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08, 第6期: 6–7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创新种质 走中国发展高油玉米之路

宋同明   

  • 发布日期:2018-08-25

  • Published:2018-08-25

摘要: 回顾了高油玉米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高油玉米育种的技术路线,论述了高油玉米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高油玉米, 创新种质, 育种技术

[1] 何中国,朱统国,李玉发,王佰众,牛海龙,刘红欣,李伟堂,牟书靓. 吉林省花生育种现状及发展方向[J]. 作物杂志, 2018, (4): 8–12
[2] 季志仙. 早熟优质迷你型甘薯高效育种程序的建立与应用[J]. 作物杂志, 2014, (3): 36–39
[3] 程式华. 中国超级稻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J]. 作物杂志, 2012, (6): 1–3
[4] 李学慧, 申顺先, 李玉玲, 等. 利用种子性状QTL定位高油玉米蛋白质含量QTL[J]. 作物杂志, 2011, (4): 40–42
[5] 向春阳, 杜锦. 不同高油玉米品种耐盐性的比较研究[J]. 作物杂志, 2011, (4): 47–49
[6] 马海林, 杨小红, 郭玉秋, 等. 玉米子粒与油分性状相关分析研究[J]. 作物杂志, 2009, (1): 23–25
[7] 杨丽. 利用矮败小麦建成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J]. 作物杂志, 2003, (4): 11–11
[8] 苏宝琴, 朱艳, 李亚娟, 等. 小麦杂交后代就地加代育种技术研究[J]. 作物杂志, 2002, (6): 43–44
[9] 陈绍江. 全国高油玉米协作组成立会议简报[J]. 作物杂志, 2002, (3): 36–36
[10] 王伟东, 王璞. 高油玉米的特性与栽培研究综述[J]. 作物杂志, 2001, (6): 21–24
[11] 孙玲, 侯长国, 姜岩. 大力发展高油玉米 促进农业产业化[J]. 作物杂志, 2001, (2): 4–6
[12] 任秀荣, 刘书岭, 许海涛, 等. 大豆就地加代育种技术研究初报[J]. 作物杂志, 2001, (2): 10–11
[13] 宋同明. 发展多元化生态保护型和餐桌特用型玉米[J]. 作物杂志, 2000, (4): 1–2
[14] 关淑艳, 孙玲, 管清杰, 等. 玉米新杂交种春油1号[J]. 作物杂志, 2000, (4): 5–5
[15] 丛滋金, 宋同明. 不育杂交种生产高油玉米的可行性研究[J]. 作物杂志, 1998, (S): 104–10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朱英杰. 小麦生产概况及其发展[J]. 作物杂志, 2018, (4): 1 –7 .
[2] 权宝全,白冬梅,田跃霞,薛云云. 不同源库关系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02 –105 .
[3] 黄学芳,黄明镜,刘化涛,赵聪,王娟玲. 覆膜穴播条件下降水年型和群体密度对张杂谷5号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06 –113 .
[4] 黄文辉, 王会, 梅德圣. 农作物抗倒性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18, (4): 13 –19 .
[5] 赵云,徐彩龙,杨旭,李素真,周静,李继存,韩天富,吴存祥. 不同播种方式对麦茬夏大豆保苗和生产效益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14 –120 .
[6] 陆梅,孙敏,任爱霞,雷妙妙,薛玲珠,高志强. 喷施叶面肥对旱地小麦生长的影响及与产量的关系[J]. 作物杂志, 2018, (4): 121 –125 .
[7] 王晓飞,徐海军,郭梦桥,肖宇,程薪宇,刘淑霞,关向军,吴耀坤,赵伟华,魏国江. 播期、密度及施肥对寒地油用型紫苏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26 –130 .
[8] 朱鹏锦,庞新华,梁春,谭秦亮,严霖,周全光,欧克维. 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31 –137 .
[9] 高杰,李青风,彭秋,焦晓燕,王劲松. 不同养分配比对糯高粱物质生产及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38 –142 .
[10] 商娜,杨中旭,李秋芝,尹会会,王士红,李海涛,李彤,张晗. 鲁西地区常规棉聊棉6号留叶枝栽培的适宜密度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4): 143 –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