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 2018, 34(6): 83-8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6.013

生理生化·植物营养·栽培耕作

播期和密度对直立型红小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王乐政, 华方静, 曹鹏鹏, 田艺心, 高凤菊

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53015,山东德州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and Related Traits in Adzuki Bean

Wang Lezheng, Hua Fangjing, Cao Pengpeng, Tian Yixin, Gao Fengju

De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Dezhou 253015, Shandong, China

收稿日期: 2018-04-27   修回日期: 2018-07-16   网络出版日期: 2018-12-15

基金资助: 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德州食用豆地方种质资源搜集整理与创新利用”.  2014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  SDAIT-5-01
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研基金.  2018-02

Received: 2018-04-27   Revised: 2018-07-16   Online: 2018-12-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乐政,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大豆及食用豆类栽培育种研究 。

摘要

为探讨鲁西北生态区夏播红小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直立型红小豆新品系德红5261(中红8号×红资4306)为材料,采用5个播期(主区)和4个密度(副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红小豆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和单株荚数逐渐降低,荚粒数和百粒重仅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早播或过迟播种均不利于荚粒数和百粒重的提高。红小豆群体产量和单株产量受播期及播期与密度互作效应的影响显著,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单株产量随密度的增大逐渐降低,处理间差异显著,而群体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作用因子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播期(F=421.98)>播期×密度(F=37.55)>密度(F=2.10),对单株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密度(F=425.74)>播期(F=369.20)>播期×密度(F=44.23)。利用播期(X1)、密度(X2)与产量(Y)的回归方程:Y=2659.46-60.63X1+14.60X2+0.05117X12-2.94X22+3.54X1X2(R 2=8833)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不同播期的最佳种植密度,6月16-22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为8万株/hm 2;6月23-29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9万株/hm 2;在6月30日-7月6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13万株/hm 2;在7月7-14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为14万株/hm 2

关键词: 红小豆 ; 播期 ; 密度 ; 产量 ; 相关性状

Abstract

To achieve a high yield of adzuki bean, a field split-plot design with sowing date (T1:16 th June, T2:23 th June, T3:30 th June, T4:7 th July, T5:14 th July) as the main plot and density (×10 4 plants/hm 2) (D1:8.0, D2:10.0, D3:12.0 and D4:14.0) as the subplot,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and related traits of Dehong 5261, a new erect varie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delay of sowing date, the plant height, pitch number of main stem, branch number of main stem as well as pods per plant all gradually decreased. Seeds per pod and hundred-seed weight decreased only with the growing planting density and sowing too early or too late all had disadvantage for their increases. Population grain yield and single plant yield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owing date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and they both decreased by the delay of sowing date. The yield per plant significantly declined as the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d while the population grain yield initially rose and then declined. The influence factor was sequenced as sowing date (F=421.98) > interaction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F=37.55) > planting density (F=2.10) for population grain yield and planting density (F=425.74) > sowing date (F=369.20) > interaction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F=44.23) for single yield. A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sowing date (X1), the planting density (X2) and grain yield (Y): Y=2659.46–60.63X1+14.60X2+0.05117X12–2.94X22+3.54X1X2 (R 2=883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density for sowing was 8.0×10 4plants/hm 2 from 16 th June to 22 th June, 9.0×10 4 plants/hm 2 from 23 th June to 29 th June, 13.0×10 4 plants/hm 2 from 30 th June to 6 th July and 14.0×10 4 plants/hm 2 from 7 th July to 14 th July.

Keywords: Adzuki bean ; Sowing date ; Planting density ; Yield ; Related traits

PDF (168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王乐政, 华方静, 曹鹏鹏, 田艺心, 高凤菊. 播期和密度对直立型红小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34(6): 83-88 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6.013

Wang Lezheng, Hua Fangjing, Cao Pengpeng, Tian Yixin, Gao Fengju.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and Related Traits in Adzuki Bean[J]. Crops, 2018, 34(6): 83-88 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6.013

小豆具有生育期短、耐贫瘠、适应性强等特点,是禾谷类作物间作套种的适宜作物和良好前茬[1],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3],又因其子粒营养丰富和重要的药用价值,国内外的需求量逐年增加[4]。但目前在小豆生产上仍存在单产提高缓慢、总产不稳等区域性问题[5],如何大力提高小豆单产成为主要目标之一。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播期与密度是影响作物生产最主要的2个栽培因素[6],适宜的播期可以使植株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利于培育壮苗;而适宜的密度则可缓解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利于建立高质量的群体结构,且由于播期和密度均相对容易控制,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7]。由于小豆常作为救灾作物或补茬作物进行种植,往往不能适期播种,因此加强对小豆播期和密度及其互作效应的研究很有必要。前人研究表明,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密度对红小豆的产量和主要性状影响显著且二者有较大交互作用,如在辽阳地区,‘辽红小豆8号’6月20-30日播种时,适宜密度为19.5万~21.0万株/hm2[8];而太原地区红小豆高产的最优播期为5月12日,此时种植密度则是19.5万株/hm2[9],涉及鲁西北地区红小豆播期与密度的研究仍较少,为此,本试验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设置了5个播期和4个密度水平,拟通过研究播期、密度及其互作效应对小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明确当地小豆种植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最佳种植密度,为鲁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小豆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红小豆新品系德红5261为山东省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夏播红小豆品系,母本中红8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引进,父本红资4306为当地农家种混合群体的变异单株。该品系夏播生育期85d,直立生长,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7.2cm,主茎21.3节,分枝2.7个,单株结荚33.2个,每荚粒数7.5个,百粒重17.3g。种皮红色,子粒大而有光泽,粒型长圆柱形,商品性优良。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7年在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现代农业科技园试验基地进行。土壤为褐土,0~20cm耕层土壤容重为1.38g/cm3,pH7.87,含盐量0.10%,有机质含量12.2g/kg,全氮含量1.308g/kg,速效磷含量57.11mg/kg,速效钾含量102.57mg/kg。试验地前茬作物为冬小麦,麦收后秸秆还田。依据当地生产管理水平进行生育期内的田间管理,各小区田间操作保持一致。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播期(T),设T1(6月16日)、T2(6月23日)、T3(6月30日)、T4(7月7日)和T5(7月14日)5个水平;副区为密度(D),设D1(8万株/hm2)、D2(10万株/hm2)、D3(12万株/hm2)和D4(14万株/hm2)4个水平。同一播期不同密度随机排列,3次重复,共20个处理,60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15m2(5m×3m),区内种植6行,行距50cm,株距根据密度处理调整,重复间设1m走道,四周设保护行。

1.4 测定项目

产量测定:成熟期对试验小区分别实收测产,取中间4行(10m2)计产,脱粒后子粒清选、风干,称量小区子粒产量,按照13%含水量折合成单位面积产量(kg/hm2)。

考种:成熟期收获前取各小区中间4行任一行的连续10株,进行室内考种,调查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荚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

1.5 数据处理

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处理和作图,采用DPS 7.05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新复极差法标定5%差异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

2.1.1 对红小豆群体产量的影响 对不同播期和密度条件下红小豆的群体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各作用因子对群体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播期(F=421.98)>播期×密度(F=37.55)>密度(F=2.10)。如表1所示,红小豆群体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早播T1处理的群体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播期条件下的产量,平均比T2、T3、T4、T5高出3.3%、12.3%、23.4%和27.1%。可见,红小豆早播有利于群体产量的提高。从总体来看,红小豆群体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间的变化规律不一致,早播(T1)和适播(T2)时,密度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红小豆群体产量的提高,以D2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D3与D4处理,与D1差异不显著;适期迟播(T3),以D3处理产量最高,但各密度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迟播(T4)和过迟播(T5)时,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以D4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D1、D2与D3处理,可见,红小豆晚播时增加密度有利于群体产量的提高。播期与密度互作处理间差异显著,以T1D2处理产量最高,达2 494.4kg/hm2,比最低的T5D1处理高38.06%,其次为T2D2处理。

表1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群体产量的影响

Table 1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population grain yield in adzuki bean kg/hm2

处理TreatmentD1D2D3D4平均Mean
T12 474.5ab2 494.4a2 426.7b2 304.4c2 425.0a
T22 442.2ab2 482.2a2 374.4b2 093.3c2 348.1b
T32 162.2a2 177.8a2 192.2a2 103.3a2 158.9c
T41 861.1b1 884.2b1 926.7b2 191.1a1 965.8d
T51 806.7c1 854.4bc1 916.7b2 055.6a1 908.3e
平均Mean2 149.3a2 178.6a2 167.3a2 149.6a

Note: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mean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comparison between sowing date treatments, and means in the same line indicate comparison between plant density treatments. The same below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列平均为不同播期处理比较,行平均为不同密度处理比较。下同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1.2 对红小豆单株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期与密度对红小豆单株产量有显著影响(表2)。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红小豆单株产量呈降低趋势,各播期间以早播(T1)处理单株产量最高,比最低的过迟播(T5)处理高77.0%;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间红小豆单株产量变化规律一致,从总体来看,以低密度D1处理单株产量最高,比D2、D3、D4处理分别高12.41%、35.29%和64.29%。播期与密度互作处理间差异显著,以T1D1处理红小豆单株产量最高,达44.6g/株,比最低的T3D4处理高2.60倍,其次为T1D2处理。播期、密度及互作效应对红小豆单株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密度(F=425.74)>播期(F=369.20)>播期×密度(F=44.23)。

Table 2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per plant in adzuki bean g/株 g/plant

处理TreatmentD1D2D3D4平均Mean
T144.6a36.0b28.1c23.6d33.1a
T230.2a27.1b19.3c16.4d23.3bc
T328.8a26.0b22.9c12.4d22.5c
T425.6a25.3a22.0b21.1b23.5b
T520.2a18.7ab18.2b17.6b18.7d
平均Mean29.9a26.6b22.1c18.2d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2 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表3可以看出,红小豆单株荚数随播期推迟和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播期间以早播(T1)处理红小豆单株荚数最高,比过迟播种的T5处理高43.82%,各密度间以低密度D1处理红小豆单株荚数最高,显著高于D2、D3与D4处理,分别提高了12.14%、33.46%和64.02%;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间红小豆单株荚数的变化规律与单株产量一致。

表3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产量构成的影响

Table 3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grain yield components in adzuki bean

处理
Treatment
单株荚数Pods per plant荚粒数Seeds per pod百粒重100-seed weight (g)
D1D2D3D4平均MeanD1D2D3D4平均MeanD1D2D3D4平均Mean
T145.3a40.5b31.7c26.9d36.1a7.8a7.7a7.6a7.5a7.6ab16.1a15.1b14.1c14.1c14.9c
T237.7a35.2b22.6c21.3c29.2b8.2a7.8ab7.6b7.3b7.7ab15.9a15.6a15.5a15.3a15.6a
T335.3a27.1b27.0b15.0c26.1c7.7a7.4a7.4a7.0a7.4b17.6a16.1b14.0c14.0c15.4ab
T428.1a27.6a26.8a22.1b26.1c8.1a7.9a7.7a7.4a7.8a16.1a15.3a15.2a13.2b15.0bc
T529.3a26.1b23.2bc21.7c25.1c7.7a7.6a7.1a7.0a7.4b15.7a15.4a15.3a14.6a15.3abc
平均Mean35.1a31.3b26.3c21.4d7.9a7.7ab7.5bc7.3c16.3a15.5b14.8c14.2d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播期与密度对红小豆荚粒数有一定影响,播期间以T4处理最高,与荚粒数较高的T2、T1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荚粒数较低的T3、T5处理,随密度增加红小豆荚粒数减少,但降低幅度不大,D2、D3、D4处理分别比低密度D1处理降低了2.53%、5.06%、7.59%。各播期条件下,各密度间的红小豆荚粒数变化规律一致,均随密度增加红小豆荚粒数减少,其中T2播期条件下,D1、D2处理红小豆荚粒数差异不显著,但D1均显著高于D3、D4处理;在T1、T3、T4、T5播期条件下,各密度间红小豆荚粒数差异不显著。播期与密度对红小豆百粒重也有一定影响,早播不利于红小豆百粒重的提高,播期间以T2处理最高,与百粒重较高的T3、T5处理差异不显著,早播的T1处理最低,比最高的T2处理降低了4.49%;红小豆百粒重随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以低密度D1处理百粒重最高,比D2、D3、D4处理分别高5.16%、10.14%和14.79%。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间的红小豆百粒重变化规律一致,均随密度增加百粒重降低,可见,低密度处理有利于红小豆百粒重的提高。

2.3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表4所示,随播期的推迟,红小豆株高逐渐降低,T2、T3、T4、T5处理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低于T1,分别比T1处理降低了5.3、6.2、6.5和6.7cm,可见红小豆推迟播种有利于株高的降低;随密度增加,红小豆株高降低,株高最低的D4处理比最高的D1处理降低了10.4cm,不同密度对红小豆株高的影响差异显著,各播期条件下密度间的变化规律比较一致。

表4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Table 4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agronomic traits in adzuki bean

处理
Treatment
株高Plant height(cm)主茎节数Pitches of main stem主茎分枝数Branches of main stem
D1D2D3D4平均MeanD1D2D3D4平均MeanD1D2D3D4平均Mean
T161.0a54.2b51.3c47.4d53.5a19.8a18.7b16.7c15.7d17.7a4.9a4.5b3.7c3.7c4.2a
T252.6a48.1b47.8b44.1c48.2b17.5a17.3a16.9a15.7b16.9b4.4a4.1a3.7b2.5c3.7b
T351.0a50.5a47.1b40.5c47.3b17.1a16.1b16.0b15.1c16.1c4.5a3.9b3.5c2.8d3.7b
T452.3a50.1a45.2b40.3c47.0b16.5a16.1ab15.9ab15.5b16.0c3.6a3.3ab3.3ab2.9b3.3c
T550.6a47.4b46.4b42.9c46.8b16.1a16.0b14.8b13.3c15.1d4.3a3.7b2.9c2.0d3.2c
平均Mean53.5a50.0b47.5c43.1d18.0a16.8b16.1c15.1d4.3a3.9b3.4c2.8d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大,红小豆主茎节数逐渐减少,以早播低密度T1D1处理主茎节数最高,比最低的T5D4处理高出6.5节,各播期条件下密度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红小豆主茎分枝数呈减小趋势,即适当早播和稀植有利于红小豆主茎分枝数增加。以T1D1主茎分枝数最多,比最低的T5D4处理多2.9个,各播期条件下密度间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

2.4 各播期内最佳种植密度筛选

图1可以看出,红小豆早播(T1)和适播(T2)时,均以D2处理产量最高,与D1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D3、D4处理,D2处理应该是T1、T2播期条件下红小豆的最佳种植密度;适期迟播(T3),以D3处理产量最高,但与D1、D2、D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该播期条件下红小豆种植密度的适宜范围较大;迟播(T4)和过迟播(T5)时,均以D4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D1、D2与D3处理,D4处理应该是T4、T5播期条件下红小豆的最佳种植密度。可见,红小豆不同时期播种选择相对最佳种植密度有利于获得较高的产量。

图1

图1   各播期内不同种植密度产量比较

Fig.1   Comparison on grain yield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in each sowing date


以播期(日)为X1、种植密度(万株/hm2)为X2,产量(kg/hm2)为Y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回归方程为:Y=2659.46-60.63X1+14.60X2+0.05117X12-2.94X22+3.54X1X2(R2=8833)。根据回归方程进行播期和种植密度模拟,在6月16日-7月14日播期8万~14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设定步长为1,根据各播期的种植密度,利用回归方程对产量进行模拟计算,以求出各播期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6月16-22日播种时,产量高于49个模拟组合平均产量的组合有24个,在8万株/hm2密度条件下的7个模拟组合的平均产量最高,可见,红小豆在6月16-22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为8万株/hm2;6月23-29日播种时,产量高于49个模拟组合平均产量的组合有21个,在9万株/hm2密度条件下组合平均产量最高,说明该播期内,最佳种植密度应为9万株/hm2;而在6月30日-7月6日的播期内,产量高于49个模拟组合平均产量的组合有27个,组合平均产量最高的密度处理为13万株/hm2,说明红小豆在6月30日-7月6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13万株/hm2;在7月7-14日的播期内,模拟组合56个,高于平均产量的组合有32个,平均产量最高的密度处理为14万株/hm2,可见,红小豆在7月7-14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该是14万株/hm2

3 结论与讨论

3.1 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产量的调控效应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是红小豆优质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10,11,12]。赵翠媛[13]研究表明,播期的推迟不仅使有效积温显著减少,而且花后日均温也会降低,不利于小豆开花结荚,从而影响产量;王明海等[14]亦研究认为,早播有利于红小豆产量的提高。本试验表明,红小豆群体及单株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与赵翠媛[13]、王明海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也有研究认为,播期过早,营养生长过旺,田间郁蔽,大量花荚脱落,结荚少,不利于子粒充实饱满;过晚播种,生育期缩短,营养生长不充分,上部荚不能充分成熟,花荚减少,导致减产[15],本试验结果与此不同,可能与试验研究的起始播期、试验品种特性及试验地点有关。

种植密度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和单株产量影响有不同的效应。徐宁等[16]研究表明,红小豆的群体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单株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陈志斌等[17]亦研究发现,不同种植密度对红小豆东北大红袍的子粒产量影响不显著,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通过调整种植密度不能达到提高子粒产量的目的,本试验结果与之基本一致。

在低密度条件下,单株产量的提高并不能完全补偿密度降低所带来的群体产量损失,而在高密度条件下,单株产量的逐渐降低成为影响群体产量的限制性因子。这需要通过适期播种和合理密植的调控措施,发挥播期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关系,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从而获得较高子粒产量。赵秋等[8]研究表明,播期与密度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了红小豆的群体产量。本试验表明,播期与密度互作效应对红小豆群体产量与单株产量的影响显著,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2 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产量相关性状的调控效应

红小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与播期关系密切,早播使小豆营养体生长大于迟播,小豆单株和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表现在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等形态指标值均随着播期推迟而下降,产量构成因子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均降低[13]。在本试验中,随播期的推迟,红小豆株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等形态指标值逐渐降低,产量构成因子的单株荚数亦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早播子粒灌浆过程昼夜温差小,不利于干物质的运输和积累,库源竞争激烈;而过迟播种子粒灌浆期温度低,也不利于干物质的运输和积累,因此,早播或过迟播均不利于红小豆荚粒数和百粒重的提高,此结果与金文林等[18]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红小豆的形态性状发生变化,随着密度的增大,个体间对于水分、养分和空间等的竞争加剧,从而限制了个体的生长,密度大,株高降低,分枝数减少,主茎节数下降,小豆的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显著降低[19]。在本试验中,随密度增加红小豆株高降低,主茎节数和分枝数逐渐减少,处理间差异显著;产量构成因子单株荚数、荚粒数和百粒重亦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处理间差异显著,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3.3不同播期条件下红小豆种植密度的选择

早播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但红小豆通常作为救灾作物或补茬作物进行种植,播期不易固定,或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而错过最佳播种期,因此可根据不同的播种时期,选择适宜种植密度来获得较高的产量[14],不同播期条件下的红小豆种植密度,可以从各播期中不同密度的平均产量分析得出[20]。在本试验中,红小豆早播(6月16日)和适播(6月23日)时,均以D2(1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该播期条件下红小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是10万株/hm2;适期迟播(6月30日),以D3(12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则该播期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迟播(7月7日)和过迟播(7月14日)时,均以D4(14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该播期条件下红小豆的最佳种植密度应为14万株/hm2。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

进一步对红小豆播期和种植密度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从回归方程模拟结果来看,6月16-22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为8万株/hm2;6月23-29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9万株/hm2;在6月30日-7月6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13万株/hm2;在7月7-14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14万株/hm2

综上所述,在适宜播种期内播种,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以播期定密度,通过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形成较高的单株荚数和适当的荚粒数及百粒重,是实现小豆高产的有效途径。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林汝法, 柴岩, 廖琴 , . 中国小杂粮.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10-227.

[本文引用: 1]

李茉莉, 孙桂华, 高贵忱 , .

小豆高产及配套栽培技术

杂粮作物, 2004,24(2):101-102.

DOI:10.3969/j.issn.2095-0896.2004.02.018      URL     [本文引用: 1]

小豆(又名红小豆、赤豆),起源于中国。世界上大约有20多个国家种植小豆。但以中国种植面 积最大,产量最多。小豆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可以加工多种食品。如小豆粥、小豆羹、小豆馅、各种糕点、豆饴等。小豆还是重要的药材;小豆的茎叶和加工后的副 产品含有丰富的养分,是饲喂牛、羊和家禽的优质饲料。小豆的根系长有根

王顺, 李彩菊, 高义平 , .

保9326-16小豆新品种选育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28(3):25-27.

DOI:10.3969/j.issn.1000-1573.2005.03.005      URL     [本文引用: 1]

保9326-16是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红小豆新品种.在育种方法上,根据遗传距离远 的亲本杂交后代分离范围广、产生优系机率大的原理及遗传学性状互补原理,利用阶梯式杂交方法,成功地将多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综合于一体.后代材料的处理上, 根据遗传性状之间遗传力不同的特点,早世代选择株型、株高、单株粒重、百粒重、生育期、抗逆性、粒型粒色,晚世代进行丰产性鉴定.依据育种目标,优中选 优,1997年选出稳定品系保9326-16.该品系兼具冀红1号、冀红3号、台9红小豆、保8824-17红小豆的优良性状,与当前河北省区试对照种冀 红4号相比,在高产、稳产、商品性状、抗旱、耐涝及适应性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提高,适合中、高水肥地夏播,改变了高水肥地不能种植红小豆的历史.该品系 2004年9月通过了河北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

郑卓杰, 王述民, 宗绪晓 . 中国食用豆类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73-195.

[本文引用: 1]

郭建华, 于崧, 于立河 , .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小豆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7(1):113-118.

[本文引用: 1]

马国胜, 薛吉全 .

播种时期与密度对关中灌区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7,18(6):1247-125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运用作物群体生理学方法,研究了关中灌区玉米密度、播期与群体生理指标的关系及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关中灌区夏播条件下,在6月13日-7月22日,播期与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DMA)、吐丝期叶面积指数(LAImax)、总光合势(LAD)、群体净同化率(NAR)、作物生长率(CGR)呈负相关,播期对CGR、LAD的影响较大,对LAImax;和NAR的影响较小;在45000~65918株·hm^-2范围内,密度与玉米籽粒产量、DMA、LAImax;、LAD、CGR呈正相关,而与NAR呈负相关,密度对CGR、LAImax;和LAD的影响较大,而对NAR的影响较小.播期对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总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密度,实际生产中应力争早播.对密度和播期与玉米群体生理指标建立的回归模型表明,陕单8806玉米在关中灌区夏播中实现高产的适宜播期为6月10—20日,密度应控制在57767~71706株·hm^-2.

张向前, 杜世州, 曹承富 , .

播期和密度对淮北地区皖麦52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4,34(3):395-402.

DOI:10.7606/j.issn.1009-1041.2014.03.017      URL     [本文引用: 1]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itable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in main wheat production area of Huaibei, the effects of six sowing dates of S1(October 3), S2(October 10), S3(October 17), S4(October 24), S5(October 31), S6(November 7) and four planting densities of D1 (120×10 plants·hm), D2(210×10 plants·hm), D3(300×10 plants·hm), D4(390×10 plants·hm)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Wanmai 52 (semi winter)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est dry matter weight of wheat population was the combination of S2D4 and S3D4 at heading stage, and of S2D3 and S3D3 at maturity. The leaf area index of wheat at filling stag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the highest values were observed at the sowing dates of S2 and S3. Under the same planting density, the highest values of chlorophyll content at each growth stage and each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 (, , /, ETR and ) at filling stage of wheat were all appeared at the sowing dates of S2 and S3, while they were all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lanting density under the same sowing date. The highest yield of Wanmai 52 was observed in the combination of S2D2, S2D3, S3D2 and S3D3, and was 7 790.5, 8 122.4, 7 826.4 and 8 261.1 kg·hm,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suitable sowing date of Wanmai52 in main wheat production area of Huaibei was October 10~October 17, and the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was the basic seedling 210×10~300×10 plants·hm, the recommended combinations of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of the similar wheat varieties were S2D2, S2D3, S3D2 and S3D3.

赵秋, 徐敏 .

不同播期与密度对‘辽红小豆8号’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农学学报, 2013,3(12):1-5.

Magsci     [本文引用: 2]

为了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品种‘辽红小豆8号’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进行播期和密度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辽红小豆8号’的产量和主要性状有较大影响。‘辽红小豆8号’在辽阳地区的适宜播期为6月20日—30日,适宜密度19.5万株/hm2~21万株/hm2。

王石宝, 周建萍, 余华盛 .

栽培因子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1998(1):33-34.

URL     [本文引用: 1]

采用L9(3^4)正交设计,分析了播种期、密度、施肥、灌水等栽培因子对红小豆产量的影 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密度、施肥量是影响红小麦产量的主要栽培因子,太原地区5月12日播种,每公顷留苗18万株,花期每公顷施尿素150kg及现蕾期 浇水是获得红小豆高产的最优栽培方案。

张春明, 张耀文, 赵雪英 , .

小豆新品种晋小豆3号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及高产途径

山西农业科学, 2011,39(11):1146-1148.

[本文引用: 1]

杨如达, 杨富, 林凤仙 , .

晋北地区红小豆低产原因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农业科技通讯, 2011(1):121-122.

DOI:10.3969/j.issn.1000-6400.2011.01.051      URL     [本文引用: 1]

通过对晋北地区红小豆生产现状调查,从生产条件和栽培技术上分析了红小豆低产的原因。根据晋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了红小豆优质高产的栽培模式和各生长阶段的管理技术措施,以实现优质、高效。

黄桂莲, 杨富, 冯高 .

山西大同、朔州地区红小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6):123-124.

[本文引用: 1]

赵翠媛 .

播期对小豆成花过程中生育特性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1.

DOI:10.7666/d.y1897210      URL     [本文引用: 3]

试验于2009~2010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标本园内进行,选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培育的早熟品种冀红8937和中晚熟品种冀红4号小豆为试验材料。设定4月30日、5月15日、5月30日、6月14日、6月29日、7月14日六个播期,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小豆生长发育、开花、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生理指标、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及主要气象因子与小豆开花及产量的关系,旨在为生产上高效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小豆的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播种期对小豆生育阶段和花芽分化进程影响显著。前四个播期中,每相邻两个播期内差异不大,6月29日和7月14日两个播期差异显著;中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生育期推迟了1~11 d,播期越早,推迟时间越长。7月14日播期使小豆花芽分化进程提前了11~17 d,且在小花分化期最为明显。 2播期越早,小豆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和开展度都随播期的推迟而升高,但节间长度的这种趋势变化不明显;播期的推迟使小豆初花节位降低3~5节,初花总数增加;对后三个播期小豆开花促进效果明显高于前三个播期,且晚熟品种高于早熟品种,提高了0.3~4.7个百分点。 3始花期到盛荚期是小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播期的推迟使小豆单株干物质最大增长期提前了6~28 d,干物质单株和群体积累量均有所减少。小豆叶面积指数从苗期开始逐渐增加,到盛荚期达到最大值,且呈现适宜播期早播晚播的趋势。光合势发展趋势与叶面积基本一致,但晚熟品种比中早熟品种光合积累时间早且积累量大,最大增加了15~30个百分点。 4播期的推迟,使小豆叶片全氮含量降低,碳氮比值增加迅速;较高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较低的全氮含量促使小豆花芽分化进程加快;小豆叶片全钾含量从苗期到花后20 d一直呈增长态势,而全磷含量总体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0.206%~0.230%之间。 5播期的推迟使小豆单株荚数和产量降低;但单荚粒数无显著变化,基本维持在5~7之间;百粒重则呈现正常播期大于晚播和早播的变化。 6小豆产量不仅与叶片中全氮含量显著相关(0.950**),还与全钾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0.993**),但与全磷百分含量相关性不明显。 7积温和日照是影响小豆开花的关键因素,且日照的作用更明显,分别达0.823和0.925。但日照主要是通过与平均风速(-0.056)、积温(0.411)、日最低温(0.205)和日最高温(0.172)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开花,而积温影响小豆开花的直接作用明显,为0.986,与其他因子的互作影响较小。由此说明,小豆开花受日照时数的限制较大,但积温对开花的直接作用更显著。 8小豆产量受日照时数、积温、日最低温影响较大,日最高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对产量的作用较小。其中,日照时数和积温的影响最为显著,日最低温与产量显著负相关。 结果表明,通过设置不同的播期处理,小豆生育期温光气候条件的差异对小豆的农艺性状、生殖生长、生理性状及产量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解其特性为小豆的育种、引种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明海, 徐宁, 包淑英 , .

红小豆吉红10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13(7):58.

DOI:10.3969/j.issn.1007-5739.2013.17.040      URL     [本文引用: 3]

介绍了吉红10号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并总结了其配套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施肥管理等,以期为红小豆吉红10号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赵志强, 王巍 .

红小豆不同密度、播期、施肥量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2011,17(1):86-87.

DOI:10.3969/j.issn.1007-7731.2011.01.037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通过对不同密度、施肥量、 播期小豆的3因素2水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是0.8万×10kg×5月20日组合,产量是172kg/667m2。小豆产量与密度、施肥量、播 期之间的关系方程为:y=-26+0.6x1-2.3x2+6x3-7x12-2.4x22-7x32-0.4x1x2+0.5x1x3+8x2x3。经 过显著性测验,达到了显著水平。

徐宁, 王明海, 王桂芳 , .

小豆(Vigna angularis)不同种植密度效应研究

作物杂志, 2009(4):63-67.

[本文引用: 1]

陈志斌, 孙振权, 王海英 , .

红小豆产量形成和调控措施的研究Ⅱ.种植密度对红小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杂粮作物, 1997(4):42-44.

URL     [本文引用: 1]

红小豆产量形成和调控措施的研究Ⅱ.种植密度对红小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陈志斌孙振权王海英谢甫绨周秋峰(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沈阳110161)目前,人们对红小豆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尤其是粒大质优的红小豆更受人们青睐,出口创汇,效益也好。东北大红袍是辽宁省...

金文林, 冯树桐, 胡家蓬 .

小豆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Ⅴ.分期播种条件下小豆生长后期的反应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89,4(1):20-26.

[本文引用: 1]

马淑蓉 .

密度对不同小豆品种生理特性及农田小气候特征的影响

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URL     [本文引用: 1]

小豆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小豆籽粒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医疗保健功能,成为食品开发的重要原料和出口产品,但由于我国小豆研究起步较晚,种植区生态条件较差,栽培技术落后,使小豆的优势和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为此,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夏播区不同产量水平的小豆开花至成熟阶段主茎开花节位功能叶片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活性氧代谢等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并对不同密度下小豆群体农田小气候特征及其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小豆产量形成的内部生理机制和高产品种的环境适应机制,为小豆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小豆植株开花后,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都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单位土地面积上小豆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单株叶面积、绿叶面积、茎秆的干物质积累均呈单峰曲线,单株叶面积和绿叶面积干物质的积累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单株茎秆干物质积累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各器官在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后,会在不同时期将其转运给籽粒。不同产量水平小豆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存在一定差异,高产品种植株干物质在各器官的积累和转运能力均较低产品种强。 (2)小豆植株开花后,主茎各开花节位上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持续上升,并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与低产品种相比,高产品种各开花节位叶片功能期较长,在花后具有相对较高的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较低的POD活性和MDA积累量。 (3)小豆植株开花后,农田群体内株间气温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各高度气温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不同种植密度下土壤温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而降低,且各品种群体内的土温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各品种群体内株间光照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各高度上的光照度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不同种植密度下群体内的株间相对湿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各高度上的相对湿度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与低产品种相比,高产品种具有较低的冠层温度和株间气温,土壤温度和株间光照度也较低,株间相对湿度较大。

席吉龙, 杨娜, 郝佳丽 , .

播期和密度对晋麦84号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2017,45(8):1253-1257.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