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8, 第3期: 17417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3.027
王拯,陈兆波,张胜全,任立平,高新欢,叶志杰,张风廷
Wang Zheng,Chen Zhaobo,Zhang Shengquan,Ren Liping,Gao Xinhuan,Ye Zhijie,Zhang Fengting
摘要:
高效制种技术是杂交小麦推广和产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适宜制种区域的探索是制种技术研究的关键内容。以往基于光温敏不育的BS系列杂交小麦制种区域较为单一,多集中在安徽阜阳地区。为扩充杂交小麦的制种区域,本研究将陕西渭南地区与传统制种区域——安徽阜阳种子生产区进行了生态气候条件比较分析。渭南地区小麦生长期平均温度较阜阳低1.3℃,育性转化重要时期平均温度相差小于1℃;日可照时数与原阜阳制种区相近,从光温等生态气候条件上为BS系列杂交小麦制种提供了可能。同时,渭南地区在小麦种子生产关键时期降水量较阜阳低41.7%,种子质量更有保障。在此基础上,在陕西渭南地区开展了BS系列光温敏不育系育性鉴定和中试制种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BS系列骨干不育系自交结实为0.5粒/穗左右,不育度可达98%以上;各杂交种平均异交结实数可达14.4~20.7粒/穗,制种产量超过3 000kg/hm 2,并且种子纯度达到95%以上,符合杂交小麦制种生产要求。渭南地区可作为BS系列杂交小麦制种的备选区域。
[1] | 赵昌平 . 中国杂交小麦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12(2):5-8. |
[2] | 张风廷 .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特点及恢复性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
[3] |
李向龙 . 异地分期播种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幼穗分化和育性影响的研究.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doi: 10.7666/d.y1138148 |
[4] | 走进渭南. [2017-10-30] |
[5] | 权威, 孙辉, 赵昌平 , 等.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转换规律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21):6349-6350,6362. |
[6] | 渭南全年逐月历史气候[DB/OL]. [2017-10-30] |
[7] |
权威 .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BS210育性转换规律的研究.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doi: 10.7666/d.y1137768 |
[8] | 周美兰, 何觉民 . 光温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条件的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3):231-235. |
[9] | 张建奎, 冯丽, 何立人 , 等. 温光型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和临界温度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3,14(1):57-60. |
[10] |
周美兰, 何觉民, 唐启源 . 光周期对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8育性转换特性的影响. 麦类作物, 1997,17(2):9-l2.
doi: 10.7606/j.issn.1009-1041.1997.02.037 |
[11] | 张建奎, 何立人, 冯丽 , 等. 日长和温度对雄性核不育小麦C49S育性转换的影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21(6):518-521. |
[12] |
孙辉, 张风廷, 王永波 , 等. 雄性不育小麦BS210育性转换特性. 作物学报, 2017,43(2):171-178.
doi: 10.3724/SP.J.1006.2017.00171 |
[13] | 包云轩, 樊多琦 . 气象学实习指导. 2版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
[1] | 张胜全,陈兆波,王拯,任立平,高新欢,叶志杰,张风廷. 二系杂交小麦群体结构与产量构成分析[J]. 作物杂志, 2017, (6): 4549 |
[2] | 周强, 李生荣, 陶军, 等. 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 作物杂志, 2010, (4): 111117 |
[3] | 赵万春, 高翔, 董剑. 氮肥对杂交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05, (4): 4043 |
[4] | 孙家柱, 田力平, 尹峻玉, 等. 冬小麦新品种京冬11的选育和特点[J]. 作物杂志, 2004, (1): 5454 |
[5] | 孙家柱, 田力平, 尹峻玉, 等. 冬小麦新品种京冬13[J]. 作物杂志, 2003, (6): 4343 |
[6] | .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农作物育种“九五”攻关主要进展[J]. 作物杂志, 2001, (5): 4344 |
[7] | 王岩, 于天峰, 邹双利. 春性杂交小麦超标优势及配合力分析[J]. 作物杂志, 1996, (4): 2727 |
[8] | 李竞雄, 周洪生. 粮、棉、油作物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作物杂志, 1993, (4): 13 |
[9] | 黄瑞恒, 王勤, 张艳敏, 等. 杂交小麦冬前根系生育特点初探[J]. 作物杂志, 1993, (2): 1617 |
[10] | 孙其信, 黄铁城. T型杂交小麦粒重优势研究简报[J]. 作物杂志, 1992, (3): 1011 |
[11] | 黄铁城, 张爱民, 孙其信. 我国杂交小麦研究概况与进展[J]. 作物杂志, 1990, (2): 57 |
[12] | 周骏芳. CHA对小麦化学杀雄效果试验[J]. 作物杂志, 1987, (4): 25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