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 2020, 36(3): 149-15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3.023

生理生化·植物营养·栽培耕作

寒地水旱轮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宋秋来1,2,3, 王麒1,2,3, 冯延江1, 孙羽1, 曾宪楠1, 来永才1,2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150086,黑龙江哈尔滨

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0086,黑龙江哈尔滨

3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150086,黑龙江哈尔滨

Effects of Paddy-Upland Rotation and Straw Returning on Soil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in Cold Region

Song Qiulai1,2,3, Wang Qi1,2,3, Feng Yanjiang1, Sun Yu1, Zeng Xiannan1, Lai Yongcai1,2

1Institute of Crop Cultivation and Tillage,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150086, Heilongjiang, China

2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ostdoctoral Programme, Harbin 150086, Heilongjiang, China

3Key Laboratory of Combining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Harbin 150086, Heilongjiang, China

收稿日期: 2019-10-11   修回日期: 2020-02-26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6-15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D0300204)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级项目(2017SJ030)

Received: 2019-10-11   Revised: 2020-02-26   Online: 2020-06-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宋秋来,主要从事土壤耕作与水稻栽培研究,E-mail:15804612913@163.com 。

摘要

以黑龙江省水稻→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水稻→玉米轮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确定适宜的寒地水稻→玉米轮作技术模式提供理论支撑。试验结果表明,与水稻连作相比,水稻→水稻→玉米轮作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和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活性;与玉米连作相比,水稻→水稻→玉米轮作降低了木聚糖酶活性。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连作处理提高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和水稻连作处理却降低了土壤CAT活性;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连作处理降低了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活性,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提高了蔗糖酶活性。

关键词: 水稻-玉米轮作 ; 秸秆还田 ; 土壤酶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rice-maize rotation system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combined with the long-term located experiment of straw returning to explore the optimal rice-maize rotation model in cold regio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icit the effects of straw returning on soil enzyme activities under rice-maize rotation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acetyl β-glucosamine activities under rice→rice→maize rotation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rice continuous cropping treatment. The xylanase activity under rice→rice→maize rotation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maize continuous cropping treatment. Straw returning increased catalase activity under continuous maize cropping treatment, whereas straw returning decreased catalase activity under rice→rice→maize rotation and continuous rice cropping treatment. Straw returning decreased acetyl β-glucosamine activity under maize continuous cropping treatment, and increased invertase activity under rice→rice→maize rotation treatment.

Keywords: Rice-maize rotation ; Straw returning ; Soil enzyme

PDF (96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宋秋来, 王麒, 冯延江, 孙羽, 曾宪楠, 来永才. 寒地水旱轮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36(3): 149-153 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3.023

Song Qiulai, Wang Qi, Feng Yanjiang, Sun Yu, Zeng Xiannan, Lai Yongcai. Effects of Paddy-Upland Rotation and Straw Returning on Soil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in Cold Region[J]. Crops, 2020, 36(3): 149-153 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3.023

水旱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有序地轮换种植水稻和旱地作物的一种种植方式,作物的轮换种植和土壤的干湿交替是这一系统的显著特征[1]。水旱轮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力有重要影响[2],技术措施适当可明显增产增收[3,4]。水旱两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如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滞水特征[3],促进土壤水稳团聚体的形成,使土粒团聚度增大[5],微团聚体数量增加[6]。但王子芳等[5]报道,稻田长期水旱轮作小麦或油菜-中稻,土壤容重比连作高,土壤收缩量降低[5]。水旱环境改变对土壤养分影响也较为明显[5,7-8]。前人对水旱轮作系统对作物生产力和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较多研究,但针对水旱轮作系统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报道较少。

土壤酶是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肥力的敏感性指标,其活性反映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强度。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超采现象严重。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缺乏给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水稻长期连作导致种植区域病虫草害严重,且大量使用农药后有害有毒物质长期积累,而依靠冻融交替进行调控无法有效解决。本研究借鉴南方多熟制稻区的经验,探索寒地水稻-玉米轮作技术模式,明确水稻-玉米轮作系统及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黑龙江省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主栽水稻品种龙稻21和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2015年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民主示范园区建立水稻-玉米轮作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设置3个处理: 水稻连作、玉米连作和水稻→水稻→玉米轮作。水稻连作处理为长期连作水稻田;玉米连作处理为长期连作玉米田;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在设置试验前为长期连作水稻田,2016年和2017年种植水稻,2018年种植玉米。同时设置秸秆还田裂区试验,玉米和水稻收获后,用铡刀将秸秆切成小于5cm的小段,水稻秸秆还田量为7 500kg/hm2,玉米秸秆还田量为10 000kg/hm2,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6m2(3m×2m),玉米种植5行,水稻种植10行;小区之间用5mm厚PVC板间隔开,以隔绝水肥。

具体处理方法: 水稻连作(2018年种植水稻): 水稻收获后,翻埋残茬秸秆,越冬;翌年春季泡田后使用搅浆平地机平整土地,插秧,收获后翻地。玉米连作(2018年种植玉米): 玉米收获后,翻埋残茬秸秆,耙平越冬,翌年春季沿垄上播种玉米。水稻→水稻→玉米轮作(2018年种植玉米): 水稻收获后,翻埋残茬秸秆,越冬,翌年春季泡田后使用搅浆平地机平整土地,插秧,水稻收获后秸秆翻耕,耙平、起垄越冬;翌年春季沿垄上播种玉米,玉米收获后,翻耕后耙平越冬。

于4月15日播种水稻,5月20日插秧,插秧规格30cm×13cm,每穴3苗。施肥量: 尿素(N 46%)260kg/hm2(底肥130kg/hm2、返青肥78kg/hm2、分蘖肥52kg/hm2)、磷酸氢二铵(N 18%,P2O5 46%)130kg/hm2(底肥)、氯化钾(K2O 50%)150kg/hm2(底肥75kg/hm2、分蘖肥75kg/hm2),水稻灌溉采用“浅湿干”灌溉方式。

于5月2日播种玉米,播种量18.75kg/hm2,平均密度6.5万株/hm2。施肥量: 尿素(N 46%)300kg/hm2(种肥75kg/hm2、追肥225kg/hm2)、磷酸氢二铵(N 18%,P2O5 46%)150kg/hm2(种肥)、硫酸钾(K2O 30%)75kg/hm2(种肥);玉米全生育期不进行灌溉。

于2018年9月成熟期用土钻采集土壤样品,采集方法为梅花形多点取样,采集根际土,每个小区采集3个样品,样品风干后,采用四分法取样。

1.3 酶活性的测定

采用荧光微型板检测技术[9]测定土壤酶活性。取土壤样品0.1g,加入0.9g的pH 7.2~7.4的磷酸缓冲液,充分混匀。在2℃~8℃条件下离心20min左右(2 000~3 000r/min),收集上清液。采用上海北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ELISA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提取,利用多功能酶标仪(MULTISKAN FC,Thermo)在450nm波长处检测各孔的OD值,换算得出其浓度。不同的酶采用不同的试剂盒。每个土壤样品测定3次,取平均值。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9.0进行试验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旱轮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CAT能分解土壤中对植物有害的过氧化物,减轻其对植物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生物化学反应的强度。由图1可知,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连作的土壤CAT活性显著高于水稻连作和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分别高出44.49%和28.47%;而水稻连作与水稻→水稻→玉米轮作之间无显著差异。在玉米连作条件下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CAT活性,在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和水稻连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CAT活性。

图1

图1   水旱轮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CAT活性的影响

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

Fig.1   Effects of paddy-upland rotation and straw returning on catalase activity in soil

Different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reatments (P < 0.05). The same below


2.2 水旱轮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水旱轮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木聚糖酶和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6种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表现出一致的规律(图2)。

图2

图2   水旱轮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Fig.2   Effects of paddy-upland rotation and straw returning on hydrolase activities in soil


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玉米连作处理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水稻连作。其中,玉米连作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较水稻连作处理高29.74%~32.12%,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较水稻连作处理高13.87%~20.55%,而玉米连作处理与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未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的蔗糖酶活性较玉米连作处理高24.10%,与水稻连作处理差异不显著。而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3个处理差异不显著。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活性,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提高了39.09%;而玉米连作与水稻连作处理秸秆还田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土壤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活性表现为玉米连作处理>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水稻连作处理,三者差异显著;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活性表现为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显著高于水稻连作处理,玉米连作处理与另外2个处理差异均不显著。玉米连作处理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活性,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降低了14.18%。

玉米连作处理的土壤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和水稻连作处理,其中,玉米连作处理较水稻连作处理高17.06%~22.36%,较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高14.89%~26.16%。秸秆还田未对土壤木聚糖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水稻连作处理高18.98%,差异显著。秸秆还田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不显著。

水旱轮作及秸秆还田均未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2.3 水旱轮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相关酶活性的互作效应分析

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土壤CAT、蔗糖酶和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3种酶活性在水旱轮作与秸秆还田条件下的互作效应显著;而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脲酶活性无显著互作效应。

表1   水旱轮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相关酶活性影响的互作效应(P<0.05)

Table 1  Interaction effect of related enzyme activity in soil under paddy-upland rotation and straw returning condition (P < 0.05)

项目
Item
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
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蔗糖酶
Invertase
纤维素酶
Cellulase
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
Acetyl β-glucosamine
木聚糖酶
Xylanase
脲酶
Urease
F-value0.30816.7305.2301.5508.5060.4380.785
Sig.0.7410.0000.0230.2520.0050.6550.478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3 讨论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状、肥力状况和农业措施显著相关,是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之一[10],反映土壤质量在时间序列或各种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土壤酶活性随施肥种类、管理与耕作方式、作物种类、土壤水分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水旱轮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尽相同,董明哲等[11]认为,旱地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水旱轮作地,这与本研究中秸秆不还田条件下的研究结果相似,但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2个处理无明显差异。而周勃等[12]对水稻→棉花水旱轮作系统的研究表明,与连作棉田相比,土壤CAT、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有所升高,其活性最高分别提升了12.6%、88.7%和40.2%。本研究中只有蔗糖酶在还田条件下有类似的结果,其他土壤酶活性亦未体现出一致的规律,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的木聚糖酶活性显著低于玉米连作处理,而二者纤维素酶和脲酶活性差异不显著;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的碱性磷酸酶和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活性显著高于水稻连作处理,而二者CAT、蔗糖酶、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大部分研究认为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13,14,15,16]。杨恒山等[17]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0~30cm土层蔗糖酶、纤维素酶、CAT、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还有研究指出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CAT活性,且酶活性提高程度与秸秆还田量相关[15,18-19]。而本研究中不同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不一致,在玉米连作条件下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CAT活性,而在水旱轮作和水稻连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却降低了的土壤CAT活性,这与郑勇等[20]研究得出的秸秆还田对土壤CAT活性未产生明显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但其认为秸秆还田对脲酶活性亦未产生显著影响,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秸秆还田未对土壤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脲酶和木聚糖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研究人员关于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的结果,可能与土壤、秸秆还田年限和种植作物种类有关,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4 结论

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活性显著高于水稻连作处理,而二者CAT、蔗糖酶、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的木聚糖酶活性显著低于玉米连作处理,而二者土壤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脲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玉米连作处理条件下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CAT活性,降低了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活性;水稻→水稻→玉米轮作处理下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了CAT活性;水稻连作处理条件下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CAT活性;秸秆还田未对土壤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脲酶和木聚糖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水旱轮作与秸秆还田对CAT、蔗糖酶及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活性有显著的互作效应。

参考文献

范明生, 江荣风, 张福锁 , .

水旱轮作系统作物养分管理策略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9(2):424-432.

URL     [本文引用: 1]

水旱轮作系统是我国主要的作物生产系统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作物和土壤季节间的干湿交替变化是这一系统的显著特征,这也引起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在不同作物季节间的交替变化,构成独特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生产力下降或徘徊不前,灌溉水日益短缺,养分管理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和环境污染等.本文在综述水旱轮作系统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通过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策略解决该系统养分投入、作物生产和环境风险之间的矛盾.该策略的核心内容是:从整个轮作系统角度出发调控养分,综合应用各种养分资源(化肥、有机肥及环境养分),使养分供应匹配作物需求,并根据不同养分资源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技术,使养分管理与节水、高产栽培等农作技术相结合.]]>

崔勇 .

稻田水旱轮作的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18(3):8-14.

[本文引用: 1]

黄冲平, 丁鼎良 .

水旱轮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1995,7(6):448-450.

[本文引用: 2]

Timsina J, Jat M L, Majumdar K .

Rice-maize systems of South Asia:Current status,future prospect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nutrient management

Plant and Soil, 2010,335(1/2):65-82.

DOI:10.1007/s11104-010-0418-y      URL     [本文引用: 1]

王子芳, 高明, 秦建成 , .

稻田长期水旱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 2003,25(6):514-517.

[本文引用: 4]

王先华 .

稻田不同轮作方式对培肥地力的作用

耕作与栽培, 2002(6):9-10.

URL     [本文引用: 1]

通过不同轮作方式的长期试验,研究土壤有机质,结合态腐殖质、养分变化和水稻产量影响,阐明油菜、一年生黑麦草、小麦秸秆翻压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表明,3种作物连作5年土壤有机质积累增加,其中油—稻增加最多达0.15%,平均每年增加0.03%;0.25~0.55mm微团聚体数量增加量最多。土壤全氮量以饲—稻处理增加多达0.04%;土壤有机磷和速效磷含量以饲—稻增加较多,有机磷提高11.6mg/kg。水稻产量以饲—稻最高。从而为农牧结合和用养结合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最佳的种植模式。

王人民, 丁元树 .

稻田年内水旱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1998,12(2):85-91.

URL     [本文引用: 1]

经过6年的稻田年内水旱轮作(两旱一水的麦-玉米-稻)和水水连作(麦-稻-稻)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不论哪一种复种轮作方式均可使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增加,并可以明显增加土壤速效N、P、K养分,也可使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如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增加,土壤固液相比减低。从两种不同种植方式来看,年内水水连作比年内水旱轮作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全N、全P含量增加,但年内水旱轮作的土壤速效N、P、K含量则比年内水水连作高。年内水旱轮作更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从而使土壤好气性微生物增加,厌气性微生物减少,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下降。试验结果还表明年内水旱轮作使晚季稻田土壤速效养分明显增加,从而有利于晚稻的生长。

赵营, 郭鑫年, 冀宏杰 , .

施肥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5,46(4):940-947.

[本文引用: 1]

Deforest J L .

The influence of time,storage temperature,and substrate age on potential soil enzyme activity in acidic forest soils using MUB-linked substrates and L-DOPA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9,41(6):1180-1186.

DOI:10.1016/j.soilbio.2009.02.029      URL     [本文引用: 1]

刘善江, 夏雪, 陈桂梅 , .

土壤酶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21):1-7.

[本文引用: 1]

董明哲, 陈香碧, 冯书珍 , .

红壤丘陵区典型农田土壤秸秆还田后纤维素降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杂志, 2016,35(7):1834-1841.

URL     [本文引用: 1]

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典型旱地和水旱轮作长期定位试验地为研究对象,以单施化肥(NPK)为对照,研究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后农田土壤中纤维素的积累效应及其周年降解特征,并从纤维素降解的关键酶活性、土壤基本性质和气候环境阐明影响农田土壤中纤维素降解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长期(13年)NPKS处理后土壤中纤维素积累并不显著;周年变化来看,添加NPKS后旱地和水旱轮作地土壤中纤维素含量分别在施肥后6和3个月内迅速降至施肥前水平,表现为水旱轮作地土壤中纤维素降解速率显著高于旱地;水旱轮作地中纤维二糖水解酶(CBH)及&beta;-葡萄糖苷酶(&beta;G)活性的增量在添加NPKS后均显著高于旱地,说明水旱轮作地中纤维素酶活性对秸秆还田的响应更强;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长期施肥后纤维素占土壤有机质的比例下降,说明纤维素并不是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积累重要的直接组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eta;-葡萄糖苷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碱解氮是影响纤维素降解的主要因子。未来可通过调整施肥、土地利用方式来调控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组分的转化过程。

周勃, 魏彦宏, 朱锦泉 , .

水旱轮作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农村科技, 2014(7):25-27.

[本文引用: 1]

贾伟, 周怀平, 解文艳 , .

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对褐土微生物碳、氮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8,23(2):138-142.

DOI:10.7668/hbnxb.2008.02.031      URL     [本文引用: 1]

通过对山西寿阳长期定位试验田0~20和20~40 cm的褐土土壤测定和分析,探讨了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下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表明,褐土微生物碳、氮量和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从0~20 cm土层到20~40 cm土层均呈减少趋势。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和长期秸秆还田春施肥都使微生物碳、氮量增加;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提高了褐土土壤脲酶活性;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和长期秸秆还田春施肥都可以明显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碳、氮量和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明它们可作为综合指标来反映褐土土壤微生物生态环境的变化。

陶军, 张树杰, 焦加国 , .

蚯蚓对秸秆还田土壤细菌生理菌群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0,30(5):1306-1311.

URL     [本文引用: 1]

路文涛, 贾志宽, 张鹏 , .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30(3):522-528.

[本文引用: 2]

庞荔丹, 孟婷婷, 张宇飞 , .

玉米秸秆配氮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呼吸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7(1):107-112.

[本文引用: 1]

杨恒山, 萨如拉, 高聚林 , .

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7,25(5):98-104.

[本文引用: 1]

徐忠山, 刘景辉, 逯晓萍 , .

秸秆颗粒还田对黑土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9,39(12):4347-4355.

DOI:10.5846/stxb201802080344      URL     [本文引用: 1]

2(CK)、秸秆60%还田,还田量4500 kg/hm2(JG1)、秸秆70%还田,5250 kg/hm2(JG2)、秸秆80%还田,6000 kg/hm2(JG3)、秸秆90%还田,6750 kg/hm2(JG4)和秸秆100%还田,7500 kg/hm2(JG5)6个处理,通过连续2年大田试验,研究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细菌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蔗糖酶(3.29%-32.12%),脲酶(5.32%-52.66%),过氧化氢酶(0.60%-27.11%),碱性磷酸酶的活性(10.89%-64.2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1.32%-7.07%)、氮(16.35%-80.46%)含量;秸秆施入土壤也提高了黑土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土壤固氮、分解养分及抵御病害能力,并降低了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土壤病害发生概率,还出现了具有固氮、吸磷、改良土壤特性的新细菌,可见玉米秸秆还田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细菌数量和种类多样性,进而使土壤系统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综合研究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以6750 kg/hm2为较适宜的玉米秸秆颗粒还田量。]]>

刘兰清, 杨晨璐, 王维钰 , .

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7,32(6):213-221.

[本文引用: 1]

郑勇, 高勇生, 张丽梅 , .

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1(2):316-321.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