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ps ›› 2022, Vol. 38 ›› Issue (2): 113-118.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2.016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Guo Shuya1(), Shang Shang1, Wang Kun2, Fu Guozhan3,*(), Lu Guangyuan1,*()
[1] | 李琳.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07. |
[2] | Davidson S. Cultivation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Rural Research, 1986, 131:13-18. |
[3] | Dalal R C, Chan K Y. Soil organic matter in rain fed cropping systems of the Australian cereal belt.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2001, 39:435-446. |
[4] | 王新建, 张仁陟, 毕冬梅, 等.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9(2):115-121. |
[5] |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等. 北美保护性耕作及对中国的意义.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2):335-340. |
[6] | 黄高宝, 郭清毅, 张仁陟, 等.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麦:豆双序列轮作体系的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生态学报, 2006, 26(4):1176-1185. |
[7] |
Alvarez R, Diaz R A, Barbero N, et al. Soil organic carbon,microbial biomass and CO2-C production from three tillage systems.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1995, 33:17-28.
doi: 10.1016/0167-1987(94)00432-E |
[8] | 邵月红, 潘剑君, 孙波.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碳库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3):24-28. |
[9] | 高俊琴, 欧阳华, 白军红. 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1):76-79. |
[10] | 张志国, 徐琪. 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土壤学报, 1998, 35(3):384-391. |
[11] | 李琳, 李素娟, 张海林, 等.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3):106-109. |
[12] | 田慎重, 宁堂原, 王瑜, 等.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2):373-378. |
[13] | 蔡立群, 齐鹏, 张仁陟, 等.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1):1-6. |
[14] | 苏永中, 赵哈林. 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中国沙漠, 2002, 22(3):220-228. |
[15] | 王燕, 王小彬, 刘爽, 等. 保护性耕作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3):766-771. |
[16] | 殷文, 郭瑶, 陈桂平, 等. 绿洲农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对秸秆还田方式的响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 37(3):139-148. |
[17] | 杨思存, 王成宝, 霍琳, 等. 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2):122-129. |
[18] | 王彩霞, 岳西杰, 葛玺祖, 等.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3):642-649. |
[19] | 张博文, 杨彦明, 张兴隆, 等. 连续深松对黑土结构特性和有机碳及碳库指数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2):6-13. |
[20] | 张洁, 姚宇卿, 金轲, 等.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21(4):126-129. |
[21] | 王旭东, 张霞, 王彦丽, 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黑垆土有机碳库组成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17, 48(11):229-237. |
[22] | 田效琴, 贾会娟, 熊瑛, 等. 保护性耕作下蚕豆生育期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变化与分布特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5):1132-1141. |
[23] | 吕瑞珍, 熊瑛, 李友军, 等.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4, 28(4):206-209,217. |
[24] | 傅敏, 郝敏敏, 胡恒宇, 等. 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多年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9):3183-3194. |
[25] | 刘鹏程, 丘华昌. 水稻高留茬还田的土壤培肥作用. 湖北农业科学, 1995(1):32-35. |
[26] | 张婧, 张仁陟, 张军, 等. 黄土高原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5(2):32-39,52. |
[27] | 贺美, 王迎春, 王立刚, 等. 深松施肥对黑土活性有机碳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20, 57(2):446-456. |
[28] | 刘平奇, 张梦璇, 王立刚, 等. 深松秸秆还田措施对东北黑土土壤呼吸及有机碳平衡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 39(5):1150-1160. |
[29] | 田慎重, 张玉凤, 边文范, 等.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旋耕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2):185-192. |
[30] | 韦安培, 丁文超, 胡恒宇, 等. 耕作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微生物碳源代谢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 37(6):145-152. |
[31] | 朱长伟, 龙潜, 董士刚.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不同旋耕和深耕管理对潮土微生物量碳氮与酶活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1):51-63.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