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 2019, 35(4): 30-3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4.005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绿豆新品种(系)联合鉴定

公丹, 潘晓威, 王素华, 王丽侠, 程须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100081,北京

Multi-Loci Identifications on New Varieties (Lines) of Mungbean from China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 on Food Legume

Gong Dan, Pan Xiaowei, Wang Suhua, Wang Lixia, Cheng Xuzhen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通讯作者: 王丽侠,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食用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创新利用及新基因发掘; 程须珍,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食用豆类品种资源及优异种质创制和遗传育种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2-26   修回日期: 2019-04-17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8-15

基金资助: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CARS-08)

Received: 2019-02-26   Revised: 2019-04-17   Online: 2019-08-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公丹,硕士研究生,从事食用豆类遗传育种工作 。

摘要

分析了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2016-2017年24个绿豆新品种(系)在20个试验点的鉴定结果,以期为新品种(系)的进一步示范推广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不同生态区绿豆表型差异明显,以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的变异最明显(平均变异系数均介于20%~40%),单荚粒数、百粒重、生育期变异不明显(平均变异系数均介于10%~20%)。综合分析发现,冀绿0816、JLPX02、品绿2011-06的生态适应性最广,在20个参试点均适宜种植,适应性最差的为苏绿16-10,仅在江苏南京能够正常生长成熟。根据表型及产量表现,分别筛选出适宜不同生态区种植的绿豆新品种(系),为这些品种(系)的进一步示范推广奠定基础。

关键词: 绿豆 ; 新品种(系) ; 表型变异 ; 产量分析

Abstract

To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24 new varieties (lines) of mungbean, phenotypic evaluation were made in 20 loci in the year of 2016 and 201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s of mungbean were obvious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zones. Plant height, number of branches per main stem, pods per plant and yield per plant showed wide genetic variances with the averag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t 20%-40%, while the variances on seeds per pod, 100-grain weight and growth period were fairly narrow with the averag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lower than 20%. Jilü 0816, JLPX02 and Pinlü 2011-06 had the widest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These three varieties can be applied in all the tested sites, while Sulü 16-10 had the narrowest adaptability, and only can be planted in Nanjing and around. According to the phenotype and yield performance, varietie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areas were screened,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demonstr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se varieties.

Keywords: Mungbean ; New varieties (lines) ; Phenotypic variation ; Yield analysis

PDF (54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公丹, 潘晓威, 王素华, 王丽侠, 程须珍.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绿豆新品种(系)联合鉴定[J]. 作物杂志, 2019, 35(4): 30-36 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4.005

Gong Dan, Pan Xiaowei, Wang Suhua, Wang Lixia, Cheng Xuzhen. Multi-Loci Identifications on New Varieties (Lines) of Mungbean from China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 on Food Legume[J]. Crops, 2019, 35(4): 30-36 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4.005

绿豆(Vigna radiata L.)是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豇豆属(Vigna)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绿豆是我国主要食用豆类作物,全国各地都有种植[1]

绿豆生育期短,播种时期长,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可以和禾谷类、棉花、薯类等作物间作套种,是我国现代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2]。同时,绿豆能固氮,改善土壤肥力,对后茬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有重要作用[3]。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绿豆需求量逐步增加,因此,高产、优质、高抗等绿豆新品种也是应对市场需求的重要前提。

自2008年以来,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资助下,我国绿豆遗传育种取得了长足进展,选育出一批高产高抗优质新品种,如中绿系列的中绿5号[4]、中绿17号[5],冀绿系列的冀绿7号[6]、冀绿13号[7],吉绿系列的吉绿5号[8]、吉绿10号[9],苏绿系列的苏绿3号[10]、苏绿5号[11]以及白绿系列的白绿6号[12]、白绿11号[13]等。这些新品种的推广极大提升了我国绿豆的生产水平。随着市场对不同绿豆品种的需求和育种工作的深入,新品种(系)的选育速度也逐步加快。为明确绿豆生态适应性及适宜种植区域,本研究对新育成的24个品种(系)在全国20个生态区进行了农艺性状变异及生态适应性的评估,主要目的就是分析新品种(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表型变异及产量表现,为下一步的示范推广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绿豆品种(系)24个(表1),来自全国15家育种单位,其中中绿5号为对照品种。

表1   参试绿豆新品种(系)来源

Table 1  The origins of 24 mung bean varieties (lines)

品种(系) Variety (line)来源Origin品种(系) Variety (line)来源Origin
品绿2011-06 Pinlü 2011-06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保绿201012-7 Baolü 201012-7保定市农业科学院
品绿2011-12 Pinlü 2011-1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科绿2号Kelü 2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冀绿0816 Jilü0816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142-139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冀绿HNZ0810 JilüHNZ081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122-225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苏绿16-10 Sulü16-10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潍绿11号Weilü11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苏绿15-11 Sulü15-1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潍绿12号Weilü12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鄂绿5号Elü 5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宛绿2号Wanlü 2南阳市农业科学院
1009-2-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JLPX0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白绿9号Bailü 9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JLPX0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白绿10号Bailü 10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渝黑绿3号Yuheilü 3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同1188326 Tong 118832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渝绿2号Yulü 2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辽绿10L708-5 Liaolü 10L708-5辽宁省农业科学院CK(中绿5号)CK (Zhonglü 5)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保绿200810-1 Baolü 200810-1保定市农业科学院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1.2 试验设计

于2016、2017年分别在北京、哈尔滨、南宁等20个试验点进行鉴定,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每个材料种植4行,行长5m,行距0.5m,小区面积10m2,3次重复,各试点品种(系)编号、田间种植顺序保持2年不变。春播区播期一般在5月10-15日,夏播区在6月20日左右,各试验点播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土壤墒情适当调整(表2)。播种方式为条播,播深3~4cm,播种深浅一致、均匀,覆土后进行镇压。成熟后分小区收获、脱粒、晾晒。调查主要农艺性状包括生育天数、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等8个性状,所有性状的调查方式严格按照《绿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与数据标准》[14]进行。为了便于分析,将20个试验点按照生态区划分成4个大区(表3)。

表2   各试验点绿豆的播种期

Table 2  The sowing dates of mung bean at 20 testing loci

试验点
Loci
播种期Sowing date试验点
Loci
播种期Sowing date
2016201720162017
呼和浩特Hohhot5月10日5月16日太原Taiyuan5月20日5月17日
吉林白城Baicheng, Jilin5月13日5月13日山东青岛Qingdao, Shandong6月21日6月20日
长春Changchun5月22日5月26日石家庄Shijiazhuang6月20日6月28日
沈阳Shenyang5月26日6月2日河北唐山Tangshan, Hebei6月21日6月28日
哈尔滨Harbin5月18日5月16日北京Beijing6月19日6月17日
黑龙江齐齐哈尔Qiqihar, Heilongjiang5月14日5月14日南宁Nanning5月6日7月15日
陕西榆林Yulin, Shaanxi5月26日5月22日重庆Chongqing5月24日5月18日
山西大同Datong, Shanxi5月18日5月13日南京Nanjing6月15日6月22日
河北张家口Zhangjiakou, Hebei5月16日5月19日合肥Hefei7月8日6月29日
乌鲁木齐Urumqi5月15日5月11日河南南阳Nanyang, Henan6月2日6月16日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3   绿豆不同试验点的生态区划分

Table 3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eco-regions and test loci of mung bean

生态区Eco-region试验点Loci
北方春播区Northern spring sowing area呼和浩特、吉林白城、长春、沈阳、哈尔滨、黑龙江齐齐哈尔
西北旱地春播区Spring sowing area of arid land in Northwest China陕西榆林、山西大同、河北张家口、乌鲁木齐
北方夏播区Northern summer sowing area太原、山东青岛、石家庄、河北唐山、北京
南方区South region南宁、重庆、南京、合肥、河南南阳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1.3 数据分析

产量分析采用DPS 7.05数据处理系统完成,其余数据处理均用Microsoft Excel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性状在不同试验点的变异

根据各试验点反馈的信息,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供的苏绿16-10在重庆、河南南阳、石家庄、长春、吉林白城、沈阳、哈尔滨、黑龙江齐齐哈尔等8个试验点不能正常开花结荚外,其余品种(系)在所有试验点均能正常成熟收获,但试验点间各品种(系)性状变异明显。

变异系数可以反映某一性状在一定生态条件下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范围,是绿豆性状遗传动态的基本表现。通常按变异系数来划分变异程度,0~10%为较小,10%~20%为中等,20%以上为较大。对不同试验点绿豆新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发现,参试品种(系)生育天数变幅为61~97d,各试验点之间差异较大,在大多数试验点变异系数小于10%,变异程度小,但是也有部分试验点变异系数大于10%,变异程度中等。株高在各试验点的变化比较明显,最高可达89.90cm,最矮为36.98cm。主茎分枝数同株高一样,各试验点差异较大,变幅为1~9个,除在个别试验点二者的变异系数小于20%以外,在大部分试验点变化程度较大,变异系数大于20%。主茎节数在各试验点变幅在3.99~13.57节,在太原、北京变异系数小于10%,分别为8.45%、7.81%,而在另外18个试验点变异系数均在10%~20%,说明主茎节数的变化程度中等。

在产量相关性状中,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在各试验点变化明显,变化趋势在大部分试验点基本一致(图1),其中单株荚数的变幅在11.67~50.67个,变异系数除了在南京、南宁、哈尔滨和黑龙江齐齐哈尔等4个试验点小于20%以外,在其他试验点介于20.83%~40.04%,变化程度较大;单株产量在南宁、合肥、吉林白城和哈尔滨等4个试验点变异系数介于10%~20%,其他试验点变异程度较大,变异系数均大于20%。单荚粒数和百粒重在不同的试验点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变幅较小,单荚粒数的变幅为9~13粒,变异系数在大部分试验点低于10%,变化程度较小,百粒重的变幅为4.22~6.53g,变异系数介于10%~20%,变化程度中等。

图1

图1   单株荚数与单株产量的变化趋势对比

Fig.1   The comparison of the variation trends between the yield per plant and the pods per plant


综合绿豆新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试验点的变异情况发现,生育天数、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与单株产量在各试验点间的变化比较明显,其中生育天数在部分试验点变异程度中等,但在大部分试验点变异程度较小;主茎节数的变化程度中等,其他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大;单荚粒数、百粒重在各试验点差异不明显,单荚粒数变化程度较小,百粒重变化程度中等。

2.2 不同生态区间绿豆新品种(系)的性状变异

2.2.1 北方春播区绿豆新品种(系)的性状变异 北方春播区,随着各试验点纬度的增加,株高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变幅为49.81~70.06cm;主茎节数和生育天数则相反,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主茎分枝数呈递减趋势,且差异较大,变幅在1.80~8.28个;单荚粒数、百粒重在各试验点趋于稳定,差异不明显;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的变化基本一致,除吉林白城外,其他试验点变化不大。

2.2.2 西北旱地春播区绿豆新品种(系)的性状变异 西北旱地春播区,生育天数除河北张家口外,在其他试验点变化极小;随着试验点纬度的增加,株高在4个试验点先减后增;主茎节数则呈现递增趋势;主茎分枝数在各试验点差异较小;百粒重在各试验点趋于稳定,变幅为5.36~6.02g;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单株产量则随着试验点纬度的增加呈现出递减趋势。

2.2.3 北方夏播区绿豆新品种(系)的性状变异 在北方夏播区,随着试验点纬度的增加,株高和生育天数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在各试验点之间的变化较大,但是没有明显的规律,主茎节数变幅在4.51~13.58个,主茎分枝数变幅在1.68~3.55个。随着试验点纬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单荚粒数虽有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是各试验点之间差异较小;百粒重变幅为5.27~6.41g,在各试验点趋于稳定,无明显差异。

2.2.4 南方区绿豆新品种(系)的性状变异 在南方区,随试验点纬度增加,生育天数先增后减,主茎分枝数呈现递减趋势;株高、主茎节数各试验点虽然有差异,但是差异较小;单株荚数变幅为21~40个,试验点间差异较大;百粒重和单荚粒数在各试验点趋于稳定。单株产量随试验点纬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并在南京有小幅度的增加。

综合绿豆新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在各生态区之间的表现,生育天数在北方春播区和西北旱地春播区较长,而在南方区各绿豆品种(系)的生育期相对短一些。株高在北方夏播区相对较高,且各试验点之间差异较大,变幅为36.85~89.97cm,南方区次之,平均株高64.7cm,北方春播区以及西北旱地春播区株高之间差异较小,平均株高均在50cm左右;主茎节数在各生态区表现基本一致,没有明显的变化;主茎分枝数在北方春播区变幅较大,数目在2~9个不等,在其他3个生态区,虽然各试点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就整体而言,表现相对一致;单株荚数在北方夏播区明显较其他3个生态区少,仅为18.37个,而其他3个生态区,单株荚数基本维持在30个左右,无太大差异。单荚粒数和百粒重在4个生态区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表现一致;单株产量在各生态区的表现同单株荚数基本是一致的,在北方夏播区,单株产量明显低于其他3个生态区,而其他3个生态区差异并不明显,平均水平都在15~20g。

2.3 不同品种(系)产量分析

24份绿豆新品种(系)在20个试验点的小区平均产量结果(表4)表明,冀绿0816产量最高,且试验点间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该品系丰产性高,稳定性好,适应性广,还具早熟(平均生育期67d)、直立(平均株高50.7cm)、抗倒等特性,但抗旱性较弱;JLPX02丰产性、稳定性好,适应性广,小区产量居第2位,该品系中晚熟(生育天数84d),抗倒伏、抗旱性均较强;品绿2011-06小区产量居第3位,适应性也较广,属于早熟直立型绿豆,但抗旱和抗病性一般。除了上述品系外,也有一部分品种(系)仅在部分试验点表现高产,适应范围较狭窄,比如晚熟、抗旱性强的白绿9号,在北方及西北各试验点表现较佳,而品绿2011-12则适宜华北及北方各试验点推广种植。最典型的是苏绿16-10,该品系虽然在石家庄、长春、沈阳、吉林白城等北方试验点不能正常开花结荚,但在南京试验点高产,适宜在南京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综合各试验点的小区产量,分别筛选出适宜不同试验点的绿豆新品种(系),以供下一步重点示范推广(表5)。

表4   不同绿豆品种(系)间的产量差异

Table 4  The difference on yield among mung bean varieties (lines)

品种(系)
Variety (line)
小区平均产量(kg)
Average yield per plot
5%显著水平
5% significant level
1%极显著水平
1% significant level
冀绿0816 Jilü 08161.75±0.25aA
JLPX021.66±0.19bB
品绿2011-06 Pinlü2011-061.60±0.19bcBC
保绿201012-7 Baolü201012-71.56±0.17cdCD
宛绿2号Wanlü 21.55±0.17cdCDE
保绿200810-1 Baolü200810-11.52±0.25deCDEF
潍绿12号Weilü 121.49±0.23defDEFG
冀绿HNZ0810 JilüHNZ08101.48±0.27efgDEFG
科绿2号Kelü 21.46±0.23efgEFG
1009-2-51.45±0.15efgEFG
白绿9号Bailü 91.44±0.29fgFGH
辽绿10L708-5 Liaolü10L708-51.44±0.26fgFGH
中绿5号Zhonglü 51.42±0.11fghFGHI
潍绿11号Weilü 111.41±0.36fghGHI
142-1391.40±0.27ghiGHI
渝绿2号Yulü 21.40±0.35ghiGHI
122-2251.35±0.29hijHIJ
白绿10号Bailü 101.34±0.27hijHIJK
JLPX011.34±0.25ijIJK
苏绿15-11 Sulü 15-111.33±0.25ijIJK
渝黑绿3号Yuheilü 31.29±0.21jkJK
品绿2011-12 Pinlü2011-121.28±0.31jkJK
鄂绿5号Elü 51.24±0.31kK
同1188326 Tong 11883261.10±0.25lL
苏绿16-10 Sulü 16-100.60±0.52mM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5   各生态区及试验点产量排名前3位的绿豆品种(系)

Table 5  The varieties (lines) ranking the top three on yield of each loci and eco-region

生态区
Eco-region
试验点
Loci
适宜种植的品种(系)
Suitable for planting varieties (lines)
生态区
Eco-region
试验点
Loci
适宜种植品种(系)
Suitable for planting varieties (lines)
北方春播区
Northern spring
sowing area
呼和浩特Hohhot
冀绿0816*、科绿2号、JLPX02*北方夏播区
Northern summer
sowing area
太原Taiyuan
1009-2-5、冀绿0816*、潍绿
12号*
沈阳Shenyang
冀绿0816、辽绿10L708-5、
潍绿12号
山东青岛
Qingdao, Shandong
潍绿11号*、潍绿12号、渝
绿2号
长春Changchun
142-139、122-225、潍绿12号
石家庄
Shijiazhuang
保绿200810-1、冀绿0816、冀绿HNZ0810
吉林白城
Baicheng, Jilin
冀绿0816、白绿9号*、122-225
河北唐山
Tangshan, Hebei
冀绿0816、保绿200810-1、冀绿HNZ0810
哈尔滨Harbin
冀绿0816、白绿9号、品绿2011-12北京Beijing
潍绿11号、潍绿12号、冀绿
0816
黑龙江齐齐哈尔
Qiqihar, Heilongjiang
保绿201012-7、渝绿2号、科绿2号
西北旱地春播区
Spring sowing area
of arid land in
Northwest China
山西大同
Datong, Shanxi
白绿9号*、白绿10号、JLPX01
南方区
South region
南宁Nanning
鄂绿5号、冀绿0816*、宛绿2

陕西榆林
Yulin, Shaanxi
JLPX02、冀绿0816*、苏绿15-11
重庆Chongqing
冀绿0816、渝绿2号*、冀绿
HNZ0810
河北张家口
Zhangjiakou, Hebei
冀绿0816、JLPX02*、122-225
南京Nanjing
苏绿15-11*、品绿2011-12、
122-225
乌鲁木齐Urumqi
冀绿0816、JLPX02、品绿2011-06河南南阳
Nanyang, Henan
JLPX02、保绿201012、苏绿
15-11
合肥Hefei渝绿2号、冀绿0816、JLPX02

Note: * The top three varieties (lines) of yield within each eco-region

注:*表示每个生态区产量排名前3位的绿豆品种(系)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3 讨论

本研究对24份绿豆新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在各个试验点及各生态区间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及单株产量在各参试点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各性状的变异程度也存在差异。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主茎分枝数,平均变异系数26.92%,株高的变异系数次之,平均26.81%,生育期的变异程度最低。主茎节数虽然在各试验点差异明显,但是在生态区间差异较小。产量相关性状中,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6.24%),其次是单株荚数(23.56%),说明试验点和生态区的环境因素对这2个性状的影响最为明显。百粒重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3.05%,变异程度中等,单荚粒数的变异程度较小。本研究结果说明,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等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性状选择的潜力较大,而单荚粒数、百粒重受环境影响较小。总体来看,本研究中各性状的变异程度与以往的报道相对一致。其中单株荚数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既说明生态环境对品种(系)的影响,又体现不同品种(系)之间的差异。比如,方路斌等[15]在对2015-2016年河北省绿豆区域试验的分析中也认为,绿豆单株荚数受环境影响较大。单荚粒数也是重要的产量相关性状,虽然绿豆品种(系)间单荚粒数有较大的分布[16],但更多的研究表明该性状的变异范围均较小[17,18],即单荚粒数为相对稳定的性状,育种过程中可在早世代选择。此外,刘峰等[19]、王成等[20]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对26份绿豆的农艺性状的研究表明,百粒重的变异程度较小,株高和单荚粒数的变异程度中等,与本研究结果不太一致。初步推测这种差异与本研究地域范围广泛有关,对比本试验中参试材料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数据发现,百粒重变异系数9.55%,变异程度较小,株高变异系数35.07%,变异程度较大,单荚粒数变异系数7.62%,变异程度较小,只有百粒重的变异程度与上述研究中的结果相一致,可以确定地域范围是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之一,但具体的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生育期是绿豆品种(系)重要的物候学特征,既有遗传因素,又受环境条件影响。本研究发现,除了苏绿16-10在一些试验点不能够正常开花及个别品种(系)在试验点间生育期变化较明显外,其余品种(系)在各试验点间的生育期差异并不大,即生育期的变异幅度相对较小,这一点在以前也有报道[21]。虽然这与绿豆作为短日照作物对光温敏感的常规观点有出入,但也说明近年来选育的新品种(系)大多对生态环境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此外,本研究中各试验点分布较广,不仅经纬度有差异,海拔高度也各不相同。曹广才等[22]对小麦的研究发现,小麦生育期随海拔增高而延长。本研究也发现在海拔较高的试验点,参试品种(系)生育期延长,例如,陕西榆林海拔 1 122.7m,生育期104d,乌鲁木齐海拔822m,生育期97d,因此推测海拔对温度的影响可能波及绿豆生育期的变化。当然,也有个别试验点例外,比如太原和河北张家口,海拔相对较高,但只有个别品种(系)表现出明显差异。

本研究对产量的分析发现,品绿2011-06、冀绿0816、JPXL02在不同生态区的各试验点都能成熟,且产量较高,居前3位,丰产性和稳定性较好,具有较高生态适应性;而有的品种(系)在大部分试验点产量较低,变异程度较大,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均较差,只能在个别试验点推广。比如苏绿16-10,只适宜在南京本地种植,同1188326也仅在大同试验点表现高产。

4 结论

本研究最后筛选出分别适合北方春播区种植的绿豆冀绿0816、JLPX02和白绿9号;适合西北旱地春播区种植的绿豆冀绿0816、JLPX02和白绿9号;适合北方夏播区种植的绿豆冀绿0816、潍绿11号和潍绿12号;适合南方区种植的绿豆渝绿2号、冀绿0816和苏绿15-11以及不同试验点产量居前3位的品种(系),不仅能为当地生产、基层科技人员提供品种选用参考,也能为育种工作者在后续的品种示范推广提供可靠信息。

参考文献

郑卓杰 . 中国食用豆类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41-166.

[本文引用: 1]

杨延兵, 管延安, 张文华 , .

引进的绿豆、红小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水平的比较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2006(4):10-11.

[本文引用: 1]

赵龙飞, 徐亚军, 徐珂 , .

我国绿豆根瘤菌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12(8):31-34.

[本文引用: 1]

顾和平 .

绿豆中绿5号栽培方法

农家之友, 2011(5):12.

[本文引用: 1]

王洁, 王素华, 程须珍 , .

高产优质黑绿豆新品种中绿17号的选育

中国种业, 2018(1):70-71.

[本文引用: 1]

范保杰, 刘长友, 曹志敏 , .

高产早熟绿豆新品种冀绿7号的选育

作物杂志, 2009(2):107.

[本文引用: 1]

范保杰, 刘长友, 曹志敏 , .

绿豆新品种冀绿13号选育及丰产稳产性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2017,21(2):92-95.

[本文引用: 1]

王桂芳, 王明海, 徐宁 , .

绿豆新品种吉绿5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杂粮作物, 2010,30(3):185.

[本文引用: 1]

王明海, 徐宁, 包淑英 , .

直立型绿豆新品种吉绿10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16(8): 55, 60.

[本文引用: 1]

袁星星, 崔晓艳, 陈华涛 , .

黄种皮绿豆新品种苏绿3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11,39(5):125-126.

[本文引用: 1]

陈华涛, 袁星星, 张红梅 , .

抗豆象绿豆新品种苏绿5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作物研究, 2015,29(4):428-430.

[本文引用: 1]

梁杰, 尹凤祥, 董立华 , .

绿豆新品种白绿6号

作物杂志, 2004(3):48.

[本文引用: 1]

尹凤祥, 梁杰, 尹志超 , .

绿豆品种白绿11号的选育及机械化生产技术

中国种业, 2015(3):71-72.

[本文引用: 1]

程须珍, 王素华, 王丽侠 , . 绿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 1]

方路斌, 罗河月, 陈洁 , .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与主成分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2018,22(3):67-69,82.

[本文引用: 1]

王丽侠, 程须珍, 王素华 , .

中国绿豆核心种质资源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表型变异及生态适应性评价

作物学报, 2014,40(4):739-744.

DOI:10.3724/SP.J.1006.2014.00739      Magsci     [本文引用: 1]

<div style="margin: 12pt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9pt">明确我国绿豆种质资源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表型变异及生态适应性,可有效提高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利用效率。本研究分别在北京海淀、河北唐山和河南南阳</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3</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个生态环境下开展了绿豆核心种质农艺性状的评价。结果表明,绿豆生长习性、结荚习性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中仅</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39.4%</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的种质在</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3</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个试点均表现直立生长;并非所有直立生长的种质均具有限结荚习性。绿豆核心种质在各试点均能成熟,但生育期、株高、主茎分枝等数量性状在试点间差异较大;不同种质在试点间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并据此筛选出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的优异种质</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26</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份,以备当地生产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表明,不同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等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基因型效应在荚长</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0.57)</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百粒重</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0.51)</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的变异中占重要比率,环境效应在生育期</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0.39)</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的变异中占较大比例,而剩余效应则是主茎分枝</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0.62)</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单株荚数</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0.53)</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单荚粒数</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0.70)</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等性状的重要影响因子。最后根据不同绿豆种质农艺性状对生态条件反应的差异,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均具一定环境稳定性的种质</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4</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份,以供广适性育种利用。</span></div>

郭鹏燕, 王彩萍, 任杰成 , .

不同地理来源绿豆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物杂志, 2017(6):55-59.

[本文引用: 1]

巩法江, 李娜, 华贝贝 , .

山东省绿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分析及筛选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1): 54, 62.

[本文引用: 1]

刘峰, 李建波 .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作物杂志, 2010(2):81-83.

[本文引用: 1]

王成, 闫锋, 崔秀辉 , .

绿豆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杂粮作物, 2010,30(3):182-184.

[本文引用: 1]

王丽侠, 程须珍, 王素华 , .

中国绿豆应用型核心样本农艺性状的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9,10(4):589-593.

[本文引用: 1]

曹广才, 吴东兵 .

不同地区春播小麦生育天数的对比试验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1,2(15):191-195.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