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气象条件下旱地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对施氮量和播期变化的响应模拟
Simulation of Response of Spring Wheat Yield and Biomass to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and Sowing Date in Dryland under Futur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24-04-18 修回日期: 2024-05-27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1-27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4-04-18 Revised: 2024-05-27 Online: 2025-01-27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志刚,主要从事气象因子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定量评估研究,E-mail:
春小麦是甘肃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其植株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变化对保障当地乃至西北地区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APSIM-Wheat作物模型在模拟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适应性,可为农业生产者与决策者提供生产依据和决策支持。为探究未来气象条件下播期与施氮量调控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的耦合效应,基于甘肃省陇中地区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以及管理数据,利用试验区2013-2018年大田试验的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数据对APSIM-Wheat模型进行适用性验证。结果表明,春小麦模拟产量及生物量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在8%以内,模型的有效性均大于0.8,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适用性。基于CMIP5 2种典型浓度路径RCP4.5和RCP8.5预测的研究区2025-2100年气象数据,设置播期和施氮量梯度变化的模拟情景:早播(3月3日)、正常播(3月18日)、晚播(3月31日);施氮量设0、52.5、105、157.5与210 kg/hm2 5个梯度;最后使用2种气候情景下的气象数据与验证过的APSIM-Wheat模型模拟各试验条件下的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结果表明在RCP4.5和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均表现为早播>正常播>晚播。综合分析各试验条件下春小麦产量的变异系数与回归方程,为在西北地区未来暖湿化条件下保持春小麦的高产与稳产,研究区春小麦宜选择施氮量157.5 kg/hm2,且于3月上旬播种。
关键词:
Spring wheat is one of the main crops in Gansu Province, and its plant growth and yield chang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the food security of the local area and even northwest China. APSIM-Wheat crop model has high accuracy and adaptability in simulating wheat growth, development and yield, which can provide production basis and decision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ers and decision maker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upling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on spring wheat yield and biomass in dryland under futur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this study verified the applicability of APSIM-Wheat model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soil data and management data, along with spring wheat yield and biomass data from field experiment conducted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of Longzhong, Gansu Province, from 2013 to 201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RMSE of spring wheat simulated yield and biomass were both less than 8%, and the ME were both greater than 0.8, indicating that the models had high accuracy and applicability. Based on the 2025-2100 meteorological data of the study area under the prediction of two typical concentration paths of CMIP5, RCP4.5 and RCP8.5, the simulation scenarios of sowing date and nitrogen gradient change: early sowing (3rd, March), normal sowing (18th, March) and late sowing (31st, March) were set, which were represented by ESW, NSW and LSW, respectively.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were set as five gradients (0, 52.5, 105, 157.5 and 210 kg/ha). Finally,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under two climate scenarios and verified APSIM-Wheat model were used to simulate spring wheat yield and biomass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two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 of RCP4.5 and RCP8.5, the yield and biomass of spring wheat were ESW > NSW > LSW.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regression equations of spring wheat yield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Spring wheat in the research area should be planted with 157.5 kg/ha nitrogen in early March in order to consistently provide a high and steady yield of spring wheat under future warm and humid condi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王志刚, 刘强, 王谨, 巩敬锦, 姚群英.
Wang Zhigang, Liu Qiang, Wang Jin, Gong Jingjin, Yao Qunying.
春小麦是甘肃省定西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该地属半干旱雨养型农业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当地春小麦产量易受播期与氮肥施用量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次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AR6),全球气温较工业化之前已上升约1 ℃,预计未来全球升温将超过1.5 ℃[1]。杜懿等[2]基于CMFD再分析数据集及CMIP5的2种典型浓度路径RCP4.5和RCP8.5,发现1979-2018年西北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及空气湿度均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分析并预测了中国西北地区未来(2021-2100年)将朝着高度暖湿化的方向发展,且在RCP8.5排放情景下表现更为突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且西北地区土地干旱贫瘠,农作物生产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3
张康等[9]研究发现在施氮量增加时,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合理的水氮调控能够减缓温度升高对产量的负效应。刘永环等[10]通过研究不同的氮温组合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发现适当提高氮肥可以减缓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尹嘉德等[11]研究发现,陇中旱地春小麦施氮量在120~150 kg/hm2时,可逐步提升当地小麦水分生产力以及氮肥利用效率。齐月等[12]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发现随着西北地区未来气候逐渐暖湿化,当地春小麦产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韩雪等[13]通过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播期对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发现可通过逐步优化播种日期以提高春小麦产量,在温度升高1 ℃、降水量增加10%、CO2浓度470 μmol/mol时,可选择早播以获得高产。
APSIM-Wheat模型是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模型中的一个子模型,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研究和决策支持领域,专门用于模拟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APSIM-Wheat模型的主要优点是具有小麦详细的生长发育过程模拟,有着良好的适应性、灵活性与可扩展性,可为小麦经营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据此,本研究基于2种典型浓度路径RCP4.5和RCP8.5预测研究区2025-2100年的气象数据,通过设置播期和施氮量梯度变化的模拟情景,运用APSIM-Wheat模型模拟并分析未来气候条件下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对施氮量和播期变化的耦合效应,以期在西北地区未来暖湿化的气候变化条件下获得春小麦的高产与稳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甘肃农业大学试验站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乡,该地处甘肃省中部偏南,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海拔约1880 m,是典型的雨养型农业区。试验区内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为一年一熟种植制度,日照时数2476.6 h,无霜期平均140 d,年均降水量约385.64 mm,年均气温约6.4 ℃,年均蒸发量约1540 mm。
1.2 试验设计
1.2.1 田间试验设计
大田试验选定甘肃农业大学试验站,该研究区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乡,试验小区面积为80 m2(20 m×4 m),历史常用施氮量为105 kg/hm2;供试品种为定西35号,小麦的耕作方式为免耕覆盖,播量为187.5 kg/hm2,播种深度为30 mm;当地惯用收获时间为7月中旬,收获后将地表作物秸秆破碎并均匀覆盖于原种植区,秸秆覆盖量均为2250 kg/hm2。
1.2.2 模拟试验设计
使用验证过的APSIM- Wheat模型和RCP4.5和RCP8.5预测下的研究区2025-2100年气象数据,分别模拟2种气象条件下播期与施氮量调控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的耦合效应。在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分别设置播期和施氮量梯度变化的3×5模拟试验,以试验区历史施氮量为基准,对比当地惯用的播种日期,共设3种试验播期:早播、正常播和晚播,分别将其记为ESW(3月3日)、NSW(3月18日)和LSW(3月31日);施氮量变化范围为0~210 kg/hm2,以施氮变化量52.5kg/hm2为梯度,分别设为0、52.5、105、157.5与210 kg/hm2,以N1~N5表示。在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模拟各试验的过程中,除施氮量和播期这2个因素发生变化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作物及土壤条件均不变。
1.3 历史及未来数据获取
CMIP5是新一代全球气候系统模式,为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依据辐射强度变化设定了不同的碳排放浓度路径,以RCP4.5的中等浓度路径与RCP8.5的高等浓度路径最具代表性,二者采用不同的气候模式及参数对未来气候进行预估。本文采用具有代表性的RCP4.5和RCP8.5浓度路径预估下的研究区2025-2100年气候数据,预测数据集源自
1.4 研究区土壤及作物参数
表1 土壤特性
Table 1
土层深度 Soil depth (cm) | 容重 Bulk density (g/cm3) | 风干含水率 Air-dried moisture (mm/mm) | 土壤导水率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mm/h) | 饱和含水率 Saturated moisture (mm/mm) |
---|---|---|---|---|
0~5 | 1.290 | 0.013 | 0.013 | 0.460 |
5~10 | 1.226 | 0.013 | 0.013 | 0.490 |
10~30 | 1.325 | 0.046 | 0.046 | 0.450 |
30~50 | 1.200 | 0.071 | 0.071 | 0.500 |
50~80 | 1.140 | 0.087 | 0.087 | 0.520 |
80~110 | 1.140 | 0.103 | 0.103 | 0.520 |
110~140 | 1.250 | 0.107 | 0.107 | 0.480 |
140~170 | 1.120 | 0.115 | 0.115 | 0.530 |
170~200 | 1.110 | 0.127 | 0.127 | 0.530 |
表2 “定西35号”作物参数
Table 2
参数Parameter | 值Value |
---|---|
株高Plant height (mm) | 1000 |
春化敏感因子Vernalization sensitivity | 1.0 |
从灌浆期至成熟期积温 Thermal time from filling to mature (℃) | 580 |
最大谷粒质量Maximum grain size (g) | 0.045 |
最大灌浆速率Maximum grain filling rate (mg/d) | 2.30 |
分蘖质量Weight of tiller (g) | 1.22 |
每茎秆籽粒数Grains per stem | 25.0 |
光周期敏感因子Photoperiod sensitivity | 2.0 |
1.5 APSIM-Wheat模型介绍及验证
APSIM模型是作物模型的典型代表之一,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与该国农业生产系统研究组联合开发[14-15]。APSIM模型的核心思想及原理是基于对农田中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理解和描述,通过函数建模来模拟这些过程,基于过程模型和系统动力学原理,通过模拟和预测农业生产系统的运行情况,为用户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帮助优化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应用。APSIM模型的主要作用包括作物生长模拟:模拟不同作物在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过程,预测作物的产量、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等关键参数;管理措施评估:如不同的灌溉方案、施肥策略、作物品种选择等,有助于评估不同管理措施对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从而优化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气候适应性评估与土壤水氮模拟: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作物生长的变化,并评估不同管理策略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于合理安排灌溉和施肥计划、预防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依据李广等[16]对模型参数率定的基础上,用田间实测数据验证模型适用性,计算相关性决定系数(R2)、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及模型的有效性(ME),并据此对模型模拟效果进行评价。
式中,Ysim为模拟值,Yobs为实测值,Ymean为实测的平均值,Ysmean为模拟产量平均值,NRMSE越小表明模型模拟结果越精准;当ME与R2越趋近1时,表明模型的精确度越高。
1.6 数据处理
1.6.1 数据预处理
为消除各类数据差异性量纲的影响,在对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播期及氮肥施用量等数据的处理过程中,以统一化标准差的方式对各类数据预处理,方法如下:
式中,Zi代表无量纲的编码,Xi代表变量的取值,
试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均用软件DPS 7.5完成,以平均值表示其结果,将影响小麦产量的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未来气候数据利用ArcGIS 10.7提取,相关表格及作图均用Excel 2019和Origin 2021完成。
1.6.2 产量稳定性评估
通过变异系数(CV)来判定小麦产量稳定性大小,其值越接近0则说明小麦产量稳定性越好。
式中,
2 结果与分析
2.1 APSIM-Wheat模型的适应性分析
依据试验区2013-2018年田间试验实测值,以基准施氮(105 kg/hm2)条件下的春小麦产量与生物量模拟值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图1)表明,小麦模拟产量及生物量的NRMSE值均在8%以内,R2与ME值均大于0.8,说明该模型在研究区有较高的精确度和适用性。
图1
图1
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线性拟合
Fig.1
Linear fitting of simulated and measured of spring wheat yield and biomass
2.2 RCP4.5与RCP8.5下未来气候变化特征
图2为RCP4.5与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研究区的年均最高温与最低温及降水量变化趋势。研究区基准期(2007-2019年)年均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为10.3和1.4 ℃,年均降水量512 mm,在RCP4.5和RCP8.5下研究区年均最高温较基准期分别增高1.4和1.3 ℃、年均最低温分别增高0.9和0.7 ℃、降水量分别增加了50.1和39.3 mm,研究区未来降水量及温度较基准期均有明显提升,说明在RCP4.5与RCP8.5浓度路径下,研究区未来气候均朝着暖湿化的趋势发展。
图2
图2
RCP4.5与RCP8.5下研究区日均最高温与最低温及年降水量变化
Fig.2
Changes in the average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study area under RCP4.5 and RCP8.5
2.3 RCP4.5与RCP8.5下播期和施氮量变化对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在未来气候情景RCP4.5与RCP8.5浓度路径下,首先利用验证过后的APSIM-Wheat模型,通过设置不同播期与施氮量变化的模拟场景,对春小麦的产量及生物量进行模拟并分析;其次用Origin 2021作图,最终得到在各模拟条件下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的变化图(图3)。总体而言,在RCP4.5与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施氮量对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呈现开口向下抛物线的变化效应,最佳施氮量约为157.5 kg/hm2;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均表现为ESW>NSW>LSW,依据春小麦高产与稳产的原则选出最佳组合方案,在研究区未来气候暖湿化趋势下,应逐步提高氮肥的施用水平,且在无特殊霜冻天气的情况下,应逐步将播期定于3月上旬(ESW)。
图3
图3
RCP4.5与RCP8.5下播期与施氮量变化对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Fig.3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changes under RCP4.5 and RCP8.5 on yield and biomass of spring wheat
2.4 RCP4.5与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施氮量与播期协同对春小麦产量的回归分析
在RCP4.5与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首先使用DPS 7.5数据处理系统,将施氮量(X1)、播期(X2)设为自变量、春小麦的产量(Y产量)和生物量(Y生物量)设为因变量,其次对2种气候情景下的4×5×3个样本进行逐步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最后得出RCP4.5与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与播期和施氮量之间的二次回归方程(表3)。由表3可知,RCP4.5与RCP8.5气候情景下的春小麦产量与生物量方程中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0,表明方程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产量及生物量与播期及施氮量之间的关系。由于数据分析采用无量纲的方式进行,所以X1和X2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可体现其对Y产量和Y生物量的影响程度,在RCP4.5与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的受影响程度均表现为施氮量>播期,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
表3 RCP4.5与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与播期和施氮量之间的二次回归方程
Table 3
气候模式Climatic model | 方程Equation |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
RCP4.5 | Y产量=1355.23+182.20X1+74.96X2-0.36X12-0.15X22-0.29X1X2 | 0.96 |
Y生物量=3752.86+255.17X1+95.56X2-0.41X12-0.17X22-0.38X1X2 | 0.94 | |
RCP8.5 | Y产量=1429.16+177.08X1+69.41X2-0.29X12-0.13X22-0.30X1X2 | 0.98 |
Y生物量=3716.45+254.87X1+93.46X2-0.44X12-0.17X22-0.41X1X2 | 0.93 |
2.5 RCP4.5与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春小麦产量的变异系数
图4为RCP4.5与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施氮量与播期变化对春小麦产量变异系数的影响,春小麦产量的变异系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大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变化,且在2种气候情景下均表现为LSW>NSW>ESW,说明在研究区未来暖湿化气候条件下晚播不利于春小麦稳产,应逐步选择早播以促进研究区春小麦的高产与稳产。
图4
图4
RCP4.5与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春小麦产量的变异系数
Fig.4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spring wheat yield under RCP4.5 and RCP8.5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
3 讨论
APSIM作为目前主流的作物模型,在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模拟过小麦、玉米和豌豆等,依据李广等[16]对模型参数率定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区2013-2018年田间试验实测值,以基准施氮(105 kg/hm2)条件下的春小麦产量与生物量模拟值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春小麦模拟产量及生物量的NRMSE值均在8%以内,ME值均大于0.8,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适用性;在RCP4.5下研究区年均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增加了1.4 ℃和0.9 ℃,年降水量增加50.1 mm;RCP8.5下研究区年均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增加了1.3 ℃和0.7 ℃,年降水量增加39.3 mm。说明在2种气候情景下研究区的未来降水量及温度均有所提升,研究区未来气候均朝着暖湿化的趋势发展。
本研究基于RCP4.5与RCP8.5未来气候情景,通过模拟并分析2025-2100年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对播期和施氮量的响应,发现施氮量对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呈现开口向下抛物线的变化效应,最佳施氮量约为157.5 kg/hm2,这与尹嘉德等[11]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春小麦产量的变异系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大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形式,且在2种气候情景下均表现为LSW>NSW>ESW,说明在研究区未来暖湿化的气候条件下晚播不利于春小麦稳产,这是因为晚播春小麦不容易形成壮苗和大穗,同时易受到干热风的影响而导致穗粒减少和干瘪,而选择适宜的播期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这些不利因素,所以应逐步选择早播以提高春小麦产量的稳定性。
依据春小麦高产与稳产的原则选出最佳组合方案,在研究区未来气候暖湿化变化的趋势下,应逐步提高氮肥的施用水平,且在无特殊霜冻天气的情况下,应逐步将播期定于3月上旬(ESW)。本试验以各模拟条件下春小麦的产量及生物量为因变量,回归分析发现在RCP4.5与RCP8.5未来气候情景下,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的受影响程度均表现为施氮量>播期,这与高雪慧等[17]的研究结论一致。根据“以水定肥量,以温定播期”的原则,在西北地区未来气候日渐暖湿化趋势下,逐步选择早播及增加氮肥施用水平将有利于研究区春小麦的增产[18-19]。相关研究[20-
4 结论
在RCP4.5和RCP8.5下研究区年均最高温较基准期分别增高1.4和1.3 ℃、年均最低温分别增高0.9和0.7 ℃、降水量分别增加了50.1和39.3 mm,在RCP4.5与RCP8.5浓度路径下研究区未来气候均朝着暖湿化的趋势发展。APSIM-Wheat模型可较好地模拟研究区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受影响程度均表现为施氮量>播期,在2种未来气候条件下,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均表现为ESW>NSW>LSW,且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二者的变异系数均表现为LSW>NSW>ESW,施氮量对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呈现开口向下抛物线的变化效应。依据春小麦高产与稳产的原则选出最佳组合方案,在研究区未来气候逐渐暖湿化趋势下,应逐步提高氮肥施用水平至157.5 kg/hm2,且在无特殊霜冻天气情况下,应逐步将播期定于3月上旬(ESW),同时应注重生育期内的防寒与蓄水保墒以获得春小麦的高产与稳产。
参考文献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Meta回归分析的定量综述
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因子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参考作物蒸散量影响
温度升高下降水和施氮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影响的模拟与分析
DOI:10.13866/j.azr.2022.06.26
[本文引用: 1]
为了探索温度升高下降水和施氮对半干旱地区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基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71—2018年气象数据,依据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安家沟村2014—2018年大田试验数据,利用APSIM进行了5个温度变化梯度(0 ℃,0.5 ℃,1 ℃,1.5 ℃,2 ℃),5个降水变化梯度(-20%,-10%,0%,10%,20%)和4个施氮处理(0 kg·hm<sup>-2</sup>,55 kg·hm<sup>-2</sup>,110 kg·hm<sup>-2</sup>,220 kg·hm<sup>-2</sup>)的模拟实验,通过回归方程、单因素分析和互作分析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进行分析,通过温度升高下降水和施氮的关系对小麦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模型模拟的小麦产量和生物量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7.47%和7.66%,模型有效性指数(M<sub>E</sub>)为0.91和0.85,灌浆期NRMSE为1.73%,模型有效性指数为0.98,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温度、降水和施氮对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影响。(2) 当温度升高时,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呈开口向上抛物线负效应变化;当施氮量增加时,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变化,阈值为122.11 kg·hm<sup>-2</sup>和129.06 kg·hm<sup>-2</sup>,产量和生物量的最优值为2574.86 kg·hm<sup>-2</sup>和5777.39 kg·hm<sup>-2</sup>;降水量增加会对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产生呈开口向上抛物线正效应变化。(3) 温度和施氮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为负;温度和降水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为负;施氮量和降水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为正。(4) 0 ℃、0.5 ℃、1 ℃、1.5 ℃、2 ℃下产量达到最优时,降水量均应增加20%,施氮量分别为:156.2 kg·hm<sup>-2</sup>、149.6 kg·hm<sup>-2</sup>、131.56 kg·hm<sup>-2</sup>、110.0 kg·hm<sup>-2</sup>、107.8 kg·hm<sup>-2</sup>。(5) 温度、施氮和降水3个因素对产量影响顺序为: 降水>施氮>温度;合理的水氮协同能够减缓温度升高对产量的负效应。
基于APSIM模型的旱地春小麦产量对施氮量和施氮深度的响应模拟
DOI:10.13287/j.1001-9332.202202.029
[本文引用: 2]
氮是限制黄土高原旱农区作物水分生产潜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而氮肥适度深施是旱地作物提效增产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利用甘肃省陇中地区1990—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基于APSIM模型模拟了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深度的春小麦产量,以期为优化陇中旱农区小麦施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模型模拟的春小麦产量、生物量和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决定系数在0.8以上,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2,模型有效性检验高于0.5,表明APSIM模型在研究区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在试验设计水平范围内,不同降水年型增加施氮量均能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增加施氮深度,可显著提高丰水年和平水年春小麦产量,对干旱年没有影响;施氮量和施氮深度对丰水年和平水年春小麦产量有显著交互效应,对干旱年没有影响。根据二元二次回归拟合方程可知,丰水年获得潜在最高产量(2749 kg·hm<sup>-2</sup>)时,施氮深度为22.7 cm、施氮量为245 kg·hm<sup>-2</sup>;平水年获得潜在最高产量(2596 kg·hm<sup>-2</sup>)时,施氮深度为20.6 cm、施氮量为235 kg·hm<sup>-2</sup>。综合考虑春小麦产量、生物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实际习惯施肥量,本研究推荐施氮深度为20~23 cm、施氮量为120~150 kg·hm<sup>-2</sup>,可进一步提升陇中春小麦水分生产力和氮肥利用效率。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定西市为例
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19.07.004
[本文引用: 1]
可下载PDF全文。
Development of APSI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 and its application
An overview of APSIM, a model designed for farming systems simulation
不同降水年型下水氮调控对小麦产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DOI:10.3724/SP.J.1006.2019.91008
[本文引用: 1]
水和氮是影响西北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但其增产效应受降水年型影响明显。本水氮调控试验利用APSIM模型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71—2018年气象数据, 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下水氮管理对小麦产量和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可持续性指数的影响, 明确了各年型产量与施氮量、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模型模拟的小麦产量和生物量的决定系数R <sup>2</sup>均在0.90以上, 一致性指标D均在0.95以上, 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在15%以下, 表明该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模型拟合度和适应性。通过二元二次回归方程探讨了其最优产量下的水氮优化组合, 在当年年降水总量的基础上, 干旱年小麦达潜在最优产量时(3492.6 kg hm <sup>-2</sup>), 降水需增加39.73%, 应施氮182.73 kg hm <sup>-2</sup>; 平水年小麦达潜在最优产量时(4514.5 kg hm <sup>-2</sup>), 降水需增加45.26%, 应施氮208.26 kg hm <sup>-2</sup>; 湿润年小麦达潜在最优产量时(4890.3 kg hm <sup>-2</sup>), 降水需增加46.31%, 应施氮211.15 kg hm <sup>-2</sup>。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不同降水年型下缓解小麦干旱和养分胁迫, 节约化肥资源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小麦产量与品质对灌浆不同阶段高温胁迫的响应
DOI:10.17521/cjpe.2005.0061
[本文引用: 1]
利用人工环境控制室对盆栽冬小麦(品种:‘济南17’ 和 ‘鲁麦21’)(Triticum aestivum cv. ‘Ji′nan17’ and ‘Lumai21’) 分别在子粒灌浆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了25 ℃/35 ℃(夜/昼)的高温胁迫处理,以生长在20 ℃/30 ℃(夜/昼)环境中的小麦为对照,研究了灌浆期不同阶段高温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1)子粒蛋白质积累速率在高温处理期间显著提高(p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