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0, 第3期: 667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3.011
常世豪, 杨青春, 舒文涛, 李金花, 李琼, 张保亮, 张东辉, 耿臻()
Chang Shihao, Yang Qingchun, Shu Wentao, Li Jinhua, Li Qiong, Zhang Baoliang, Zhang Donghui, Geng Zhen()
摘要:
以2018年黄淮海区试60个夏大豆参试品种(系)为材料,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性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中组平均产量最高,南组平均粗蛋白含量最高;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高,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产量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株高、主茎节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粗蛋白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12个主要农艺性状被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6.7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60个品种(系)被分为2大类,每类又分为2个亚群,但60个品种(系)未按照北组、中组和南组的地域而区分开,说明黄淮海区域大豆品种(系)遗传背景相似。
[1] | 王连铮, 郭庆元 . 现代中国大豆.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7: 5-6. |
[2] |
Song W W, Yang R P, Wu T T , et al.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factors on soybean protein,oil contents,and composition by extensive and high-density sampling in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6,64:4121-4130.
doi: 10.1021/acs.jafc.6b00008 |
[3] |
Wu T T, Yao Y, Sun S , et al. Temporospa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nutritional and bioactive components of soybean cultivars in Chi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2016,93:1-18.
doi: 10.1007/s11746-015-2751-z |
[4] | 常汝镇, 孙建英, 邱丽娟 .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1998(3):7-9. |
[5] | 盖钧镒, 崔章林, 邱家驯 . 大豆育种研究与发展. 大豆通报, 1995(1):1-3. |
[6] | 李卫东, 卢为国, 梁慧珍 , 等. 河南省大豆改良种质的评价、创新和应用. 河南农业科学, 2001,30(1):14. |
[7] |
郑伟, 郭泰, 王志新 , 等. 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37(6):797-802.
doi: 10.7505/j.issn.1007-9084.2015.06.009 |
[8] |
Cui Z, Carter T E, Burton J W . Genetic base of 651 Chinese soybean cultivars released during 1923 to 1995. Crop Science, 2000,40(5):1470-1481.
doi: 10.2135/cropsci2000.4051470x |
[9] | 郑洪兵, 徐克章, 赵洪祥 , 等. 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某些株型性状的演变.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6,28(3):276-281. |
[10] |
郑洪兵, 徐克章, 赵洪祥 , 等.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 作物学报, 2008,34(6):1042-1050.
doi: 10.3724/SP.J.1006.2008.01042 |
[11] | 孙贵荒, 宋书宏, 刘晓丽 , 等. 辽宁省大豆更替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研究. 大豆科学, 2001,20(1):30-34. |
[12] | 郝欣先, 蒋惠兰, 吴建军 . 山东夏大豆品种农艺性状演进和遗传型特征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2000(2):4-7. |
[13] | 王连铮, 王岚, 赵荣娟 , 等. 关于发展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和育种问题. 中国种业, 2002(10):4-7. |
[14] |
余飞, 王友华, 许海涛 , 等. 黄淮海大豆区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多元相关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08,37(10):41-44.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8.10.010 |
[15] | 韩秉进, 潘相文, 金剑 , 等. 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大豆科学, 2008,27(1):67-73. |
[16] | 汪宝卿, 张礼凤, 戴海英 , 等.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 大豆科学, 2012,31(2):208-212. |
[17] | 李向华, 常汝镇 . 中国春大豆品种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作物学报, 1998,24(3):325-332. |
[18] | 辛秀珺, 于凤瑶, 周顺启 , 等. 黑龙江省近期审定大豆品种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浙江农业科学, 2010,1(4):806-810. |
[19] | 赵银月, 耿智德, 保丽萍 , 等. 云南省大豆地方品种资源的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3(S1):120-122. |
[20] | 李卫东, 张孟臣 . 黄淮海夏大豆及品种参数.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5-17. |
[21] | 曹鹏鹏, 王士岭, 王富建 .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5,43(36):18-26. |
[22] | 杨庆凯 . 论大豆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品质的变化及影响的因素. 大豆科学, 2000,19(4):386-391. |
[1] | 张阳, 张伟, 赵威军, 邵荣峰, 王官, 薛丁丁, 李金梅. 基于主成分与灰色关联分析的饲草小黑麦品种筛选与配套技术研究[J]. 作物杂志, 2020, (3): 117124 |
[2] | 刘栋, 马琴, 李爱荣, 郭娜, 马建富, 乔海明, 苗红梅. 亚麻种质资源种子形态性状与含油量的分析与评价[J]. 作物杂志, 2020, (3): 3441 |
[3] | 徐冉, 王彩洁, 张礼凤, 李伟, 张彦威, 林延慧, 刘薇. 应用大豆表型设计育种技术选育大豆品种齐黄34[J]. 作物杂志, 2020, (3): 7378 |
[4] | 赵艳红,侯文焕,廖小芳,唐兴富,李初英. 不同日照时长对玫瑰茄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2): 172175 |
[5] | 刘歆,朱容,杨梅,刘章勇. 再生稻高产种质资源筛选及高产群体分析[J]. 作物杂志, 2020, (2): 2833 |
[6] | 黄俊霞,黄甜,饶德民,张鸣浩,孟凡钢,闫晓艳,张伟. 花后水肥一体化与化控措施对大豆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2): 8287 |
[7] | 范昕琦,王海燕,聂萌恩,赵兴奎,张一中,杨慧勇,张晓娟,梁笃,段永红,柳青山. EMS诱变对高粱出苗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1): 4754 |
[8] | 王鹤璎,郭晓红,张钦明,马艳,李猛,姜红芳,胡月,兰宇辰,徐令旗,郭洪涛,吕艳东. 水条播对寒地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1): 8188 |
[9] | 曹廷杰,张玉娥,胡卫国,杨剑,赵虹,王西成,周艳杰,赵群友,李会群. 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品种(系)中3个矮秆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J]. 作物杂志, 2019, (6): 1419 |
[10] | 张婷,逯腊虎,杨斌,袁凯,张伟,史晓芳. 黄淮麦区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6): 2026 |
[11] | 李虎,陈传华,刘广林,吴子帅,黄秋要,罗群昌.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桂育9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6): 99103 |
[12] | 王艳青,李勇军,李春花,卢文洁,孙道旺,尹桂芳,洪波,王莉花. 藜麦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6): 156161 |
[13] | 王明瑶,曹亮,于奇,邹京南,何松榆,秦彬,王孟雪,张玉先. 褪黑素浸种对盐碱胁迫下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6): 195202 |
[14] | 师赵康,赵泽群,张远航,徐世英,王宁,王伟杰,程皓,邢国芳,冯万军. 玉米自交系幼苗生物量积累及根系形态对两种氮素水平的反应及聚类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5): 2836 |
[15] | 张永芳,钱肖娜,王润梅,史鹏清,杨荣. 不同大豆材料的抗旱性鉴定及耐旱品种筛选[J]. 作物杂志, 2019, (5): 41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