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1, 第3期: 55–56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硫代硫酸银对二倍体马铃薯花药培养的影响

李文霞, 张永根, 石瑛, 等   

  • 发布日期:2018-08-25

  • Published:2018-08-25

摘要: 以二倍体马铃薯栽培种S.phureja-S.stenotomum(PHU-STN)杂种BD10-7基因型为试验材料进行花药培养,探讨培养基中添加乙烯拮抗剂AgNO3和硫代硫酸银(STS)对褐化和愈伤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乙烯拮抗剂对降低二倍体马铃薯花药培养的褐化率和促进愈伤诱导率效应显著。AgNO3和STS对降低褐化率差异不显著,但STS对二倍体花药培养的愈伤诱导率显著高于AgNO3。

关键词: 硫代硫酸银, 二倍体马铃薯, 花药培养

[1] 戴林建,:陈武,:周田,:钟军. 利用花药培养选育烤烟抗黑胫病突变体[J]. 作物杂志, 2018, (1): 66–70
[2] 赵慧霞, 张鹏, 陈勇, 等. 提高籼稻花药培养二倍体得苗率的初步研究[J]. 作物杂志, 2009, (5): 60–63
[3] 李艳萍, 孙海波, 梁永书, 等. 三个粳稻型不育系选育经过及其特征特性[J]. 作物杂志, 2007, (4): 70–73
[4] 刘胜洪, 曾慕衡, 梁红, 等. 甘蓝型油菜不育系与菜心杂交后代花药培养中若干因素的研究[J]. 作物杂志, 2007, (3): 58–60
[5] 李梅芳, 张丽娟, 凌忠专, 等. 水稻新品种中花16的选育[J]. 作物杂志, 2003, (4): 50–50
[6] 李梅芳. 水稻新品种中花14简介及栽培规程[J]. 作物杂志, 2000, (5): 21–22
[7] 谢皓, 陈孝, 辛志勇, 等. 兼抗条锈、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YW243的选育和鉴定[J]. 作物杂志, 1997, (3): 8–8
[8] 张志雄, 向耀武, 张安中, 等. 杂交水稻Ⅱ优80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1997, (2): 21–22
[9] 周丕才. 双低油菜滇油7号及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1996, (6): 14–14
[10] 叶兴国, 徐惠君, 杜丽璞, 等. 提高小麦花培育种效率的研讨[J]. 作物杂志, 1996, (4): 22–23
[11] 李梅芳. 水稻花培育种前景[J]. 作物杂志, 1991, (3): 17–18
[12] 李树川, 陈祥云. 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 L.)花粉植株诱导的研究[J]. 作物杂志, 1985, (4): 10–11
[13] 徐惠君. 对提高小麦花药绿苗诱导率的探讨[J]. 作物杂志, 1985, (3): 30–3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朱英杰. 小麦生产概况及其发展[J]. 作物杂志, 2018, (4): 1 –7 .
[2] 权宝全,白冬梅,田跃霞,薛云云. 不同源库关系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02 –105 .
[3] 黄学芳,黄明镜,刘化涛,赵聪,王娟玲. 覆膜穴播条件下降水年型和群体密度对张杂谷5号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06 –113 .
[4] 黄文辉, 王会, 梅德圣. 农作物抗倒性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18, (4): 13 –19 .
[5] 赵云,徐彩龙,杨旭,李素真,周静,李继存,韩天富,吴存祥. 不同播种方式对麦茬夏大豆保苗和生产效益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14 –120 .
[6] 陆梅,孙敏,任爱霞,雷妙妙,薛玲珠,高志强. 喷施叶面肥对旱地小麦生长的影响及与产量的关系[J]. 作物杂志, 2018, (4): 121 –125 .
[7] 王晓飞,徐海军,郭梦桥,肖宇,程薪宇,刘淑霞,关向军,吴耀坤,赵伟华,魏国江. 播期、密度及施肥对寒地油用型紫苏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26 –130 .
[8] 朱鹏锦,庞新华,梁春,谭秦亮,严霖,周全光,欧克维. 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31 –137 .
[9] 高杰,李青风,彭秋,焦晓燕,王劲松. 不同养分配比对糯高粱物质生产及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38 –142 .
[10] 商娜,杨中旭,李秋芝,尹会会,王士红,李海涛,李彤,张晗. 鲁西地区常规棉聊棉6号留叶枝栽培的适宜密度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4): 143 –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