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9, 第2期: 151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2.003
所属专题: 玉米专题
史亚兴,徐丽,赵久然,卢柏山,樊艳丽
Yaxing Shi,Li Xu,Jiuran Zhao,Baishan Lu,Yanli Fan
摘要:
糯玉米起源于中国。20世纪以来,中国在糯玉米育种及产业上发展很快,优势显著,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从种质资源丰富及特色明显、育种实力增强及审定品种数目增多、种植面积逐年攀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并引领产业发展等4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糯玉米的产业优势。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未来需求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糯玉米产业在“一带一路”发展中的机遇,为我国糯玉米育种及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1] |
张莉, 孙迷平 . 浅谈糯玉米在中国的产业化发展. 农业科技通讯, 2017(3):5-6.
doi: 10.3969/j.issn.1000-6400.2009.03.002 |
[2] |
孙袆振, 赵淼, 吴洪婕 , 等. 糯玉米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的鉴定分析.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4):1-5.
doi: 10.3969/j.issn.1673-6486.2011.04.001 |
[3] | 杨玉娜, 侯清娥, 马文娟 , 等. 糯玉米淀粉改性聚乙烯醇啤酒商标胶的研制. 中国胶粘剂, 2018,27(2):170-174. |
[4] | 卢柏山, 史亚兴, 赵久然 , 等. 甜糯玉米新品种京科糯928. 园艺学报, 2017(S2):2933-2934. |
[5] | 刘纪麟 . 玉米育种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50-251. |
[6] | 赵久然, 卢柏山, 史亚兴 , 等. 我国糯玉米育种及产业发展动态. 玉米科学, 2016,24(4):67-71. |
[7] |
唐祈林, 荣廷昭 . 玉米的起源与演化. 玉米科学, 2007,15(4):1-5.
doi: 10.3969/j.issn.1005-0906.2007.04.001 |
[8] | 王义发, 汪黎明, 沈雪芳 , 等. 糯玉米的起源、分类、品种改良及产业发展.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8):97-102. |
[9] |
Mason-Gamer R J, Weil C F, Kellogg E A . 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structure,function,and phylogenetics utilit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7(15):1658-1673.
doi: 10.1093/oxfordjournals.molbev.a025893 pmid: 9866201 |
[10] | 陈亭亭 . 玉米籽粒淀粉合成酶关键基因的研究.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3. |
[11] | 王慧, 于典司, 施标 , 等. 糯玉米种质waxy基因的Eco-TILLING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7(4):1177-1183. |
[12] | Collins G N . A new type of Indian corn from China. 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Bureau of Plant Industry, 1993. |
[13] | Crookston R K . The story of waxy corn. Crops and Soils Magazine, 2017(8):11-13. |
[14] |
佟屏亚 . 世界蔬玉米生产概况. 世界农业, 2017(11):23-24.
doi: 10.3969/j.issn.1002-4433.2001.11.009 |
[15] |
田孟良, 黄玉碧, 谭功燮 , 等. 西南糯玉米地方品种waxy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作物学报, 2008,34(5):729-736.
doi: 10.3724/SP.J.1006.2008.00729 |
[16] |
董海合, 李凤华, 杨兆顺 , 等. 糯玉米种质资源的种质类群划分. 天津农业科学, 2005,11(1):19-21.
doi: 10.3969/j.issn.1006-6500.2005.01.005 |
[17] | 雍洪军, 张世煌, 张德贵 , 等. 利用SSR荧光标记分析90个糯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玉米科学, 2009,17(1):6-12. |
[18] | 邢政 . 东北地区主要糯玉米自交系聚类分析及杂种优势的利用. 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17. |
[19] |
赵久然, 卢柏山, 史亚兴 . “京科糯2000”等系列糯玉米品种选育及种质创新. 中国科技成果, 2011,12(11):72-73.
doi: 10.3772/j.issn.1009-5659.2011.11.031 |
[20] | 吴子恺, 张慧英, 韦家川 , 等. 双隐性基因甜玉米纯合体的选育. 广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7(5):171-174. |
[21] |
郝小琴, 吴子恺 . 鲜食甜糯玉米营养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07,36(3):32-36.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7.03.008 |
[22] |
卢柏山, 史亚兴, 徐丽 , 等. 新型甜加糯鲜食玉米品种农科玉368的选育. 种子, 2016,35(12):106-107.
doi: 10.16590/j.cnki.1001-4705.2016.12.106 |
[23] | 梁颖, 张毅, 李艺 , 等. 烹饪及贮藏对八种常见叶菜中叶酸含量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2017(3):1-6. |
[24] |
邵丽华, 王莉 . 粮食及果蔬中叶酸含量分析. 食品科学, 2014,35(24):290-294.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1424056 |
[25] |
赵久然, 王帅, 李明 , 等. 玉米育种行业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19(3):435-44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8.03.008 |
[1] | 樊艳丽,董会,卢柏山,史亚兴,高宁,史亚民,徐丽,席胜利,张翠芬,刘焱辉. 播期对不同糯玉米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7983 |
[2] | 郭强,于玲玲,赵贵元. 不同采收期对糯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2): 126129 |
[3] | 国博闻,赵雪,魏小双,韩艳婧,梁强飞,宋波,刘珊珊. 具有中国大豆遗传背景的7S与11S多亚基缺失型大豆新品系的创制[J]. 作物杂志, 2016, (2): 4349 |
[4] | 任贵兴, 杨修仕, 么杨. 中国黎麦产业现状[J]. 作物杂志, 2015, (5): 15 |
[5] | 张卫建. 对我国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的探讨:增密减氮[J]. 作物杂志, 2015, (4): 14 |
[6] | 邱丽娟, 郭勇, 常汝镇. 2014年中国大豆基因资源发掘的主要进展[J]. 作物杂志, 2015, (1): 15 |
[7] | 杨万深, 贾全胜, 邵俊明, 等. 中早熟糯玉米新品种中花糯331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2014, (6): 150150 |
[8] | 郑桂萍, 胡忠萍, 马艳, 等. 中国黑龙江与韩国糙米氮钾镁含量与食味品质关系的研究[J]. 作物杂志, 2014, (1): 3337 |
[9] | 高玉良. 大寨人缅怀李竞雄先生[J]. 作物杂志, 2013, (5): 33 |
[10] | 姚杰. 李竞雄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山西晋中举行[J]. 作物杂志, 2013, (5): 88 |
[11] | 刘录祥, 赵林姝, 郭会君, 等. 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航麦901简介[J]. 作物杂志, 2013, (5): 157157 |
[12] | 万建民. 农科楷模 玉米丰碑[J]. 作物杂志, 2013, (5): 45 |
[13] | 李召虎. 李竞雄先生的精神在中国农业大学永存[J]. 作物杂志, 2013, (5): 12 |
[14] | 周汝平, 陈荣丽, 周胜, 蔡治荣, 柯剑鸿, 易红华,. 优质、高产糯玉米杂交新品种渝糯93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2013, (3): 152153 |
[15] | 仲惟磊, 李增嘉, 宁堂原, 王瑜, 田慎重, 胡恒宇. 夏闲菜田间套作糯玉米产量优势分析[J]. 作物杂志, 2011, (5): 108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