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玉米专题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玉米新品种荃科玉900的选育与栽培制种技术
王家保, 冀怀远, 梅家法, 陶志国, 疏志峰, 江三桥
作物杂志    2022, 38 (4): 267-27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4.038
摘要1221)   HTML14)    PDF(pc) (377KB)(200)    收藏

荃科玉900是安徽荃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以自育系Q900为母本、自交系Q69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于2020年5月通过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玉20201001”。荃科玉900具有高产、稳产、株型紧凑、抗倒和抗锈病等优点。该品种于2017-2019年连续3年参加神农玉米联合体区域试验,产量均居参试品种小组第1位,平均产量9103.5kg/hm2(606.9kg/667m2),较对照品种郑单958平均增产7.5%,增产点率100%。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玉米品种京农科728机械粒收质量性状研究
徐田军, 吕天放, 赵久然, 王荣焕, 崔铁英, 贾晓军, 张勇, 蔡万涛, 刘月娥, 刘秀芝, 陈传永, 王元东
作物杂志    2021, 37 (2): 101-10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14
摘要877)   HTML11)    PDF(pc) (654KB)(259)    收藏

玉米机械粒收已成为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首批通过籽粒机收组国家审定的主推品种京农科728为研究材料,于2016-2018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累计50个试点开展机械粒收质量性状研究,以期为该品种示范推广和机械粒收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京农科728在6月1-22日播种,均能在9月10日-10月8日正常成熟,出苗-生理成熟期平均天数为100.3d。在生理成熟后10d左右机械粒收,平均籽粒含水率24.3%,平均籽粒破碎率3.9%,平均机收杂质率1.6%。京农科728机械粒收平均产量10 526.0kg/hm2,其中以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试点机收产量最高,为12 078.0kg/hm2,有40个试点机收产量≥10 000.0kg/hm2,占比80.0%。机收质量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破碎率和杂质率与籽粒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8和0.57,n=50),籽粒含水率是影响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京农科728在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具有良好播期适应性,6月上旬至下旬播种,最早9月中旬、最晚10月上旬均达生理成熟,机械粒收质量达国家机收籽粒标准,可实现玉米籽粒直收,且机收产量高,在黄淮海夏玉米区能够保证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和产量,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化控剂玉黄金对春玉米抗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刘子刚, 卢海博, 武敏桦, 赵海超, 魏东, 黄智鸿
作物杂志    2022, 38 (1): 142-14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21
摘要475)   HTML3)    PDF(pc) (542KB)(225)    收藏

以京农科728和金农738为试验材料,研究3个不同种植密度下化控剂玉黄金(主要成分胺鲜酯和乙烯利)对春玉米抗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玉黄金后,能够降低株高和穗位高,缩短节间,提高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从而提高抗倒伏性能。与清水对照相比,玉黄金处理后,随密度升高,京农科728产量分别提高12.54%、11.24%和8.81%,金农738产量分别提高4.39%、4.05%和7.00%。为春玉米高产及实现全程机械化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云南省近年审定鲜食玉米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
冯素芬, 刘元剑, 许蕊淇, 张薇
作物杂志    2022, 38 (1): 220-22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33
摘要433)   HTML9)    PDF(pc) (622KB)(173)    收藏

对云南省2016-2020年审定的18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生育期、产量、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抗病性分析,为云南省鲜食玉米优良品种筛选、新品种选育和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性状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云甜玉10号产量最高,但是抗病性较差,需尽早预防病害。广良甜27号、金穗甜11号和双甜318产量较高,农艺性状适中,口感风味较佳,抗病性方面优势明显。2个甜玉米品种(云甜玉9号、美玉甜007)和2个糯玉米品种(大玉糯1号、甜糯302)的产量较高,其他性状适中,但是抗病性稍欠缺,需要选择合适的季节和地区种植,并预防病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玉米品种苗期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娟, 姜阳明, 周芳, 张军, 罗海登, 田山君
作物杂志    2021, 37 (1): 82-8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12
摘要422)   HTML13)    PDF(pc) (770KB)(470)    收藏

为探讨玉米(Zea mays L.)苗期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机制,以抗旱性具有显著差异的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使用PEG-6000溶液模拟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对逆境中玉米苗期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抗旱性强的成单30的株高、叶面积、根长及根重呈上升趋势,抗旱性弱的金玉306呈下降趋势;干旱胁迫使成单30的地上部干重、根重和干物重等生物产量增加,而金玉306的各生物产量逐渐下降;干旱胁迫导致玉米的丙二醛含量升高,细胞膜稳定性下降,成单30的变化幅度比金玉306小;干旱胁迫使玉米的叶绿素a/b比值及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成单30的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干旱胁迫后变化不显著,而金玉306在后期才出现显著变化;干旱胁迫后,成单30与金玉306的脯氨酸含量均极显著增加;干旱胁迫使玉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这些结果说明不同抗旱性玉米品种的抗旱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玉米HSP90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曹丽茹, 王国瑞, 张新, 魏良明, 魏昕, 张前进, 邓亚洲, 王振华, 鲁晓民
作物杂志    2021, 37 (5): 28-3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5.005
摘要415)   HTML21)    PDF(pc) (787KB)(325)    收藏

热激蛋白90(HSP90)广泛参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且积极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为全面解析玉米HSP90基因家族信息,对HSP90基因家族进化树、基因结构、保守基序(motif)、GO富集和组织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ZmHSP90-1基因响应干旱胁迫的表达模式及蛋白互作关系。结果显示,从玉米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到11个ZmHSP90家族基因,被划分为5个亚族(I~V);相邻进化树分支上的ZmHSP90基因具有相似的motif和基因结构;GO富集分析显示,11个ZmHSP90基因均参与了蛋白质折叠过程;表达模式分析显示,11个ZmHSP90基因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ZmHSP90-1基因的表达量相对较高;ZmHSP90-1基因在耐旱性强的玉米自交系中具有更高的表达量,且积极响应干旱和复水过程;蛋白互作预测显示,ZmHSP90-1可能与其互作蛋白协同响应非生物胁迫,发挥生物学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陇东旱塬密植高产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筛选与评价
续创业, 张建军, 周刚, 张铠鹏, 朱晓惠, 王甲玺, 党翼, 赵刚, 王磊, 李尚中, 樊廷录
作物杂志    2022, 38 (5): 104-11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5.014
摘要412)   HTML1)    PDF(pc) (459KB)(114)    收藏

为筛选适合陇东旱塬区耐密高产且宜机械粒收的玉米品种,于2019-2021年在甘肃平凉泾川高平试验基地对引进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品种采用福田雷沃谷神收割机进行籽粒直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平均产量接近于吨粮田,2019、2020和2021年产量分别为14 424.0、14 295.0和14 737.5kg/hm2,品种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产量极差分别为3826.5、4992.0和3699.0kg/hm2。参试品种含水率变幅较大,最大相差7.2%、10.6%和5.2%。不同玉米品种延迟收获,籽粒含水率呈线性下降,以生理成熟后22.7d为适宜粒收期,且收获期含水率为25.0%、20.0%和13.9%时,籽粒破碎率依次为2.82%、1.68%和1.20%。品种MC703和先玉335破碎率3年平均分别为3.84%和2.99%,杂质率分别为0.49%和0.35%,迪卡519破碎率和杂质率2年平均为4.66%和0.12%,均符合国家粒收标准。因此,陇东旱塬适宜粒收的含水率为<25.0%。机械粒收相比机械收穗和人工收获分别节省成本1800和3600元/hm2。综合评价,推荐收获期含水率(<25.0%)低、耐破碎性能好和单产水平高的迪卡519、MC703和先玉335作为陇东旱塬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叶面喷施硅肥对寒地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
刘天昊, 张翼飞, 王怀鹏, 杨克军, 张津松, 孙逸珊, 肖珊珊, 徐荣琼, 杜嘉瑞, 李佳宇, 彭程, 王宝生
作物杂志    2021, 37 (4): 112-11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4.017
摘要406)   HTML6)    PDF(pc) (859KB)(323)    收藏

针对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区施肥方式单一、养分管理失衡等限制玉米丰产优质高效的问题,以先玉335为材料,设置5个喷施硅肥处理,分别为0(LCK)、4(LS1)、8(LS2)、12(LS3)和16g/L(LS4),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硅肥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及籽粒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硅肥对植株干物质积累均有促进作用,其中LS3与LCK相比,显著增加花前营养体干物质转运量267.00kg/hm2,且2年的产量均最高(11 485.68和12 331.69kg/hm2)。随硅肥浓度的增加,玉米籽粒粗淀粉、粗蛋白、果糖、氮和钾含量显著增加,较LCK的增幅分别为1.88%~2.56%、5.64%~8.22%、20.00%~41.18%、6.56%~8.56%和11.57%~38.84%。综上所述,叶面喷施8和12g/L硅肥可实现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可作为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区叶面硅肥施用的最佳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黑龙江省部分玉米杂交种的综合评价
冯艳飞, 杨威, 任国鑫, 邓杰, 李文龙, 高树仁
作物杂志    2021, 37 (4): 46-5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4.007
摘要338)   HTML6)    PDF(pc) (641KB)(279)    收藏

玉米杂交种的综合评价是新品种选育、审定和推广的重要依据。以黑龙江省种植的部分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产量(14%含水量)、籽粒含水量、容重、秃尖长、出籽率、轴粗/穗粗、百粒重和穗长8个性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28个供试玉米杂交种的8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德美亚3号、先玉696和先玉335加权关联度排在前3位,综合表现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及内蒙古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现状
于博, 徐松鹤, 任琴, 杨玉亭, 周萌洋, 潘瑜
作物杂志    2022, 38 (2): 6-1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2.002
摘要327)   HTML15)    PDF(pc) (750KB)(241)    收藏

秸秆是培肥土壤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秸秆还田是培肥和改良土壤最为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同时可解决田间焚烧秸秆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秸秆还田的技术模式和培肥机理,阐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与养分有效性、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重点概述了内蒙古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针对内蒙古平原灌区玉米生产现有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栽培技术措施,以秸秆培肥土壤为切入点,提出了与农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秸秆深翻还田培肥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玉米叶片“源”的高温胁迫阈值研究
张学鹏, 李腾, 王彪, 刘晴, 刘涵瑜, 陶志强, 隋鹏
作物杂志    2021, 37 (2): 62-7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09
摘要324)   HTML25)    PDF(pc) (13157KB)(1247)    收藏

为了明确玉米叶片“源”的高温胁迫温度阈值,采用盆栽试验,利用可精准控温(模拟大气温度变化)的人工气候室,以日最高温32℃为对照,分别设置日最高温34℃、36℃和38℃ 3个处理,于玉米拔节期进行持续10d的温度控制试验,比较叶片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对不同高温的响应,以及叶片气孔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光反应阶段,38℃处理下的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与其他处理相比均显著降低,但胁迫解除后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其他3个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暗反应阶段,与对照相比,36℃和38℃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Ci)均显著升高,且38℃处理在胁迫解除后Pn未能恢复。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在36℃和38℃处理下,叶绿体结构逐渐紊乱降解,脂质球体含量增加,淀粉粒合成减少。综上可知,对于玉米叶片“源”,日最高温的胁迫阈值是36℃,阈值附近的高温胁迫主要是限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玉米ZmGS5基因克隆、分子特性分析及对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刘晓丽, 韩利涛, 魏楠, 申飞, 蔡一林
作物杂志    2021, 37 (1): 16-2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03
摘要315)   HTML15)    PDF(pc) (68799KB)(496)    收藏

高产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籽粒大小是决定籽粒产量的重要因子。基于水稻中控制籽粒大小的OsGS5基因编码序列,利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了玉米ZmGS5基因,其cDNA全长为1 695bp,开放阅读框1 491bp,编码496个氨基酸,含有Peptidase-S10结构域、1个信号肽和1个丝氨酸羧肽酶(serine carboxypeptidases,SCP)类蛋白所特有的催化活性中心,这些都与SCP家族结构特点相符,也与OsGS5相关研究结果相同;磷酸化位点分析结果表明,ZmGS5含有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等蛋白激酶识别位点。qRT-PCR分析显示ZmGS5在雄穗和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在胚及胚乳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除此之外,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建立了拟南芥的遗传转化体系,得到纯合转基因株系,T3代转基因拟南芥种子千粒重为0.0169g,较野生型千粒重(0.0139g)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5-氨基乙酰丙酸和乙烯利对东北春玉米功能叶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李瑞杰, 闫鹏, 王庆燕, 许艳丽, 卢霖, 董志强, 张凤路
作物杂志    2021, 37 (1): 135-14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19
摘要282)   HTML4)    PDF(pc) (991KB)(206)    收藏

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不同浓度复配组合,于拔节期(V6)进行叶面喷施。研究5-ALA-ETH复配剂对缓解东北春玉米冠层郁闭效应、提高叶片净光合效率(Pn)、增强叶片的光合产物供给能力、保障春玉米稳产增产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A2E1(22.5g/hm2 5-ALA+450mL/hm2 ETH)处理能够增强叶片的光合生理活性,调控效果最佳,其中V7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相比对照(CK)显著提高8.9%,V12期叶片RuBP羧化酶(RuBPCase)和PEP羧化酶(PEPCase)活性比CK分别显著提高65.2%和87.1%,V8和V12期叶片Pn比CK分别显著提高14.8%和24.5%。同时,该处理提高了叶片蔗糖的合成能力,其中V12期叶片蔗糖合酶(SS)活性比CK显著提高85.0%,V11期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比CK显著提高33.1%,V7、V9和V12期叶片蔗糖含量比CK分别显著提高69.2%、16.8%和78.6%。在玉米收获期,A2E1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穗长、穗粒数和产量,相比CK分别提高了5.4%、6.2%和5.4%,玉米秃尖长显著缩短50.4%。综上所述,5-ALA(22.5g/hm2)和ETH(450mL/hm2)复配能够改善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光合生理特性,提高收获穗粒数和产量,增强其抵抗冠层郁闭效应胁迫的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湖南省玉米地方品种表型性状综合评价及类群划分
郭欢乐, 汤彬, 李涵, 曹钟洋, 曾强, 刘良武, 陈志辉
作物杂志    2022, 38 (6): 33-4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6.005
摘要277)   HTML10)    PDF(pc) (453KB)(143)    收藏

选取139份湖南省玉米地方品种进行表型性状大田鉴定,分析其表型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类群划分和表型综合评价。不同性状变异系数为6.5%~175.0%,平均为41.8%,Sha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为1.119~2.086,平均为1.839。14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737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品种可划分为3个类群,3个类群又分别可以划分为3、2和3个亚群。湘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湘西山地玉米区为专用玉米主要聚集区域,湘西山地玉米区同时为普通玉米优良种质聚集区。根据地方品种大田综合表现,筛选出表现优异的地方品种22份。湖南玉米地方品种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筛选出的优异种质可为湖南玉米种质的创新利用提供重要资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甘蔗轮作青饲玉米和花生对甘蔗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范业赓, 陈荣发, 闫海锋, 周慧文, 翁梦苓, 黄杏, 罗霆, 周忠凤, 丘立杭, 吴建明
作物杂志    2021, 37 (1): 104-11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15
摘要269)   HTML2)    PDF(pc) (668KB)(194)    收藏

为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蔗田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以及甘蔗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设甘蔗连作(A)、青饲玉米–青饲玉米–甘蔗轮作(B)和花生–花生–甘蔗轮作(C)3个种植模式,分别测定了连作和轮作前后蔗田耕作层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相关酶活性,调查了甘蔗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并分析了不同模式下作物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A处理相比,B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和细菌数,而C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值,水解性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蔗糖酶、酸性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明显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下降了2.47×104个/g。2种轮作模式甘蔗的农艺性状和品质均优于连作,B处理和C处理的出苗率、分蘖率、产量和糖分比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与相关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轮作使甘蔗生产提质增效,可能由于轮作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相关酶活性,进一步改善了蔗区酸性土壤的pH值,加速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甘蔗的生长发育,缓解连作障碍,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播期对华北平原雨养夏玉米产量形成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梁茜, 吴清山, 葛均筑, 吴锡冬, 杨永安, 侯海鹏, 张垚, 马志琪
作物杂志    2021, 37 (4): 136-14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4.021
摘要269)   HTML6)    PDF(pc) (1159KB)(359)    收藏

以京农科728(JNK728)和郑单958(ZD958)为材料,设置6月6日(SD1)、6月11日(SD2)、6月16日(SD3)、6月20日(SD4)和6月26日(SD5)5个播期,研究播期对雨养夏玉米产量形成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雨养夏玉米灌浆期和总生育期逐渐延长;2个品种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总量(DM)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SD2和SD3播期吐丝期LAI最高,SD2吐丝期DM显著高于SD1、SD4和SD5处理,SD2和SD3处理收获期DM显著高于SD4和SD5处理。随播期的推迟,雨养夏玉米穗粒数和行粒数先升高后降低,穗行数逐渐减少,千粒重逐渐升高,2个品种平均产量在SD2和SD3最高,分别为9.84×103和9.51×103kg/hm2,SD5最低,仅为8.04×103kg/hm2,SD5比SD1~SD4产量分别降低9.53%、22.44%、18.36%和15.00%;JNK728比ZD958增产9.19%。灌浆期和全生育期内温度和光辐射量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但抑制了籽粒灌浆,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因此雨养夏玉米产量随灌浆期和全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和光辐射量增加而提高。SD1~SD4光能和降水生产效率比SD5分别提高4.9%~17.6%和13.6%~26.8%,SD2~SD5积温生产效率比SD1提高2.8%~13.3%。综上所述,播期可调控雨养夏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LAI、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华北平原雨养夏玉米选用抗旱性强品种(JNK728)在6月11日-15日播种,产量可以突破9.5×103kg/hm2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干旱处理对不同玉米品种叶片光合速率和抗氧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裴志超, 周继华, 徐向东, 兰宏亮, 王俊英, 郎书文, 张伟强
作物杂志    2021, 37 (5): 95-10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5.014
摘要268)   HTML6)    PDF(pc) (619KB)(338)    收藏

玉米是对干旱比较敏感的粮食作物,不同品种应对干旱胁迫的能力存在差异。以6个普通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北京市郊区大田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灌溉处理为对照,分析干旱处理对不同玉米品种叶片光合速率(Pn)和抗氧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处理下不同品种玉米Pn降低幅度为京农科728(15.63%)<MC703(15.84%)<农华101(16.34%)<登海618(16.92%)<郑单958(19.15%)<联创808(21.74%)。干旱处理后,不同品种玉米叶片的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均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提高;表现为京农科728和MC703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品种,而POD活性、CAT活性及MDA含量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干旱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在品种间差异显著,最终产量降低幅度为京农科728(15.47%)<登海618(17.62%)<农华101(21.83%)<MC703(26.20%)<郑单958(27.41%)<联创808(27.30%)。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地力提升技术模式实证及效益分析
刘剑钊, 袁静超, 梁尧, 贺宇, 张水梅, 史海鹏, 蔡红光, 任军
作物杂志    2021, 37 (2): 135-13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19
摘要257)   HTML5)    PDF(pc) (670KB)(233)    收藏

以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技术为核心,集成精播保苗、病虫害防控、养分高效管理和机械收获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基于整个玉米种植链条的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地力提升技术模式,并于2018-2019年将此模式在吉林省公主岭和伊通两地18个规模经营主体进行实证。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操作相比,所有规模经营主体实证区应用该技术模式均表现为增产趋势,产量增幅为4.5%~11.9%,平均增产7.8%;化肥和水分生产效率平均增幅均为7.8%。由于采用规模化作业,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仅秸秆深翻还田部分成本略有增加;与农民习惯操作相比,净利润增加13.0%~16.2%。表明该技术模式通过对全种植链的优化,实现了培肥、增产和增收等多重效益,可以在吉林省中南部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乔江方, 张盼盼, 邵运辉, 刘京宝, 李川, 张美微, 黄璐
作物杂志    2022, 38 (6): 186-19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6.027
摘要250)   HTML5)    PDF(pc) (439KB)(159)    收藏

以郑单309、郑单326、郑单958和中玉303等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在7个种植密度(6.00×104、6.75×104、7.50×104、8.25×104、9.00×104、9.75×104和10.50×104株/hm2)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生育期内群体物质累积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下株高和穗位高表现出明显优势,中玉303和郑单958的株高和穗位高表现相对较高。随生育期推进,植株群体干物质量显著增加,花前、花后和成熟期干物质量均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成熟期中玉303和郑单958的干物质量较郑单326和郑单309平均提高16.1%,花后干物质量占成熟期的比重以6.00×104株/hm2密度处理下最高,为58.68%,以郑单958最高。随密度增加,成熟期千粒重显著下降,产量明显提高,10.50×104株/hm2密度处理最高,为14.49t/hm2,中玉303产量最高,较郑单309和郑单326平均增加16.3%。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选用中玉303,以10.50×104株/hm2密度种植,可提高玉米植株花后物质生产量,促进花后物质分配,实现夏玉米高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10份玉米品种在喀麦隆的适应性研究
张军, 陈顺全, 张文庆, 李高超, Bell
作物杂志    2022, 38 (3): 87-9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3.012
摘要248)   HTML5)    PDF(pc) (388KB)(203)    收藏

为探讨我国不同玉米品种在喀麦隆的适应性,以来自中国和喀麦隆的各5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中国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考察不同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田间发病情况和产量。结果表明,我国玉米品种生育期为92~94d,喀麦隆品种为110~112d;中国玉米品种株型为半紧凑或紧凑型,整齐度较好,喀麦隆品种均为平展型,整齐度一般;喀麦隆品种的株高和穗位高显著高于中国品种;10个玉米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发生。中国玉米穗行数和行粒数整体高于喀麦隆品种,百粒重则低于喀麦隆品种。喀麦隆品种CHL 103和CMS 9015、中国品种鄂玉30和华盛2000的产量在9.5t/hm2以上,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抗逆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结合植被指数与纹理特征的玉米冠层FAPAR遥感估算研究
王思宇, 聂臣巍, 余汛, 邵明超, 王梓旭, 努热曼古丽·托乎提, 刘亚东, 程明瀚, 官云兰, 金秀良
作物杂志    2021, 37 (2): 183-19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27
摘要242)   HTML6)    PDF(pc) (842KB)(264)    收藏

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fraction of 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FAPAR)是反映作物产量的重要参数之一。无人机遥感能够快速无损地获取高分辨率植被冠层光谱信息,已成为进行物理化参数反演的重要手段。以不同播期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提取植被指数与植被纹理特征,使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方法将二者结合反演玉米FAPAR,并与传统单独使用植被指数或植被纹理特征反演植被FAPAR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使用传统方法单独利用植被指数反演FAPAR(验证RMSE最低为7.33×10-2,rRMSE最低为8.66%)的效果比单独利用纹理特征反演FAPAR(验证RMSE最低为9.50×10-2,rRMSE最低为11.23%)的精度更高;使用PLSR方法单独利用植被指数或纹理特征估算FAPAR的效果比传统方法精度更高(植被指数与纹理特征的验证RMSE最低分别为6.77×10-2和5.24×10-2,rRMSE最低分别为8.01%和6.19%);使用PLSR方法将植被指数与纹理特征相结合估算FAPAR(验证RMSE最低为4.72×10-2,rRMSE最低为5.57%)的效果比单独使用植被指数或纹理特征估算FAPAR的精度更高。综上,使用PLSR方法将植被指数和植被纹理特征相结合来反演玉米冠层FAPAR可行,为作物FAPAR遥感反演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一种快速高效检测转基因玉米方法的建立
周德龙, 孟令聪, 郑淑波, 王楠, 李穆, 王薪淇, 卢实, 王敏, 刘文国, 路明
作物杂志    2022, 38 (1): 65-6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09
摘要238)   HTML8)    PDF(pc) (840KB)(364)    收藏

建立高效的目的基因检测方法是保障生物育种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技术支撑。应用常规PCR法、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法及叶片直接PCR法对转基因玉米叶片进行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2个转基因元件的检测。结果表明,叶片直接PCR法分别较常规PCR方法和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法节约62%、48%的时间和25%、43%的成本,而且扩增出的目的条带清晰可见,符合目的片段大小,结果真实可靠,适用于大量转基因玉米植株叶片的快速筛选和鉴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吉林省主推玉米品种的SSR分子标记纯度鉴定
段梦冉, 刘丰泽, 葛建镕, 易红梅, 杨洪明, 高玉倩, 岳鹏武, 马文宇, 班秀丽, 王凤格
作物杂志    2022, 38 (5): 34-4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5.005
摘要238)   HTML2)    PDF(pc) (677KB)(117)    收藏

针对吉林省主推玉米品种,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纯度鉴定体系。以吉林省主推的50个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从GB/T 39914-2021公布的4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9对用于吉林省主推玉米品种的纯度鉴定。筛选出的9对引物杂合度在82%~100%,平均杂合度为91.5%,PIC值在0.44~0.75,平均PIC值为0.63。该组引物多态性高、稳定性强、分辨率高且非特异扩增片段少。将9重扩增体系进行优化,形成吉林省主推玉米品种纯度鉴定体系。用这9对引物对吉林省主推的6个品种进行纯度鉴定,可准确检测出品种的典型株、自交苗和异型株,共检测出10个自交苗和7个异型株,6份样品最高纯度为98%,最低纯度为96%,鉴定结果与田间鉴定结果相关性系数为0.766,相关性较高,结果可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叶面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曹丽茹, 鲁晓民, 王国瑞, 党尊, 邱天, 邱建军, 田云峰, 王振华, 党永富
作物杂志    2022, 38 (2): 158-16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2.022
摘要236)   HTML6)    PDF(pc) (866KB)(131)    收藏

为探究一种新型炭吸附聚谷氨酸水溶肥对玉米光合性能、渗透调节、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以郑单958和郑单1868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拔节期设置喷施清水(CK)和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T)2个处理,15d后比较2个处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强度、水分利用率、气孔、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含量、植株氮、磷和钾含量、百粒鲜重和产量。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处理极显著提高了郑单958和郑单1868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和气孔张开数目,同时二磷酸核酮糖加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脯氨酸含量及关键酶基因(ZmSODZmPODZmAPXZmP5CR)的表达量也显著提高。T处理提高了郑单958和郑单1868植株的氮、磷和钾含量、百粒鲜重和产量。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光合作用、气孔张开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和百粒重与产量密切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周年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刘佳敏, 汪洋, 褚旭, 齐欣, 王慢慢, 赵亚南, 叶优良, 黄玉芳
作物杂志    2021, 37 (1): 143-14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20
摘要229)   HTML3)    PDF(pc) (722KB)(345)    收藏

小麦-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的轮作模式,其习惯种植密度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间差距较大。本研究旨在为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和玉米匹配适宜的氮肥用量,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和氮素利用率。选用不同小麦品种(矮抗58和百农207)和不同玉米品种(北青340和登海605)为供试材料,设置农民习惯和专家推荐2个种植密度,0、180和360kg N/hm2 3个供氮水平,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的干物质、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小麦的农户习惯种植密度比专家推荐高75kg/hm2,相比农户习惯处理,专家推荐种植密度处理下的小麦产量提高了10.0%~15.7%,提升了经济效益。小麦产量随穗粒数的增加而增加。农民习惯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没有明显差异,氮肥农学效率降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下,百农207在N180处理下产量最高。玉米的农民习惯种植密度比专家推荐低22 500kg/hm2,相比农民习惯处理,专家推荐处理的玉米产量提高了17.8%~22.7%。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农民习惯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呈降低趋势,氮肥农学效率降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下,玉米在N180处理下经济效益最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王庆彬, 聂振田, 卢洁春, 彭春娥, 张民, 孟慧, 刘治国, 耿全政
作物杂志    2021, 37 (4): 166-17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4.025
摘要222)   HTML5)    PDF(pc) (843KB)(181)    收藏

以品种郑单958为材料,宛氏拟青霉提取物(ZNC)为诱抗剂,探讨施氮量、氮肥种类和ZNC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和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没有配施ZNC相比,氮肥配施ZNC后,玉米增产2.14%~9.00%,氮素利用率显著提高11.21%~104.00%,净收益显著增加379.05~1743.38元/hm2。控释尿素配施ZNC(CRUZ)较尿素配施ZNC处理(UZ)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净收益分别显著增加5.73%、185.00%和1311.61元/hm2。尿素减氮20%配施ZNC(80%UZ)处理与未减量处理(U)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其氮素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增加,净收益显著增加647.89元/hm2,实现了减肥稳产。因此控释尿素配施ZNC可实现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净收益的协同增效,减施20%普通尿素配施ZNC可实现对其减肥增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花粉结实力遗传的初步研究
李忠南, 王越人, 邬生辉, 刘励蔚, 曲海涛, 孙振宇, 李光发
作物杂志    2021, 37 (2): 57-6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2.008
摘要220)   HTML7)    PDF(pc) (540KB)(224)    收藏

以15D752×15D435和PH6WC×29 2份玉米杂交F1诱导单倍体自然加倍自交结实穗的穗粒数为研究对象,应用DH群体遗传模型及混合分布方法,对花粉结实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倍体自然加倍花粉结实力是由 4 对主效基因决定,具有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主效基因遗传力分别为95.85%和83.67%。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灌浆期的光合特征对高温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陶志强, 闫鹏, 张学鹏
作物杂志    2021, 37 (4): 73-7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4.011
摘要217)   HTML4)    PDF(pc) (1425KB)(283)    收藏

为探讨随时代发展我国玉米品种在更替过程中植株光合特征对灌浆期高温胁迫的适应性,选用3个不同年代的玉米主栽品种白单4号(1960s)、中单2号(1980s)和郑单958(2000s),设置2个播种期(2018年4月15日和4月25日)形成2个灌浆期高温胁迫处理,比较2种便携式光合分析仪(SPAD-502叶绿素仪和SunScan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灌浆期穗位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群体基部光合有效辐射(PAR)等光合特征的差异,对基于籽粒产量计算得到的耐热指数(STI)与SPAD、LAI和基部PA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品种随着时代的发展,遭受灌浆期高温胁迫后,产量逐渐提高、产量降幅逐渐减少、STI逐渐提高;单株玉米穗位叶的SPAD值和群体LAI的降幅逐渐减少,群体基部PAR的增幅逐渐减少;STI与SPAD值、LAI的降幅、基部PAR的增幅均达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研究结果可知,玉米品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强了自身对灌浆期高温的适应能力,当遭受灌浆期高温胁迫时,能够保持较高的单株叶片光合能力、群体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和利用能力,进而提供充足的光合同化物,满足产量形成的需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玉米自交系萌发期耐盐性鉴定
段雅娟, 曹士亮, 于滔, 李文跃, 杨耿斌, 王成波, 刘宝民, 刘长华
作物杂志    2022, 38 (1): 213-21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32
摘要214)   HTML3)    PDF(pc) (2456KB)(214)    收藏

为了完善玉米自交系萌发期耐盐性的鉴定评价标准,筛选耐盐性强的玉米种质资源,解析玉米自交系萌发期耐盐性遗传机制,为玉米萌发期耐盐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390份玉米自交系耐盐性相关的10个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为5个综合指标,即7d发芽率、芽干重、芽鲜重、根干重和根长,可作为玉米萌发期耐盐性鉴定指标。根据隶属函数分析确定各材料的耐盐综合评价指数,并通过聚类分析将材料萌发期耐盐性分为6个等级,其中高度盐敏感型材料298份,中度盐敏感型材料49份,盐敏感型材料27份,耐盐型材料9份,中度耐盐型材料5份,高度耐盐型材料2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消费者在甜玉米种质食味品质鉴评中的偏好性初探
于永涛, 张楠, 谢利华, 李光玉, 刘建华, 李武, 李高科, 胡建广
作物杂志    2023, 39 (1): 14-1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3.01.003
摘要206)   HTML13)    PDF(pc) (522KB)(181)    收藏

甜玉米的蒸煮品质品尝鉴评是评价食味品质的重要环节。了解普通消费者评价甜玉米食味品质的标准及偏好性可以使育种家在改良甜玉米品质和培育优质品种时更有针对性。以17份甜玉米种质为试验材料,在专业鉴评的基础上,请95名普通消费者进行了品尝鉴评,并对获得的评价数据进行调查。普通消费者的评价结果总体上和专业鉴评结果相一致;与好吃程度相关性最高的是风味和甜度,相关系数均在0.950以上;女性普通消费者中果皮厚度与好吃程度的相关系数高达0.930以上,显著高于男性的0.892,而女性消费者中好吃程度与光泽度的相关系数则只有0.501,明显低于男性的0.666。上述结果表明,与普通消费者整体喜好度相关性最高的是风味和甜度;女性消费者对果皮厚度的重视程度高于男性,而男性消费者对光泽度的重视程度高于女性。这些初步调查结果可为育种家们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甜玉米食味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基于熵权的DTOPSIS法和灰色局势决策法在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探讨
齐建双, 夏来坤, 黄保, 李春盈, 马智艳, 丁勇, 谷利敏, 张君, 张凤启, 穆心愿, 唐保军, 赵发欣, 张兰薰
作物杂志    2021, 37 (1): 60-6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09
摘要204)   HTML2)    PDF(pc) (636KB)(279)    收藏

良种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是鉴定新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的主要途径。首次探索将基于熵权的DTOPSIS法和灰色局势决策法应用于玉米区域试验中,对2018年河南农科联合体的18个品种(含对照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对品种评价的排序结果差异不大,只有5个品种排名顺序稍有差异,差异最大的品种排名相差2个名次,其余4个品种仅相差1个名次,灰色局势决策法计算过程相对简单。同时还发现基于熵权的DTOPSIS法和灰色局势决策法在玉米综合评价中存在产量指标权重较低的问题。因此,根据现阶段玉米育种目标和生产实际需求,玉米区域试验品种评价时应采用多种品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在确保审定品种产量的基础上,降低品种在实际种植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超甜玉米果皮柔嫩度与成分含量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
顾银山, 张士龙, 贾海涛, 李小琴, 贺正华, 焦春海, 田小海, 黄益勤, 危文亮
作物杂志    2022, 38 (3): 134-14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3.019
摘要188)   HTML4)    PDF(pc) (506KB)(156)    收藏

以10份生育期一致、果皮柔嫩度存在梯度差异的超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探讨果皮柔嫩度和果皮主要成分在籽粒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湖北武汉和海南陵水2种不同环境下,果皮柔嫩度好、中、差的3份自交系PE10、T105、S33205在授粉后第12~24天内,果皮柔嫩度值(打孔读数)均呈由小到大的曲线变化,且各测定时间点的柔嫩度均值均为S33205>T105>PE10;环境条件影响果皮柔嫩度变化速率。在2种环境下的测定时间段内,3份自交系果皮半纤维素含量均逐渐增大,木质素含量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而纤维素含量始终在24%上下波动,果胶与灰分含量变化不大,且没有明显的规律,主要成分含量均值始终为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无论是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还是在最适采收期,果皮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与果皮柔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是影响果皮柔嫩度的化学成分因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不同轮耕方式与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及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郭书亚, 尚赏, 汤其宁, 张艳, 卢广远
作物杂志    2022, 38 (3): 211-21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3.031
摘要183)   HTML3)    PDF(pc) (452KB)(175)    收藏

通过研究豫东平原不同轮耕方式与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养分及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与培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采用3年田间定位试验,以小麦旋耕玉米免耕不施生物炭(RB0)为对照,设置3种生物炭用量(B1:2.5t/hm2,B2:5.0t/hm2,B3:7.5t/hm2)和2种轮耕耕作方式(R:小麦旋耕玉米免耕,D:小麦深翻玉米免耕)的交互处理。结果表明,在0~20cm土层,与RB0相比,不同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不同轮耕方式下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RB3和DB3处理效果最好。在20~40cm土层,D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其中DB3处理效果最好。与2020年相比,除土壤碱性磷酸酶外,2021年不同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不同处理均能够显著增加小麦和玉米产量,2020年增幅分别为6.02%~17.52%和5.07%~11.02%,2021年分别为7.01%~20.87%和6.53%~18.13%,DB3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大部分处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乙矮合剂对不同氮水平夏玉米氮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房孟颖, 闫鹏, 卢霖, 王庆燕, 董志强
作物杂志    2022, 38 (2): 96-10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2.014
摘要178)   HTML6)    PDF(pc) (707KB)(178)    收藏

应用化学调控技术改善玉米的氮素代谢过程,从而实现“减氮增效”,是保障玉米绿色可持续生产的重要途径。试验以玉米单交种豫单9953为材料,设置乙矮合剂(ECK)和不同氮肥水平处理(0、96、132、168、204和240kg/hm2),喷施清水为对照处理(CK),于2019和2020年分别在河北燕郊和北京顺义进行大田试验,研究ECK对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氮素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ECK处理提高了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开花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施氮量204和240kg/hm2处理下叶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以及灌浆中后期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ECK处理显著提高了施氮量204kg/hm2下玉米植株氮素、籽粒氮素和总氮素积累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8.9%、8.3%和8.6%。ECK处理下施氮量为204kg/hm2时,夏玉米产量较CK处理显著增加7.5%。ECK处理可有效改善玉米的氮素代谢,促进氮素的吸收、同化和积累,提高产量,从而实现“减氮增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谷子和玉米叶片光合荧光参数对烟嘧磺隆胁迫的响应差异
高鹏, 郭美俊, 杨雪芳, 董淑琦, 温银元, 郭平毅, 原向阳
作物杂志    2021, 37 (3): 70-77.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3.011
摘要174)   HTML4)    PDF(pc) (1664KB)(199)    收藏

为探明谷子和玉米对烟嘧磺隆胁迫差异的光合生理机制,采用盆栽试验,选用谷子(张杂10号和晋谷21号)及玉米(迪甜8号和农大108号)为试验材料,在四叶一心期喷施5个不同剂量的烟嘧磺隆,分别在处理后7d和15d测定幼苗株高、叶面积、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叶片最大光化学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变化。结果表明,除7.5g/hm2的烟嘧磺隆处理之外,张杂10号、晋谷21号和迪甜8号的株高、叶面积、SPAD值、PnGsTrFv/Fm、Y(Ⅱ)和qP在用药后7d和15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各指标在用药浓度15.0~60.0g/hm2处理之间的下降幅度均随烟嘧磺隆剂量的升高而增大;而Ci和NPQ却呈相反趋势。在15.0~120.0g/hm2处理之间,处理后7d和15d农大108号的所有指标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谷子对烟嘧磺隆的抗性弱于玉米,品种间也存在差异,部分原因是烟嘧磺隆显著降低了敏感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虽然增加了光能热耗散,但PSⅡ功能还是受到抑制,导致光合能力下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正交设计的玉米有机无机培肥模式优化研究
刘艳, 宫亮, 邢月华, 包红静
作物杂志    2021, 37 (1): 168-17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23
摘要173)   HTML2)    PDF(pc) (566KB)(159)    收藏

为优选有机无机培肥模式,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秸秆的施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有极显著影响,而无机化肥用量对其影响不显著;秸秆和施氮量对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影响显著;磷肥和钾肥用量分别对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显著,通过因素不同水平的综合平衡分析比较,在辽宁中部玉米主产区采用施氮量180kg/hm2、施磷量90kg/hm2、施钾量120kg/hm2、秸秆还田量6 000kg/hm2的玉米生产和土壤培肥技术模式,可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和增产增效的最佳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玉米抗真菌病害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利用研究进展
温胜慧, 杨俊伟, 王洋, 李公建, 翁建峰, 段灿星, 贾鑫, 王建军
作物杂志    2023, 39 (3): 1-1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3.03.001
摘要169)   HTML22)    PDF(pc) (566KB)(162)    收藏

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在玉米叶片、茎秆和雌穗等部位及生长发育的各阶段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及品质。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全基因组及多组学技术的利用为玉米抗病基因的挖掘及抗性机制的解析提供了更可靠和更便捷的方式,通过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改良现有种质也逐渐成为培育抗性种质的有效方式。本文综述了玉米常见真菌病害的抗病遗传、基因克隆及其育种利用的最新进展,展望了新抗病基因的挖掘和机理解析、广谱抗病基因及基因编辑等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利用,以期促进玉米优良抗病新品种的培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青贮玉米混合青贮研究进展
孟亚轩, 姚旭航, 周宝元, 刘颖慧, 袁进成, 马玮, 赵明
作物杂志    2023, 39 (2): 24-2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3.02.004
摘要162)   HTML11)    PDF(pc) (455KB)(311)    收藏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青贮饲料来源,蛋白质含量较低是制约其饲喂价值的主要问题。混合青贮可通过原料间成分的互补性以及发挥微生物的互作效应实现青贮饲料营养品质的均衡与提升。本文综述了玉米与高蛋白牧草、副产品和青贮添加剂混贮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阶段的优势与不足,展望了我国玉米混贮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我国玉米混贮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外源5-ALA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杨奥军, 常巧玲, 王鹏, 王芳, 高妍婷, 周广阔, 宋小佳, 韦恩成
作物杂志    2022, 38 (3): 194-19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3.028
摘要152)   HTML4)    PDF(pc) (450KB)(154)    收藏

干旱是影响西北地区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5-氨基乙酰丙酸(5-ALA)是一种潜在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增强植物抗逆性的作用。为了探明干旱胁迫下5-ALA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同时筛选出缓解的最佳浓度,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20% 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不同浓度5-ALA(0、5、10、15、20、25、30mg/L)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幼苗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少,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质膜透性增大。与0mg/L 5-ALA处理相比,一定浓度(25mg/L)的5-ALA能明显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造成的伤害,玉米幼苗的主根长、芽长、根鲜重、芽鲜重、根干重和芽干重显著增加,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提高了76.92%和65.52%,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上升了136.82%、81.36%和121.26%,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00.58%、182.10%和536.56%。MDA含量和细胞质膜透性则分别下降64.54%和68.21%。5-ALA的缓解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其中以浓度25mg/L处理效果最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玉米叶宽的遗传效应分析
李丽华, 魏昕, 孟鑫, 林海建, 樊庆琦, 鲁晓民, 曹丽茹, 张前进, 张新, 王振华
作物杂志    2022, 38 (5): 49-5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5.007
摘要151)   HTML11)    PDF(pc) (415KB)(186)    收藏

叶片是玉米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最主要的器官,对玉米产量贡献巨大。利用1份玉米穗三叶窄叶和2份穗三叶宽叶自交系为材料,构建2套6世代分离群体(群体1和群体2),利用经典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玉米穗三叶叶片宽度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套群体穗三叶叶宽遗传均受不同的基因数量控制,属于不同的多基因遗传模型。在群体1中,穗上叶叶宽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穗位叶叶宽符合2对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B-1),穗下叶叶宽符合2对基因加性-显性模型(B-2)。在群体2中,穗上叶叶宽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3),穗位叶和穗下叶叶宽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D-2)。综上可知,玉米叶宽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且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玉米穗三叶的遗传模式存在差异,穗位叶、穗上叶及穗下叶的遗传模式均受遗传背景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