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 2019, 35(6): 99-10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6.016

生理生化·植物营养·栽培耕作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桂育9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李虎1, 陈传华1, 刘广林1, 吴子帅1, 黄秋要2, 罗群昌1

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西水稻优质化育种研究人才小高地,530007,广西南宁

2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533000,广西百色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of Guiyu 9

Li Hu1, Chen Chuanhua1, Liu Guanglin1, Wu Zishuai1, Huang Qiuyao2, Luo Qunchang1

1Ric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Rice Genetics and Breeding/Guangxi Talent Highland of High Quality Rice Breeding Research, Nanning 530007, Guangxi, China

2Baise 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ise 533000, Guangxi, China

通讯作者: 罗群昌,研究员,主要从事常规优质稻品种选育和有机稻产业化推广

收稿日期: 2019-05-28   修回日期: 2019-09-30   网络出版日期: 2019-12-15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20030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项目(nycytxgxcxtd-01-03)
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2015YT13)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桂科ZY18057004)

Received: 2019-05-28   Revised: 2019-09-30   Online: 2019-12-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李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优质稻品种选育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

摘要

为了探讨水稻品种桂育9号在广西中西部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采用2因素4水平裂区试验设计,测定相关农艺性状和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最高苗数和结实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P<0.05);施氮量对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不显著,A3B2处理的农艺性状最佳,产量最高(7 550kg/hm 2)。在广西中西部地区种植桂育9号时,种植密度以3.0×10 5蔸/hm 2、每蔸2苗、施氮量165kg/hm 2为宜。

关键词: 水稻 ; 种植密度 ; 施氮量 ; 桂育9号 ; 农艺性状 ; 产量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best plant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of rice variety Guiyu 9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Guangxi, a 2-factor and 4-level split plot desig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ed agronomic traits, leaf area index and y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ing density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maximum seedling number and seed setting rate (P<0.01), effective panicle number, and 1000-grain weight (P<0.05).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A3B2 plot had the best agronomic traits, and the highest yield (7 550kg/hm 2). When Guiyu 9 was plan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Guangxi, the suitable planting pattern was a combination of planting density of 3.0×10 5holes/hm 2, 2 plants per hole and 165kg/hm 2 of nitrogen applicationrate.

Keywords: Rice ; Planting density ;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 Guiyu 9 ; Agronomic traits ; Yield

PDF (71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李虎, 陈传华, 刘广林, 吴子帅, 黄秋要, 罗群昌.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桂育9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35(6): 99-103 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6.016

Li Hu, Chen Chuanhua, Liu Guanglin, Wu Zishuai, Huang Qiuyao, Luo Qunchang.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Agronomic Traits and Yield of Guiyu 9[J]. Crops, 2019, 35(6): 99-103 doi: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6.016

水稻是广西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210万hm2左右,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60%。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广西的优质常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桂育9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黄华占和力源占1号为亲本选育而成的籼型常规水稻品种,当前已成为广西主推品种之一,但该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尚不完善。对于栽培技术的研究,多数研究者认为,种植密度对水稻产量有较明显的影响[2,3,4],氮肥运筹需要针对不同品种特性,因地制宜,因种施肥[5,6,7]。新推广品种栽培密度和化肥用量不明确,栽培密度不合理造成水稻大面积倒伏或群体量不够,减少了农民收入[8,9]。因此,探寻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桂育9号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影响,对于充分发挥该品种高产潜力及制定相应配套施肥技术均具有重要意义。在适宜的施氮水平下,协调好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有利于高产[10]。过高的施氮量不利于产量和稻米品质提高[11]。在一定范围内稻谷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超过一定限度后,继续增加施氮量,水稻产量增加不明显甚至出现减产 [12,13,14]。氮肥施用过多,会延缓水稻衰老进程,导致植株贪青,不利于营养器官物质向子粒转运,且易倒伏,最终导致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偏低[15,16]。杨志根等[17]认为水稻群体的大小、分布和长势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不断变化,在不同的种植密度条件下,水稻群体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学者认为,移栽密度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施肥方式[18],适宜的施氮量和栽培密度有利于提高产量和稻米品质[19]。桂育9号是当前广西主推的高产优质常规稻品种,该品种适应性好,已在全区大面积种植。目前,关于水稻适宜栽培条件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多针对杂交水稻,对优质常规稻的相关报道较少,尤其桂育9号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研究尚无报道。为此,通过不同栽培密度和施氮量条件对桂育9号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该品种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为科学制定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桂育9号,该品种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黄华占和力源占1号为亲本选育而成的籼型常规水稻品种。供试肥料为尿素(总N以46.2%计,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氯化钾(氧化钾以60%计,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和过磷酸钙(有效P以16.0%计,云南金星化工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8年进行,早造(广西一年种植两造水稻,分为早造和晚造)安排在百色市农业科学院百育试验基地。试验地土壤为黄壤土,土壤pH 7.1,含有机质32.2g/kg、全N 199mg/kg、有效P 33.1mg/kg、速效K 178mg/kg。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A)为种植密度,设2.4×105蔸/hm2(A1)、2.7×105蔸/hm2(A2)、3.0×105蔸/hm2(A3)和3.3×105蔸/hm2(A4)4个水平,每蔸2苗,副处理(B)为纯氮施用量,设120kg/hm2(B1)、165kg/hm2(B2)、210kg/hm2(B3)和255kg/hm2(B4)4个水平。试验共16个处理,重复3次,共48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13.34m2(5.80m×2.3m),保护行6行。小区四周以塑钢瓦隔挡并覆盖塑料薄膜以防肥水渗漏,小区单排单灌,各小区间留30cm沟。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5:3:2施用;钾肥施用量300kg/hm2,按基肥:分蘖肥:穗肥=5:2:3施用;除氮钾肥外,各处理均施过磷酸钙450kg/hm2,全部作基肥。采用秧畦育秧,移栽按照设置的移栽密度人工插秧。水分、病虫害防治等其他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

1.3 项目测定及方法

1.3.1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各小区选择同一方向第3行标记连续10株,自插秧后7d至分蘖出现下降,非分蘖高峰期每7d调查1次分蘖(包括主茎),分蘖高峰期每3d调查1次分蘖,调查最高苗数及分蘖动态。于水稻成熟期,分小区全部收割、脱粒、称重,测含水量,按13.5%含水量标准折算小区产量。取各小区代表性植株3株考种,考查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测量株高和穗长。

1.3.2 叶面积测定 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各小区取3株代表性植株,采用测量法,用直尺人工测量各绿叶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叶面积,叶面积=长×宽×0.75,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植株所占土地面积。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整理,采用DPS v7.0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SD法检测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桂育9号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表1可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成穗率降低,穗长、穗粒数和株高无明显变化。A3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 380kg/hm2,显著高于A1、A4处理,A3处理最高苗数与A1、A4差异极显著,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效穗数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结实率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施氮量最低的B1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最高的处理B4产量最低,最高苗数只有B1处理与B4处理有显著差异,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有效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长和结实率指标处理间均无明显差异,说明桂育9号产量变化与氮肥施用量多少无明显关系,主要与种植密度有关,是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实现高产,很可能属于氮高效品种。分析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最高苗数变幅为2.86×106~4.55×106/hm2,A1B1处理最低,A4B2处理最高;有效穗数变幅为2.02×106~2.63×106/hm2,A1B1处理最低,A2B4处理最高;成穗率变幅为53.55%~70.87%,其中,A1B1成穗率最高(其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最低);结实率变幅为70.87%~83.05%;产量A3B2处理最高,为7 550kg/hm2,A2B3处理最低。可见,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成穗率降低,种植密度过低又能够提高成穗率,但两者都不能获得高产,因此,只有协调好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成穗率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获得高产。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种植密度对最高苗数和结实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有效穗数、千粒重有显著影响(P<0.05);施氮量对最高苗数、有效穗数、成穗率、结实率等指标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互作对最高苗数有显著影响,对产量等其他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1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桂育9号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Table 1  Economic traits and yield of Guiyu 9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rates

处理
Treatment
最高苗数
(×106/hm2)
Maximum tillers
有效穗数
(×106/hm2)Effective panicles
成穗率(%)
Spike rate
穗粒数
Grains
per spike
千粒重(g)
1000-grain
weight
株高(cm)
Plant height
穗长(cm)
Spike length
结实率(%)
Seed-setting
rate
产量
(kg/hm2)
Yield
A13.38cC2.14bA63.38aA223.42aA25.67bAB129.77aA26.08aA78.85aA6 910bA
A23.87bB2.39abA61.96aA209.69aA25.45bB131.21aA25.23abA75.24bB6 930abA
A33.76bB2.27abA60.41aA214.94aA26.52aA128.71aA25.31abA80.31aA7 380aA
A44.33aA2.48aA57.43aA212.42aA25.81bAB130.32aA25.17aA79.67aA6 840bA
B13.68bA2.27aA62.42aA211.48aA25.78aA129.50aA25.43aA79.46aA7 160aA
B23.88abA2.27aA58.55aA213.95aA26.11aA129.43aA25.29aA79.63aA6 950aA
B33.84abA2.29aA59.59aA211.12aA25.61aA130.89aA25.11aA77.74aA7 050aA
B43.94aA2.45aA62.62aA223.92aA25.95aA130.18aA25.94aA77.24aA6 910aA
A1B12.86bB2.02aA70.87aA205.63acA25.63aA131.47aA27.40aA76.01acA7 020abA
A1B23.67aA2.14aA58.00bA236.40aA25.31aA130.77aA26.03abA81.08aA6 920abcA
A1B33.42aA2.11aA60.74bA224.00abcA25.87aA129.30aAB25.47bA79.93abA7 200aA
A1B43.56aA2.27aA63.90abA227.63abA25.86aA127.53bB25.40bA78.36abcA6 520acA
A2B14.02aA2.51abA62.27aA212.17abA25.04bB130.13aA24.10bA77.87aAB7 490aA
A2B23.67bA2.20bA59.88aA196.97bA26.50aA130.73aA25.77abA78.53aA6 790abAB
A2B33.77abA2.24abA59.49aA193.77bA24.80bB132.13aA24.77abA73.68abAB6 410bB
A2B44.00abA2.63aA66.18aA235.87aA25.46abAB131.83aA26.27aA70.87bB7 040abAB
A3B13.60bA2.02bB56.30bA224.20aA27.06aA129.53aA25.87aA83.05aA7 420aA
A3B23.62abA2.21abAB61.25abA212.70aA26.65aA127.53aA24.73aA79.12aA7 550aA
A3B33.96aA2.27abAB57.27abA198.43aA26.12aA128.73aA24.60aA78.43aA7 450aA
A3B43.87abA2.57aA66.84aA224.43aA26.26aA129.03aA26.03aA80.66aA7 100aA
A4B14.22aA2.54aA60.24aA203.93aA25.39aA130.80aA24.37aA80.92aA6 710aA
A4B24.55aA2.51aA55.06aA209.73aA25.98aA128.70aA25.27aA79.78aA6 560aA
A4B34.19aA2.54aA60.86aA228.27aA25.64aA131.23aA25.60aA78.92aA7 130aA
A4B44.34aA2.32aA53.55aA207.73aA26.23aA130.53aA25.43aA79.06aA6 970aA
A12.24**5.09*1.270.625.82*1.082.6313.10**3.55
B2.781.110.870.690.951.520.881.140.48
A×B3.03*0.851.051.051.281.101.241.121.08

Note: Different uppercase and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n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between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 ** indicate significant (P<0.05) and extremely significant (P<0.01), respectively

注: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分别表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2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桂育9号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叶面积指数是反映水稻群体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大小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从图1可以看出,各处理叶面积指数在分蘖期到拔节期增长最快,出现峰值后随叶片衰老枯黄而逐渐降低。A4处理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均最大,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说明种植密度的提升可以提高叶面积指数;A1、A2、A4处理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A3在拔节期达到峰值,叶面积指数峰值大小各处理排序为A4>A3>A2>A1,而各密度处理的产量排名为A3>A2>A1>A4(表1),因此,桂育9号合理的叶面积指数峰值在6.97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产量;A3处理在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低于A2处理,说明水稻在生殖生长期,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生殖器官的物质积累。从图2可以看出,B2、B3、B4处理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B1在拔节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峰值均在7左右;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在分蘖期、拔节期、成熟期差异不明显,B4处理在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B1、B2处理,与B3处理差异较小;由此可见,不同施氮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明显小于不同密度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说明桂育9号的叶面积指数对施氮量处理不敏感,在不同的施氮量水平均能够保证叶面积指数在7左右,而桂育9号的产量对施氮量处理也同样表现出不敏感(表1),表明桂育9号的叶面积指数峰值是与产量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指标。

图1

图1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桂育9号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Fig.1   Changes of leaf area index of Guiyu 9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图2

图2   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桂育9号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Fig.2   Changes of leaf area index of Guiyu 9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ation rates


3 讨论

种植密度是保证单位面积群体数量和结构的关键因素,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辅以合理的施肥方式,可以协调产量因子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高产。不同水稻品种有不同的需肥特性,只有良法与良种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桂育9号是一个抗性好、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是当前广西主栽品种之一。本研究对桂育9号的种植密度与施氮量进行研究,参考广西地区大田生产常用施氮量设计施氮量水平,虽未设不施氮肥对照,但不影响本试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条件下,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桂育9号的农艺性状受到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成穗率呈降低趋势,千粒重和结实率在A3处理达到最高水平,说明桂育9号生产上主要是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实现高产,这与田智慧等[20]认为水稻产量主要受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影响不太一致。施氮量对桂育9号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有效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长和结实率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产量差异也不显著,其中施氮量最低的B1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最高的处理B4产量最低,通过增加施肥量并不能使桂育9号获得高产,这与曾勇军等[21]和孙琴等[22]认为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也因品种而异的观点相吻合;桂育9号对施氮量不敏感表明其很可能属于氮高效品种。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成穗率降低,种植密度降低又能够提高成穗率,可见,协调好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成穗率之间的关系对高产的形成非常重要。桂育9号的叶面积指数在不同的种植密度条件下差异明显,A4处理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均最大,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说明种植密度的提升可以明显提高桂育9号的叶面积指数;A1、A2、A4处理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A3在拔节期达到峰值,这可能是由于A3的数据误差导致,也可能因为该密度处理会导致叶面积指数峰值时期的改变,需要进一步开展试验才能确定。不同施氮量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差异较小,由此可见,桂育9号的叶面积指数峰值是与产量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生产上重视桂育9号的栽插密度,选择合理的叶面积指数峰值,协调好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成穗率的关系,配合有效的田间管理,无需大量增施氮肥,就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桂育9号的最高苗数、结实率、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施氮量对桂育9号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小。在广西中西部地区桂育9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与施氮量组合为A3B2,即基本苗3.0×105蔸/hm2,每蔸2苗,施氮量165kg/hm2,对应产量为7 550kg/hm2

参考文献

陈传华, 刘广林, 李虎 , .

广西常规水稻育种成就、问题与展望

中国稻米, 2018,24(6):56-59.

[本文引用: 1]

秦俭, 蒋开锋, 张涛 , .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7,23(4):94-98.

[本文引用: 1]

周兴兵, 张林, 蒋鹏 , .

冬水田免耕条件下氮肥管理和移栽密度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7,23(3):63-66.

[本文引用: 1]

王成瑷, 王伯伦, 张文香 , .

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4,35(4):318-322.

[本文引用: 1]

姜心禄, 李涛, 池忠志 , .

超级稻Ⅱ优602密度与穗肥运筹对产量和功能叶N素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09,22(6):1643-1648.

[本文引用: 1]

孙永健, 马均, 孙园园 , .

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冈优527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4,47(10):2047-206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4.10.019      URL     [本文引用: 1]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灌(W1)、控制性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处理及4种氮肥运筹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7﹕3﹕0、5﹕3﹕2(穗肥于倒4叶龄期施入)、3﹕3﹕4(穗肥于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2﹕2﹕6(穗肥于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分别记为N1、N2、N3、N4),并设置不施氮处理,记为N0,分析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探讨水氮互作下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水与氮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叶面积指数(LAI)、抽穗期粒叶比、剑叶净光合速率、群体透光率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互作效应分解分析表明,适当的氮肥后移处理、W2处理对产量均表现为正效应,且氮肥运筹效应大小表现为:N3>N2>N1,氮肥后移比例过大至N4处理水平、W3处理均会加重灌水处理的负效应;而水氮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W2处理相对于其他灌水处理能促进氮肥肥效,达到以水促肥的目的,且W2模式下氮肥后移量可占总施氮量的40%,与基肥﹕分蘖肥﹕穗肥(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为3﹕3﹕4氮肥运筹模式(N3处理)相配套,其水氮交互正效应不同程度的高于其他处理,能及时对群体分蘖数进行调控,提高成穗率,保证抽穗期水稻适宜的LAI及粒叶比,适当降低了上3叶叶倾角,提高了高效叶面积率及保持了群体透光率,有利于提高结实期群体光合产物的积累,并在保证一定数量有效穗及结实率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穗粒数及千粒重,最终促进了产量的增加,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方式。而其他各水氮处理出现交互优势减弱,甚至出现负效应,均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尤其W3处理和氮肥运筹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均为负值,且氮肥后移比例过重会导致负效应加重;本试验旱作模式下,结合产量表现,应减少氮肥的后移量,氮肥后移量可占总施氮量的20%&mdash;40%为宜,以缓解水氮互作下的负效应,而淹灌模式下,氮肥后移量可占总施氮量的40%&mdash;60%为宜。相关分析表明,水氮互作下各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间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589*&mdash;0.978**),尤其以抽穗后群体干物质增加量、齐穗至齐穗后20 d群体透光率的减少量与产量相关性较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W2N3为最优的水氮调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并优化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体系,提高稻谷产量,W1模式与N3氮肥运筹为宜,而W3模式下可适当减少氮肥的后移量以基肥﹕分蘖肥﹕穗肥(倒4叶龄期一次性施入)为5﹕3﹕2的氮肥运筹模式(N2处理)为宜。

徐春梅, 周昌南, 郑根深 , .

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超级稻中嘉早17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10,22(4):502-508.

[本文引用: 1]

叶松达, 钱林, 马晓燕 , .

颗粒碳铵用作水稻促花肥和保花肥的效应研究

上海农业科技,2006(4):44-46.

URL     [本文引用: 1]

颗粒碳铵是我市化肥厂研制的新型肥料,为探讨颗粒碳铵用作水稻追肥的效果,了解颗粒碳铵、粉状碳铵和尿素用作水稻追肥之间的肥效差异,特设本试验.

房彩霞, 王永胜, 施桂红 .

水稻施用黑植倍牌生物有机肥试验研究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9):27-28.

[本文引用: 1]

房玉伟, 于海富 .

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协优中1号生长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影响

中国稻米, 2010,16(2):55-58.

URL     [本文引用: 1]

以杂交籼稻协优中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氮每667 m2 0 kg、5 kg、8 kg、11 kg、14 kg和17 kg和栽插密度(每667 m2 7 540丛、10 053丛、13 468丛、15 874丛、17 544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水平在8~11 kg/667m2范围内,协优中1号产量水平较高;当栽插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增产幅度降低;栽插密度在13 468丛/667 m2到17 544丛/667 m2之间适当调节,有利于协优中1号的增产。

郑克武, 邹江石, 吕川根 .

氮肥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6,32(6):885-893.

URL     [本文引用: 1]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凌启鸿, 张洪程, 戴其根 , .

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12):2457-2467.

URL     [本文引用: 1]

以水稻高产优质为目标,以斯坦福方程为理论基础,配合现有阶段性的、单项的定量测试方法,对水稻精确定量施氮技术理论的3个参数进行测定及验证,初步找到了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按产量等级测定需氮量的新方法,形成把秸秆还田归为土壤氮素供应量的研究新思路,并发现氮素化肥前后分配比例对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有巨大影响。研究解决了施氮总量及施氮量分配两个方面的精确定量技术问题,使精确定量施氮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同时为"3S"技术的应用提供知识支持。

江青山, 蒋鹏, 陈家彬 , .

施氮量对宜香系列杂交稻组合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4,27(6):2432-2439.

[本文引用: 1]

王士强, 赵海红, 王丽萍 , .

不同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5,27(1):1-5,9.

[本文引用: 1]

陈爱忠, 潘晓华, 吴建富 , .

施氮量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杂交水稻, 2011,26(2):58-63.

[本文引用: 1]

陈仁天, 陶伟, 陈雷 , .

氮肥运筹对桂两优 2 号干物质生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3,44(6):954-957.

[本文引用: 1]

杨志根, 刘金弟 .

水稻强化栽培的群体结构与配套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05,17(3):18-21.

[本文引用: 1]

张欣, 施利利, 刘晓宇 , .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食味品质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4):104-108.

[本文引用: 1]

周培南, 冯惟珠, 许乃霞 , .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研究, 2001,22(1):27-31.

[本文引用: 1]

田智慧, 潘晓华 .

氮肥运筹及密度对超高产水稻中优 752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29(6):894-898.

[本文引用: 1]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 .

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8,34(8):1409-1416.

DOI:10.3724/SP.J.1006.2008.01409      URL     [本文引用: 1]

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 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 提高叶面积指数, 促进齐穗期以前特别是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施氮量增加, 分配到茎和叶中氮素的量及比例增加, 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稻谷生产效率下降。(2) 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双季早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适量施氮可以提高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 增加每穗粒数。过量施氮会抑制水稻的前期分蘖, 降低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 使每穗粒数降低, 同时影响后期特别是乳熟期以后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本试验条件下, 穗型较大、株型紧凑的组合陆两优996, 施氮量以225 kg hm-2为宜; 而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小、株型较松散的组合金优463, 施氮量以180 kg hm-2为宜。

孙琴, 彭萍, 易镇邪 , .

施氮量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物研究, 2013,27(1):9-14.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