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小麦专题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12个主产区历史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基因分析
段振盈, 徐新玉, 李星, 李在峰, 马骏, 姚占军
作物杂志    2021, 37 (5): 20-2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5.004
摘要237)   HTML11)    PDF(pc) (827KB)(358)    收藏

近年来,小麦叶锈病发生有加重趋势,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叶锈病危害的环保有效途径。用12个小麦品种及35个含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系在苗期接种19个不同毒性的叶锈菌生理小种,通过基因推导和系谱分析发掘待测品种中的抗叶锈病基因,并通过分子标记检测进一步验证;在田间接种强毒性混合生理小种,进行成株期病情严重度与普遍率调查,筛选慢锈性品种。结果表明,在石新828、百农3217、济南2号、泰山1号、石特14、晋麦2148、烟农15、小偃6号、温麦6号共9个品种中检测到Lr1Lr26Lr34Lr37Lr46共5个抗叶锈病基因,其中部分品种中发现多个抗性基因。成株期筛选出百农3217、平阳27、济南2号、泰山1号、石特14、晋麦2148、碧蚂4号、烟农15、小偃6号、温麦6号共10个慢叶锈性品种,其中碧蚂4号和小偃6号等品种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探究这些品种中的抗病基因对培育小麦抗叶锈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山西省不同年代旱地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抗旱性特征分析
王云, 乔玲, 闫素仙, 武棒棒, 郑兴卫, 赵佳佳
作物杂志    2021, 37 (5): 43-4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5.007
摘要255)   HTML12)    PDF(pc) (670KB)(292)    收藏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旱地小麦产量特征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以抗旱闻名的山西省旱地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在雨养和灌溉2种水分处理下分析了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年代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探明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提升的生理及形态机制,对未来旱地小麦育种的性状选择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山西旱地小麦品种平均产量随年代逐渐增加,1990s前产量的年均增益明显高于1990s后,1990s-2010s间产量增加差异不显著;有效穗数和千粒重随年代呈增加趋势,而穗粒数和抗旱性随年代呈波动性变化。山西省旱地小麦产量整体偏低,通过遗传改良提升产量仍具有较大的空间。综合产量因素的改良趋势,在今后的旱地小麦育种中应继续增加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以提高小麦穗粒数作为重要途径和手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SNP分子标记的泰山/泰科麦系列小麦遗传解析
亓晓蕾, 李兴锋, 吕广德, 王瑞霞, 王君, 孙宪印, 孙盈盈, 陈永军, 钱兆国, 吴科
作物杂志    2021, 37 (5): 64-7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5.010
摘要201)   HTML4)    PDF(pc) (1313KB)(294)    收藏

对不同年份育成的21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分析遗传距离和染色体区段/位点,明确其亲缘关系远近和遗传差异。分析可知,获得的2029个SNP基因位点在B基因组拥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次是A和D基因组;在7个同源群中,第3和第6同源群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第1和第4同源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21条染色体中,3A、1B、6B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1A、6A的遗传多样性偏低。对21份供试材料依据审定(育成)年份分析其群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不同年份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先增大后减小,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21份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9~0.99之间,大致可聚为4个类群,同一年份的品种一般聚在一起,与其系谱关系吻合。构建并分析供试材料的基因型图谱发现,00s、10s和现在育成的小麦品种(系)共有SNP和共有染色体区段分别主要在A、D和B基因组,对应已发表性状同不同年份育种目标吻合。同时发现21份供试材料均含有25个共同SNP位点,分布在1A、5A、6A、7A、2B、3B、6B、1D、2D、3D和7D染色体上,且每条染色体上分布的SNP位点数目均不相同,通过对应已发表性状进一步证实在品种(系)组配与选育过程中注重产量、株高、分蘖数、抽穗期、灌浆速率和抗病等性状的选择。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小麦新品种组配和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黄淮南片新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性状的综合性分析
杜晓宇, 李楠楠, 邹少奎, 王丽娜, 吕永军, 张倩, 李顺成, 杨光宇, 韩玉林
作物杂志    2021, 37 (4): 38-4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4.006
摘要432)   HTML11)    PDF(pc) (1042KB)(390)    收藏

以2017-2018和2018-2019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冬水组的39份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对参试小麦的10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主要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为1.56~2.01,平均为1.88,其中面粉吸水率H′最大,面团稳定时间H′最小。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71.93%)。主成分分析将10个性状归为4个主成分,可解释73.76%的性状信息。在欧式距离6.5处可将39份小麦品种(系)分为5大类群,每个类群各有侧重,优质小麦呈现聚类特征;小麦的性状综合评价值(D)越高,其综合性状越优秀,总体呈现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的特点。黄淮区试小麦品种(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综合性状较好的新麦45、山农116和轮选2000等品种(系)可作为小麦育种的首选杂交亲本。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苗期及灌浆期抗Bipolaris sorokiniana叶枯病小麦品种(系)鉴定及相关性分析
李梦钰, 高闯, 李巧云, 徐凯歌, 王丝雨, 牛吉山
作物杂志    2021, 37 (3): 40-4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3.006
摘要209)   HTML3)    PDF(pc) (1160KB)(206)    收藏

叶枯病对小麦生产危害严重,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是小麦叶枯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筛选抗B. sorokiniana叶枯病小麦种质,采用“孢子液喷洒、套袋(罩)保湿”接菌鉴定的方法,于2019-2020年对13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及灌浆期叶枯病抗性鉴定,同时分析了小麦苗期与灌浆期对B. sorokiniana叶枯病抗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0个小麦品种(系)中,苗期抗病材料占32.3%,其中高抗与中抗材料分别为1.5%与30.8%,无免疫材料;感病材料占67.7%,其中中感与高感材料分别为20.8%与46.9%;灌浆期抗、感叶枯病材料分别占11.5%与88.5%,无高抗材料;小麦苗期与灌浆期对B. sorokiniana叶枯病抗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72)。此结果为抗B. sorokiniana叶枯病的遗传育种与抗病机理研究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基于苗期抗性与灌浆期抗性的显著相关性,可以通过室内快速准确的苗期叶枯病抗性鉴定预测大田条件下小麦灌浆期的抗性,节省时间,减轻大田鉴定繁重的工作量,并降低环境因素对鉴定结果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抗旱基因在小麦抗旱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段俊枝, 齐学礼, 冯丽丽, 张会芳, 孙岩, 燕照玲, 陈海燕, 齐红志, 樊文杰, 杨翠苹, 刘毓侠, 任银玲, 张甲源, 李莹, 卓文飞
作物杂志    2020, 36 (3): 7-1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3.002
摘要432)   HTML12)    PDF(pc) (820KB)(386)    收藏

干旱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小麦抗旱育种是保障小麦生产的重要措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小麦抗旱性是优于传统育种的有效途径。抗旱基因主要包括调节基因(蛋白激酶、蛋白酶和转录因子基因)和功能基因。目前,已证实的可提高小麦抗旱性的基因主要为转录因子基因CBF/DREB1、MYB、NAC(NAM、ATAF1、ATAF2和CUC2)、HD-Zip和WRKY等和功能基因LEA蛋白基因、甜菜碱合成酶基因和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等。本文从转录因子基因和功能基因2个方面概述国内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小麦抗旱性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小麦抗旱遗传改良及育种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利用近缘种属优良基因改良小麦研究进展
贾子苗, 邱玉亮, 林志珊, 王轲, 叶兴国
作物杂志    2021, 37 (2): 1-1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01
摘要564)   HTML66)    PDF(pc) (68562KB)(1146)    收藏

小麦是我国以及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需要培育高产、多抗且优质的小麦品种,确保小麦安全生产和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由于在培育小麦新品种过程中严格持续不断的人工选择,小麦初级基因库已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小麦的近缘次级基因库,将传统的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结合,通过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工程等方法将小麦近缘种属中的优良基因引入到小麦染色体组中可突破这一育种瓶颈,培育符合当代育种目标的小麦新品种。本文简要介绍了将小麦主要近缘种属及将其蕴含的优良性状和优良外源基因引渗到小麦基因组中的主要技术及特点,重点综述了利用近缘种属优良基因改良小麦抗病性、品质和生长发育等性状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小麦近缘种属优良基因的挖掘和新品种培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苗期调控对晚播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刘阿康, 王德梅, 王艳杰, 杨玉双, 马瑞琦, 高甜甜, 王玉娇, 阚茗溪, 赵广才, 常旭虹
作物杂志    2021, 37 (2): 116-12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16
摘要242)   HTML8)    PDF(pc) (748KB)(218)    收藏

针对冬小麦因播期推迟造成产量损失的问题,以2个不同分蘖能力的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和航麦501为供试材料,研究苗期覆膜和补施氮肥对晚播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播期:10月5日适期播种(S0,对照)、10月15日适当晚播(S1)和10月25日过晚播(S2)。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产量逐渐降低。晚播条件下,苗期覆膜和补施氮肥可调控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农艺性状、茎蘖生长、成穗率以及氮素的吸收利用。综合而言,晚播条件下,覆膜和补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小麦穗长、总小穗数及冬前群体数量;同时,覆膜可显著提高2个品种晚播条件下的分蘖成穗率和过晚播条件下的植株氮素积累量(PNA)及氮肥偏生产力(PFP),增幅分别为46.4%~89.1%、12.7%~26.5%和19.5%~20.1%;补施氮肥在过晚播条件下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增幅为18.5%~34.7%。2种调控措施均有利于增加晚播小麦产量,增幅达1.4%~19.5%。但不同分蘖力的小麦对2种调控措施的响应存在差异。综合考虑产量及氮素利用等各方面因素,在晚播条件下,相比于补施氮肥,苗期覆膜更有利于提高晚播小麦产量,弥补晚播造成的产量损失,但在实际操作和节约生产成本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春季追肥对冬小麦群体构建和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
赵庆玲, 林文, 任爱霞, 张蓉蓉, 李蕾, 孙敏, 高志强
作物杂志    2021, 37 (3): 99-10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3.015
摘要196)   HTML4)    PDF(pc) (921KB)(174)    收藏

为明确冬小麦春季合理追肥技术,以追肥时间(返青后10、25和40d)为主区,追肥量(90、120和150kg/hm2)为副区,研究春季追肥对冬小麦群体分蘖动态变化、籽粒灌浆进程、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开花期分蘖数,追氮量为120kg/hm2时最高。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籽粒灌浆起始势,籽粒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提高了1%~20%,提高灌浆过程中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追氮量以120kg/hm2表现最好。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及穗部结实性状,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8%~11%、7%~12%、3%~5%和8%~30%,且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以追氮量120kg/hm2最高。总之,返青后25d追肥可有效调控冬小麦春季分蘖消长,增加有效穗数,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且追施氮120kg/hm2实现了产量和氮效率同步提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TOPSIS黄淮海平原井灌区冬小麦调亏灌溉的多目标优化
秦海霞, 张玉顺, 张昆, 杨浩晨, 邱新强, 王艳平, 路振广, 张明智
作物杂志    2021, 37 (3): 202-20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3.031
摘要165)   HTML6)    PDF(pc) (429KB)(116)    收藏

为探寻黄淮海平原井灌区冬小麦适宜的调亏灌溉控制指标,通过3季(2015-2017年)不同灌水下限与灌水定额(30、60、90、120和180mm)2因素组合试验,研究调亏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灌水下限分别为:轻旱(LD),冬小麦苗期至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田间持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FC)的50%、55%、60%和50%;中旱(MD),冬小麦苗期至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田间持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40%、50%、55%和45%。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水定额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90mm灌水定额下,随灌水下限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基于CRITIC赋权的TOPSIS法构建冬小麦综合效益多目标优化模型获得的结果与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析法获得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均表明LD60处理最优。综合考虑,为实现本地区冬小麦稳产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双重目标,冬小麦适宜采用轻旱胁迫下灌水定额为60mm的调亏灌溉控制指标。本结论可为黄淮海平原井灌区冬小麦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不同土壤条件下化学调控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玉娇, 曹祺, 常旭虹, 王德梅, 王艳杰, 杨玉双, 赵广才, 石书兵
作物杂志    2021, 37 (2): 96-10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13
摘要288)   HTML18)    PDF(pc) (740KB)(414)    收藏

为探究不同土壤条件与不同化控剂结合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调控效应,通过盆栽方式,研究农麦5号在黑土(A1)和潮土(A2)条件下,在拔节初期喷施清水(B1)、矮壮素(B2)和吨田宝(B3)对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在相同化控处理下均表现为A1>A2,其中潮土条件下籽粒产量和总蛋白质产量分别较黑土低56.0%和55.1%,小麦的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为A2>A1。小麦籽粒产量和穗粒数在黑土条件B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株高和穗长在B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在潮土条件下使用化学调控剂处理中,小麦籽粒总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B1处理,其中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均表现为B2>B3>B1,且差异显著。因此,不同土壤条件配合使用适宜化控剂可以有效促进小麦优质高产,即在黑土条件下配合使用化学调控剂可以显著提升小麦产量;在潮土条件下配合使用化学调控剂可以显著提升小麦品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周年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刘佳敏, 汪洋, 褚旭, 齐欣, 王慢慢, 赵亚南, 叶优良, 黄玉芳
作物杂志    2021, 37 (1): 143-14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20
摘要229)   HTML3)    PDF(pc) (722KB)(344)    收藏

小麦-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的轮作模式,其习惯种植密度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间差距较大。本研究旨在为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和玉米匹配适宜的氮肥用量,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和氮素利用率。选用不同小麦品种(矮抗58和百农207)和不同玉米品种(北青340和登海605)为供试材料,设置农民习惯和专家推荐2个种植密度,0、180和360kg N/hm2 3个供氮水平,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的干物质、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小麦的农户习惯种植密度比专家推荐高75kg/hm2,相比农户习惯处理,专家推荐种植密度处理下的小麦产量提高了10.0%~15.7%,提升了经济效益。小麦产量随穗粒数的增加而增加。农民习惯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没有明显差异,氮肥农学效率降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下,百农207在N180处理下产量最高。玉米的农民习惯种植密度比专家推荐低22 500kg/hm2,相比农民习惯处理,专家推荐处理的玉米产量提高了17.8%~22.7%。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农民习惯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呈降低趋势,氮肥农学效率降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下,玉米在N180处理下经济效益最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GWO优化SVM的小麦籽粒优劣分级研究
安娟华, 董鑫, 王克俭, 何振学
作物杂志    2021, 37 (1): 200-20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28
摘要233)   HTML5)    PDF(pc) (1192KB)(179)    收藏

小麦籽粒优劣不仅是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育种适应性的综合指标。为了提高小麦籽粒优劣分级的准确率,同时克服神经网络中存在的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等缺陷,提出一种灰狼算法(GWO)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小麦籽粒优劣分级方法,以航麦8805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小麦籽粒图像进行预处理并提取小麦籽粒的形态、颜色和纹理等21个特征。然后采用灰狼算法对支持向量机的两个参数(cσ)进行优化,建立GWO-SVM模型,从而对小麦籽粒进行优劣分级。与其他算法相比,GWO优化SVM的算法对小麦籽粒的分级准确率有明显的提高,对小麦籽粒优劣分级的准确率可达到95.08%。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小麦4B染色体上LOX基因的等位变异及其区域分布
王黎明, 孔维玮, 高华利, 董普辉, 闫雪芳, 王春平, 王洪刚, 李兴锋
作物杂志    2021, 37 (1): 32-3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05
摘要249)   HTML7)    PDF(pc) (824KB)(169)    收藏

为了解中国不同麦区小麦种质资源籽粒脂肪氧化酶(lipoxygenase,LOX)活性相关基因TaLox-B1的差异和分布,利用小麦4B染色体上的功能标记LOX16LOX18对7个麦区的436份种质资源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3种TaLox-B1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分别为TaLox-B1a(与高LOX活性相关)、TaLox-B1b(与低LOX活性相关)和杂合型,其频率分别为19.0%、70.4%和10.6%。小麦LOX活性基因不同变异类型在各生态区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基因型TaLox-B1a在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分布较多,其比例分别为21.1%、19.8%和17.6%;基因型TaLox-B1b在西南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分布较多,比例分别为87.9%、72.5%;杂合型仅存在于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比例分别为14.2%、12.4%和9.8%。利用标记LOX16LOX18对53个自选高代品系进行分子检测,发现自选品系仅有TaLox-B1b与杂合型两种基因型,其中基因型TaLox-B1ab有32个,比例为60.4%。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利于快速鉴定小麦籽粒LOX活性,加速LOX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人工控制条件下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与光合特性的关系研究
孙辉, 张立平, 侯起岭, 白秀成, 杨吉芳, 张风廷, 赵昌平
作物杂志    2021, 37 (1): 7-1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02
摘要226)   HTML6)    PDF(pc) (744KB)(188)    收藏

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的核心,为了研究不育系育性与光合特性的关系,改进不育系制繁种技术,提高繁种产量,以5份不育系(BS107、BS1086、BS640、BS608和BS366)和常规品种京411为研究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光温调控,研究不同材料在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花后10d、花后20d和花后30d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光合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等光合特性指标的差异,分析短日低温(不育系制种区)和长日高温(不育系繁种区)条件下不育系结实率与PnGsCiTrFv/Fm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S107和BS1086的PnGsTr变化趋势相近,BS640和BS366的GsCi变化趋势相近,BS608的PnGsCiTr变化趋势与其他不育系差异较大。PnGsCiTr较高的材料为BS640,PnTr较高的材料为BS1086,PnGsTr较低的材料为BS608。在短日低温条件下,不育系结实率与PnGsCiTrFv/Fm相关性不显著;在长日高温条件下,不育系结实率与PnGsTr呈正相关,从相关系数的大小来看,对结实率影响最主要的因子是Gs,其次是PnTr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施氮处理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郭丹丹, 刘哲文, 常旭虹, 王德梅, 陶志强, 王艳杰, 杨玉双, 赵广才, 石书兵
作物杂志    2020, 36 (6): 158-16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6.023
摘要258)   HTML9)    PDF(pc) (1850KB)(305)    收藏

为探究施氮处理对不同筋型小麦的植株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选用强筋小麦品种中麦578(A1)和中麦5051(A2)、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5(A3)和扬麦24(A4)为供试品种,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底施(B1)和追施(B2)处理。结果表明:在其他栽培措施相同条件下,强筋小麦穗长、总小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优于弱筋小麦,其中A1籽粒产量分别比A2、A3和A4高0.44%、49.81%和15.27%;施氮处理中B2的株高、穗长、穗粒数、总小穗数和籽粒产量均高于B1;不同处理组合中,强筋小麦品种A1B2的植株和产量性状优于其他处理;强筋小麦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高于弱筋小麦品种,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本试验中强筋小麦品种中麦5051在氮肥追施处理中可以兼顾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不同生长因素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驻马店市近10年小麦生产情况为例
朱统泉, 宋全昊, 孟祥锋
作物杂志    2020, 36 (6): 80-8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6.011
摘要269)   HTML9)    PDF(pc) (2176KB)(316)    收藏

河南省驻马店市的小麦播种面积常年在66.67万hm2以上,是河南乃至全国的重要小麦生产基地。为深入了解该地区气象、土壤、病虫害和品种等因素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更好地指导小麦生产,对2010-2019年当地气象、土壤、病虫害和品种等因素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与小麦单产存在明显关联。生长期的降水量与小麦品质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尤其是5月份的降水量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至关重要,在未构成干旱胁迫的条件下,降水量与降水天数的适度减少可提高籽粒品质。土壤养分的提升可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面积,以及防治面积与总发病面积占比均与小麦的单产和品质变化趋势一致。主导品种面积占比与产量和品质变化趋势存在一致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长期小麦秸秆还田对壤质潮土磷素含量及磷盈亏的影响
黄少辉, 杨军芳, 刘学彤, 杨云马, 邢素丽, 韩宝文, 刘孟朝, 贾良良, 何萍
作物杂志    2020, 36 (6): 89-9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6.012
摘要192)   HTML7)    PDF(pc) (2027KB)(243)    收藏

明确长期小麦秸秆还田壤质潮土土壤中磷素演变特征,可为潮土区土壤磷素管理和磷肥高效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壤质潮土长期定位试验(1992-2015年),比较单施化肥处理(NP、NPK)和小麦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NPS、NPKS)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变化,量化土壤磷盈亏和累积磷盈亏,并解析土壤有效磷变化量与累积磷盈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和小麦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全磷含量,提升了磷活化系数(PAC),其年增量分别为0.68~0.78mg/kg、0.0031~0.0047g/kg和0.07%~0.09%,且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速率有抑制作用,对全磷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效应不显著。小麦秸秆还田增加土壤磷盈余。在土壤磷盈余时,土壤每盈余100kg/hm2磷,有效磷增加9.7~10.0mg/kg,小麦秸秆还田对其影响不大;在土壤磷亏缺时,土壤每亏缺100kg/hm2磷,秸秆不还田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12.6mg/kg,小麦秸秆还田土壤降低1.95mg/kg,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维持有缓冲作用。小麦秸秆配施磷肥是提高和维持壤质潮土土壤磷素水平、增强土壤供磷潜力的重要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缺失品质效应研究进展
张晓, 李曼, 陆成彬, 吴宏亚, 江伟, 高德荣
作物杂志    2020, 36 (5): 17-2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5.003
摘要349)   HTML12)    PDF(pc) (712KB)(391)    收藏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igh-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s,HMW-GS)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数量和质量与品质密切相关。聚合优质HMW-GS可改良强筋小麦制品面包品质,相反HMW-GS缺失可能在弱筋小麦制品饼干、糕点或其他特色食品品质改良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从小麦HMW-GS缺失的类型和机制、贮藏蛋白组分和蛋白体发育、面粉和面团品质效应以及食品加工品质改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当前小麦HMW-GS缺失研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棉花–小麦条带种植对棉花苗蚜发生及为害的影响
张谦, 李耀发, 王树林, 王燕, 冯国艺, 林永增, 梁青龙, 雷晓鹏, 祁虹
作物杂志    2020, 36 (4): 206-21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4.030
摘要240)   HTML1)    PDF(pc) (1768KB)(282)    收藏

为了探究棉花–小麦条带种植对棉花苗蚜发生及为害的影响,对棉花苗期的蚜虫种群数量及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小麦条带种植模式可减轻棉花苗期蚜虫的发生和为害,苗期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种植,分别减少70.4%和84.8%,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分别较常规种植降低67.4%和81.3%;棉花条带中,边行对棉蚜的控制作用显著优于中间行,边行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分别比中间行减少了43.7%和54.3%,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分别较中间行降低了52.4%和84.6%。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黄淮旱地冬小麦主要性状演变规律研究
杨子光, 郭利磊, 张珂, 孙军伟, 孟丽梅
作物杂志    2020, 36 (4): 30-3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4.005
摘要220)   HTML3)    PDF(pc) (1901KB)(297)    收藏

分年代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黄淮冬麦区2000-2017年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233份参试材料共339次试验的产量变化差异,分析比对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参试品系产量差异和遗传变异情况,提出了“3年1小旱,5年1大旱”的气候特点是旱地小麦品种选育和产量水平均衡提高的严重障碍,适于较强干旱条件下的抗旱品种、节水节雨品种和优质强筋品种的选育是我国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育种当前和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探讨了我国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系和通过国审育成品种产量潜力、变异范围、品质类型等方面的进展和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籽粒与品质性状分析
王中秋, 应鹏飞, 陈梦涛, 贺琼颖, 胡鑫
作物杂志    2020, 36 (4): 37-4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4.006
摘要194)   HTML3)    PDF(pc) (1920KB)(226)    收藏

野生二粒小麦在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这些优异基因的导入对促进优质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普通小麦品种Bethlehem(BLH)为遗传背景的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chromosome arm substitution lines,CASLs)为材料,进行2年一点田间试验,考察籽粒(粒长、粒宽和千粒重)与品质相关性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淀粉含量和灰分含量)。结果表明:CASLs群体中3AL 2年的粒长均显著长于亲本BLH,推测3AL染色体上至少有1个正效QTL控制野生二粒小麦的粒长,至少3个控制粒长的负效QTLs分别位于4BS、6BL和7BL,至少11个控制千粒重的负效QTLs分别位于2AS、5AS、6AL、7AS、1BS、1BL、4BS、4BL、5BL、6BL和7BL,至少6个与蛋白质含量正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6AL、1BS、2BS、3BL、7BS和7BL,至少3个控制湿面筋形成的正效QTLs分别位于2BL、7BS和7BL,至少3个控制沉降值的主效QTLs分别位于4AL、7AL和7BL,至少1个控制淀粉形成的负效QTL位点位于7BL;至少1个促进小麦籽粒灰分含量增加的QTL位于7BL上。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灰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灰分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CASLs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每个置换系只含有对应野生二粒小麦的染色体臂,各置换系有着不同的遗传特点,因此,可以综合利用置换系的有利性状对小麦目标性状进行遗传改良,进而为小麦育种提供更加丰富的遗传资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持绿表型性状评价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杨斌, 闫雪, 温宏伟, 王曙光, 逯腊虎, 范华, 景蕊莲, 孙黛珍
作物杂志    2020, 36 (4): 45-5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4.007
摘要249)   HTML5)    PDF(pc) (1740KB)(234)    收藏

找出适宜在多个环境条件下评价小麦持绿性状的表型指标,为快速筛选小麦持绿品系,加速抗旱、高光效育种进程提供数据支撑。以包含306个家系的RIL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灌浆不同时期旗叶叶绿素SPAD值、功能绿叶面积持续期(GLAD)以及衰老参数变化特征,并对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IL群体SPAD值、GLAD在整个灌浆期的变化动态复杂,衰老相关参数无法反映其动态变化过程。2种水分条件下,在灌浆后期(花后20、25和30d)SPAD值与粒宽、粒厚、千粒重以及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灌溉条件下花后10、13、16、19和22d的GLAD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在干旱胁迫条件下GLAD与单株产量相关性则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环境条件下,旗叶SPAD值在灌浆后期(花后20、25和30d)相比于GLAD和衰老特征参数与产量性状具有更好的相关性,且测定相对简单,更适宜于持绿品系的快速筛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211份小麦种质资源抗旱性的评价
陈卫国, 张政, 史雨刚, 曹亚萍, 王曙光, 李宏, 孙黛珍
作物杂志    2020, 36 (4): 53-6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4.008
摘要338)   HTML6)    PDF(pc) (1919KB)(353)    收藏

为了筛选更多抗旱小麦种质资源供育种利用,选用来自我国17个省的211份小麦品种资源,连续2年分别在旱地和水地种植,调查其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主穗粒数、单株产量和千粒重6个产量相关性状,利用综合抗旱系数、抗旱指数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3种方法对试验材料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这些产量相关性状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单株产量对干旱胁迫的敏感程度最大,综合3种抗旱评价方法共鉴定出8份高度抗旱种质:藁城8901、蒙科3号C、海宁75-39、济南13、烟农15、有芒红18号、郑麦9023和中优16,其中藁城8901与蒙科3号C是利用3种方法同时鉴定为高度抗旱类型的优良种质资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河北省小麦品质相关基因的KASP标记检测
单子龙, 班进福, 赵彦坤, 曹巧, 田国英, 何明琦, 高振贤
作物杂志    2020, 36 (4): 64-7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4.009
摘要308)   HTML6)    PDF(pc) (1851KB)(417)    收藏

为了加速小麦品质改良,利用高通量KASP标记检测1970年以来河北省审定的小麦品种153份,这些功能标记包括检测1RS/1BL和1RS/1AL易位系、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籽粒硬度、提高籽粒蛋白含量和促进直链淀粉合成,以及与籽粒品质颜色相关基因的KASP标记,共计22个。结果表明,1RS/1BL和1RS/1AL易位系占比分别是43.14%和9.15%;5个标记检测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Glu-A1位点Glu-Ax1和Ax2*亚基占比分别是39.22%和11.76%,Glu-B1位点Bx7OE亚基占比1.96%,Glu-D1位点1Dx5+1Dy10亚基占比13.07%。3个标记检测小麦籽粒硬度基因,Pina-D1bPinb-D1bPinb-B2b等位变异,占比分别是5.88%、70.59%和35.95%;没有检测到与提高籽粒蛋白含量和促进直链淀粉合成有关的基因Gpc-B1Wx-B1的优异等位变异;检测了10个与籽粒品质颜色有关的基因Ppo-A1Ppo-D1Psy-A1Psy-B1Psy-D1/Sr25Zds-A1Lox-B1TaLyc-B1TaPds-B1TaPod-A1,优异等位变异占比分别是69.93%、7.19%、27.45%、9.15%、100.00%、15.03%、75.82%、71.90%、25.49%和25.49%,其中Ppo-D1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综上所述,KASP标记可高效检测小麦品质相关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在河北省小麦品质改良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小麦转录因子基因TaMYB70的分离和表达分析
徐园园, 赵鹏, 洪权春, 朱晓琴, 裴冬丽
作物杂志    2020, 36 (4): 84-9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4.012
摘要284)   HTML6)    PDF(pc) (2979KB)(294)    收藏

为了探究小麦MYB转录因子基因TaMYB70的功能,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分离TaMYB70(MK024291)基因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该基因序列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qRT-PCR)检测其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TaMYB70部分序列长度为1 272bp,包含一个长度为1 00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35个氨基酸残基。TaMYB70蛋白含有2个螺旋-转角-螺旋结构的Myb-type HTH DNA结合结构域。TaMYB70氨基酸序列与粗山羊草、二穗短柄草等植物MYB44同源性较高,与拟南芥R2R3-MYB转录因子第22亚族成员属于同一分支。qRT-PCR分析表明,TaMYB70在脱落酸胁迫下表达量升高,在PEG和NaCl胁迫下表达量下降,该转录因子可能参与小麦逆境胁迫应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不同播种量对临麦4号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吕广德, 殷复伟, 孙盈盈, 钱兆国, 徐加利, 李宁, 薛丽娜, 吴科
作物杂志    2020, 36 (3): 142-14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3.022
摘要247)   HTML6)    PDF(pc) (2844KB)(240)    收藏

小麦播种量作为多项栽培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调整群体结构和产量水平有重要作用。以大穗型小麦品种临麦4号为研究材料,探讨75、150、225、300和375kg/hm2 5个播种量水平条件下的小麦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的差异。2年结果表明,与其他播种量相比,150kg/hm2播种量处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贮藏再转运量、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均达显著差异水平;花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在各播种量之间达显著差异水平,其中150kg/hm2播种量处理的穗部和整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50kg/hm2播种量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各播种量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种植密度对甘肃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柴芳梅, 高甜甜, 柴守玺, 程宏波, 宋亚丽, 鲁清林
作物杂志    2020, 36 (3): 154-16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3.024
摘要219)   HTML5)    PDF(pc) (805KB)(216)    收藏

为揭示不同播种量处理对甘肃省3个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以陇中2号、兰天36号和铜麦6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种量水平,低温半干旱区和半湿润易旱区为150.0、187.5、225.0、262.5和300.0kg/hm2,半干旱区为112.5、150.0、187.5、225.0和262.5kg/hm2。研究了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群体结构的变化特性和不同区域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低温半干旱区、半湿润易旱区和半干旱区适宜播种量依次为187.5、225.0和225.0kg/hm2,最高产量分别是5 472.0、5 730.0和7 271.4kg/hm2。随种植密度的升高,各生态区小麦产量、穗数均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穗粒数随之减小,千粒重无明显变化;基本苗和分蘖成穗率随密度的变化趋势与产量变化一致;地上部生物量随密度增大呈增加趋势,半湿润易旱区和半干旱区不同播种量间地上部生物量差异显著;在相同的播种量下(150.0和225.0kg/hm2),不同区域的产量差异较大,以半干旱区平均产量最高,半湿润易旱区次之,低温半干旱区最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小麦有机生产现状与分析——以湖北省南漳县稻茬麦有机产品认证为例
刘勇, 刘易科, 朱展望, 田进东, 陈泠, 邹娟, 赵发文, 关健, 高春保, 佟汉文
作物杂志    2020, 36 (3): 16-2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3.003
摘要224)   HTML5)    PDF(pc) (851KB)(377)    收藏

作为有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有机生产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南漳县小麦有机生产为例,总结了发展小麦有机生产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标准生产过程和提高种植效益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适度规模经营、中长期规划和集成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等措施缓解小麦有机生产中存在的监管难、周年生产衔接难和病虫草害防控难等问题的进展;提出了通过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转化以及与养殖业的合理布局和深度融合等建议,以助力小麦有机产品认证基地创建。因地制宜地利用有机农业理论和技术改造常规农业,可更广泛地促进我国小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不同土壤条件下氮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朱英杰, 刘富启, 张燕, 常旭虹, 王德梅, 陶志强, 王艳杰, 杨玉双, 赵广才
作物杂志    2020, 36 (3): 184-19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3.028
摘要261)   HTML6)    PDF(pc) (1285KB)(243)    收藏

为探讨不同土壤条件下氮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Egypt1和津强7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氮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设黑土、潮土2种土壤类型和不追肥、拔节期追氮肥、挑旗期追氮肥3种肥料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 在2种土壤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和各蛋白质组分产量表现为黑土>潮土,除球蛋白产量外,土壤处理间均差异显著。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均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黑土和潮土配合追施氮肥都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改善品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云南小麦变种分类与地理分布研究
陈丹, 普健萍, 伍少云, 周国雁, 隆文杰, 武晓阳, 蔡青
作物杂志    2020, 36 (3): 85-9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3.014
摘要295)   HTML4)    PDF(pc) (13176KB)(158)    收藏

云南小麦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小麦资源,在小麦进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在连续2个种植季对云南省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56份云南小麦的芒形、壳色、颖壳有无毛及粒色4种分类学特征进行变种分类及地理分布研究,以期为云南小麦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分类学特征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壳色,为1.1740;其次是芒形,为0.9664;再次是颖毛,为0.4954;最少的为粒色,只有1种红粒类型。56份材料共分属14个变种,分布于云南省的10个县境内。无芒无毛白壳红粒为最主要变种,其数量最多且地理分布最广;无芒无毛黑壳白底红粒为第二主要变种。同时发现1个前人尚未定名的变种,为短芒有毛白壳红粒。云南小麦主要分布在双江县,其次为镇康、永德和云县,而耿马、龙陵、腾冲县分布较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提取农作物植被覆盖度方法研究
王猛, 隋学艳, 梁守真, 侯学会, 梁永全
作物杂志    2020, 36 (3): 177-18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3.027
摘要473)   HTML21)    PDF(pc) (145078KB)(297)    收藏

基于无人机的遥感信息获取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农业领域。无人机遥感平台获取农作物信息技术具有高时效、高分辨率、低成本、快速、准确等特点,是目前精准农业中农田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取可见光影像,以棉花、花生和玉米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的植被指数进行可见光图像阈值分割,结合研究区域可见光影像监督分类结果,确定3种作物提取植被覆盖度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无人机可见光图像植被指数阈值分类方法,可以有效提取作物植被覆盖度。该方法对于棉花、花生和玉米3种作物植被覆盖信息的提取精度较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水杨酸对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王贺正,沈思涵,张冬霞,王改净,郑金枝,毕彪,王文杰
作物杂志    2020, 36 (2): 168-17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2.025
摘要251)   HTML6)    PDF(pc) (883KB)(286)    收藏

为了明确水杨酸对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的保护机制,筛选其有效增强小麦幼苗抗旱性的最适施用浓度。选用小麦品种洛旱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水培法,观测并测定小麦幼苗在20%聚乙二醇(PEG)胁迫下经不同浓度水杨酸(SA)处理后的形态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外源SA能够提高小麦幼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双氧水(H2O2)含量,减少丙二醛(MDA)积累,促进小麦幼苗地上部生长。施用SA可通过提高小麦幼苗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来降低活性氧产生速率,减轻膜脂过氧化程度,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缓解水分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本试验条件下以0.6mmol/L SA的效果最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陈天鑫,王艳杰,张燕,常旭虹,陶志强,王德梅,杨玉双,朱英杰,刘阿康,石书兵,赵广才
作物杂志    2020, 36 (2): 88-9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2.014
摘要380)   HTML15)    PDF(pc) (3707KB)(457)    收藏

为了探索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以3个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C1)、师栾02-1(C2)、石优20(C3)和1个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C4)为试验材料,设置0、180、210、240、270kg/hm 2 5个氮肥处理,分别用N0、N180、N210、N240、N270表示。结果表明:N240处理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的旗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叶面积指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均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不施氮肥的处理,但与N270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光合生理、植株性状、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施氮量240kg/hm 2是充分发挥不同冬小麦品种植株光合性能及产量潜力的适宜施氮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植株和旗叶水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张博,高甜甜,程宏波,李瑞,柴雨葳,李亚伟,柴守玺
作物杂志    2020, 36 (2): 97-10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2.015
摘要212)   HTML4)    PDF(pc) (1044KB)(277)    收藏

为探明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生产中不同覆盖栽培方式的增产机理,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MS)、地膜覆盖(PM)、露地种植(CK)3种栽培方式,其中MS处理设置了58.82%、50.00%、41.66%、37.04% 4个覆盖度,分别在种植带内播种3行(MS3)、4行(MS4)、5行(MS5)、6行(MS6)小麦,研究了不同覆盖度对小麦灌浆阶段植株和旗叶的水分变化情况,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MS处理平均较CK增产9.05%,以MS5增产幅度最大(10.34%),PM处理较CK增产11.42%。在灌浆期,MS处理小麦植株含水量、旗叶相对含水量、12和24h内离体旗叶失水速率分别较CK提高了1.49~2.49个百分点、3.29~5.26个百分点、7.11~8.19mg/(g·h)和3.77~4.55mg/(g·h),较PM处理分别提高了3.24~4.37个百分点、5.34~10.46个百分点、27.03~28.66mg/(g·h)、6.67~12.28mg/(g·h),不同覆盖度间比较,各指标较CK和PM处理的提高幅度均随覆盖度降低而降低。地膜覆盖可增加分蘖、促进植株营养生长,从而提高小麦产量;秸秆带状覆盖提高灌浆阶段植株含水量和旗叶相对含水量,延迟功能叶衰老,进而增加粒重,是其较露地增产的原因之一。秸秆带状覆盖条件下,MS5与地膜覆盖的增产效应相近,是较为适宜的秸秆覆盖栽培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效益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黄寅玲,雷忠顺,郑涛,索新霞
作物杂志    2020, 36 (1): 130-13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1.021
摘要217)   HTML13)    PDF(pc) (830KB)(220)    收藏

为探明豫北地区高肥力地块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安阳市北关区壤质潮土上开展了冬小麦不同施氮量试验,设常规施磷钾肥(W1,CK)、常规施肥减施氮肥30%(W2)、常规施肥减施氮肥15%(W3)、常规施肥减施氮肥5%(W4)、常规施肥(W5)和常规施肥增施氮肥5%(W6)6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减少冬小麦主茎叶龄、次生根数、茎蘖数、株高及穗长等农艺性状呈下降趋势,以W6处理最佳。冬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W4、W5、W6处理与W1处理相比增幅分别达48.7%、48.9%、49.1%,W4、W5、W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与W2、W3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氮量处理经济效益较W1处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W4较W1处理净增效益5 869.80元/hm 2,较W5处理净增效益24.45元/hm 2。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和土壤容重有显著影响,但对pH影响不显著。土壤全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W4处理土壤容重最低。综合分析,以常规施肥减施氮肥5%处理效果最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氮肥运筹对滴灌冬小麦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永强,齐晓晓,张璐,董慧云,陈传信,赛力汗·赛,薛丽华,陈兴武,雷钧杰
作物杂志    2020, 36 (1): 141-14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1.023
摘要214)   HTML3)    PDF(pc) (976KB)(241)    收藏

为研究滴氮时期及滴氮比例对滴灌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总施纯氮300kg/hm 2条件下设置6个不同滴灌追氮量处理,分别用F1、F2、F3、F4、F5、F6表示,以不施氮肥为对照(F0),研究不同追施氮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值)、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滴灌冬小麦的LAI、SPAD值变化规律一致,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LAI以F4处理相对较大,处理间SPAD值差异规律不明显;开花期、花后10d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F5>F1>F6>F4>F2>F3>F0。而各处理胞间CO2浓度(Ci)与Pn、Tr、Gs的变化规律呈相反的趋势。籽粒产量以F5处理最高,为9 889.35kg/hm 2,分别较F0、F1、F2、F3、F4、F6处理增加23.70%、3.10%、6.52%、21.44%、7.94%、14.10%。综合分析可知,总施氮量300kg/hm 2条件下,冬小麦起身期追施123.3kg/hm 2,在孕穗期、开花期各追施41.1kg/hm 2时滴灌冬小麦的光合性能表现较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青海省审定小麦品种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子身份证的建立
李红琴, 刘宝龙, 张波, 张怀刚
作物杂志    2020, 36 (3): 60-6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3.010
摘要202)   HTML2)    PDF(pc) (791KB)(238)    收藏

小麦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作物,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明确青海省审定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并建立其分子身份证,为青海省小麦育种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利用从52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的212对具有清晰扩增条带的引物,对青海省66个育成小麦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对引物扩增结果表现为单态,193对引物扩增结果表现为多态,共扩增出724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2~10个。多态性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变化范围为0.03~0.86,平均为0.51。A、B、D 3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allelic richness,Rs)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Nei’s genetic diversity index,He)均为A>B>D。小麦的7个同源群中,第2同源群多样性指数最高,第7同源群多样性指数最低。在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3对引物组合,构建了66个小麦品种的分子身份证,可将它们完全区分开,为青海省小麦品种的鉴定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不同新型肥料对小麦光合特性、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于国宜, 孔令聪, 张亮, 韦志, 王永玖, 王智, 杜祥备
作物杂志    2022, 38 (4): 193-19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4.027
摘要139)   HTML3)    PDF(pc) (418KB)(150)    收藏

为明确不同新型肥料的使用效果,为生产中合理选择肥料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在安徽省怀远县龙亢农场设置普通化肥、保持肥、活性增效肥、活性炭肥、活性素肥、土壤改良剂+习惯施肥和习惯施肥共7个不同肥料处理,研究对小麦冠层结构、光能截获率、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肥料处理较习惯施肥处理产量提高了4.4%~10.2%,其中活性增效肥处理产量最高。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新型肥料处理均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冠层叶面积指数及光能截获率。综上,新型肥料具有增产增效的优势,尤其活性增效肥可作为小麦科学施肥的优选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于产量相关性状SSR分子标记的大豆杂种优势群划分
雷蕾, 关哲允, 曹士亮, 王玉民, 林春晶, 彭宝, 刘鹏, 赵丽梅, 李志刚, 张春宝
作物杂志    2022, 38 (4): 54-6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4.008
摘要120)   HTML7)    PDF(pc) (494KB)(146)    收藏

利用杂种优势可显著提高大豆单产,但亲本的创制及杂交组合的配制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导致杂交种组配工作存在盲目性,强优势大豆杂交种的产出周期较长。针对上述问题,以中国东北部和国外的43份亲本为材料,利用经过筛选的14个大豆产量性状相关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结果发现,所用SSR标记共扩增出31个等位变异位点,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2.2143个等位变异位点,变幅为2.0000~4.0000;主效基因频率为0.4419~0.9302,平均为0.6817;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298~0.6101,平均为0.4043;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1214~0.5272,平均为0.3280。根据遗传距离将43份亲本材料划分为2个类群;25个杂交种的35份亲本材料分属于2个类群;且27个杂交种的39份亲本材料为国内和国外材料之间配制的杂交组合,反映出中国东北与国外材料之间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对本研究所用的杂交种亲本间遗传距离分析发现,遗传距离在0.4~0.6时杂种优势利用效率较高。上述结果为优异亲本的选育方向和强优势杂交种亲本的合理组配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