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1, 第6期: 22422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6.036
于居龙1(), 张国1, 赵来成1, 姚克兵1, 罗光华2, 方继朝2, 张建华1, 焦杨3, 束兆林1()
Yu Julong1(), Zhang Guo1, Zhao Laicheng1, Yao Kebing1, Luo Guanghua2, Fang Jichao2, Zhang Jianhua1, Jiao Yang3, Shu Zhaolin1()
摘要:
为筛选适宜江苏丘陵稻区旱育机插条件下长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种子处理方式,以机插为前提条件,采用20%氯虫苯甲酰胺(CAP)悬浮剂浸种、清水浸种后药剂拌种(湿拌)及干籽拌种(干拌)3种方式处理种子,比较其对水稻的保叶效果和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并结合赶蛾数据分析当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式对稻纵卷叶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相同用量条件下,对水稻的保叶效果和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均为干拌≥湿拌>浸种处理。在江苏丘陵地区稻纵卷叶螟第3代偏轻至中等发生、第4代中等偏重发生条件下,利用CAP有效用量2.0g/kg浸种处理种子、1.0g/kg湿拌和干拌处理种子均可达到90%以上的保叶和杀虫效果,有效控制时长达111d以上。结合农药利用率及成本因素,在江苏丘陵地区可利用CAP有效用量1.0g/kg拌种,湿拌或干拌种子可预防水稻生长前期偏轻发生、后期中等偏重发生的稻纵卷叶螟,有效减少田间白叶率、活虫数及田间稻纵卷叶螟防治次数。
[1] | 张孝羲, 周威君, 耿济国, 等. 稻纵卷叶螟成虫迁飞与能源物质的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1983, 10(8):153-159. |
[2] |
Kawazu K, Shintani Y, Tatsuki S. Effect of multiple mating on th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rice leaffolder moth,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Lepidoptera:Crambidae).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2014, 49(4):519-524.
doi: 10.1007/s13355-014-0279-6 |
[3] | 郑雪松, 赖添财, 时立波, 等. 双酰胺类杀虫剂应用现状. 农药, 2012, 51(8):554-557. |
[4] | 刘芳, 奚本贵, 包善微, 等. 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及对稻田有益节肢动物的安全性评价. 植物保护, 2009, 35(5):139-143. |
[5] | 张国, 于居龙, 束兆林, 等. 10%三氟苯嘧啶SC拌种水稻对稻飞虱的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50(12):2695-2702. |
[6] | 于居龙, 张国, 缪康, 等. 种子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筛选及效果. 植物保护, 2020, 46(1):270-275. |
[7] | 杨红福, 姚克兵, 束兆林, 等. 噻呋酰胺处理种子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48(5):107-109. |
[8] | 龙俊江, 宋锦, 赵世浩. 入田280FS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试验. 南方农业, 2019, 13(17):19-21. |
[9] | 于居龙, 张国, 缪康, 等. 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农药学学报, 2019, 21(3):300-308. |
[10] | 王亚梁, 朱德峰, 向镜, 等. 杂交稻低播量精量播种育秧及机插取秧特性.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4):332-338. |
[11] | 陈惠哲, 徐一成, 张玉屏, 等. 超级早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效果及产量形成.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23):4240-4250. |
[12] | 俞法明, 朱国富, 杨曙东, 等. 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机械穴直播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2019(1):157-159. |
[13] | 姜心禄, 杨永波, 付明全, 等. 不同直播方式下种子处理方式对直播稻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7, 23(4):111-114. |
[14] | 杨红福, 束兆林, 姚克兵, 等. 水稻黑点米形成原因初步研究. 植物保护, 2016, 42(2):218-219. |
[15] | 靳怀峰. 2种种衣剂水稻包衣苗床干籽播种对水稻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2017(21):113-114. |
[16] | 曹方元, 仇广灿, 胡健, 等. 丙草胺对干籽直播稻安全性的研究. 杂草科学, 2010, 1(6):20-23. |
[17] | 胡晓斌, 张斗亮. 稻纵卷叶螟测报工作中“赶蛾”方法的改进. 植物保护, 1993, 19(2):42. |
[18]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规范:GB/T 15793-2011.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
[19] |
Lanka S K, Ottea J A, Beuzelin J M, et al. Effects of chlorantraniliprole and thiamethoxam rice seed treatments on egg numbers and first instar survival of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Coleoptera:Curculionidae).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2013, 106(1):181-188.
pmid: 23448030 |
[20] |
Hamm J, Lanka S, Stout M. Influence of rice seeding rate on efficacies of neonicotinoid and anthranilic diamide seed treatments against rice water weevil. Insects, 2014, 5(4):961-973.
doi: 10.3390/insects5040961 |
[21] |
Adamski Z, Machalska K, Chorostkowska K, et al. Effects of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fenitrothion on beet armyworm (Lepidoptera:Noctuidae)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09, 94(2/3):73-78.
doi: 10.1016/j.pestbp.2009.04.005 |
[22] | 翟保平. 从IPM到EPM:水稻有害生物治理的中国路径. 植物保护学报, 2017, 44(6):881-884. |
[23] | 冯波, 郭前爽, 朱凤, 等. 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卵巢发育与性诱剂诱捕. 昆虫学报, 2017, 60(2):211-221. |
[24] | 陈小军, 费春, 樊丽萍, 等. 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中的内吸传导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1):2276-2283. |
[25] | 张玉屏, 朱德峰. 浸种时间和温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种子吸水与萌发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2, 18(5):25-26. |
[26] | 于居龙, 周泳凯, 顾浩天, 等. 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对不同生育期水稻生化物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35(2):55-60. |
[27] | 胡荣利, 徐蕾, 周福才, 等. 沿江稻区第4代稻纵卷叶螟的成灾机制. 植物保护学报, 2005, 32(4):392-396. |
[28] | 韩志民, 张蕾, 潘攀, 等. 2010年仪征市稻纵卷叶螟第三、四代发生动态及虫源性质. 植物保护, 2012, 38(3):44-49. |
[29] | 赵越. 江都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扬州:扬州大学. |
[30] | 朱友理, 何东兵, 曹书培, 等. 6种药剂在大发生年份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 农业装备技术, 2018(4):41-44. |
[31] | 沈彩云, 卢兆成. 稻纵卷叶螟为害的产量损失与防治指标. 昆虫学报, 1984(4):384-391. |
[32] | 朱友理, 何东兵, 曹书培, 等. 拔节孕穗期稻纵卷叶螟危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防治指标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8(21):111,114. |
[1] | 宋璟, 岑慧芳, 刘华玥, 王慧, 张蕴薇. 冷等离子体对作物种子处理效应的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1, (6): 914 |
[2] | 冯成玉, 吉用栓. 几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J]. 作物杂志, 2014, (6): 135139 |
[3] | 王雅玲, 孙丽娜, 杨代斌, 等. 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子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比较[J]. 作物杂志, 2009, (4): 6063 |
[4] | 王宗昌, 王秀兰. 西北高海拔地区荷兰豆种植技术[J]. 作物杂志, 2009, (1): 119119 |
[5] | 王敏, 付蓉, 赵秋菊, 等. 种子物理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08, (6): 102106 |
[6] | 赵敏, 徐福寿, 张国忠, 等. 浙西北主迁入代稻纵卷叶螟药剂防控效果研究[J]. 作物杂志, 2008, (5): 7477 |
[7] | 冯成玉, 于宝富, 陆晓峰, 等. 不同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防治效果[J]. 作物杂志, 2008, (4): 8082 |
[8] | 汪爱娟, 张风娣, 俞永远. 杭州地区四(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与防治[J]. 作物杂志, 2004, (5): 4546 |
[9] | 任仲玲, 姚立生, 孙明法, 等. 盐稻8号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 作物杂志, 2003, (4): 3636 |
[10] | 杨英民, 赵理, 赵秀山, 等. 水稻新品种临稻10号[J]. 作物杂志, 2003, (2): 4646 |
[11] | 王生轩, 尹海庆, 唐保军, 等. 优质粳稻新品种水晶3号的选育[J]. 作物杂志, 2003, (2): 5051 |
[12] | 王玉平, 黎汉云, 李仕贵, 等. 高产杂交稻新组合D优527[J]. 作物杂志, 2002, (4): 2626 |
[13] | 罗志祥, 苏泽胜, 施伏芝. 皖稻59的生态适应性及高产制种、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2000, (5): 3737 |
[14] | 邵伯坤, 徐志勤. 单季晚稻主要病虫发生规律与种群消长因素分析[J]. 作物杂志, 2000, (3): 1213 |
[15] | 曾晓明. 元胡春玉米晚稻三熟制配套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2000, (3): 2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