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2, 第1期: 384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05
张胜全1(), 叶志杰1, 任立平1, 高新欢1, 王拯1, 杨永利2, 穆磊2, 董艳华2, 陈兆波1
Zhang Shengquan1(), Ye Zhijie1, Ren Liping1, Gao Xinhuan1, Wang Zheng1, Yang Yongli2, Mu Lei2, Dong Yanhua2, Chen Zhaobo1
摘要:
对“十五”以来我国杂交小麦审定品种的产量构成和品质特性等进行了汇总和分析。结果表明,“十五”以来,我国共审定杂交小麦品种22个,“十二五”以来审定速度明显加快,北方冬麦区是我国杂交小麦品种审定主要区域;审定品种产量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北方冬麦区杂交小麦品种生产试验的产量平均每年增长76.0kg/hm2,增幅为1.25%,审定品种综合品质亦不断提升;杂交小麦审定品种产量与库容量呈正相关关系,穗粒数和千粒重潜力的挖掘与提升对产量增长的贡献最为明显,但是有效穗数并未明显提升,因此进一步提高成穗数,实现库容量扩充,对提高杂交小麦产量潜力和加快杂交小麦品种审定具有重要意义。
[1] | 黄铁城, 张爱民. 杂种小麦研究进展.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3:214-218. |
[2] | 赵昌平. 中国杂交小麦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2):5-8. |
[3] |
Gupta P K, Balyan H S, Gahlaut V, et al. Hybrid wheat:past,present and future.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9, 132(9):2463-2483.
doi: 10.1007/s00122-019-03397-y |
[4] |
Freeman G F. The heredity of quantitative characters in wheat. Genetics, 1919, 4(1):1-93.
doi: 10.1093/genetics/4.1.1 pmid: 17245919 |
[5] | Singh S K, Chatrath R, Mishra B. Perspective of hybrid wheat research:a review. 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0, 80(12):1013-1027. |
[6] |
Ryan W, Delphine F, Reif J C, et al. Hybrid breeding in wheat:technologies to improve hybrid wheat seed produ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3, 64(18):5411-5428.
doi: 10.1093/jxb/ert333 |
[7] |
Longin C F, Mühleisen J, Maurer H P, et al. Hybrid breeding in autogamous cereal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2, 125(6):1087-1096.
doi: 10.1007/s00122-012-1967-7 |
[8] | 祖德明. 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3:106-109. |
[9] | 叶绍文. 小麦雄性不育在高原地区的发现. 遗传学报, 1979, 6(1):32. |
[10] | 刘秉华. 我国杂交小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麦类作物学报, 1996, 16(1):2-4. |
[11] | 杨木军, 顾坚, 周金生.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云杂3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03, 23(3):152. |
[12] | 庞启华, 黄光永, 李生荣, 等. 两系杂交小麦绵阳32的选育及其配套技术. 中国种业, 2003(12):50-51. |
[13] | 刘琨, 杨和仙, 李绍祥, 等.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云杂5号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21(5):1240-1243. |
[14] | 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两系小麦课题组. “云杂6号”简介. 云南农业, 2006(8):16. |
[15] | 李生荣, 陶军, 杜小英, 等. 强优势小麦杂交种“绵杂麦168”选育研究. 农学学报, 2011, 1(9):26-29. |
[16] | 郑建敏, 李浦, 廖晓虹, 等. 化控两系杂交小麦—川麦59产量、品质、抗病性等特征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24(6):2029-2032. |
[17] | 聂迎彬, 田笑明, 韩新年, 等. 高产优质杂交小麦新品种—新冬43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34(11):1450. |
[18] | 余敖, 雷加容, 周玉刚, 等. 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512及其制种技术. 中国种业, 2016(4):62-63. |
[19] | 赵明辉, 李会敏, 乔文臣, 等. 抗旱节水型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36(8):972. |
[20] |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弱筋春性小麦品种“川麦69”. 农家科技, 2016(9):8. |
[21] | 阮仁武, 李中安, 易泽林, 等. 隐性核不育杂交小麦新品种—西南112.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36(4):394. |
[22] |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的三个冬小麦品种(封面介绍). 农业科技通讯, 2020(9):326. |
[23] | 陶军, 李生荣, 周强, 等. 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2):1-8. |
[24] | 周凤云, 高志宏, 杨明, 等. 两系杂交小麦新品种—渝麦18.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39(3):378. |
[25] | 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 [2021-03-01]. http://202.127.42.145/bigdataNew/home/ ManageOrg . |
[26] |
Mühleisen J, Piepho H P, Maurer H P, et al. Yield stability of hybrids versus lines in wheat,barley,and triticale.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4, 127(2):309-316.
doi: 10.1007/s00122-013-2219-1 pmid: 24162154 |
[27] | 王澎 杂交小麦让中低产田也有好收成. 农民日报, 2016-06-20(5). |
[28] | 许为钢, 周阳, 胡琳, 等. 杂种小麦产量结构优化模式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99, 14(1):11-17. |
[29] | 张胜全, 陈兆波, 王拯, 等. 二系杂交小麦群体结构与产量构成分析. 作物杂志, 2017(6):45-49. |
[30] | 李万昌, 刘曙东. 强优势杂交小麦产量结构优势间关系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2, 22(3):1-6. |
[1] | 石雄高, 裴雪霞, 党建友, 张定一. 小麦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栽培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2, (1): 110 |
[2] | 刘梦红, 王志君, 李红宇, 赵海成, 吕艳东. 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02109 |
[3] | 何宇轩, 李雅娟, 周明卓, 眭锋, 吕伟生, 张俊, 曾勇军, 黄山. 秸秆全量还田下施用过氧化钙对南方双季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16123 |
[4] | 崔士友, 张洋, 翟彩娇, 董士琦, 张蛟, 陈澎军, 韩继军, 戴其根. 复垦滩涂微咸水灌溉下粳稻产量和品质的表现[J]. 作物杂志, 2022, (1): 137141 |
[5] | 刘子刚, 卢海博, 武敏桦, 赵海超, 魏东, 黄智鸿. 化控剂玉黄金对春玉米抗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42146 |
[6] | 靳丹, 冯乃杰, 郑殿峰, 王诗雅. 5-氨基乙酰丙酸对绿豆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47153 |
[7] | 谢慧敏, 吴可, 刘文奇, 韦国良, 陆献, 李壮林, 韦善清, 梁和, 江立庚. 海藻肥与微生物菌剂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61166 |
[8] | 柏军兵, 王艳杰,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玉娇, 郭丹丹, 刘哲文, 常旭虹, 石书兵, 赵广才. 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对不同土壤条件及施氮水平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22, (1): 167173 |
[9] | 杜昕, 李博, 毛鲁枭, 陈伟, 张玉先, 曹亮.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及AsA-GSH循环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74178 |
[10] | 王庆彬, 卢洁春, 彭春娥, 孟慧, 刘治国, 王洪凤, 张民. 不同氮量处理配施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对小白菜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90195 |
[11] | 杨志楠, 黄金文, 韩凡香, 李亚伟, 马建涛, 柴守玺, 程宏波, 杨德龙, 常磊. 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雨养区马铃薯农田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96204 |
[12] | 李润卿, 申勇,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施氮量对超级稻南粳9108产量、淀粉RVA谱特征值和理化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205212 |
[13] | 冯素芬, 刘元剑, 许蕊淇, 张薇. 云南省近年审定鲜食玉米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1): 220226 |
[14] | 宋全昊, 金艳, 宋佳静, 白冬, 赵立尚, 陈杰, 朱统泉.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在黄淮麦区育种中的利用性评价[J]. 作物杂志, 2022, (1): 5664 |
[15] | 唐刚, 廖萍, 眭锋, 吕伟生, 张俊, 曾勇军, 黄山. 秸秆全量还田下晚稻季翻耕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011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