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1, 第4期: 21221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4.033
• 技术推荐 • 上一篇
张俊1(), 邓达孙2, 刘建军3, 周文喜4, 黄欠如5, 张卫建1()
Zhang Jun1(), Deng Dasun2, Liu Jianjun3, Zhou Wenxi4, Huang Qianru5, Zhang Weijian1()
摘要:
以江西省崇仁县再生稻生产调研为基础,总结分析了再生稻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及其技术要点。该种植模式选用高产优质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4949,通过头季稻留高茬收获,将秸秆切碎并均匀抛撒,适时追施促芽肥,控水灌溉,以及病虫草害防治,创新集成了适于江南双季稻区再生稻机械化栽培新模式。该模式不仅解决了蓄低位腋芽的秸秆还田难题,实现了秸秆全量还田,还解决了再生苗生育进程不一致和籽粒成熟度不一等问题。与常规模式相比,新型稻作模式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分别增加了12.7%和55.8%,周年净收入增加了6769.5元/hm2,经济效益显著。该模式避免了秸秆焚烧,可培肥土壤,实现优质丰产,是绿色高产高效的“一种两收”稻作新模式,适合在江南双季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1] | 谢华安. 超级稻作再生稻高产栽培特性的研究//第一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论文集, 2010: 17-26. |
[2] | 宋开付, 张广斌, 徐华, 等. 中国再生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土壤学报, 2020,57(6):1365-1377. |
[3] | 林文雄, 陈鸿飞, 张志兴, 等. 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中国农业生态学报, 2015,23(4):392-401. |
[4] | 胡香玉, 钟旭华, 彭碧琳, 等. 不同氮肥运筹下低桩机收再生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中国稻米, 2019,25(4):16-21. |
[5] | 易镇邪, 周文新, 屠乃美.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性状与物质运转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09,23(5):509-516. |
[6] | 徐富贤, 熊洪, 张林, 等.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15,48(9):1702-1717. |
[7] | 雷志强, 张国忠, 彭少兵, 等. 全履带式再生稻收割机行走底盘碾压率的模拟与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7,44(4):738-743. |
[8] | 王飞, 黄见良, 彭少兵. 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稻米, 2021,27(1):1-6. |
[9] | 陈杰, 涂军明, 曹志刚, 等. 24个水稻品种作再生稻比较试验结果及评价. 湖北农业科学, 2018,57(24):28-31. |
[10] | 汪浩, 张强, 张文地, 等. 腋芽萌发能力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水稻科学, 2020,34(3):205-216. |
[11] | 雷志祥, 陈传安, 彭俊鹏, 等. 不同留桩高度对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生育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2020,59(5):24-27. |
[12] | Wang Y, Zheng C, Xiao S, et al. Agronomic responses of ratoon rice to nitrogen management in centra China.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9,241:107569. |
[13] | 吴文彬, 黄友钦, 王贵学, 等. 土壤水分对再生稻头季后期稻株光合和呼吸生理的影响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5,17(6):486-488. |
[1] | 龚松玲, 曹培, 高珍珍, 李成伟, 刘章勇, 朱波. 种植模式对南方作物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1): 6873 |
[2] | 田玉聪, 段门俊, 朱杰, 冯香诏, 高珍珍, 刘章勇, 陈阜, 金涛. 气象条件对优质再生稻米形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3): 125131 |
[3] | 刘歆,朱容,杨梅,刘章勇. 再生稻高产种质资源筛选及高产群体分析[J]. 作物杂志, 2020, (2): 2833 |
[4] | 段门俊,吴芸紫,田玉聪,刘永武,刘章勇,陈阜,金涛. 不同品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比较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2): 6167 |
[5] | 吴芸紫,段门俊,刘章勇,陈阜,金涛. 播种期对3个再生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2): 151156 |
[6] | 谭洪仁, 邓文敏, 邓达胜, 等. 杂交糯稻辐糯优396高产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2008, (5): 103103 |
[7] | 唐永群, 李经勇, 唐文. 不同耕作方式对中稻—再生稻生育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01, (5): 3334 |
[8] | 肖应辉, 陈立云, 唐文邦. 中稻蓄留再生稻推广应用前景[J]. 作物杂志, 2001, (1): 1516 |
[9] | 李经勇, 唐永群, 任天举. 再生稻单产3750kg/hm~2的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1998, (4): 2021 |
[10] | 易祚昌, 王俊文, 易祥林. 提高杂交稻再生稻产量潜力的研究[J]. 作物杂志, 1998, (1): 3032 |
[11] | 应存山. 21世纪中国水稻持续增产的途径[J]. 作物杂志, 1997, (5): 913 |
[12] | 李义珍, 黄育民. 冷烂田的稻根发育和排渍调根增产效应[J]. 作物杂志, 1996, (5): 3132 |
[13] | 易祚昌, 邓星权, 伍祚清, 等. 高海拔杂交稻再生稻利用技术[J]. 作物杂志, 1996, (3): 45 |
[14] | 刘巽浩. 建议推广十项多熟高产技术[J]. 作物杂志, 1996, (1): 23 |
[15] | 汪履端. 48-2系列杂交组合的性状分析[J]. 作物杂志, 1995, (5): 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