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 2019, 35(6): 66-7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6.010

生理生化·植物营养·栽培耕作

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与密度相关性分析

王燕, 王树林, 张谦, 冯国艺, 雷晓鹏, 梁青龙, 祁虹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半干旱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棉花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050051,河北石家庄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Main Agronomic Traits and Density in Mechanical Harvest Cotton

Wang Yan, Wang Shulin, Zhang Qian, Feng Guoyi, Lei Xiaopeng, Liang Qinglong, Qi Hong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Cotton Biology and Genetic Breeding in Huanghuaihai Semi-Arid Reg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Hebei Branch of National Cotton Improvement Center, Shijiazhuang 050051, Hebei, China

通讯作者: 祁虹,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棉花栽培与耕作

收稿日期: 2019-04-1   修回日期: 2019-09-26   网络出版日期: 2019-12-15

基金资助: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2018070101)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19-2-7-1)

Received: 2019-04-1   Revised: 2019-09-26   Online: 2019-12-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燕,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棉花栽培与生理 。

摘要

为研究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与密度的相关性,明确通过密度塑造适宜机采株型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K836为试验材料,设计3×10 4、6×10 4和9×10 4株/hm 2 3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机采棉子棉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密度范围内,棉花株高、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单株果枝数和单株干物质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对第一果枝节位和果枝夹角没有显著影响。与低密度(3×10 4株/hm 2)相比,高密度处理(9×10 4株/hm 2)棉花单铃重降低,衣分提高,单株铃数降低,总铃数增加,密度对子棉产量没有显著影响。除第一果枝高度外,株高、第一果枝节位、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果枝夹角、单株果枝数与单株干物质量和单株铃数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和子棉产量呈负相关,其中果枝长度和单株果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使棉花株高降低,果枝变短,株型更为紧凑,可以通过密度塑造适合机械采收的株型,冀南地区高密度(9×10 4株/hm 2)处理棉花株型符合机采要求。

关键词: 棉花 ; 密度 ; 株型 ; 机采性状

Abstrac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ensity on the agronomic traits of mechanical harvest cotton, and to breed the plant variety suitable for mechanical harvest by increasing density. Field experiments with K836 were conducted with three planting densities (3×10 4, 6×10 4 and 9×10 4 plants/hm 2)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ensity and its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nt height, the length of the fruit branch,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node in the fruit branch, the nodes per fruit branch, the fruit branches per plant and the dry weight per plan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ensity. Compared with low density (3×10 4 plants/hm 2), high density (9×10 4 plants/hm 2) had lower single boll weight, higher lint percentage, lower bolls per plant and higher total boll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yield. The plant height, height of the first fruit branch, the node of the first fruit branch, the length of the fruit branch,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node of the fruit branch, the nodes per fruit branch, the branch angle, the fruit branches per plan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lls per plant and dry weight per plan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ingle boll weight and yield. Therefore,increasing the density could reduce the plant height, shorten the fruit branch and make the plant more compact. The plant density could be adjusted suitable for mechanical harvesting. The density of 9×10 4 plants/hm 2 in southern Hebei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mechanical harvesting.

Keywords: Cotton ; Planting density ; Plant type ; Mechanical harvest traits

PDF (44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王燕, 王树林, 张谦, 冯国艺, 雷晓鹏, 梁青龙, 祁虹. 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与密度相关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35(6): 66-70 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6.010

Wang Yan, Wang Shulin, Zhang Qian, Feng Guoyi, Lei Xiaopeng, Liang Qinglong, Qi Hong.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Main Agronomic Traits and Density in Mechanical Harvest Cotton[J]. Crops, 2019, 35(6): 66-70 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6.010

棉花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植棉成本提高,效益下降,劳动力缺乏等原因,棉花生产迫切需要全程机械化,其中采收是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目前黄河流域棉区棉花采收仍以人工采摘为主,需要大量劳动力。然而,随着棉花单产及总产的提高和拾花工的减少,棉花采摘费用急剧增加,棉花增产不增收,成为制约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机采棉是指通过机械采棉设备取代人工采摘棉花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棉花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现代化植棉的重要内容[1]

黄河流域种植棉花单株株型多为塔形,而适宜机采的棉花有着独特的农艺性状要求,如株高在80~100cm,果枝始节在第7节左右、高于地面20cm以上,果枝较短并上冲,株型紧凑等[2]。冀南棉区传统棉花密度多为4.5×104株/hm2左右,密度较低不适合机采。前人[3,4]研究表明,密度会显著影响棉花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而密度对棉花适宜机采紧凑株型农艺性状的影响则需要进一步研究。本试验系统研究棉花种植密度对棉花适宜机械采收农艺性状的影响,深入分析受密度影响较大的农艺性状及其相互关系,为机采棉在冀南地区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7年在河北省威县试验站(威县枣元乡东张庄村)进行,前茬作物为棉花。试验田土壤为沙壤土,含有机质7.9g/kg、全氮0.713g/kg、速效磷23.1mg/kg、速效钾130.7mg/kg。供试材料为K836。试验设低(3×104株/hm2)、中(6×104株/hm2)、高(9×104株/hm2)3个密度处理。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45.6m2,76cm等行距种植,3次重复。播种前撒施复合肥(氮:磷:钾=15:13:17)并旋耕整地,4月25日播种,10月15日收获。出苗后根据不同密度定苗,田间管理措施同当地大田。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每试验小区选取20株棉花进行标记,于9月10日调查株高、第一果枝高度、第一果枝节位、果枝长度(自上向下第四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自上向下第四果枝着生部位至其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自上向下第四果枝节数)、果枝夹角(自上向下第四果枝与主茎的夹角)、单株果枝数和单株铃数。每小区收获棉株中间部位50朵吐絮铃用于测定单铃重和衣分。小区单独收获计产。收花时,每小区选中间1行棉株,拔出晾晒1个月后,烘干称重,计算单株干物质量。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1.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对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的影响

密度对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的影响如表1所示。种植密度对棉花株型的影响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棉花株高、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单株果枝数和单株干物质量下降。而密度对第一果枝节位和果枝夹角没有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果枝开始形成和发育是在棉花幼苗期,此时个体尚小,株间尚未有竞争出现,还不足以影响果枝生长发育,所以第一果枝节位和果枝夹角没有显著变化。

表1   密度对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的影响

Table 1  Effects of density on mechanical harvest agronomic traits of cotton

密度
(×104株/hm2)
Density
(×104plants/hm2)
株高
Plant
height
(cm)
第一果枝高度
Height of the first fruit branch (cm)
第一果枝节位
Node of the first fruit branch
果枝长度
Length of the fruit branch
(cm)
果枝第一节位长度
Length of the first node of the fruit branch(cm)
果枝节数 Nodes
per fruit
branch
果枝夹角
Fruit
branch
angle(°)
单株果枝数
Fruit branches per plant
单株
干物质量
Dry weight
per plant (g)
3.00102.2a26.7b7.1a47.3a15.0a6.3a65.0a13.4a149.02a
6.0096.8ab25.6b6.7a32.9b12.4b5.4a61.3a12.1b124.87ab
9.0089.5b29.5a6.8a28.9b12.1b3.9b60.1a10.8c90.92b

Note: In the same column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same below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在0.05水平显著,下同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2 密度对棉花子棉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密度对棉花子棉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如表2所示。与低密度相比,高密度处理棉花单铃重降低5.4%,衣分提高1.5%,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中密度和高密度处理的单株铃数分别降低39.4%和48.1%,总铃数分别提高20.5%和51.0%,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密度对棉花子棉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表2   密度对棉花子棉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Table 2  Effects of density on unginned cott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密度(×104株/hm2)
Density (×104plants/hm2)
单铃重(g)
Single boll weight
单株铃数
Bolls per plant
总铃数(×104/hm2)
Total bolls
衣分(%)
Lint percentage
子棉产量(kg/hm2)
Unginned cotton yield
3.006.0a18.2a56.0c37.9b2 930.6a
6.005.9a11.0b67.5b37.7b3 336.3a
9.005.6b9.5b84.5a38.4a3 281.4a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3 棉花不同性状的变异情况分析

对密度显著影响的棉花性状计算变异情况(表3)。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是单株铃数>果枝长度>单株干物质量>果枝节数>果枝第一节位长度>单株果枝数>第一果枝高度>株高>单铃重>衣分。说明密度对棉花单株铃数、果枝长度和果枝节数、单株干物质量的影响最大。

表3   棉花机采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

Table 3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mechanical harvest agronomic traits of cotton

项目
Item
株高
Plant
height
(cm)
第一果枝高度
Height of the first fruit
branch (cm)
果枝长度Length of the fruit branch
(cm)
果枝第一节位长度
Length of the first node
of the fruit branch
(cm)
果枝节数
Nodes per
fruit branch
单株果枝数
Fruit branches
per plant
单株干物质量
Dry weight
per plant (g)
单铃重
Single boll weight (g)
单株铃数
Bolls
per plant
衣分(%)
Lint percentage
均值Mean96.227.336.513.15.212.1121.65.812.938.0
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6.42.09.71.61.21.329.20.24.70.4
变异系数(%)
Variable coefficient
6.67.526.612.223.310.724.02.836.21.1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4 棉花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棉花性状间的相关矩阵见表4。其中,X1:株高;X2:第一果枝高度;X3:第一果枝节位;X4:果枝长度;X5:果枝第一节位长度;X6:果枝节数;X7:果枝夹角;X8:单株果枝数;X9:单株干物质量;X10:单铃重;X11:单株铃数;X12:衣分;Y:子棉产量。由表4可知,株高与果枝长度、果枝节数、单株果枝数和单株铃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子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果枝长度与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单株果枝数、单株干物质量、单株铃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子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果枝第一节位长度与果枝节数和单株干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果枝节数与单株果枝数、单株干物质量和单株铃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果枝数与单株干物质量和单株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子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单株干物质量与单株铃数呈显著正相关;单铃重与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铃数与子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在产量因素中,单株铃数与多数机采农艺性状关系密切,子棉产量与机采农艺性状多为负相关。各农艺性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关系密切。

表4   棉花性状间的相关矩阵

Table 4  Correlation matrix of cotton traits

性状Trait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Y
X1-1
X2-0.352-1
X3-0.042-0.108-1
X4-0.769*-0.211-0.649-1
X5-0.405-0.081-0.843-0.881**1
X6-0.723*-0.332-0.512-0.877**-0.787*-1
X7-0.326-0.233-0.646-0.577-0.576-0.450-1
X8-0.907**-0.292-0.306-0.864**-0.601-0.877**-0.436-1
X9-0.600-0.188-0.599-0.797*-0.710*-0.915**-0.521-0.855**-1
X10-0.118-0.149-0.171-0.121-0.148-0.442-0.329-0.317-0.604-1
X11-0.679*-0.178-0.525-0.851**-0.721-0.698*-0.560-0.849**-0.726*-0.114-1
X12-0.261-0.501-0.136-0.236-0.219-0.620-0.232-0.440-0.648-0.839**-0.197-1
Y-0.737*-0.046-0.343-0.795*-0.566-0.577-0.175-0.733*-0.543-0.151-0.668*-0.1741

Note: * means significant at the level of 0.05; ** means significant at the level of 0.01

注:*表示在5%水平显著,**表示在1%水平显著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3 讨论

株型是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和生态独具的特殊功能等方面的综合体现[5]。冀南棉区棉花传统株型为塔形,果枝由下而上逐渐变短,达到群体最大叶面积时,形成“下封上不封”的群体结构,利用下部果枝伸长并覆盖地面,达到充分利用横向空间的目的;同时利用单株多留果枝,达到多利用纵向空间的目的[1,2,3,4,5,6]。这种株型是建立在精耕细作为手段,以高产超高产为主攻目标基础上的,植株高大,结铃分散,不利于集中收获,不适合机械采收[7]。机械采收棉花要求株型紧凑,植株筒形,早熟,成熟度一致,吐絮集中等[8]。棉花的株型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并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9]

密度能显著影响株型。在本研究密度范围中,棉花株高随着密度的提高而降低,棉花的株高与密度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与前人[10,1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棉花生长发育早期,营养条件差异不大,株间尚无竞争出现,此时果枝开始形成,果枝夹角不受影响;密度较大的棉花群体荫蔽较重,植株主干延伸较快,因此第一果枝高度变高;棉株株间竞争,棉株的横向生长受到抑制,密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因此果枝长度变短,节间长度也变短,果枝节数变少,与周抑强等[12]、邢晋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密度越大,棉株的个体间竞争越激烈,个体营养相对较差,植株越矮小,单株生物量越低。

前人[14,15]研究发现,在较大的密度范围内(2.5×104~23.0×104株/hm2),棉花可以调节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产量不会显著增高或降低。密度是影响铃数最直接并可控的因素,在本研究中,单株铃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受密度影响最大。研究表明,在较高密度试验中,单株铃数和铃重均降低[16],但收获株数增加[17],因此产量保持稳定,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虽然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棉花的产量保持稳定,但果枝和棉铃的分布却会发生显著变化[18]。也有研究者认为,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棉花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呈现增长趋势,密度过高会引起产量的显著降低[19,20]。本研究表明,株高、第一果枝节位、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果枝夹角、单株果枝数等机采农艺性状与单株铃数和单株干物质量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和子棉产量呈负相关,与李春艳等[21]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原因可能与品种或密度范围有关。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密度会显著影响棉花的横向生长和纵向生长;增加密度使株高有一定程度降低,果枝变短,株型更为紧凑,子棉产量变化不显著,可以通过密度塑造适合机械采收的株型。密度对倒四果枝夹角没有显著影响,可通过育种等手段选育果枝夹角小且上冲的品种。除第一果枝高度外,株高、第一果枝节位、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果枝夹角、单株果枝数与单株干物质量和单株铃数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和子棉产量呈负相关,其中果枝长度和单株果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冀南地区棉花种植密度为9×104株/hm2时株型符合机采要求。

参考文献

董合忠, 张艳军, 张冬梅 , .

基于集中收获的新型棉花群体结构

中国农业科学, 2018,51(24):4615-462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8.24.003      URL     [本文引用: 2]

构建合理群体结构是实现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栽培学基础。我国传统棉花群体结构主要有&#x0201c;高密小株类型&#x0201d;、&#x0201c;中密中株类型&#x0201d;和&#x0201c;稀植大株类型&#x0201d;3种,分别在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广泛应用,为实现棉花高产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入新时期,传统群体结构不利于集中收获和提质增效的弊端凸显,探索新型棉花群体结构成为新时期棉花栽培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简要评述了传统棉花群体结构的主要特征和弊端;基于新时期轻简节本、提质增效的需要,提出了建立&#x0201c;降密健株型&#x0201d;、&#x0201c;增密壮株型&#x0201d;和&#x0201c;直密矮株型&#x0201d;3种适于集中收获的新型棉花群体结构替代传统群体结构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3种新型群体结构的主要指标和调控技术,对新型棉花群体结构的研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努斯热提·吾斯曼, 喻树迅, 范术丽 , .

陆地棉机采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遗传贡献分析

棉花学报, 2012,24(1):10-17.

DOI:1002-7807(2012)01-0010-08      URL     [本文引用: 2]

采用加性-显性-加加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AA模型),对8个陆地棉亲本(其中有6个机采棉品种)及其F1和F2的28个组合5个机采性状和单株皮棉产量的新疆阿拉尔和石河子2试点资料,进行了贡献分析。结果表明,5个机采性状对皮棉产量表型值的贡献变化范围为-20%~-14%;在显性贡献中,第一果枝高度对皮棉产量的贡献率最大(CRD=10%),其次是节间长度的贡献(CRD=8%),而霜前花率对皮棉产量有较大的抑制作用(CRD=-25%);霜前花率对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贡献率最大(CRAA=86%),其次是第一果枝节位(CRAA=24%)。霜前花率在特殊的环境中对皮棉产量表现为很大的显性正向贡献(CRDE=78%)和加加上位效应抑制作用。不同亲本5个机采性状对其皮棉产量的显性和加加上位效应贡献不同。5个机采性状对不同组合皮棉产量显性效应的贡献较小,霜前花率对皮棉产量的显性效应的贡献在2个地点的表现往往和单株皮棉产量在不同地点表现显性效应的性质(正或负)相一致,并且在5个机采性状中对皮棉产量的显性贡献是最大的。加加上位效应在皮棉产量的遗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8个亲本及其后代各组合的5个机采性状中,霜前花率可作为选择皮棉产量加加上位效应的主选性状。在不同的环境中,皮棉产量加加上位效应的主选机采性状随组合有所不同。

邓福军, 林海, 宿俊吉 , .

棉花种植密度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新疆农业科学, 2011,48(12):2191-2196.

[本文引用: 2]

黎芳, 杜明伟, 徐东永 , .

黄河流域不同密度及施氮量下增效缩节胺化学封顶对棉花生长、产量和熟期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23(3):10-22.

[本文引用: 2]

李成奇, 王清连, 董娜 , .

棉花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1,27(1):25-30.

[本文引用: 2]

董合忠, 毛树春, 张旺锋 , .

棉花优化成铃栽培理论及其新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14,47(3):441-45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4.03.004      URL     [本文引用: 1]

经过6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不仅建立了适合国情、特色鲜明并基于精耕细作的棉花栽培技术体系,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国棉花栽培理论体系,为奠定世界第一产棉大国的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优化成铃理论是中国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体系的核心。论文对棉花优化成铃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作了综合评述。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是通过棉株结铃形成的,受结铃时间、棉铃所处空间部位以及棉株生理年龄的显著影响,优化成铃就是根据当地生态和生产条件,在最佳结铃期、最佳结铃部位和棉株生理状态稳健时多结铃。棉花集中成铃期是一生中的高光合效能期,使群体棉叶系统的高光合效能期、成铃高峰期和光热资源高能期相同步,可以更有效地优化成铃。为优化成铃,要按照高产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协调品种、环境和栽培措施三者的关系,在增加生物学产量的基础上,稳定或提高经济系数;在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的基础上,稳步提高铃重。光合产物是棉花经济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不同生育阶段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直接影响成铃,为优化成铃,结铃吐絮期要保持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为优化成铃,要主动而有预见性地控制棉花个体发育,培植理想株型,优化群体结构,使棉花群体多结铃、结优质铃。棉株吐絮成熟期的表现即为熟相,有正常成熟、早衰和贪青晚熟之分,库-源关系、根-冠关系失调常会引起根系合成并向上运输的细胞分裂素含量下降、脱落酸含量上升,并可能导致衰老相关基因提前或推迟表达,产生异常熟相(早衰或贪青晚熟),为优化成铃,要协调好库-源关系、根-冠关系,促进棉花正常成熟。棉花优化成铃理论的形成不仅促进了中国棉花栽培学的发展,也为中国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可预期的未来优化成铃理论仍然是中国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体系的核心,但随着棉花轻简化、机械化、可持续和绿色环保生产技术的发展,优化成铃理论也要随之变化和发展,以便更好地支撑中国棉花生产的发展。

董建军, 代建龙, 李霞 , .

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评述

中国农业科学, 2017,50(22):64-72.

[本文引用: 1]

齐海坤, 严根土, 王宁 , .

黄河流域机采棉植株性状的筛选

中国棉花, 2016,43(3):10-11.

DOI:10.11963/issn.1000-632X.201603003      URL     [本文引用: 1]

为筛选适合黄河流域棉区机采的品种,对16份棉花材料的果枝始节高度、株高、产量构成因素、纤维品质指标进行系统调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适合进一步培育机采品种的材料为590032、中棉所49。

王娟, 董承光, 余渝 , .

新疆机采棉主要机采性状的遗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5,28(6):2421-2424.

[本文引用: 1]

程振勇, 吕海英, 周燕萍 , .

棉花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密度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26):11285-11286.

[本文引用: 1]

王树林, 林永增, 祁虹 , .

冀南地区不同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2010(11):24-27.

URL     [本文引用: 1]

以鲁棉研28为试材,在冀南地区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单株铃数、单铃重呈下降趋势,伏前桃比例增加而伏桃比例降低,单位面积铃数、皮棉产量先增加后降低;8.7万株/hm2时皮棉产量达到最大值,但在5.1万株/hm2到10.5万株/hm2之间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对衣分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多雨年份,不同密度棉花株高、单铃重、衣分和皮棉产量均高于干旱年份,低密度成铃率高而高密度成铃率低.

周抑强, 张巨松, 陈冰 , .

新疆棉花高产的群体组合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1999,22(1):15-18.

[本文引用: 1]

邢晋, 张思平, 赵新华 , .

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互作对棉花株型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棉花学报, 2018,30(1):53-61.

DOI:10.11963/1002-7807.xjzlz.20171201      URL     [本文引用: 1]

【目的】探讨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互作对棉花结构与功能的调控效应。【方法】在河南安阳进行了鲁棉研28号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互作试验,种植密度设置了1.5万、4.5万、7.5万、10.5万、13.5万株·hm–2 等5个水平,缩节胺用量设置了0,195,390 g·hm–2  3个水平。【结果】提高棉花种植密度,节间长度和株高增加,果枝倾角、主茎叶倾角减小,叶片和茎干物质分配系数减小,导致个体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增大缩节胺用量,可减小棉花果枝方位夹角、株高,增加果枝倾角、叶长和叶柄长,铃干物质分配系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密度和缩节胺对果枝夹角、果枝倾角、株高、叶和果实的干物质分配系数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对棉花空间成铃结构存在互补效应。在缩节胺用量为390 g·hm–2、种植密度10.5万株·hm–2时,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14 362 kg·hm–2,籽棉产量最高(3 257.4 kg·hm–2)。【结论】综合产量和品质效应,密度保持在7.5万~10.5万株·hm–2、缩节胺用量在195~390 g·hm–2时棉花均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对指导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和培育机采棉最佳株型有较重要的意义。

Bednarz C W, Bridges D C, Brown S M .

Analysis of cotton yield stability across population densities

Agronomy Journal, 2000,92(1):128-135.

DOI:10.7326/0003-4819-92-1-128      URL     PMID:7188676      [本文引用: 1]

Siebert J D, Stewart A M .

Influence of plant density on cotton response to mepiquat chloride application

Agronomy Journal, 2006,98(6):1634-1639.

DOI:10.1021/ja00422a086      URL     PMID:1249375      [本文引用: 1]

马一学, 阳会兵, 陈金湘 , .

棉花种植方式和密度效应研究

作物研究, 2014,28(3):269-271.

[本文引用: 1]

赵振勇, 田长彦, 马英杰 , .

高密度种植下棉花群体质量主要指标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22(3):9-13.

[本文引用: 1]

Constable G A .

Growth and light receipt by mainstem cotton leaves in relation to plant density in the fiel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986,37(4):279-292.

DOI:10.1016/0168-1923(86)90066-3      URL     [本文引用: 1]

Jenkins J N, Mccarty J C, Parrott W L .

Fruiting efficiency in cotton:boll size and boll set percentage

Crop Science, 1990,30(4):857-860.

DOI:10.2135/cropsci1990.0011183X003000040018x      URL     [本文引用: 1]

刘素华, 彭延, 彭小峰 , .

调亏灌溉与合理密植对旱区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棉花学报, 2016,28(2):184-188.

DOI:10.11963/issn.1002-7807.201602012      URL     [本文引用: 1]

为明确合理密植条件下调亏灌溉的节水增产效果,在新疆干旱区大田研究了灌溉量(饱和灌溉、正常灌溉、调亏灌溉)和种植密度(12万、18万、24 万株·hm–2)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物产量、经济系数、经济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但对纤维品质没有影响。调亏灌溉显著抑制营养生长,但提高了收获指数;调亏灌溉下适当提高密度,显著提高了生物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调亏灌溉下高密度处理组合在用水量减少20%的情况下,棉花产量与正常灌溉下中、高密度以及饱和灌溉下低密度等高产组合的产量相当。调亏灌溉配合合理密植是旱区棉花节水增产的有效栽培途径之一。

李春艳, 张巨松, 向雁玲 , .

密度与氮肥对机采棉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8,41(4):633-639.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