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玉米褐斑病是广西自1987年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玉米病害,各玉米生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病害发生的严重度一般在20%左右,个别高达50%,对广西玉米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将笔者自1992年以来对该病害的调查研究结果,予以初报。1 症状观察研究据近10年的田间调查,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主要是CImmYT)的玉米品种及育种亲本材料,在广西出现玉米褐斑病的症状主要有整株黄点型及局部褐斑病两种类型。1.1 整株黄点型整株黄点型是一种新出现的褐斑病症状,一般是整株叶片发病,叶片上出现密集及大小分布较均匀的小黄点,经镜检,观察到病原菌为Physodermam
[1] | 柳枫贺, 王克如, 李健, 等. 影响玉米机械收粒质量因素的分析[J]. 作物杂志, 2013, (4): 116–119 |
[2] | 杨艳艳, 王庆祥. 盐胁迫对不同玉米品种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2, (1): 99–102 |
[3] | 李青松, 高立起, 石爱丽, 等. 地温与玉米品种出苗关系的研究[J]. 作物杂志, 2011, (4): 89–92 |
[4] | 何海军, 王晓娟, 寇思荣, 周玉乾, 刘忠祥, 李志明, 杨彦忠. 鲜食糯玉米新品种陇糯1号的丰产性及蒸煮品质[J]. 作物杂志, 2010, (6): 125–126 |
[5] | 马中义, 丁贵江, 张勤, 等. 雨养旱作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群体特征研究[J]. 作物杂志, 2010, (5): 39–42 |
[6] | 赵伟.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近况分析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J]. 作物杂志, 2010, (5): 93–97 |
[7] | 罗仕文, 付业春, 范厚明. 优质高淀粉玉米品种毕单13号的选育及应用[J]. 作物杂志, 2009, (4): 119–119 |
[8] | 孙德全, 李绥艳, 林红, 等. 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病害发生原因分析及抗病育种对策[J]. 作物杂志, 2009, (2): 90–93 |
[9] | 张春原, 杨国航, 王元东, 等. 不同玉米品种的青贮产量和营养品质比较分析[J]. 作物杂志, 2008, (3): 38–39 |
[10] | 李求文. 武陵山区国家玉米品种试验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建议——国家玉米品种区试系列介绍Ⅰ[J]. 作物杂志, 2007, (5): 81–82 |
[11] | A.Forrest Troyer, 姚杰. 美国当代玉米种质资源的历史演变Ⅰ·种族与品种[J]. 作物杂志, 2007, (3): 4–9 |
[12] | 杨显峰, 杨德光, 李杰. 垦粘1号鲜食标准化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2007, (3): 108–109 |
[13] | 周玉芝, 段会军, 崔彦宏. 河北省玉米品种的演变及推广现状[J]. 作物杂志, 2005, (1): 59–61 |
[14] | 姚宏亮, 段运平, 张京社. 冷凉区粮菜立体高效种植模式与技术[J]. 作物杂志, 2004, (5): 30–31 |
[15] | 黄长玲, 田志国, 杨万深, 等. 甜玉10号玉米杂交种的选育[J]. 作物杂志, 2004, (4): 56–57 |
Viewed | ||||||||||||||||||||||||||||||||||||||||||||||||||
Full text 275
|
|
|||||||||||||||||||||||||||||||||||||||||||||||||
Abstract 93
|
|
|||||||||||||||||||||||||||||||||||||||||||||||||
Cited |
|
|||||||||||||||||||||||||||||||||||||||||||||||||
Shared | ||||||||||||||||||||||||||||||||||||||||||||||||||
Discuss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