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玉米新品种荃科玉900的选育与栽培制种技术
王家保, 冀怀远, 梅家法, 陶志国, 疏志峰, 江三桥
作物杂志    2022, 38 (4): 267-27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4.038
摘要1039)   HTML14)    PDF(pc) (377KB)(140)    收藏

荃科玉900是安徽荃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以自育系Q900为母本、自交系Q69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于2020年5月通过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玉20201001”。荃科玉900具有高产、稳产、株型紧凑、抗倒和抗锈病等优点。该品种于2017-2019年连续3年参加神农玉米联合体区域试验,产量均居参试品种小组第1位,平均产量9103.5kg/hm2(606.9kg/667m2),较对照品种郑单958平均增产7.5%,增产点率100%。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江汉平原大豆品系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
刘歆, 杨芳, 邓军波, 汪嫒嫒, 何念, 陈艳
作物杂志    2021, 37 (5): 57-6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5.009
摘要899)   HTML17)    PDF(pc) (664KB)(243)    收藏

种质资源是大豆育种的基础,理论方法是品种选育的关键。以64份大豆品系为材料,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大豆品系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筛选适宜江汉平原种植的大豆品系,同时探究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为选育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提供种质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系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9%~46.95%,有效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因子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转化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株高因子、粒重因子和品质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0.067%。由农艺性状与综合得分相关性分析可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7个农艺性状可作为大豆品系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将64份大豆品系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31份,类群Ⅱ24份,类群Ⅲ 9份,类群Ⅲ大豆品系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江汉平原种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主栽大豆品种产量指标筛选及评价
李灿东, 郭泰, 王志新, 郑伟, 赵海红, 张振宇, 徐杰飞, 郭美玲
作物杂志    2021, 37 (2): 45-5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06
摘要852)   HTML17)    PDF(pc) (581KB)(200)    收藏

以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28个大豆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该区域大豆产量进行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0个产量相关单项指标转换为4个独立综合指标,性状累计贡献率为79.083%;通过隶属函数计算产量综合评价值(Y),对参试品种进行产量综合评价,筛选出了产量较高的大豆品种合农71、合农85、绥农26、合农75、黑农61及合农76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大豆产量评价数学模型,Y=0.122+0.736X1+0.465X2+0.168X3+2.527X4+0.326X5+0.289X6-0.313X8,平均估计精度为92.16%;筛选了7个核心产量评价性状,分别为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及4粒荚数,该模型可作为大豆育种材料产量评价及品种产量鉴定的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玉米品种京农科728机械粒收质量性状研究
徐田军, 吕天放, 赵久然, 王荣焕, 崔铁英, 贾晓军, 张勇, 蔡万涛, 刘月娥, 刘秀芝, 陈传永, 王元东
作物杂志    2021, 37 (2): 101-10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14
摘要800)   HTML11)    PDF(pc) (654KB)(222)    收藏

玉米机械粒收已成为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首批通过籽粒机收组国家审定的主推品种京农科728为研究材料,于2016-2018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累计50个试点开展机械粒收质量性状研究,以期为该品种示范推广和机械粒收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京农科728在6月1-22日播种,均能在9月10日-10月8日正常成熟,出苗-生理成熟期平均天数为100.3d。在生理成熟后10d左右机械粒收,平均籽粒含水率24.3%,平均籽粒破碎率3.9%,平均机收杂质率1.6%。京农科728机械粒收平均产量10 526.0kg/hm2,其中以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试点机收产量最高,为12 078.0kg/hm2,有40个试点机收产量≥10 000.0kg/hm2,占比80.0%。机收质量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破碎率和杂质率与籽粒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8和0.57,n=50),籽粒含水率是影响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京农科728在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具有良好播期适应性,6月上旬至下旬播种,最早9月中旬、最晚10月上旬均达生理成熟,机械粒收质量达国家机收籽粒标准,可实现玉米籽粒直收,且机收产量高,在黄淮海夏玉米区能够保证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和产量,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普洱烟区氮肥运筹及株距对烤烟品种云烟116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张玺, 谢晋, 黄浩, 高仁吉, 鲁超, 周意霖, 梁增发, 王维
作物杂志    2022, 38 (5): 188-19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5.027
摘要773)   HTML1)    PDF(pc) (507KB)(101)    收藏

为探讨适宜普洱烟区烤烟新品种云烟116的最佳施氮量、氮肥基追比例以及种植株距,采用L9(34)无交互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烤烟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协调性以及感官评吸质量综合得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云烟116在行株距(1.20m×0.50m)、低氮水平(112.5kg/hm2)且氮肥基追比例为5:5时,经济性状和综合品质表现最佳。与常规生产措施相比,云烟116需严格控制氮肥用量,比主栽品种云烟87低7.5~15.0kg/hm2为宜,氮肥基追比例可适当调整,降低基肥比例,适当增加追肥比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5个秋葵品种果实性状、质地、营养品质及抗氧化性比较
王继玥, 刘政宏, 姜连, 白禹, 张婷, 刘燕, 石登红
作物杂志    2022, 38 (3): 200-20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3.029
摘要735)   HTML9)    PDF(pc) (423KB)(119)    收藏

秋葵果实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用于生产保健食品和治疗多种疾病。比较了5个不同品种秋葵(咔里巴、红秋葵、杨贵妃、绿白一号、纤指)果实的性状、质地参数(硬度、黏着性、弹性、凝聚性、咀嚼性和回复性)、营养品质(总糖、还原糖、游离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C和粗纤维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绿白一号果实的各指标综合表现最优,可作为秋葵品质育种的重要材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贵阳烟区云烟87不同长相中棵烟产量和质量比较分析
孟霖, 祖庆学, 聂忠扬, 冯裕洋, 仙立国, 朱国兵, 杨秀军, 孙福山
作物杂志    2023, 39 (1): 207-21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3.01.031
摘要712)   HTML3)    PDF(pc) (407KB)(54)    收藏

为进一步提升烤后烟叶品质,为贵阳烟区提供理想中棵烟株型判别标准,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研究成熟期3种不同长相的中棵烟(T1:小,T2:中,T3:大)烤后烟叶产量和质量。结果显示,不同长相中棵烟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及烟叶品质差异显著,T2处理烟株的产量和质量最为协调,单位面积产值最高,达55 188.15元/hm2,烤后上等烟比例达60.23%,较T1和T3处理分别提高了12.24%和8.59%;T2处理烟叶均价最高,为27.12元/kg,较T1和T3处理分别高出2.14和1.47元/kg;T2处理烟叶油分较多,色度较强,化学协调性优于其他2种株型中棵烟,感官质量总得分比T1和T3处理分别提高2.30和1.63分。综上所述,贵阳烟区理想中棵烟株型形态参数以株高109.30cm、茎围10.70cm、节距5.70cm、留叶数17.33、腰叶长73.97cm和腰叶宽32.43cm为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小麦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栽培研究进展
石雄高, 裴雪霞, 党建友, 张定一
作物杂志    2022, 38 (1): 1-1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01
摘要635)   HTML53)    PDF(pc) (808KB)(356)    收藏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小麦栽培上可实现节水30%~40%、节肥20%~30%以及增产15%~30%,水分和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40%~60%和30%~50%;同时可改善小麦籽粒品质,减少100cm以下土层NO3--N积累,降低氮肥淋失风险,以及缓解土壤中N2O气体向大气排放。本文概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对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小麦产量、品质、水肥利用率及水肥运移规律、N2O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为水肥一体化技术从“高端农业”走向普遍、从设施农业走向大田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利用近缘种属优良基因改良小麦研究进展
贾子苗, 邱玉亮, 林志珊, 王轲, 叶兴国
作物杂志    2021, 37 (2): 1-1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01
摘要515)   HTML63)    PDF(pc) (68562KB)(993)    收藏

小麦是我国以及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需要培育高产、多抗且优质的小麦品种,确保小麦安全生产和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由于在培育小麦新品种过程中严格持续不断的人工选择,小麦初级基因库已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小麦的近缘次级基因库,将传统的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结合,通过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工程等方法将小麦近缘种属中的优良基因引入到小麦染色体组中可突破这一育种瓶颈,培育符合当代育种目标的小麦新品种。本文简要介绍了将小麦主要近缘种属及将其蕴含的优良性状和优良外源基因引渗到小麦基因组中的主要技术及特点,重点综述了利用近缘种属优良基因改良小麦抗病性、品质和生长发育等性状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小麦近缘种属优良基因的挖掘和新品种培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湘烟7号烘烤过程中烟叶失水和色素降解特性
朱林, 曹想, 邓小华, 胡日生, 裴晓东, 向世鹏, 肖志君, 王卫民, 章程, 江智敏
作物杂志    2022, 38 (5): 174-17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5.025
摘要504)   HTML1)    PDF(pc) (416KB)(72)    收藏

为明确湘烟7号在烘烤过程中烟叶失水和色素降解的特性,以云烟87为对照,采用电烤箱试验方法,探究不同部位烟叶的叶片与叶脉失水特性及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湘烟7号叶片失水高峰早于对照;湘烟7号中、下部叶易烤特性优于对照,上部叶相反;在变黄前期(24h),湘烟7号叶绿素a降解速率显著低于对照,而叶绿素b相反;湘烟7号与对照的叶绿素降解量差异不显著;湘烟7号的类胡萝卜素降解速率和降解量显著低于对照。可见,湘烟7号烘烤过程中烟叶失水和色素降解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需依据该品种烘烤特性制定适宜的烘烤工艺,以发挥其质量潜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不同生态区谷子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分析
赵利蓉, 马珂, 张丽光, 汤沙, 原向阳, 刁现民
作物杂志    2022, 38 (2): 44-5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2.007
摘要456)   HTML25)    PDF(pc) (913KB)(292)    收藏

选取山西、吉林、河北和河南等地的16个谷子品种,研究不同谷子品种在同一地区种植农艺性状、产量、小米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和理论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株高变幅为108.68(黑谷8号)~160.42cm(晋谷40号),理论产量变幅为2625(长生16号)~4215kg/hm2(晋谷40号)。参试品种橘色颜色指数(CCI值)变异范围为2.37~4.48,以晋谷40号CCI值最大,粗脂肪变异系数为3.29%~6.45%,长生8号和神谷13号的胶稠度和蒸煮性好,豫谷35号、长生16号和神谷5号的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高。氨基酸呈味特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丙氨酸含量越高,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总和与苦味氨基酸含量的差值越大,鲜味越浓。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长生8号、长农52号、长生16号、豫谷35号和晋谷40号5个产量与品质表现最佳的品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澳大利亚农业氮肥施用概况及对我国氮肥施用的启示
许宁, 钟大森, 吴长付
作物杂志    2021, 37 (1): 1-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01
摘要440)   HTML21)    PDF(pc) (520KB)(442)    收藏

澳大利亚是全球优质农牧业产品的重要出口大国,其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出口农牧产品品质均享誉世界,而其化肥尤其是氮肥用量却明显低于我国。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科学施用氮肥的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不足。本文系统分析了澳大利亚在降低氮肥施用量、优化氮肥施用方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管理等典型做法,以期为我国氮肥施用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经验参考和政策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化控剂玉黄金对春玉米抗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刘子刚, 卢海博, 武敏桦, 赵海超, 魏东, 黄智鸿
作物杂志    2022, 38 (1): 142-14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21
摘要438)   HTML3)    PDF(pc) (542KB)(168)    收藏

以京农科728和金农738为试验材料,研究3个不同种植密度下化控剂玉黄金(主要成分胺鲜酯和乙烯利)对春玉米抗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玉黄金后,能够降低株高和穗位高,缩短节间,提高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从而提高抗倒伏性能。与清水对照相比,玉黄金处理后,随密度升高,京农科728产量分别提高12.54%、11.24%和8.81%,金农738产量分别提高4.39%、4.05%和7.00%。为春玉米高产及实现全程机械化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施用磷和钙对花生生长、产量及磷钙利用效率的影响
索炎炎, 张翔, 司贤宗, 李亮, 余琼, 余辉
作物杂志    2021, 37 (1): 187-19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26
摘要419)   HTML5)    PDF(pc) (648KB)(176)    收藏

发挥元素间互作优势是作物高产及养分高效利用的重要措施。为探明外源磷钙配施在花生上的作用效果及磷钙互作关系,在豫南砂姜黑土区开展了施用磷钙对花生生长、产量及磷钙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独施磷和磷钙配施比不施磷钙肥显著促进了花生生长和增产;磷钙配施比单独施磷显著增产29.75%,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花生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百果重和出仁率,且磷钙配施比单独施磷显著增加花生体内磷积累量、磷吸收和利用效率,其中磷吸收和利用效率分别增加5.36%和8.08kg/kg;单独施磷比不施磷钙显著增加花生体内钙积累量、吸收和利用效率,其中钙吸收和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72%和3.60kg/kg,表明磷钙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因此,磷钙合理配施可提高花生磷钙吸收效率,有利于花生生长和增产,是花生高产及磷钙高效利用的一种优化施肥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黄淮南片新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性状的综合性分析
杜晓宇, 李楠楠, 邹少奎, 王丽娜, 吕永军, 张倩, 李顺成, 杨光宇, 韩玉林
作物杂志    2021, 37 (4): 38-4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4.006
摘要404)   HTML10)    PDF(pc) (1042KB)(306)    收藏

以2017-2018和2018-2019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冬水组的39份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对参试小麦的10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主要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为1.56~2.01,平均为1.88,其中面粉吸水率H′最大,面团稳定时间H′最小。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71.93%)。主成分分析将10个性状归为4个主成分,可解释73.76%的性状信息。在欧式距离6.5处可将39份小麦品种(系)分为5大类群,每个类群各有侧重,优质小麦呈现聚类特征;小麦的性状综合评价值(D)越高,其综合性状越优秀,总体呈现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的特点。黄淮区试小麦品种(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综合性状较好的新麦45、山农116和轮选2000等品种(系)可作为小麦育种的首选杂交亲本。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刘梦红, 王志君, 李红宇, 赵海成, 吕艳东
作物杂志    2022, 38 (1): 102-10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15
摘要404)   HTML19)    PDF(pc) (703KB)(335)    收藏

为提高寒地水稻氮肥利用率,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施肥方式、施氮量及二者互作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干物质生产、净光合速率(Pn)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S2)和点深施肥(S3)分蘖期和灌浆期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和根部性状多优于全层施肥(S1),齐穗期功能叶相对叶绿素含量和灌浆期Pn低于S1处理。S2处理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S1处理;S3处理糙米率、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S1处理,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极显著高于S1处理。S2处理氮肥生理利用率高于S1处理37.63%,S3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高于S1处理20.14%、67.57%和13.08%。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15%处理的千粒重、分蘖期和灌浆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期叶面积、分蘖期和灌浆期功能叶Pn均显著降低。本试验条件下,点深施肥方式配合减氮15%为兼顾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最优组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花生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蔺儒侠, 郭凤丹, 王兴军, 夏晗, 侯蕾
作物杂志    2021, 37 (5): 1-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5.001
摘要403)   HTML20)    PDF(pc) (577KB)(373)    收藏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基因组学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育种已成为花生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影响下,大量的花生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被挖掘出来,遗传连锁图谱更加精细化,强化了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花生转基因技术发展。本文对国内外花生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花生分子育种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不同蔗区甘蔗品种(系)分蘖性状比较及其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李佳慧, 程琴, 欧克纬, 谭秦亮, 庞新华, 周全光, 吕平, 宋奇琦, 唐毓玮, 朱鹏锦
作物杂志    2021, 37 (5): 79-8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5.012
摘要400)   HTML8)    PDF(pc) (594KB)(230)    收藏

为明确不同蔗区甘蔗品种(系)间的分蘖性状差异及其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在3个蔗区的5个试验点对4个不同甘蔗品种(系)的分蘖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进行显著性、相关性、变异系数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蔗区甘蔗品种(系)间的分蘖性状差异显著,分蘖率和分蘖苗数对有效茎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分蘖农艺性状的差异将甘蔗分为低分蘖甘蔗品种(系)(新台糖22号、桂糖42号)和高分蘖甘蔗品种(系)(桂热2号、凉蔗03-81),与高分蘖甘蔗品种(系)产量相关性最高的产量构成因子是有效茎数(0.76**),低分蘖甘蔗品种(系)则是单茎重(0.83**),高分蘖(0.64*)和低分蘖品种(系)的分蘖率(0.68*)与有效茎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茎数对2种类型甘蔗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子;分蘖苗数和分蘖率的变异系数最大,具有较高的改良潜力。综上所述,分蘖可以显著提高有效茎数,从而影响甘蔗产量,且影响甘蔗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壤关键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王锐, 陈士勇, 陈志青, 崔培媛, 卢豪, 杨艳菊, 张海鹏, 张洪程
作物杂志    2021, 37 (6): 1-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01
摘要396)   HTML25)    PDF(pc) (690KB)(319)    收藏

根系分泌物是影响土壤氮素转化、N2O排放和植株氮肥利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栽培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为全面认识根系分泌物在土壤氮循环中的作用,综述了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测定方法,介绍了根系分泌物影响土壤关键氮转化过程及N2O排放的机理,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及N2O排放的抑制作用,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土壤氮素转化的土壤–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以进一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引起的环境污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玉米HSP90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曹丽茹, 王国瑞, 张新, 魏良明, 魏昕, 张前进, 邓亚洲, 王振华, 鲁晓民
作物杂志    2021, 37 (5): 28-3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5.005
摘要394)   HTML19)    PDF(pc) (787KB)(268)    收藏

热激蛋白90(HSP90)广泛参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且积极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为全面解析玉米HSP90基因家族信息,对HSP90基因家族进化树、基因结构、保守基序(motif)、GO富集和组织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ZmHSP90-1基因响应干旱胁迫的表达模式及蛋白互作关系。结果显示,从玉米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到11个ZmHSP90家族基因,被划分为5个亚族(I~V);相邻进化树分支上的ZmHSP90基因具有相似的motif和基因结构;GO富集分析显示,11个ZmHSP90基因均参与了蛋白质折叠过程;表达模式分析显示,11个ZmHSP90基因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ZmHSP90-1基因的表达量相对较高;ZmHSP90-1基因在耐旱性强的玉米自交系中具有更高的表达量,且积极响应干旱和复水过程;蛋白互作预测显示,ZmHSP90-1可能与其互作蛋白协同响应非生物胁迫,发挥生物学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玉米品种苗期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娟, 姜阳明, 周芳, 张军, 罗海登, 田山君
作物杂志    2021, 37 (1): 82-8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12
摘要390)   HTML13)    PDF(pc) (770KB)(374)    收藏

为探讨玉米(Zea mays L.)苗期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机制,以抗旱性具有显著差异的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使用PEG-6000溶液模拟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对逆境中玉米苗期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抗旱性强的成单30的株高、叶面积、根长及根重呈上升趋势,抗旱性弱的金玉306呈下降趋势;干旱胁迫使成单30的地上部干重、根重和干物重等生物产量增加,而金玉306的各生物产量逐渐下降;干旱胁迫导致玉米的丙二醛含量升高,细胞膜稳定性下降,成单30的变化幅度比金玉306小;干旱胁迫使玉米的叶绿素a/b比值及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成单30的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干旱胁迫后变化不显著,而金玉306在后期才出现显著变化;干旱胁迫后,成单30与金玉306的脯氨酸含量均极显著增加;干旱胁迫使玉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这些结果说明不同抗旱性玉米品种的抗旱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大豆百粒重相关基因的全基因组发掘分析
宿洋, 杨静, 郭勇, 杜维俊, 邱丽娟
作物杂志    2021, 37 (3): 8-1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3.002
摘要389)   HTML8)    PDF(pc) (1370KB)(309)    收藏

百粒重是大豆重要的产量性状之一,利用正向和反向遗传学方法鉴定与籽粒大小/粒重相关的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利用拟南芥和水稻等模式植物中已明确功能的调控籽粒大小/粒重的基因,基于序列相似和结构域相同的原则,在大豆全基因组内筛选到175个同源基因,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有22个基因在大豆种子中特异性表达。利用56份大豆种质资源重测序数据查找这些基因内的SNP位点,共得到2769个SNP位点,从中筛选得到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分化明显的SNP位点121个。通过扩增测序对其中的16个导致非同义变异的SNP位点进行验证,发现有5个SNP位点在野生大豆中为一种变异,而在栽培大豆中为另一种变异。利用2368份大豆种质资源的重测序数据获得了其中的4个SNP位点的变异数据,结合其中1695份材料的百粒重表型分析,发现每个SNP位点对应的野生和突变基因型材料的百粒重表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并且每个SNP位点中野生基因型材料的百粒重大部分≥12g,突变基因型材料的百粒重大部分<12g,因此上述4个SNP位点所在的基因(Glyma.05G019800Glyma.07G022800Glyma.13G259700Glyma.13G261700)可能与大豆籽粒大小/粒重的调控有关。获得了与大豆百粒重相关的4个候选基因,为大豆百粒重QTL的精细定位和功能标记的开发以及调控大豆籽粒大小/粒重的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北疆临冬播小麦品种间生育特性及产量比较
苏文平, 王欢, 艾木拉姑丽·库尔班, 赵鑫琳, 薛丽华, 章建新, 刘俊, 孙诗仁
作物杂志    2021, 37 (6): 108-11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17
摘要389)   HTML4)    PDF(pc) (716KB)(150)    收藏

为筛选出适合北疆临冬播小麦品种,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了18个小麦品种的出苗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等。结果表明,越冬期4cm最低地温为-7.93℃条件下,春小麦品种平均出苗率(53.23%)显著高于冬小麦品种(34.20%),宁春系列品种的平均出苗率(60.83%)高于新春系列品种(42.67%);冬小麦品种的平均生育期较春小麦品种长6d且晚熟,新春系列品种的平均生育期(103d)长于农麦和永良系列品种(88d)及宁春系列品种(92d)。新春48号和新冬41号出苗率分别45.60%和52.00%,基本苗数分别为342.00万和390.00万/hm2,穗数分别为459.00万和365.00万/hm2,穗粒数分别为34.90和33.84;叶面积指数峰值分别为3.96和3.52;总光合势分别为247.00和231.21(m2·d)/m2,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经济系数均较高;生育期分别为104和106d;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综合各项指标,新春48号和新冬41号适合北疆地区临冬播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云南省近年审定鲜食玉米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
冯素芬, 刘元剑, 许蕊淇, 张薇
作物杂志    2022, 38 (1): 220-22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33
摘要389)   HTML9)    PDF(pc) (622KB)(136)    收藏

对云南省2016-2020年审定的18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生育期、产量、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抗病性分析,为云南省鲜食玉米优良品种筛选、新品种选育和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性状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云甜玉10号产量最高,但是抗病性较差,需尽早预防病害。广良甜27号、金穗甜11号和双甜318产量较高,农艺性状适中,口感风味较佳,抗病性方面优势明显。2个甜玉米品种(云甜玉9号、美玉甜007)和2个糯玉米品种(大玉糯1号、甜糯302)的产量较高,其他性状适中,但是抗病性稍欠缺,需要选择合适的季节和地区种植,并预防病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秸秆还田下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的技术模式
张俊, 邓艾兴, 尚子吟, 唐志伟, 严圣吉, 张卫建
作物杂志    2021, 37 (6): 230-23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37
摘要388)   HTML28)    PDF(pc) (765KB)(402)    收藏

依托作者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提出了一种新型实用的秸秆好氧还田耕作与水稻丰产减排栽培的稻作新模式,并总结分析了该模式大面积示范的综合效益及推广应用的技术要点。该稻作模式以秸秆切碎匀抛、稻田旱耕湿整和增密调氮控水为关键技术,改善稻田耕层的通透性和水稻通气组织的输氧能力及抗倒防衰性能,提高耕层和水稻根际氧含量,实现秸秆还田下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协同。在我国水稻主产区大面积示范中,高产条件下取得氮肥利用增效30.2%~36.0%、稻作节本增收8.3%~9.7%和甲烷减排31.7%~75.7%的显著效果。最后就该稻作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从政府激励机制和配套技术等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我国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减排途径
严圣吉, 尚子吟, 邓艾兴, 张卫建
作物杂志    2022, 38 (3): 1-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3.001
摘要367)   HTML27)    PDF(pc) (1119KB)(309)    收藏

氧化亚氮(N2O)是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农田生态系统是人为N2O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全球人为排放的30%。明确我国农田N2O的排放特征、关键过程与影响因子,有助于因地制宜制定减排技术途径及行动方案。氮肥施用是农田N2O排放的关键因子,国家统计数据发现,我国农田氮肥用量在2001-2007年呈上升趋势,之后趋于稳定,2014年开始下降,其中华东地区用量最高;农田N2O排放总量也于2015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出现下降态势,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文献综合表明,农田N2O排放主要由土壤反硝化过程主导,人为氮素添加是决定排放高低的首要影响因子。基于上述结果,在选用氮高效作物品种降低土壤N2O排放的前提下,华东等施肥量高的地区可采取优化施肥比例、增施缓控释肥等途径,实现氮肥增效减量减排;在设施农地和果园等田间设施条件较好的农田,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等增效减排措施;在作物多熟种植地区,除了氮肥减量减排外,还可增加豆科作物布局,采用禾豆轮作等减排措施。最后,对农田N2O减排的科技创新和政策创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完善农田N2O减排理论、创新智慧农业及高效施肥技术、健全碳监测评价体系以及碳减排激励政策与机制等,助力尽早实现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黄淮南部小麦新品种(系)在过渡生态区南阳盆地利用分析
简俊涛, 王清华, 杨辉, 刘骏, 朱传杰, 李玉鹏, 张彬, 张震, 全洪雷, 谢彦周, 王成社
作物杂志    2022, 38 (4): 46-5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4.007
摘要366)   HTML4)    PDF(pc) (731KB)(172)    收藏

南阳盆地在春季常年有条锈病流行发生,独特的气候被认为不适宜优质麦的发展,因此筛选条锈病抗性好、品质优且兼顾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系)可为南阳盆地小麦选择利用提供参考。以2020-2021年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的91份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以成株期条锈菌混合小种条中32和条中34病圃鉴定,调查重要农艺指标,收获后测定品质。结果表明,国家区域试验条锈抗性结果达到慢条锈及高抗的有35份(38.46%),病圃鉴定条锈中抗及以上有39份(42.86%)。2021年区域试验样品在南阳收获后品质结果达到强筋及中强筋有20份(21.98%),2020年区试参试样品达到强筋及中强筋有57份(62.64%)。条锈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农艺性状的39份材料在平方欧式距离6.25处聚为7个类群,各类群在株高、穗长、穗型、千粒重、抽穗期、株型和穗粒数等各有偏重;拉伸面积均值小,可能是影响南阳小麦品质是否达到优质的关键指标,变异系数较大表明材料丰富。兼顾抗性、品质和农艺指标,陕禾1028和泛育麦20是较好的优质强筋品种,适合在南阳优质麦生产中利用,作为优质强筋组合重点使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我国绿豆品种现状及发展趋势
田静, 程须珍, 范保杰, 王丽侠, 刘建军, 刘长友, 王素华, 曹志敏, 陈红霖, 王彦, 王珅
作物杂志    2021, 37 (6): 15-2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03
摘要360)   HTML20)    PDF(pc) (724KB)(314)    收藏

绿豆是我国种植的主要食用豆之一,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调整种植结构、丰富人们膳食和农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共育成绿豆品种141个,育种手段实现了从农家品种提纯复壮、优异品种引进、系统选育、辐射诱变到杂交选育的转变,解决了绿豆品种中存在的生育期长、蔓生倒伏、产量低、抗性和适应性差等问题。特别是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运行以来,杂交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结合,使新品种的产量、抗病虫性和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性进一步提高。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绿豆产业出现了种植面积先增后减、进口量连年增加、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质专用和多抗品种缺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绿豆产业及品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讨论了目前我国绿豆品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绿豆品种改良的主攻方向,旨在为我国绿豆产业发展和品种改良等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叶面喷施硅肥对寒地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
刘天昊, 张翼飞, 王怀鹏, 杨克军, 张津松, 孙逸珊, 肖珊珊, 徐荣琼, 杜嘉瑞, 李佳宇, 彭程, 王宝生
作物杂志    2021, 37 (4): 112-11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4.017
摘要358)   HTML5)    PDF(pc) (859KB)(268)    收藏

针对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区施肥方式单一、养分管理失衡等限制玉米丰产优质高效的问题,以先玉335为材料,设置5个喷施硅肥处理,分别为0(LCK)、4(LS1)、8(LS2)、12(LS3)和16g/L(LS4),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硅肥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及籽粒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硅肥对植株干物质积累均有促进作用,其中LS3与LCK相比,显著增加花前营养体干物质转运量267.00kg/hm2,且2年的产量均最高(11 485.68和12 331.69kg/hm2)。随硅肥浓度的增加,玉米籽粒粗淀粉、粗蛋白、果糖、氮和钾含量显著增加,较LCK的增幅分别为1.88%~2.56%、5.64%~8.22%、20.00%~41.18%、6.56%~8.56%和11.57%~38.84%。综上所述,叶面喷施8和12g/L硅肥可实现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可作为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区叶面硅肥施用的最佳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陇东旱塬密植高产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筛选与评价
续创业, 张建军, 周刚, 张铠鹏, 朱晓惠, 王甲玺, 党翼, 赵刚, 王磊, 李尚中, 樊廷录
作物杂志    2022, 38 (5): 104-11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5.014
摘要353)   HTML1)    PDF(pc) (459KB)(78)    收藏

为筛选适合陇东旱塬区耐密高产且宜机械粒收的玉米品种,于2019-2021年在甘肃平凉泾川高平试验基地对引进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品种采用福田雷沃谷神收割机进行籽粒直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平均产量接近于吨粮田,2019、2020和2021年产量分别为14 424.0、14 295.0和14 737.5kg/hm2,品种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产量极差分别为3826.5、4992.0和3699.0kg/hm2。参试品种含水率变幅较大,最大相差7.2%、10.6%和5.2%。不同玉米品种延迟收获,籽粒含水率呈线性下降,以生理成熟后22.7d为适宜粒收期,且收获期含水率为25.0%、20.0%和13.9%时,籽粒破碎率依次为2.82%、1.68%和1.20%。品种MC703和先玉335破碎率3年平均分别为3.84%和2.99%,杂质率分别为0.49%和0.35%,迪卡519破碎率和杂质率2年平均为4.66%和0.12%,均符合国家粒收标准。因此,陇东旱塬适宜粒收的含水率为<25.0%。机械粒收相比机械收穗和人工收获分别节省成本1800和3600元/hm2。综合评价,推荐收获期含水率(<25.0%)低、耐破碎性能好和单产水平高的迪卡519、MC703和先玉335作为陇东旱塬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谷子抗除草剂杂交种去除假杂种技术研究
李会霞, 刘红, 王玉文, 田岗, 刘鑫, 郑植尹
作物杂志    2021, 37 (6): 72-7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12
摘要349)   HTML3)    PDF(pc) (592KB)(191)    收藏

目前谷子杂交种所用不育系大多属于高度雄性不育系,有5%~10%的自交结实率,因此谷子两系杂交种会有一定比例的假杂种。传统去除假杂种方法是在苗期喷施除草剂去假留真。为了研究更简便、安全、有效去除假杂种的方法,选用拿捕净和咪唑乙烟酸2种除草剂,2019年设置6个浓度(0.2%、0.4%、0.6%、0.8%、1.0%和1.4%)的除草剂药液浸泡种子,筛选最佳浓度;采用阴干、晒干和烘干3种方式,筛选最佳干燥种子方法;2020年把除草剂配入包衣剂对杂交种进行包衣试验,2种除草剂分别设置6个和3个浓度配比。结果表明,采用药液浸泡法时,2种除草剂均采用0.8%浓度最佳,种子均匀沾上药液后捞出阴干或烘干较好。采用包衣方法时,长杂谷466(抗拿捕净类型杂交种)采用“50g包衣剂拌4~5mL拿捕净包衣2.5kg种子”、长杂谷2922(抗咪唑乙烟酸类型杂交种)采用“50g包衣剂拌3mL咪唑乙烟酸包衣2.5kg种子”的方法最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移栽时间与方式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王德权, 孙延国, 杜玉海, 刘洋, 王艺, 马兴华, 张玉琴, 张日强
作物杂志    2021, 37 (2): 87-9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12
摘要337)   HTML4)    PDF(pc) (652KB)(155)    收藏

为明确山东中部烟区烤烟适宜移栽时间与移栽方式,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3个不同移栽时间(4月30日、5月10日和5月20日)及3种不同移栽方式(常规覆膜移栽、小苗膜下移栽和井窖式移栽)对烟株生长发育及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移栽期推迟,烤烟生育前期时间缩短,生育进程加快,烟株和叶片变大,烤后烟叶等级结构提升,化学协调性提高,经济产量和感官评吸质量先增加后微降;不同移栽方式在不同移栽期下对烤烟影响不同,早栽时,小苗膜下移栽和井窖式移栽可改善根系土壤温湿度环境,促进烟苗早生快发,提高烟叶评吸质量,但晚栽时,小苗膜下移栽由于地温过高对烟苗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烟叶产量和品质。移栽期主要通过生育期内温度条件的变化对烟株产生影响,为主要影响因素;移栽方式通过改变生长前期微环境对烟株生长起到微调作用。以5月10日的井窖式移栽处理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鲁中烟区适宜的移栽时间和方式进行示范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水稻根系特征与氮吸收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进展
刘磊, 宋娜娜, 齐晓丽, 崔克辉
作物杂志    2022, 38 (1): 11-1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02
摘要327)   HTML18)    PDF(pc) (715KB)(397)    收藏

植物根系是活跃的物质代谢和吸收器官,对植株生物量积累、养分和水分高效吸收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水稻根系形态、解剖、生理特征与氮吸收利用效率的关系以及不同氮效率品种根系特征的差异,并综述了促进根系生长和提高氮吸收利用效率的栽培调控措施,展望了未来水稻根系的研究方向,为水稻氮肥减施、氮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优化和氮高效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
王瀚祥, 李广存, 徐建飞, 王万兴, 金黎平
作物杂志    2022, 38 (5): 1-1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5.001
摘要324)   HTML21)    PDF(pc) (589KB)(287)    收藏

高盐是限制农作物生长和生产最主要的非生物逆境之一。土壤中过多的盐离子对植物细胞造成渗透、离子和氧化胁迫。植物感知胁迫信号后,激活脱落酸、盐过敏感通路维持体内渗透平衡和离子稳态,运行抗氧化系统以应对过量的活性氧。本文通过信号转导、渗透保护剂及溶质的生物合成、离子稳态及区域化、抗氧化系统和植物激素调控等方面综述了植物盐胁迫反应的组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研究人员在逆境条件下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黑龙江省部分玉米杂交种的综合评价
冯艳飞, 杨威, 任国鑫, 邓杰, 李文龙, 高树仁
作物杂志    2021, 37 (4): 46-5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4.007
摘要317)   HTML6)    PDF(pc) (641KB)(234)    收藏

玉米杂交种的综合评价是新品种选育、审定和推广的重要依据。以黑龙江省种植的部分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产量(14%含水量)、籽粒含水量、容重、秃尖长、出籽率、轴粗/穗粗、百粒重和穗长8个性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28个供试玉米杂交种的8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德美亚3号、先玉696和先玉335加权关联度排在前3位,综合表现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基因的研究进展
段琉颖, 吴婷, 李霞, 谢建坤, 胡标林
作物杂志    2022, 38 (1): 20-3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03
摘要316)   HTML10)    PDF(pc) (827KB)(266)    收藏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及育性恢复(restorer of fertility,Rf)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由线粒体不育基因和核恢复基因互作产生。本文综述了水稻CMS和Rf基因的来源及其分子遗传机理,并展望了水稻CMS和Rf系统在水稻育种方面的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荞麦品种改良与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杨崇庆, 常克勤, 穆兰海, 杜燕萍, 张久盘, 李耀栋, 张晓娟
作物杂志    2021, 37 (2): 28-3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04
摘要313)   HTML13)    PDF(pc) (936KB)(246)    收藏

根据国内外荞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未来荞麦产业发展、品种改良方向及品种选育技术进行了讨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荞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荞麦消费量呈增加趋势,但荞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生产条件差、产量低、品种改良难和不适宜机械化生产等问题,因此广适、高效、优质和高产等特性是荞麦品种改良的目标,传统杂交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的结合是未来荞麦品种改良的主要手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苦荞FtC4H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尹桂芳, 段迎, 杨晓琳, 蔡苏云, 王艳青, 卢文洁, 孙道旺, 贺润丽, 王莉花
作物杂志    2022, 38 (1): 77-8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11
摘要306)   HTML16)    PDF(pc) (940KB)(189)    收藏

克隆苦荞苯丙烷类物质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肉桂酸-4-羟基化酶基因(FtC4H),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以云荞1号和小米荞为材料,提取不同发育期果壳RNA,利用RT-PCR法克隆苦荞FtC4H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FtC4H蛋白的特征,构建FtC4H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其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克隆的FtC4H基因序列包含1299bp完整的cDNA开放阅读框,编码432个氨基酸,为亲水性不稳定碱性蛋白,具有P450超家族保守域,不具有跨膜结构域,有丰富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预测显示FtC4H与6vby.1.A的序列相似度高。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克隆的FtC4H与已报道的苦荞其他C4H基因不同。qRT-PCR结果表明,FtC4H在小米荞的花和叶中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云荞1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