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 2021, 37(6): 46-5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07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SQ-1诱导的不育植株花粉形态电镜扫描观察

任文斌,, 王倩, 吴翠翠, 谢三刚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044000,山西运城

Observation on Pollen Morphology of F-Type Male Sterile Lines and SQ-1 Induced Sterile Plants in Wheat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Ren Wenbin,, Wang Qian, Wu Cuicui, Xie Sangang

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Yuncheng 044000, Shanxi, China

收稿日期: 2020-12-21   修回日期: 2021-03-1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0-26

基金资助: 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201903D211004-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项目(2019CGZH03-2)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优势课题组项目(YYS1709)

Received: 2020-12-21   Revised: 2021-03-1   Online: 2021-10-26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任文斌,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E-mail: renwenbin1980@163.com

摘要

利用电镜扫描技术,对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化学杀雄剂(SQ-1)诱导的不育植株花粉粒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比较花粉粒大小、形状及萌发孔孔盖等特征。结果表明,正常发育、SQ-1诱导和F型不育系三者之间花粉粒极轴长度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SQ-1诱导和F型不育系花粉粒均为典型的不规则败育形状,萌发孔孔盖均有不同程度凹陷,同时发现萌发孔孔盖脱落现象。

关键词: 小麦; F型雄性不育系; 花粉粒; 萌发孔

Abstract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pollen grains of F-type male sterile lines and SQ-1 induced male sterile plants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By comp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len grain size, shape and germination aperture cov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lar axis length of pollen grains reach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 among normal development, SQ-1 induced and F-type male sterile lines. The pollen grains of SQ-1 induced sterile plants and F-type male sterile lines showed typical irregular abortion shape, and the germination aperture cover were sunken in different degrees. The shedding of germinating aperture cover was found at the same time.

Keywords: Wheat; F-type male sterile line; Pollen grain; Germinal aperture

PDF (96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任文斌, 王倩, 吴翠翠, 谢三刚.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SQ-1诱导的不育植株花粉形态电镜扫描观察. 作物杂志, 2021, 37(6): 46-50 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07

Ren Wenbin, Wang Qian, Wu Cuicui, Xie Sangang. Observation on Pollen Morphology of F-Type Male Sterile Lines and SQ-1 Induced Sterile Plants in Wheat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Crops, 2021, 37(6): 46-50 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07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途径,在玉米、大豆、水稻、油菜等作物上已经被广泛应用[1,2,3,4]。我国杂交小麦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约有70年历史,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杂交小麦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方面还面临巨大困难[5,6]。杂交小麦的研究主要有“三系法”、“两系法”和“化学杀雄法”。在以“三系法”为主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应用方面,T型雄性不育系恢复源少,K和V型雄性不育系及其测交后代容易产生单倍体,恢复源少,恢复性复杂,杂种优势不明显[7,8];化学杀雄法受到化学杀雄剂生产、花药敏感性及强优势杂交组合较少等因素制约[9,10],难以大面积应用。光温敏两系法(BNS型和BS型)不育系的稳定性受到光照和温度影响,在年度间变化较大,制种纯度难以保障。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杂交小麦的发展[11,12]。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

许多学者从形态结构、细胞学、基因组学等方面对T、K、V、BNS和BS型等小麦雄性不育系进行了大量研究[13]。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作为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创制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旗叶披散、高感白粉病、含有显性矮秆基因[14]和恢复源广等特点,已从农艺性状、细胞学、遗传机制、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利用化学杀雄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其持续时间长、杀雄彻底、无环境污染,且杀雄率达95%以上,已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被广泛应用[15]。但关于F型不育系和SQ-1诱导的不育植株花粉粒形态方面研究较少。本试验通过对正常发育、F型不育系以及SQ-1化学杀雄诱导的不育株的花粉粒进行电镜扫描,观察花粉粒大小、形态、萌发孔形状等特征,揭示其在发育过程中的败育特性,为两者在花粉粒不育特征方面提供补充。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雄性不育系FA37-1、FA99-2和FA128-2由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提供。小麦品种舜麦1718和晋麦84由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提供。SQ-1由中国农业大学提供。小麦于2019年10月种植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杨包农场。

1.2 试验方法

1.2.1 花粉的采集及测量 在上午8:00-10:00,通过田间观察,选取中部有1~2朵小穗开花的麦穗,在小穗中挑选2个未开花的成熟花药(颜色为浅黄色),解剖获得正常花粉粒。在舜麦1718和晋麦84旗叶伸长为倒二叶的1/2时,按4.0kg/hm2喷洒SQ-1。抽穗后7d左右,在上午8:00-10:00,通过田间观察,选取中部1~2个小穗开颖的麦穗,在小穗中选取2个成熟的花药,解剖获得SQ-1诱导花粉粒。用同样方法获取F型不育系的花药。选取不重复的花粉20粒,测量花粉粒的极轴长、赤道轴长、萌发孔长和宽。

1.2.2 花粉电镜扫描观察 将采集到的花粉粒分别放入FAA固定液(100mL体系:38%甲醛5mL,冰醋酸5mL,50%酒精90mL)中固定24h。用蒸馏水清洗3次,每次30min。再分别用50%、70%、80%和90%乙醇进行脱水,每次15min。之后用100%乙醇脱水4次,每次15min。将样品装在样品笼内,使用CO2临界点干燥法进行干燥。花粉粘在样品台上,用EIKO离子溅射仪在其表面进行真空喷金镀膜处理,用Hitachi S530型电镜进行扫描观察和拍照。

1.3 数据处理

利用电镜增配联机图像处理分析系统采集图像。利用Excel和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16],采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粉粒大小比较

表1可知,正常发育、SQ-1诱导和F型不育系花粉粒大小有较大差异。其中正常发育花粉粒大小一般为(65.02±5.81)μm×(50.13±4.16)μm,SQ-1诱导的舜麦1718花粉粒大小约为(46.53±3.95)μm×(40.40±3.18)μm,而F型不育系FA99-2花粉粒大小约(56.93±5.12)μm×(47.44±3.62)μm,表现为正常花粉粒>F型不育系花粉粒>SQ-1诱导花粉粒。且三者之间极轴长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赤道轴长方面,SQ-1诱导与其他二者之间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花粉粒的大小与育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表1   正常发育、F型不育系及SQ-1诱导的小麦花粉粒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pollen grains of F-type male sterile lines, SQ-1 induced and normal development

类型
Type
花粉粒大小Pollen grain size (μm)萌发孔大小
Germinal aperture
size (μm)
萌发孔孔盖特征
Characteristic of germinal aperture cap
极轴长
Polar axis length
赤道轴长
Equatorial axis length
正常发育
Normal development
65.02±5.81aA50.13±4.16abA(8.60±0.68)×(8.18±0.54)圆润饱满挺直,向上凸起,高于孔环
舜麦1718 Shunmai 1718
(SQ-1诱导)
46.53±3.95cC40.40±3.18cB(8.04±0.56)×(7.22±0.51)向下凹陷,低于孔环
晋麦84 Jinmai 84
(SQ-1诱导)
43.81±3.55cC39.62±2.82cB(7.88±0.58)×(7.05±0.61)周围向下凹陷,孔盖凸起,高度平行于孔环
FA37-153.92±4.76bB49.54±3.35bA(8.16±0.65)×(7.13±0.49)向下凹陷,低于孔环
FA99-256.93±5.12bB47.44±3.62bA(8.35±0.71)×(7.26±0.58)向下凹陷,低于孔环
FA128-254.84±4.64bB48.54±3.17bA(8.28±0.63)×(6.94±0.50)向下凹陷,低于孔环

同列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dicate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1)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2 花粉粒数量比较

通过解剖和粘台上观察,发现F型雄性不育系的花粉粒较少,从图1(a)、图2(a、d)、图3(a、d、g)比较中也可发现,F型不育系花粉粒远少于正常发育和SQ-1诱导后的花药,说明小麦雄性不育与花粉粒数量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化学杀雄并不会影响花粉粒的数量,主要影响其形态特征。

图1

图1   正常花粉粒和萌发孔的形态特征

a和b分别代表花粉粒100×和500×形态,c代表萌发孔10000×形态。下同

Fig.1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mal pollen grains and germinal aperture

a and b represen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len grains at 100× and 500×, respectively, c represent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rminal aperture at 10000×. The same below


图2

图2   SQ-1诱导的舜麦1718和晋麦84花粉粒和萌发孔形态特征

Fig.2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len grains and germinal aperture of Shunmai 1718 and Jinmai 84 induced by SQ-1


图3

图3   雄性不育系FA37-1、FA99-2和FA128-2花粉粒和萌发孔形态特征

Fig.3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len grains and germinal aperture of FA37-1, FA99-2, and FA128-2 male sterile lines


2.3 花粉粒形态特征比较

正常发育的花粉粒尽管有轻微凹陷,但整体上饱满,形状规则,个别花粉粒较瘪(图1a、b)。SQ-1诱导的舜麦1718与晋麦84花粉粒全部皱扁,呈瘪三角形或不规则畸形,为典型败育性状(图2a、b、d、e)。F型不育系花粉粒瘦瘪,基本上呈皱扁三角形或不规则畸形,也为典型败育性状(图3a、b、d、e、g、h)。说明SQ-1诱导和F型不育系花粉粒生长发育不完整,容易产生畸形。

2.4 花粉萌发孔孔盖形态比较

正常花粉粒萌发孔孔盖圆润饱满挺直,紧扣在萌发孔环下面,且孔盖高于萌发孔环(图1c)。SQ-1诱导的舜麦1718花粉粒孔盖周围下陷,导致孔盖低于孔环,孔盖与孔环间距较小(图2c)。SQ-1诱导的晋麦84花粉粒萌发孔孔盖呈周围凹陷、孔盖凸起,其高度与孔环平行的畸形形态(图2f)。F型不育系FA37-1花粉粒萌发孔孔盖凹陷,低于孔环,中间无间隙(图3c)。FA99-2和FA128-2花粉粒萌发孔孔盖凹陷,低于孔环,且孔盖与孔环间距较大(图3f、i)。

2.5 萌发孔孔盖脱落与厚度

图4可知,正常花粉粒有萌发孔孔盖脱落现象,且孔环边缘与孔盖接触部分在脱落后边缘清晰可见,无细胞牵连。可清晰测量出孔环的厚度约2.22μm(图4b)。说明在花粉粒中萌发孔孔盖是一个独立的细胞组织,与孔环松散结合。在花粉粒与柱头结合后,是通过孔盖脱落还是通过孔盖张开输送遗传和营养物质,还需进一步观察。

图4

图4   正常花粉粒萌发孔孔盖脱落形态

a代表花粉粒500×形态特征,b代表萌发孔5000×形态特征

Fig.4   The cap of germinal aperture felling of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mal pollen grains

a represent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len grains at 500×, b represent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rminal aperture at 5000×


3 讨论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作为新创制的不育系,对其研究目前还较浅。有研究[17,18]表明,不育系自交结实率在个别年份能够降到5%以下,败育率达到95%以上,且易于恢复。而张思妮等[19]对花粉粒进行碘染,结果表明其主要以染败为主,败育率高达95.63%。依据赵卜等[20]对其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认为其由单核期进入二核期后,生殖核和营养核先后降解,是雄性败育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与本试验观察到的结果类似,F型不育系花药中的花粉粒数量较少,减少了与柱头的接触,其形态瘦瘪,呈三角形或不规则畸形,为典型败育花粉。

SQ-1诱导和F型不育系花粉粒萌发孔孔盖周围都不同程度向下凹陷,呈现不同形状的畸形孔盖,且孔盖高度一般低于孔环。F型3个不育系的孔盖特征基本相似。但SQ-1诱导的舜麦1718和晋麦84孔盖形态则完全不同,说明不同品种孔盖形态有区别。这与姚雅琴等[21]研究结果一致,其认为萌发孔孔盖的突出程度与花粉粒败育相关,孔盖与孔环接触程度与不育系恢复度有关。通过花粉粒形态、孔盖特征等基本可以判断花药的败育特性。

SQ-1是杂交小麦中广泛使用的化学杀雄剂,前人研究[22,23,24]表明,其对小麦具有广谱杀雄效果,不育率一般能够达到95%以上,且不影响小麦雌蕊,这些研究更多侧重于结实率、农艺性状、杂种后代表现等。而关于化学杀雄后花粉粒的形态特征研究较少。本试验发现,化学杀雄对花粉粒数量影响较小,对花粉粒的形态特征和萌发孔孔盖突出程度影响较大,本研究为SQ-1化学杀雄后败育特性提供了有效补充。SQ-1对喷施时间要求比较严格,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很难同时达到适宜的喷药阶段,配制的杂交种纯度难以保证。因此,尽管两者都可以作为小麦杂种优势选择的母本,但实践应用中仍有需解决的问题,距产业化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4 结论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作为新的不育系,已从细胞学方面对其不育特征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观察到其花粉粒具有典型的败育特征,萌发孔凹陷,花粉粒呈三角形等不规则形状等,其不育性的稳定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利用化学杀雄剂SQ-1诱导的花粉粒也具有典型的败育特征。

参考文献

滕文涛, 曹靖生, 陈彦惠, .

十年来中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变化的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12):1804-1811.

[本文引用: 1]

王志新, 郭泰, 赵丽梅, .

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5):185-189.

[本文引用: 1]

张启发.

中国科学家阐明BoroⅡ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

分子植物育种, 2006, 4(4):451-452.

[本文引用: 1]

刘琪迩, 杜坤, 王幼平.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机理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31(9):15-22.

DOI: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5.09.004      [本文引用: 1]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不仅是研究核质互作的理想材料,同时也是杂种优势利用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目前对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不育基因的来源、不育基因的结构特征、不育基因的作用机理以及育性恢复的分子机制等。对目前国际上主要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pol CMS、nap CMS、kos CMS、ogu CMS和tour CMS)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线粒体不育基因相关区域的确定和结构特点,不育形成的分子机理以及恢复基因的定位和作用机制等。

牛国阳, 陈庆富.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种子, 2008, 27(3):44-47.

[本文引用: 1]

赵昌平.

中国杂交小麦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2):5-8.

[本文引用: 1]

李传友, 孙兰珍.

普通小麦T型、V型和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机理的细胞学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96, 11(2):1-8.

[本文引用: 1]

钱焕焕, 罗钊, 李艳丽, .

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A731雄性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32(6):1026-1031.

[本文引用: 1]

郑爱泉.

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贵州农业科学, 2014, 42(8):17-22.

[本文引用: 1]

桑伟, 韩新年, 田笑明, .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及研究进展

种子, 2005, 24(5):50-54.

[本文引用: 1]

贺晓敏, 周美兰, 余传启, .

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NS366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34(4):460-466.

[本文引用: 1]

李罗江, 茹振刚, 高庆荣, .

BNS小麦的雄性不育性及其温光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9):3019-3027.

[本文引用: 1]

刘保申, 孙其信, 高庆荣, .

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4):354-358.

[本文引用: 1]

温辉芹, 马惠英, 裴自友, .

F型小麦不育系育性与杂种优势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2017, 45(8):1219-1224.

[本文引用: 1]

王坤杨, 张伟, 张双喜, .

化学杀雄剂SQ-1和阿拉伯葡聚糖蛋白对小麦品种间杂交及远缘杂交成胚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24):4824-4832.

[本文引用: 1]

卢纹岱. 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 1]

陈林, 吴迪, 白文明, .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测恢研究及杂种优势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36(4):420-425.

[本文引用: 1]

任永康, 牛瑜琦, 逯成芳, .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普通小麦杂交组合选配探讨

山西农业科学, 2019, 47(1):20-23.

[本文引用: 1]

张思妮, 马小飞, 张红霞, .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和恢保关系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16, 36(4):667-673.

[本文引用: 1]

赵卜, 张向展, 郑炜君, .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35(7):918-925.

[本文引用: 1]

姚雅琴, 唐群, 张英利, .

小麦花粉萌发孔与雄性不育关系初探

电子显微学报, 2006, 25(5):426-430.

[本文引用: 1]

柳娜, 杨文雄, 王世红, .

化学杀雄剂SQ-1诱导春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和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4(1):23-25.

[本文引用: 1]

李国强, 逯腊虎, 武计萍, .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及F1代杂种优势表现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31(4):637-641.

[本文引用: 1]

柳娜, 杨文雄, 王世红, .

化学杀雄剂SQ-1对春小麦的化学杀雄效果初报

甘肃农业科技, 2017(10):5-7.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