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6, 第5期: 11211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5.019
张坤1,2,吕伟生1,3,段里成1,胡水秀1,曾勇军1,潘晓华1,石庆华1
Zhang Kun1,2,Lü Weisheng1,3,Duan Licheng1,Hu Shuixiu1,Zeng Yongjun1,Pan Xiaohua1,Shi Qinghua1
摘要:
以H优518、中嘉早17为材料,采用传统育秧手栽(手栽)、机插秧苗手栽(机手)、机插秧苗机插(机插)和抛秧4种种植方式,研究机插对晚稻栽后秧苗生长及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育秧手栽秧苗素质最好,抛秧次之,机插育秧最差;机插对秧苗的损伤程度大于手栽;抛秧、机手和机插生育期分别较手栽延迟1~2、3~5和4~6d;秧苗移栽至幼穗分化期,单株茎叶干质量、单株根干质量和单株根数都随时间呈指数模型增加;最终产量表现为手栽>抛秧>机手>机插;秧苗素质差,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少,植伤重及群体根系活力较弱是晚稻机插生育期推迟的主要原因。生产上可通过培育适龄壮秧,提高机插质量等措施缓解生育期延长,提高产量。
[1] |
潘晓华, 李木英, 曾勇军 , 等. 江西双季稻主要种植方式及其配套栽培对策.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35(1):1-6.
doi: 10.3969/j.issn.1000-2286.2013.01.001 |
[2] |
朱德峰, 陈惠哲, 徐一成 , 等. 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 中国稻米, 2013,19(4):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4.001 |
[3] |
陈少杰 . 早稻机插栽培与抛秧、手插栽培的比较试验. 浙江农业科学, 2012(4):462-464.
doi: 10.3969/j.issn.0528-9017.2012.04.011 |
[4] |
朱芬芳 . 晚稻不同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1(6):66-67.
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11.06.030 |
[5] |
胡潮水 . 水稻机插与其生育期关系研究. 中国农机化, 2012(2):66-68.
doi: 10.3969/j.issn.1006-7205.2012.02.018 |
[6] | 曾海泉, 叶永青, 王日芳 , 等. 水稻不同插植方式对比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0):14-19. |
[7] | 王兴, 徐长军, 李燕 . 机插水稻的生育特性与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07(14):133-137. |
[8] | 胡友发, 熊多根, 彭玲 , 等. 机插水稻的生育特性与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学, 2009,16(1):56-58. |
[9] |
郭振华 . 机插与手栽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差异的比较研究. 扬州:扬州农业大学, 2009.
doi: 10.7666/d.y1501097 |
[10] | 李秀芬, 贾燕, 黄元才 , 等. 播栽期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生育期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04,23(5):98-100. |
[11] | 刘红江, 郑建初, 陈留根 , 等. 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3,32(9):2326-2331. |
[12] | 程建平, 罗锡文, 樊启洲 , 等.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0,29(1):1-5. |
[13] | 张志良, 瞿卫菁, 李小方 .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4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2-33. |
[14] | 贾现文 . 不同秧龄对机插中、迟熟杂交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12. |
[15] | 郑根龙, 葛翔, 方守地 , 等. 杂交早稻不同播种期对生育期影响初报. 杂交水稻, 1998,13(s):56. |
[16] | 黄建晔, 杨连新, 杨洪建 , 等.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加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作物学报, 2005,31(7):882-887. |
[17] | 任万军, 黄云, 刘代银 , 等. 水稻栽后前期根系与地上部增重模型及相互关系.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28(4):423-425. |
[18] |
舒畅成, 杨雪儿, 黄卫平 . 单季杂交晚稻机插与手插对比试验.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8(5):24-26.
doi: 10.3969/j.issn.1007-7774.2008.05.009 |
[19] | 许怀林, 周风明, 张安存 , 等. 机插稻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 2008(1):61-62. |
[20] |
李艳大, 叶厚专 , 等. 江西省水稻种植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农机化, 2012(5):13-16.
doi: 10.3969/j.issn.1006-7205.2012.05.004 |
[21] |
刘志华 . 水稻生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福建农业科技, 2012(3):157-158.
doi: 10.3969/j.issn.0253-2301.2012.03.083 |
[22] |
易光明, 徐一兰, 晏国华 , 等.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4,42(24):8118-8120.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4.24.010 |
[23] |
陈恩谦 . 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全生育期的影响研究. 农业网络信息, 2006(6):163-164.
doi: 10.3969/j.issn.1672-6251.2006.06.056 |
[24] |
李杰 . 不同种植方式水稻群体生产力与生态生理特征的研究. 扬州:扬州大学, 2012.
doi: 10.7666/d.y2050330 |
[25] |
Yamamato Y . Studies on transplanting injury in rice plant.Journal Research Reports of Kochi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Science, 1990,39:35-56.
doi: 10.1626/jcs.47.39 |
[26] | 任万军 . 水稻栽后根系发生和生长机制研究.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05. |
[27] |
任万军, 杨文钰, 樊高琼 , 等. 剪根稻苗移栽后叶鞘3H-同化物的运转分配特点. 核农学报, 2007,21(4):401-403.
doi: 10.3969/j.issn.1000-8551.2007.04.020 |
[1] | 陆梅,孙敏,任爱霞,雷妙妙,薛玲珠,高志强. 喷施叶面肥对旱地小麦生长的影响及与产量的关系[J]. 作物杂志, 2018, (4): 121125 |
[2] | 张喜娟,来永才,孟英,张凤鸣,唐傲,董文军,冷春旭,刘猷红,王麒. 种植方式对寒地粳稻生育期、产量和温度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5): 124128 |
[3] | 田艺心,高凤菊. 高蛋白大豆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分配对密度的响应研究[J]. 作物杂志, 2017, (2): 121125 |
[4] | 赵振杰,梁太波,陈千思,胡利伟,张艳玲,尹启生. 碳纳米材料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J]. 作物杂志, 2017, (2): 713 |
[5] | 郭建华,于崧,于立河,郭伟,薛盈文,金珊珊,梁海芸,段君君.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小豆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1): 113118 |
[6] | 陈平平,杨晶,黎娟,屠乃美,易镇邪. 长沙烟区烟稻复种体系晚稻肥密互作效应研究[J]. 作物杂志, 2016, (6): 7984 |
[7] | 王绍敏,国淑梅,牛贞福,张鹤. 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和主要病虫害的防控研究[J]. 作物杂志, 2016, (4): 167171 |
[8] | 冯瑞云, 王慧杰, 闫贵云, 等. 旱地宽窄行种植对春玉米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5, (5): 8084 |
[9] | 王路路, 林艺, 姜磊, 等. 安徽淮北地区主栽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划分的研究初报[J]. 作物杂志, 2015, (2): 3638 |
[10] | 郑伟, 霍剑锋, 孟繁盛, 等. 春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抗旱增产效益分析[J]. 作物杂志, 2014, (6): 9295 |
[11] | 温万里, 郑颖冲, 艾莉, 等. 玉米抗冷性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14, (4): 1621 |
[12] | 孙亚玲, 王克如, 李健, 等. 播期对新疆高产(≥15000kg/hm2)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4, (4): 8083 |
[13] | 刘淑云, 谷卫刚, 尚明华, 等. 鲁西北生育期降水与小麦产量相关关系回归模型研究[J]. 作物杂志, 2013, (6): 9094 |
[14] | 任永峰, 赵沛义, 赵举, 等. 不同种薯处理对旱地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3, (6): 143145 |
[15] | 张菡, 王良平, 魏鑫, 等. 多效唑的不同喷施时间对甘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J]. 作物杂志, 2013, (4): 97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