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壤条件下追施硼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The Effects of Topdressing Boron Fertilizer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Wheat under Different Soil Conditions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5-26 修回日期: 2019-06-28 网络出版日期: 2019-12-15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9-05-26 Revised: 2019-06-28 Online: 2019-12-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丽娜,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
试验于2018-201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温室内进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土壤类型和追施硼肥为调控因素,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硼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供试土壤分别为黑土、潮土及红土,供试小麦品种为来自埃及的春小麦品种Egypt New。结果表明:黑土条件下小麦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子粒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潮土和红土条件下的小麦;黑土条件下小麦的蛋白质及其组分产量最高,潮土次之,红土最低,差异显著;拔节期追施硼肥显著提高了子粒产量。不同处理组合条件下,以黑土和拔节期追施硼肥处理的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蛋白产量最高。
关键词: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greenhouse of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rom 2018 to 2019. The effects of boron fertilizer on wheat yield and quality under different soil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using two-factor soil types and boron fertilizer random block design. The tested soils were black soil, alluvial soil and red clay, and the tested wheat varieties were Egypt New, a spring wheat variety from Egyp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nt height, spike length, kernels per spike, 1000-grain weight and grain yield of wheat under black soil condi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alluvial soil and red clay condition; the grain protein and its yield components of wheat under black soil condition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alluvial soil and red cla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topdressing boron fertilizer at jointing stag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grain yield. The plant height, spike length, kernels per spike, 1000-grain weight and protein yield of wheat treated with boron fertilizer at jointing stage and black soil were the highest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 combinations.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王丽娜, 常旭虹, 王德梅, 陶志强, 王艳杰, 杨玉双, 赵广才.
Wang Lina, Chang Xuhong, Wang Demei, Tao Zhiqiang, Wang Yanjie, Yang Yushuang, Zhao Guangcai.
孙辉等[3]在中国小麦品质的现状与挑战中针对我国小麦产业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提出需建立新的品质分类标准,促进小麦品质的进一步改善与提高。小麦的营养品质不仅受基因控制,还受生态环境的影响[4,5,6]。我国小麦的种植地域分布很广,生态类型复杂,南起海南的热带地区,北至黑龙江漠河的严寒地带,西自新疆的西界,东到台湾及沿海诸岛屿。前人多研究温、光、水等气候因素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7,8,9]。土壤作为重要的生态环境因素之一,对小麦蛋白质含量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10,11]。王浩等[12,13]选用10个不同基因型的优质小麦品种(系)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对小麦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生态因素。砂土、壤土、黏土等不同质地土壤生长的小麦品质差异较大[14]。
随着小麦产量水平逐年提高,小麦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吸收总量也相应增加。了解和掌握小麦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及特点,科学施肥,对小麦高产稳产有着重要意义。虽然作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量很少,但微量元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却是不可缺少的。硼(B)是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小麦光合产物的分配和运输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生产中普遍施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尤其是氮肥,硼肥的施用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研究利用3种不同类型的土壤,通过在拔节期施用硼肥,研究土壤类型及硼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采用盆栽方法,供试土壤分别为黑土(取自黑龙江)、潮土(取自北京)及红土(取自云南)。供试小麦品种为来自埃及的Egypt New。硼肥采用硼砂(分析纯)。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8-201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温室内进行。供试土壤为黑土(A1)、潮土(A2)、红土(A3)。施肥处理分别是B1(不追硼肥,对照)和B2(拔节期追施硼肥)。拔节期统一追施尿素1g/盆,每盆留苗8株,3次重复,合计18盆。于2018年10月18日将供试土壤混匀后装盆并播种,2018年11月20日移入温室,2018年12月19日向B2处理添加2.5%硼砂溶液,每盆20mL。2019年2月11日至14日收获。3种土壤养分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供试土壤养分指标
Table 1
土壤类型 Soil type | 有机质(g/kg) Organic matter | 全氮(g/kg) Total nitrogen | 碱解氮(mg/kg) Hydrolyzable nitrogen | 速效磷(mg/kg) Available phosphorus | 速效钾(mg/kg) Available potassium |
---|---|---|---|---|---|
黑土Black soil | 58.66 | 3.32 | 276.92 | 38.12 | 228 |
潮土Alluvial soil | 18.50 | 0.80 | 66.00 | 9.70 | 102 |
红土Red clay | 18.36 | 0.94 | 88.55 | 6.37 | 58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收获后进行室内考种,测定株高、穗长、穗粒数、子粒产量和千粒重、子粒蛋白质及其组分(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子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用FOSS Kjeltec 2003全自动凯氏定氮仪(丹麦FOSS公司)进行测定。
1.4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数据整理和作图,应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与互作效应分析。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法作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土壤对小麦植株性状和子粒产量的影响
株高是作物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土壤类型对小麦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在黑土条件下,小麦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子粒产量极显著高于潮土和红土,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对小麦的农艺性状及产量产生较大影响。
表2 不同类型土壤对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Table 2
土壤类型 Soil type | 株高(cm) Plant height | 穗长(cm) Spike length | 穗粒数 Kernels per spike | 千粒重(g) 1000-grain weight | 子粒产量(g/盆) Grain yield(g/pot) |
---|---|---|---|---|---|
黑土Black soil | 65.59aA | 6.10aA | 20.40aA | 32.92aA | 5.35aA |
潮土Alluvial soil | 49.86bB | 5.01bB | 10.97bB | 26.40bB | 2.10bB |
红土Red clay | 46.24cC | 4.23cC | 5.29cC | 24.38bB | 1.04cC |
Not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1 level. The same below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达到0.05显著水平,不同大写字母是达到0.01显著水平。下同
2.2 硼肥对植株性状和子粒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在拔节期追施硼肥后的小麦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未施硼肥的处理,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施用硼肥的小麦子粒产量显著高于未施硼肥的处理,表明由于施用硼肥改善了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显著增加了子粒产量。施用硼肥的植株高度低于未施用硼肥的植株,且差异显著。
表3 硼肥对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Table 3
处理Treatment | 株高Plant height (cm) | 穗长Spike length (cm) | 穗粒数Kernels per spike | 千粒重1000-grain weight (g) | 子粒产量(g/盆) Grain yield (g/pot) |
---|---|---|---|---|---|
B1 (CK) | 54.57aA | 5.06aA | 11.80aA | 27.30aA | 2.66bA |
B2 | 53.23bB | 5.16aA | 12.64aA | 28.50aA | 3.00aA |
2.3 不同处理组合对植株性状及子粒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组合的交互作用对植株性状和产量有较大的影响,由表4可知,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子粒产量均表现为A1B2最高,其中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黑土配合拔节期追施硼肥的交互作用显著。A3B1的子粒产量最低,表明红土和不施硼肥的处理组合效果最差。黑土条件下各处理组合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均优于潮土和红土条件下的各处理组合。
表4 不同处理组合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Table 4
处理 Treatment | 株高(cm) Plant height | 穗长(cm) Spike length | 穗粒数 Kernels per spike | 千粒重(g) 1000-grain weight | 子粒产量(g/盆) Grain yield (g/pot) |
---|---|---|---|---|---|
A1B1 | 65.46aA | 6.05aA | 19.96aA | 30.74abAB | 4.90bB |
A1B2 | 65.72aA | 6.14aA | 20.83aA | 35.10aA | 5.81aA |
A2B1 | 51.56bB | 4.93bB | 10.87bB | 26.77bcB | 2.10cB |
A2B2 | 48.16cC | 5.09bB | 11.07bB | 26.04bcB | 2.10cB |
A3B1 | 46.68cdCD | 4.20cB | 4.56cC | 24.38cB | 0.87dC |
A3B2 | 45.80dD | 4.25cB | 6.02cC | 24.37cB | 1.10dC |
综上所述,各处理组合的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表现为:黑土参与的各组合均优于潮土和红土,潮土参与的处理组合均优于红土,施硼的组合大部分优于不施硼的组合,表明施硼处理和土壤类型的交互作用明显,尤其是黑土和施硼处理有极显著交互作用。
2.4 不同类型土壤对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红土条件下的总蛋白含量高于黑土和潮土,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3个土壤类型间的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表现为红土>黑土>潮土,表明土壤类型对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的影响较大;清蛋白含量表现为红土>潮土>黑土,且红土条件下的清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黑土和潮土处理,潮土与黑土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不同的类型土壤对蛋白组分的影响不同。
表5 不同类型土壤对蛋白含量的影响
Table 5
土壤类型 Soil type | 总蛋白 Total protein | 清蛋白 Albumin | 球蛋白 Globin | 醇溶蛋白 Gliadin | 谷蛋白 Glutelin |
---|---|---|---|---|---|
黑土 Black soil | 17.83bB | 3.43bB | 2.14bAB | 7.11abAB | 6.56bB |
潮土 Alluvial soil | 17.38bB | 3.52bB | 2.06bB | 6.66bB | 5.82cC |
红土 Red clay | 20.33aA | 4.14aA | 2.32aA | 7.53aA | 7.17aA |
2.5 硼肥对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由表6可知,施用硼肥的小麦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高于未施用硼肥的小麦,总蛋白和清蛋白含量低于未施用硼肥的小麦,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表明硼肥对小麦子粒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影响较小。
表6 硼肥对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
Table 6
处理 Treatment | 总蛋白 Total protein | 清蛋白 Albumin | 球蛋白 Globin | 醇溶蛋白 Gliadin | 谷蛋白 Glutelin |
---|---|---|---|---|---|
B1 (CK) | 18.84aA | 3.73aA | 2.13aA | 6.97aA | 6.51aA |
B2 | 18.18aA | 3.67aA | 2.22aA | 7.23aA | 6.52aA |
2.6 不同处理组合对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由表7可知,A3B2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除A3B1外的其他组合,A1B1、A3B1总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A1B2、A2B2,A2B1与A2B2、A1B2、A1B1总蛋白含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清蛋白含量表现为A3B2和A3B1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球蛋白含量表现为A3B2显著高于A1B2和A2B1,A2B1最低,但与A2B2和A1B2差异不显著;醇溶蛋白含量表现为各处理组合间差异不显著;谷蛋白含量表现为A3B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A1B1,二者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余依次为A3B1、A1B2、A2B1、A2B2。由此可见,不同处理组合对子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不同,红土和施硼的交互作用明显,尤其对谷蛋白含量的交互作用极显著。
表7 不同处理组合的蛋白质含量比较
Table 7
处理 Treatment | 总蛋白 Total protein | 清蛋白 Albumin | 球蛋白 Globin | 醇溶蛋白 Gliadin | 谷蛋白 Glutelin |
---|---|---|---|---|---|
A1B1 | 18.81bcAB | 3.57bB | 2.22abAB | 6.96aA | 6.94bB |
A1B2 | 16.85dB | 3.29cB | 2.07bcAB | 6.33aA | 6.18dCD |
A2B1 | 17.68cdB | 3.54bB | 1.95cB | 6.48aA | 6.01dDE |
A2B2 | 17.08dB | 3.50bB | 2.18abcAB | 6.64aA | 5.63eE |
A3B1 | 20.04abA | 4.08aA | 2.23abAB | 7.48aA | 6.59cBC |
A3B2 | 20.61aA | 4.21aA | 2.41aA | 7.58aA | 7.75aA |
2.7 不同类型土壤对蛋白产量的影响
由表8可知,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及谷蛋白产量均表现为黑土>潮土>红土。这主要是由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决定的,供试黑土肥力高,适合植物生长;潮土养分低于黑土;红土中除氮素外其他养分均低于潮土。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有利于形成较高的产量,故子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产量表现为与子粒产量相同的趋势。
Table 8 Effects of soil types on protein yields g/盆 g/pot
土壤类型 Soil type | 总蛋白 Total protein | 清蛋白 Albumin | 球蛋白 Globin | 醇溶蛋白 Gliadin | 谷蛋白 Glutelin |
---|---|---|---|---|---|
黑土 Black soil | 0.95aA | 0.15aA | 0.11aA | 0.27aA | 0.35aA |
潮土 Alluvial soil | 0.36bB | 0.07bB | 0.04bB | 0.14abA | 0.12bB |
红土 Red clay | 0.28bB | 0.04bB | 0.02cC | 0.08bA | 0.08cC |
2.8 硼肥对蛋白产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追施硼肥的小麦总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产量均高于不追硼肥的处理,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在追施硼肥的条件下,小麦清蛋白低于不追施硼肥的处理,而球蛋白在追施硼肥和不追硼肥处理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表明是否追施硼肥对总蛋白及其组分产量的影响较小,有待进一步验证。
图1
图1
硼肥对蛋白产量的影响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下同
Fig.1
Effects of boron fertilizer on protein yields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0.05 level,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dicate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0.01 level. The same below
2.9 不同处理组合对蛋白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组合对蛋白及其组分产量的影响显著(图2),其中总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产量均以A1B1、A1B2组合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二者之间除清蛋白产量外均未达显著差异水平。清蛋白产量表现为A1B1处理组合显著高于除A1B2外的其他处理组合。醇溶蛋白表现为A1B2和A1B1显著高于A3B1和A3B2处理组合,表明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追施硼肥的组合对子粒蛋白产量有很大影响,不同处理组合的交互作用不同。
图2
图2
不同处理组合对蛋白产量的影响
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 combinations on protein yields
3 讨论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提升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成为主要问题。充分了解土壤与营养元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才能在保证优良品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优质小麦品种的增产潜力,达到优质高产并重的目标。小麦蛋白质含量在环境之间的变异相比品种间的变异更大[15]。
本研究中,小麦在黑土条件下子粒产量和蛋白产量最高;潮土条件下子粒产量和蛋白产量居中;红土条件下子粒产量和蛋白产量最低,但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最高。追施硼肥有利于优化小麦的植株性状,其子粒蛋白产量也高于未追施硼肥的小麦。不同处理组合中,以黑土和拔节期追施硼肥处理的小麦植株性状最好,小麦蛋白产量最高,而以红土和拔节期追施硼肥处理的小麦蛋白及其组分含量均为最高。
4 结论
从3种土壤类型和是否追施硼肥对小麦植株性状、蛋白含量和蛋白产量的影响结果分析,黑土条件下,小麦的植株性状最优,相比于潮土和红土更有利于提高小麦蛋白产量。拔节期追施硼肥可以显著提高子粒产量。各处理组合的植株性状、子粒产量和蛋白产量表现为:有黑土参与的各组合优于潮土和红土。本研究为盆栽1年试验,与大田生产条件存在一定差异,故结果有待进一步大田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
施氮量对不同强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以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肥料运筹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300 kg/hm2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但每公顷施用300 kg氮素仅比施225 kg的处理增产3.1%,因此,中产条件下施用氮素以225 kg/hm2左右较为适宜。施氮处理对清蛋白和球蛋白(可溶性蛋白)影响小,对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贮藏蛋白)影响大。施氮可显著提高贮藏蛋白和总蛋白含量,进而改善加工品质。在一定范围内,小麦的主要加工品质性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改善,与对照相比,湿面筋、沉降值、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延伸性等重要烘焙品质指标均有改善。但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有些品种的某些指标差别较大,但其面包体积和评分接近。
生态环境与施氮量协同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DOI:10.11674/zwyf.2014.0410
URL
[本文引用: 1]
【目的】铁、 锰、 铜、 锌等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也直接影响到小麦籽粒的营养价值。不同地区、 品种以及种植方式小麦微量元素营养品质不稳定。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与栽培措施协同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位于生态环境差异较大的北京、 河北任丘和河北赵县,采用裂区设计,以试验点为主区,即任丘、 北京、 赵县; 施氮量为副区,设5个氮素水平0、 90、 180、 270、 360 kg/hm2; 小麦品种为副副区,为济麦20、 皖麦38、 京冬8号、 中麦8号。收获后于每个小区中随机取样测定籽粒样品中Fe、 Mn、 Cu、 Zn等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比较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显著性,分析不同试点生态条件与施氮量对小麦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生态环境下小麦微量元素含量的稳定性以及氮肥的调控补偿效应。【结果】 1)小麦籽粒中铁、 锰、 铜、 锌微量元素含量受生态环境、 栽培因素及品种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各试验因子均对其有显著影响。其中以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生态环境差异越大,对小麦微量元素的影响作用越大。降水量可以影响小麦对铁和锰的吸收, 锌则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试点纬度影响较大; 土壤中的钾可以促进小麦对铁、 锰、 铜、 锌的吸收利用。2)在0~360 kg/hm2 施氮范围内,氮肥有利于促进小麦对土壤中铁、 铜和锌的吸收,不利于锰的吸收积累。适当施用氮肥有利于缩小小麦籽粒铁、 锰、 铜元素含量的生态环境变异,提高其生态稳定性,但对锌元素试点间稳定性影响较小。施用氮肥对不同小麦品种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有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缩小小麦品种间铁、 锰、 锌含量的差异。【结论】栽培环境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大于遗传因素,即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有较强的栽培可塑性。施氮有利于弥补生态环境或品种差异引起的微量元素含量不稳定性,调节品种差异并补偿生态环境对小麦造成的不利影响。适宜的栽培环境对提高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有明显效果。
栽培措施对面包小麦产量及烘烤品种的调控效应
通过肥水及化控试验对优质面包小麦的产量和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 结果表明: 肥水措施对产量和品质均有重要影响, 具体表现为在相同施氮量和相同浇水的条件下, 施氮时期后移和重施拔节肥使产量明显增加, 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面包体积有所增加, 面团稳定时间有所延长. 随浇水次数增加产量有所提高, 而籽粒蛋白质含
耕作方式及施氮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氮代谢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DOI:10.3724/SP.J.1258.2014.00072
URL
[本文引用: 1]
为明确砂姜黑土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耕作方式及施氮量最优组合,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 以深松、旋耕和常规耕作3种耕作方式为主区, 0、120、225、330 kg·hm–2 4个施氮量为副区, 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组合对小麦拔节后氮代谢、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生育期的推进, 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深松方式配合中高氮处理的峰值在花后10天, 而常规耕作和旋耕的4个施氮处理以及深松的低氮处理峰值多在开花期。与常规耕作和旋耕相比, 深松耕作显著降低了10–40 cm的土壤容重, 提高了土壤总空隙度和根干质量, 有利于中后期根系氮素吸收。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 均以深松方式最高。3种耕作方式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籽粒产量以深松方式配合330 kg·hm–2施氮量最高, 而常规耕作和旋耕方式的产量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达到最大。3种耕作方式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以施氮225 kg·hm–2最高。因此, 在砂姜黑土区宜采用深松耕作方式配合适宜的施氮量, 以改善土壤条件, 促进根系氮素吸收, 延长叶片功能期, 达到产量与蛋白品质提升之目的。
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差异性研究
为了研究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差异,以10个不同基因型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系)在5种不同土壤类型区的11个地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差异性较大,但不同性状的差异表现不一致。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河潮土>棕壤>潮土>砂姜黑土>褐土,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表现为河潮土>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但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5.80%、5.96%、12.06%;容重、硬度、面团形成时间、断裂时间、公差指数和评价值表现为砂姜黑土最优,褐土、棕壤次之,河潮土最差,容重、硬度变异系数较小为1.27%、6.38%,粉质参数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0.08%、14.62%、16.90%、13.30%。
土壤质地对强筋型小麦郑麦366氮代谢及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9-1041.2013.03.011
URL
[本文引用: 1]
为了解土壤质地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强筋小麦郑麦366为材料,分析了同一生态区三种土壤质地(砂土、壤土和黏土)间小麦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植株地上部分氮素积累、分配、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三种土壤质地下,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小麦叶片GS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壤土高峰期在5月12日左右,而砂土和黏土则提前至5月2日,且砂土的GS活性持续时间短。在相同测定时期,砂土的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较高,但叶片氮素分配比例、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氮肥当季利用率则以壤土最高。砂土条件下籽粒氮素的积累主要依赖于花前氮吸收和转运,花前氮的贡献率高达82.46%,而壤土和黏土条件下花后吸收的氮素对籽粒氮素的积累有较大贡献,贡献率分别为41.58%和45.77%。因此,在砂土上应着重提高其保肥性能,保证营养物质的有效供给,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从而促进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四川近十年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状况
DOI:10.3724/SP.J.1006.2016.00803
URL
[本文引用: 1]
近20年来,品质改良是西南冬麦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本研究目的是了解四川省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现状,尤其是评价近年新育成的人工合成小麦(SHW)衍生品种的品质表现和育种价值。2011—2013连续3年,选择近10年审定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的10个代表性品种进行多环境试验,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值、出粉率、籽粒发芽指数,以及粉质仪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参数。所测品质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和二者互作效应,其中反映蛋白质数量和质量的多数性状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而反映淀粉质量的降落值和RVA参数则基因型效应更大。参试品种蛋白质含量11.7%~14.0%,湿面筋含量22.0%~29.3%,沉淀值21.4~35.1mL,降落值147~363s,面团稳定时间1.7~12.1min,峰值黏度1056~2670 cP。SHW衍生品种中川麦104总体表现优异,其平均沉淀值30.3 mL,降落值325 s,面团稳定时间9.8 min,最终黏度2796 cP;而绵麦367品质较差,上述指标分别为24.6 mL、147 s、2.2 min和827 cP。参试品种的平均生理成熟期籽粒发芽指数为0.31,变幅0.06~0.76,品种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以川麦104最低。本研究表明,西南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改良潜力较大,川麦104可作为协同改良产量和品质的育种亲本。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