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2015年我国胡麻子生产时空动态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100193,北京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nges of Linseed Production in China from 1985 to 2015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Farming System,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eijing 100193, China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5-7 修回日期: 2019-10-11 网络出版日期: 2019-12-15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9-05-7 Revised: 2019-10-11 Online: 2019-12-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孙悦,本科生,农学专业 。
胡麻是我国重要的纤维和油料作物之一。基于1985-2015年的全国县域胡麻子生产数据,分析了我国胡麻种植面积、胡麻子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揭示了胡麻子生产的重心迁移轨迹和贡献率变化,同时评估了全国胡麻子生产优势度。结果发现,1985-2015年,胡麻子生产中20%的面积与产量集中于阴山以南地区、六盘山以东地区;我国胡麻种植面积、胡麻子产量重心分别向东南方向迁移了193和303km;我国胡麻子生产主导因素主要为面积,约占所有主导型之和的40%;我国胡麻子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以及综合优势区域均位于甘肃省。结果表明,全国胡麻种植规模趋于稳定、胡麻子单产不断上升以及胡麻子生产重心向南转移是我国胡麻子生产变化的主要特征,这主要受到政策鼓励、品种创新等的影响。
关键词:
Flax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ber and oil crops in China.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figure out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nges of national planting area, production and unit yield in linseed based on the county data from 1985 to 2015.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revealed the migration track of production center of linseed and the changes in contribution rate. And on the basis, we assessed the superiority of linseed production in different areas of China.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20% of linseed planting area and production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 of Yinshan and east of Liupanshan from 1985 to 2015, and the foci of planting area and production migrated to southeast for about 193km and 303km, respectively. Among all the influence factors for linseed production, the dominant one was planting area, which accounted for about 40%. Gansu Province had been a leading position in production scale,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in linseed. In conclusion, under influence of policy support and variety innovation, the national linseed production becomes stable, unit yield is rising and the focus of linseed cultivation shifts towards south.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孙悦, 刘斌, 傅漫琪, 王婧, 王小慧, 陈阜.
Sun Yue, Liu Bin, Fu Manqi, Wang Jing, Wang Xiaohui, Chen Fu.
亚麻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以及宁夏6个省或自治区。按用途可分为纤维用亚麻、油用亚麻和油纤兼用亚麻3种类型,纤维用亚麻主要收获茎秆,油用亚麻(胡麻)主要收获子粒[1]。2011-2016年我国胡麻子进口量不断增加,2016年胡麻子进口量已超过我国胡麻子产量,自给率约为40%[2],供需矛盾逐渐凸显。2017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2],中国胡麻子收获面积28万hm2,位列世界第五;胡麻子总产量为36万t,位列世界第四。而胡麻作为我国特色油料作物之一,2017年其种植面积占油料作物的1.77%,胡麻子产量占0.87%[3]。胡麻子粒富含α-亚麻酸、木酚素、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4],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被应用于食品、饲料、药品、化妆品等方面[5]。此外,胡麻子也广泛应用于制造工业[6]、艺术涂料[7],用于生产可作为绿色航空燃料的生物柴油[8,9]。
2003-2012年,我国胡麻种植面积下降了29.16%,胡麻子总产量先下降后稳步回升达39.05万t,单产达1 228.50kg/hm2[10];王兴华等[11]运用区位熵值法计算山西96个县级行政区域农产品区位优势,认为胡麻在山西以晋西北种植为主。多样的分析指标与方法,对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王小慧等[12]用贡献率分析我国水稻生产时空动态变化,认为水稻产量变化主导因素由单产转变为面积,东北和南方沿海地区为面积主导,内陆多为单产主导;王介勇等[13]用重心模型分析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发现粮食生产重心呈“北进西移”且移动速率逐渐增大。然而,关于全国胡麻子生产的研究相对缺乏,相关研究大多基于其他作物省级统计数据或区域数据,且分析指标与角度较为单一,不能系统分析我国胡麻子生产时空动态变化。本研究利用全国县域胡麻子生产数据,从我国胡麻子生产集中度、重心迁移、贡献率和优势度等角度,重点分析我国胡麻子产量、面积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对驱动因素进行讨论,以期为深入推进特色油料作物胡麻的区域布局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2012年我国行政分布图为依据,结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提供的全国县域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整理获得一套含全国2 886个县级、31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地区除外)、7个时间节点(1985-2015年,每5年一个节点)的胡麻分布数据库,包含胡麻子的产量、胡麻种植面积及由此计算出的单产。
1.2 研究方法
1.2.1 胡麻种植变化规律 本研究中将全国胡麻子产量、面积和单产除以该指标最小值进行无量纲化,并绘制折线图。
1.2.2 集中度分析 集中度分析方法应用在农业生产上,用来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特征[14]。在本文中,将胡麻种植面积和胡麻子产量占20%的地区作为第一梯度,大于20%小于或等于50%为第二梯度,大于50%小于或等于80%为第三梯度,大于80%小于或等于95%为第四梯度,大于95%为第五梯度。
1.2.3 重心迁移 以各县几何中心代表该县坐标,以胡麻子产量和胡麻种植面积为权重,用ArcGIS 10.4.1计算并展示我国胡麻子产量和面积重心[15]。
1.2.4 产量贡献率 产量由播种面积和单产共同决定,因此,本研究将胡麻子产量变化分解为面积主导型(area dominant,AD)、面积绝对主导型(absolute area dominant,AAD)、单产主导型(per unit area yield dominant,YD)、单产绝对主导型(absolute per unit area yield dominant,AYD)和面积单产共同主导型(area and per unit area yield mutual dominant,AYMD)、面积单产共同绝对主导型(absolute area and per unit area yield mutual dominant,AAYMD)6个类型[12]。
1.2.5 比较优势指数 比较优势指数之中,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反映一个地区某作物的种植规模,可反映作物的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反映某作物在各地区单产较全国平均单产的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反映一个地区某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16]。比较优势度指数大于或等于1记为具有优势,小于1记为不具有优势,据此分析我国胡麻子生产的比较优势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胡麻子生产分布变化规律
我国胡麻子生产可以分为2个阶段(图1)。1985-2000年,胡麻播种面积波动下降,胡麻子产量和单产有较大波动;2000年后,胡麻播种面积总体仍下降,但趋缓;胡麻子产量保持相对平稳,单产有较大提高。1985-2015年,胡麻播种面积下降明显,从1985年的79.2万hm2(峰值),降低至2015年的29.2万hm2(最低)。胡麻子产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最低值在2001年,仅25.3万t,最高值在1996年,达到55.3万t。
图1
图1
1985-2015年我国胡麻子生产变化
Fig.1
Changes of linseed production in China in 1985-2015
单产总体持续上升,最低值出现在1989年,为571.4kg/hm2,最高值在2015年,为1 367.1kg/hm2。
我国胡麻子产量和胡麻种植面积分布一致,胡麻的种植集中分布于祁连山东北部和阴山以南地区。1985-2015年,全国胡麻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在新疆、内蒙古地区尤为明显,新疆、内蒙古地区播种面积不断缩减,其中新疆播种区域向西、内蒙古播种区域向南集中。其中,1985-1995年,全国胡麻播种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山西、新疆部分区县播种面积小幅度缩减;1995-2000年,河北省部分区县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内蒙古、山西、新疆部分地区播种面积缩减,2000-2015年,全国胡麻播种面积有一定程度的缩减。
2.2 胡麻子生产集中度分析
1985-2015年,我国胡麻播种面积与胡麻子产量梯度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波动较小(图2),胡麻播种面积和胡麻子产量的第一梯度、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第四梯度、第五梯度的区县个数分别约占全国胡麻播种区县个数的2%、7%、15%、20%、56%。
图2
图2
1985-2015年我国胡麻种植面积(A)和胡麻子产量(B)各梯度县数分布
Fig.2
The number of county of each gradient of national flax planting area (A) and linseed yield (B) in 1985-2015
1985-2015年,我国胡麻种植面积与胡麻子产量不同梯度总量变化情况不一致(图3)。种植面积各梯度呈现逐年缩减的趋势,总量从大到小分别为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第一梯度、第四梯度、第五梯度,其中第二梯度种植面积总量由1985年的239 886.70hm2减少至2015年的87 092.89hm2。全国胡麻子产量各梯度总量1985-1990年基本保持不变,1990-1995年大幅度减少,1995-2015年基本保持稳定,其中第三梯度由1985-1990年的156 227.5t减少至1995年的109 278.0t,之后小幅度波动,总体略有增加,2015年总量为112 961.0t。
图3
图3
1985-2015年我国胡麻种植面积和胡麻子产量各梯度总量变化
Fig.3
The amount of each gradient changes of national flax planting area and linseed yield in 1985-2015
1985-2015年,我国胡麻种植的地区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且胡麻子产量的分布变化略大于种植面积的变化。1985年,我国胡麻种植主要集中分布于阴山以南地区;2015年我国胡麻分布集中点缩减明显,全国胡麻子产量第一梯度的区县集中于六盘山以东地区,全国胡麻种植面积第一梯度的区县集中于阴山以南地区,各梯度分布都有明显缩减。全国胡麻子产量与胡麻种植面积的地区分布呈不断缩减趋势,集中点由阴山以南地区向六盘山以东地区不断转移。
2.3 胡麻子生产重心迁移规律
1985-2015年,我国胡麻子产量重心与面积重心发生较大的迁移,且迁移不同步,产量重心整体位于面积重心的西侧,且迁移幅度略大于面积重心。全国胡麻子产量重心在1985-2000年期间在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向西南方向移动,其中1990-1995年略有回迁;2000年后向东南方向移动,途经宁夏利通区、灵武市,最后到达宁夏盐池县。1985-2015年,产量重心迁移总距离为584km,迁移幅度为303km,其中2000-2005年迁移距离最大,为161km,2005-2010年迁移距离最小,为39km。全国面积重心整体呈现南移的趋势,由内蒙古鄂托克旗开始,途经内蒙古乌审旗、鄂托克前旗,最后返回内蒙古乌审旗。面积重心迁移总距离为584km,迁移幅度为193km,其中2000-2005年迁移距离最大,为115km,1995-2000年迁移距离最小,为21km。
2.4 胡麻子产量贡献率时空分布规律
1985-2015年,我国胡麻子产量变化主要经历了由面积主导转为单产主导后又转变为面积主导的过程(图4)。1985-1990年,我国胡麻子产量变化主要为面积主导,面积主导型和面积绝对主导型比例之和为42.7%;1990-2000年,在胡麻的播种县市中,单产主导型比例超过面积主导型,面积单产共同主导型比例也呈现上升的趋势;2000-2015年,面积主导型比例反超单产主导型比例,但面积主导型和面积绝对主导型比例之和降低至37.1%,面积单产共同主导型比例继续上升,并超过单产主导型比例,面积单产主导型和面积单产绝对主导型比例之和达到32.9%。
图4
图4
1985-2015年我国胡麻子产量变化主导型比例
Fig.4
Proportion of dominant type of linseed yield change in 1985-2015 in China
各主产省或自治区在各阶段胡麻子生产主导因素不一,总的来说,宁夏面积主导型居多,但总面积主导型比例由1985-2000年的55.6%下降至2000-2015年的40.9%。甘肃省主要为单产主导型,其中1985-2000年单产主导型与单产绝对主导型比例均为25.9%,2000-2015年单产主导型与单产绝对主导型比例分别下降至20.5%、25.6%。山西、内蒙古、新疆地区产量贡献由面积主导转为面积单产共同主导,面积主导型比例分别由1985-2000年的45.2%、37.3%、44.3%下降为2000-2015年的24.2%、31.5%、31.6%。
2.5 胡麻子生产优势度分析
1985-2015年,我国具有胡麻子生产优势的县级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和宁夏等胡麻主产省或自治区(表1)。1985-2015年,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具备胡麻子生产优势的县级总数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河北和宁夏的波动较小,变化不明显。比较优势最为明显的区域为甘肃省。
表1 我国具备胡麻子生产优势的县数分布
Table 1
年份Year | 河北Hebei | 山西Shanxi | 内蒙古Inner Mongolia | 甘肃Gansu | 宁夏Ningxia | 新疆Xinjiang | 其他Others |
---|---|---|---|---|---|---|---|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 |||||||
1985 | 10(5) | 39(10) | 42(16) | 55(30) | 12(7) | 30(21) | 9(7) |
1990 | 10(2) | 40(12) | 40(14) | 60(39) | 13(7) | 47(33) | 13(3) |
1995 | 9(4) | 38(8) | 43(21) | 61(43) | 12(7) | 40(28) | 19(13) |
2000 | 11(0) | 39(13) | 40(15) | 63(45) | 13(7) | 31(26) | 21(6) |
2005 | 10(0) | 34(6) | 26(12) | 63(50) | 14(8) | 22(21) | 15(8) |
2010 | 10(1) | 36(6) | 25(9) | 60(49) | 15(11) | 20(15) | 16(10) |
2015 | 10(2) | 28(3) | 29(8) | 56(41) | 14(11) | 14(8) | 11(5) |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cal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 |||||||
1985 | 11 | 39 | 42 | 55 | 13 | 30 | 12 |
1990 | 11 | 41 | 39 | 61 | 14 | 43 | 13 |
1995 | 11 | 40 | 41 | 60 | 11 | 30 | 20 |
2000 | 10 | 38 | 37 | 61 | 12 | 26 | 15 |
2005 | 9 | 38 | 30 | 61 | 15 | 21 | 16 |
2010 | 11 | 37 | 31 | 58 | 14 | 20 | 16 |
2015 | 11 | 32 | 31 | 52 | 13 | 12 | 11 |
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fficiency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 |||||||
1985 | 8 | 24 | 21 | 45 | 11 | 50 | 19 |
1990 | 6 | 28 | 20 | 47 | 11 | 44 | 13 |
1995 | 7 | 20 | 27 | 57 | 13 | 48 | 26 |
2000 | 6 | 19 | 24 | 56 | 8 | 38 | 27 |
2005 | 3 | 13 | 20 | 61 | 8 | 31 | 23 |
2010 | 2 | 13 | 13 | 57 | 14 | 25 | 15 |
2015 | 3 | 9 | 14 | 50 | 13 | 16 | 12 |
Note: The figures in parentheses indicate the total number of counties with the combined advantages of comprehensive, scale and efficiency of linseed production
注:括号中数字表示同时具备胡麻子生产综合、规模、效率比较优势的县数总和
3 讨论
3.1 我国胡麻子时空分布特点及其驱动因素
3.2 我国胡麻子产业发展建议
3.2.1 合理优化布局,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优化区域布局,突出特色,重点在部分主产区域形成优势产业示范区,规模种植和生产,促进当地胡麻子加工企业与产地农业及农民紧密结合,促进产销一体化,提高胡麻子市场竞争力。
3.2.2 品种选育、新技术与深加工相适应 目前选育的优良品种作用较为单一,应针对不同的用途选育相应的适合深加工的品种,与新型的栽培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推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胡麻子深加工、精加工方面较为薄弱,加工技术落后;应以其营养、保健药用等价值为重点,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其利用潜力。
4 结论
我国胡麻子产量和面积分布基本一致,胡麻的种植分布集中于祁连山东北部和阴山以南地区的2个区域,2007年后全国胡麻种植规模逐渐趋于稳定,单产持续上升。全国胡麻子产量重心整体位于面积重心的西侧。6个主产省或自治区中新疆地区在胡麻子单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河北、山西、内蒙古地区生产规模具有明显的优势,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以及综合优势区域均位于甘肃省。在2000年左右,我国胡麻子产量变化因素由面积和单产交互主导转为面积主导。1985-2015年,我国胡麻生产受到政策鼓励、营养保健产品需求增加、品种单产提升等的影响。
参考文献
甘肃胡麻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品质分析
对甘肃116 个胡麻地方品种种质资源的粗脂肪含量、5种脂肪酸含量及碘价等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分
析,对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胡麻地方种质资源粗脂肪含量,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
油酸、亚麻酸含量及碘价的平均值分别为37. 48%、5. 90%、5. 32%、29. 05%、10. 94%、48. 76%和175. 60。粗脂肪
含量普遍较低,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高。5种脂肪酸中棕榈酸、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变异较小,硬脂酸和油酸变异较
大;不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程度不同,粗脂肪含量与亚油酸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硬脂酸含量有极
显著的负相关;亚麻酸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碘价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
系;棕榈酸与油酸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硬脂酸与油酸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油酸与碘价呈极显著负相关。初步
筛选出一批高油分、高油酸、高亚麻酸的优良种质。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capsules containing linseed oil and its use in self-healing coatings
DOI:10.1016/j.porgcoat.2008.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Abstract
Effectiveness of linseed oil filled microcapsules was investigated for healing of cracks generated in paint/coatings. Microcapsules were prepared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of urea–formaldehyde resin to form shell over linseed oil drople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apsules were studied by FTIR, TGA/DSC,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particle size analyzer. Mechanical stability was determined by stirring microcapsules in different solvents and resin solutions. Cracks in a paint film were successfully healed when linseed oil was released from microcapsules ruptured under simulated mechanical action. Linseed oil healed area was found to prevent corrosion of the substrate.
Drying and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linseed oil
DOI:10.1016/j.foodchem.2018.06.144
URL
PMID:30100437
[本文引用: 1]
Flaxseed oil is a major source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 as it contains nearly 50% of alpha-linolenic acid. For this reason it is highly susceptible to auto-oxidation. The aim of the work was to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flaxseed oil by a microencapsulation process based on ionic gelation through vibrating-nozzle extrusion technology, using pectin as shell material. Two different drying systems, passive air drying (AD) and fluid bed (FB),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is very high (up to 98%). Besides being approximately 20-fold faster, FB gives beads showing on average higher payload (76% vs 68%) and lower peroxide value (9.64 vs 21.33) than the AD. An accelerated test carried out on FB-dried beads shows that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of encapsulated oil is 13-fold higher than bulk oil (PV FB: 20 vs PV oil: 260), demonstrating the protecting effect of microencapsulation.
生物柴油原料资源开发及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是一种绿色清洁的再生能源。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受原料价格高及产品多元化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生物柴油价格高,产业缺乏竞争力。开发多样化的原料资源,进行产品深加工,对于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生物柴油原料开发利用进展,介绍了国外生物柴油原料资源分布、资源特点及不同原料生物柴油的特点。简述了我国生物柴油原料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介绍了生物柴油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在制备第二代生物柴油、生物降解润滑油基础油、脂肪醇、烷醇酰胺、脂肪酸甲酯磺酸盐及绿色增塑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指出开发高效催化剂是发展生物柴油深加工技术的关键。
Synthesis of biodiesel from castor oil and linseed oil in supercritical fluids
DOI:10.1021/ie0607043 URL [本文引用: 1]
基于县域单元的我国水稻生产时空动态变化
DOI:10.3724/SP.J.1006.2018.01704
URL
[本文引用: 2]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阐明近几十年来水稻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对于优化水稻布局、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85年以来的县域水稻生产数据, 分析了我国水稻产量、面积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和水稻生产重心迁移轨迹, 在此基础上量化了水稻面积和单产对总产的贡献度。结果发现, 我国水稻产量变化以49年周期为主, 21年为辅, 面积变化周期为26年, 单产变化周期为60年; 1985—2015年间, 在水稻种植区域内, 近50%地区产量上升, 约70%播种面积减少, 80%以上区域单产增加; 我国水稻产量、面积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迁移229 km和225 km, 而东北稻作区产量、面积重心分别向北偏东方向迁移238 km和242 km; 我国水稻生产主导因素中单产占比由56.3%下降至28.3%, 面积由34.7%上升至63.1%。结果表明, 全国各稻作区单产提升、东北早熟单季稻区面积增加、华中双单季稻区和华南双季稻区面积减少是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特征。因此, 合理布局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持续提高的水稻单产是稳定和提升我国水稻产量的主要措施,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机械化程度和比较效益是促进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的关键途径。
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间格局尚不稳定。从资源、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趋势是驱动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客观基础,北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关键因素,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直接因素,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化的粮食支持政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最后探讨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区域环境、经济及社会效应。
中国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分析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17.003
URL
[本文引用: 1]
【目的】绘制中国南北稻区不同稻作制度下的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重心变动图,分析成因,找出影响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重心拟合模型对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敏感性分析方法找出该变动背景下影响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除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水稻播种面积重心和产量重心向东南和东部发生偏移以外,总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1979—2009年北方稻重心由华北快速移动到了东北松辽盆地。中稻和一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为先东北后东南与南方稻作制度“双改单”变化顺序由北向南相吻合。早稻和双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都为西南。南方稻区单季稻比例明显上升,“双改单”现象明显,这是导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敏感性分析得出播种面积已成为目前最有可能造成中国水稻总产量大幅下滑的关键因素。【结论】市场机制的调控和技术进步是目前影响中国水稻时空变动的两个主要因素。在继续坚持以市场为指导的前提下,依据国情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重点对面积呈下滑趋势的早稻和双季晚稻进行调控,同时兼顾水稻总面积,防止其出现较大波动,努力提高水稻单产,是确保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中有升的关键。
胡麻温敏雄性不育产量相关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DOI:10.7505/j.issn.1007-9084.2016.02.008
URL
[本文引用: 1]
为深入了解胡麻(油用亚麻)两系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更好地指导杂交育种实践,分别以温敏型雄性不育系1S和113S为母本,油用品种陇亚10号和纤用品种黑亚15号为父本,构建了2个杂交组合P1、P2、F1和F2四世代群体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了单株产量、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千粒重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每果粒数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每果粒数的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在43.50%~73.28%,千粒重的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在10.55%~34.40%。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在胡麻温敏雄性不育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胡麻两系杂种优势利用应更好地利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进一步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效率。
旧膜再利用方式对旱地胡麻干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为寻求地膜覆盖后旧膜再次利用的有效方式, 探讨旧膜再利用后旱地胡麻的增产机理, 在大田环境下, 比较了旧膜直播(T1)、旧膜覆土直播(T2)、旧膜秸秆双重覆盖播种(T3)、春天揭旧膜覆新膜播种(T4)、秋后整地覆新膜春天播种(T5)及露地播种(T6, CK) 6种处理方式对旱地胡麻生育进程中土壤水分、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全地膜覆盖作物收获后旧膜继续留至翌年, 仍具有一定的保墒和增温效应, 光合面积和光合同化产物的积累量增加。不同旧膜再利用方式的保墒效果主要表现在胡麻现蕾期前, 保证了胡麻全苗、壮苗, 叶面积对旧膜再利用方式的响应基本与之一致, 各处理均高于CK, 且以T4处理均在枞形期及现蕾期效果最优, 而开花期以T5处理居高。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前期T4处理较高, 而生育后期T5处理居高。T4和T5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籽粒干物质分配量和分配比例及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CK, 降低了干物质在主茎+分枝+果壳中的分配比例, T1、T2、T3介于T4和T5之间。籽粒产量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 T4最高, 达1 509.52 kg?hm -2, 其余依次为T5、T1、T2、T3和T6, 分别为1 370.77 kg?hm-2、1 171.84 kg?hm-2、1 158.47 kg?hm-2、1 011.36 kg?hm-2和620.52 kg?hm-2; 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应各处理分别比CK增加153.63%(T4)、129.82%(T5)、97.49%(T1)、85.71%(T2)和64.41%(T3)。说明春天揭旧膜覆新膜播种方式是兼顾保水高产的最优胡麻耕作方式, 适宜在旱作农业区推广应用。
农田旧膜再利用方式对胡麻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为探讨全膜覆盖农田旧膜再利用的有效方式, 寻求有利于胡麻高产、稳产的栽培途径,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 以当年全膜覆盖作物收获后收除旧膜、翌年整地播种(无覆膜)(T6)为对照, 比较了旧膜留至翌年免耕播种(T1)、在旧膜上覆土免耕播种(T2)、播种前收除旧膜并覆盖新膜免耕播种(T4)以及当年作物收获后在旧膜上覆盖玉米秸秆、翌年除去秸秆免耕播种(T3)和当年收除旧膜并整地覆盖新膜、翌年播种(T5)等5种农田旧膜再利用方式对胡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胡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 全膜覆盖作物收获后旧膜继续留至翌年, 仍具有一定的地膜覆盖所具有的提高温度、保护土壤墒情、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等作用, 有利于胡麻叶片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加, 协调控制叶片MDA和Pro含量, 提高单株朔果数和千粒重, 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其中: 农田旧膜留至翌年免耕直播(T1)、在旧膜上覆土免耕播种(T2)和播种前收除旧膜并覆盖新膜免耕播种(T4)3种农田旧膜再利用方式分别比对照增产10.05%、17.52%和40.67%, 当年在旧膜上覆盖作物秸秆、翌年除去秸秆免耕播种(T3)和当年收除旧膜并整地覆盖新膜、翌年播种(T5)2种农田旧膜再利用方式分别比对照增产29.79%和22.16%。农田旧膜覆盖至翌年清除, 而后覆盖新膜免耕直播是我国地膜覆盖种植区域农田旧膜再利用的最优方式和实现胡麻高产的最佳选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