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资源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1
2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Models for Crude Protein and Crude Fat Contents in Black Soybean
1
2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24-06-13 修回日期: 2025-03-4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6-10
|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4-06-13 Revised: 2025-03-4 Online: 2025-06-1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田翔,主要从事作物品质研究,E-mail:
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是影响黑豆营养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建立黑豆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近红外快速检测模型,采集200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黑豆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仪,结合化学法测定黑豆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一阶导数+MSC、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光谱预处理,分别建立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的近红外快速检测模型。该模型的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07和0.873,误差分别为0.477和0.420,表明模型准确可靠,可代替化学分析法鉴定黑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对200份不同产地黑豆种质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粗蛋白含量最大值为50.11%,最小值为37.00%,粗脂肪含量最大值为22.62%,最小值为12.06%。最终筛选出79份高蛋白和4份高油黑豆品种资源,为优质黑豆资源的筛选和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Protein and fat contents ar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black soybean. This study aimed to develop a rapid and reliable near-infrared (NIR) model for quantifying these components. The total of 200 representative black soy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various regions were collected. Their crude protein and crude fat contents were measured using chemical methods and NIR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o build NIR models. Using first-order derivative + MSC and first-order derivative + vector normalization spectral preprocessing methods, two separate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for crude protein and crude fat, respectively. The models demonstrated high accuracy, with cross-validation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s (R2) of 0.907 and 0.873, and low errors of 0.477 and 0.420. These models a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offering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time-consuming chemical analysis for screening black soybeans. An analysis of the 200 germplasm accessions revealed a wide range of variation, with crude protein content ranging from 37.00% to 50.11% and crude fat content from 12.06% to 22.62%. Based on these results, 79 high-protein and four high-oil black soybean varieties were identified and selected.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crucial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election and breeding of high-quality black soybean varieties.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田翔, 陈妍, 聂萌恩, 张海平.
Tian Xiang, Chen Yan, Nie Mengʼen, Zhang Haiping.
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之一。大豆(Glycine max L.)是人类膳食中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之一[1-2]。黑豆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素有豆中之王的美誉[3]。我国的黑豆资源丰富,主产于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地,黑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约40%,易于消化,脂肪含量约20%,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黑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黄素、黑色素及卵磷脂等物质,具有营养保健作用,对保持机体功能完整、延缓衰老以及降低血液胆固醇等都是必不可少的[4]。随着黑豆产业的发展以及市场对黑豆品种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加速高蛋白与高脂肪黑豆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已越来越引起黑豆育种者和生产者的关注。黑豆的蛋白质和脂肪是决定黑豆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原料品质评价中的重要环节。我国颁布的有关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标准测定方法是凯氏定氮法和索氏抽提法[5],虽然其检测准确性高,但也存在操作复杂、破坏样品和污染环境等弊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理测试技术,利用化合物在近红外区具有丰富吸收谱带并表现出特定光谱特征的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具有无损、快速、高通量和低成本等优点[6-7],目前,NIRS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8]和食品[9-10]等领域,在大豆[11]、小麦[12]、玉米[13-14]、水稻[15]和糜子[16]等作物中实现了品质检测。王丽萍等[17]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大豆整粒和粉末2种状态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实现快速测定,发现大豆在粉末状态下预测值更准。王纯阳等[18]建立了准确性较好的单粒糙米和单粒稻种的蛋白质定量模型。李琳琳等[19]优化条件构建了对大豆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王燕等[20]分别对大豆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建立了PLS预测模型。Xu等[21]建立了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预测去除种皮大豆样品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近红外法预测大豆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国家标准GB/T 24870-2010为大豆检测的通用模型,基于此建立的黑豆检测模型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在实际过程中,生产车间根据整粒大豆的化学成分含量可以提前优化工艺参数,降低能耗,减少产品的不合格率。黑豆育种早代筛选工作也需要无损快速检测。因此,研发一种简便、快速和准确的黑豆品质分析技术一直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本研究利用近红外法测定黑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为黑豆资源品质育种以及深入挖掘我国不同地区的黑豆种质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的200份黑豆品种由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国家库提供。黑豆按颜色的不同有青仁黑豆和黄仁黑豆之分,按籽粒的大小又可以分为黑大豆和黑小豆,其粒形多样,有圆形和椭圆形等,基于此建立模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表1)。
表1 供试材料名称及来源
Table 1
| 序号 Number | 品种名称 Variety name | 品种来源 Variety source | 序号 Number | 品种名称 Variety name | 品种来源 Variety source | 序号 Number | 品种名称 Variety name | 品种来源 Variety source |
|---|---|---|---|---|---|---|---|---|
| 1 | PI90763 | 美国 | 43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沁县 | 85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高平 |
| 2 | PI89772 | 美国 | 44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沁县 | 86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五台 |
| 3 | PI548316 | 美国 | 45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沁县 | 87 | 大黄豆 | 中国山西和顺 |
| 4 | PI209332 | 美国 | 46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沁县 | 88 | 红豆 | 中国山西襄汾 |
| 5 | 串蔓黑豆 | 中国山西原平 | 47 | 长大黑豆 | 中国山西沁县 | 89 | 褐色红豆 | 中国山西浮山 |
| 6 | 黑豆 | 中国河北武邑 | 48 | 圆小黑豆 | 中国山西沁县 | 90 | 灰荚黑豆 | 中国山西武乡 |
| 7 | 平顶黄黑豆 | 中国河北徐水 | 49 | 黑豆 | 中国山西沁县 | 91 | 应县小黑豆 | 中国山西应县 |
| 8 | 大黑豆 | 中国河北满城 | 50 | 小黑麦茬豆 | 中国山西长子 | 92 | 顶心黑豆 | 中国山西忻州 |
| 9 | 商丘大籽黑豆 | 中国河南商丘 | 51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高平 | 93 | 小颗黑豆 | 中国山西霍县 |
| 10 | 牛角齐大黑豆 | 中国山东商河 | 52 | 灰荚黑豆 | 中国山西高平 | 94 | 本地黑豆 | 中国陕西府谷 |
| 11 | 二黑豆 | 中国山西广灵 | 53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襄垣 | 95 | 晋品82 | 中国山西太原 |
| 12 | 黑豆 | 中国山西灵丘 | 54 | 秋黑豆 | 中国山西襄垣 | 96 | 青皮豆 | 中国山西原平 |
| 13 | 牛眼睛黑豆 | 中国山西神池 | 55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晋城 | 97 | 老虎皮 | 中国山西灵丘 |
| 14 | 三叉梅 | 中国山西天镇 | 56 | 黑皮茶豆 | 中国山西晋城 | 98 | 灰秆黑豆 | 中国山西灵丘 |
| 15 | 二秋皮 | 中国山西浑源 | 57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屯留 | 99 | 五香黑豆 | 中国山西岚县 |
| 16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怀仁 | 58 | 麦茬黑豆 | 中国山西屯留 | 100 | 黑豆 | 中国山西定襄 |
| 17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右玉 | 59 | 紫壳黑大豆 | 中国山西沁源 | 101 | 平顶小黑豆 | 中国山西阳曲 |
| 18 | 大黄豆 | 中国山西寿阳 | 60 | 老黑豆 | 中国山西阳城 | 102 | 秋黑豆 | 中国山西武乡 |
| 19 | 黑梅豆 | 中国山西介休 | 61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临汾 | 103 | 下城黑豆 | 中国山西长治 |
| 20 | 密楼豆 | 中国山西灵石 | 62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临汾 | 104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天镇 |
| 21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方山 | 63 | 60日大豆 | 中国山西临汾 | 105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大同 |
| 22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方山 | 64 | 野生黑豆 | 中国山西临汾 | 106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大同 |
| 23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汾阳 | 65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安泽 | 107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阳高 |
| 24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汾阳 | 66 | 麦茬小黑豆 | 中国山西古县 | 108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武乡 |
| 25 | 黑黑豆 | 中国山西中阳 | 67 | 黑豆 | 中国山西古县 | 109 | 黑豆 | 中国山西翼城 |
| 26 | 黑豆 | 中国山西交口 | 68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侯马 | 110 | 黑脐青皮豆 | 中国山西榆次 |
| 27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孝义 | 69 | 黑豆 | 中国山西襄汾 | 111 | 大青豆 | 中国山西太原 |
| 28 | 梅豆 | 中国山西孝义 | 70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曲沃 | 112 | 绿大豆 | 中国山西临县 |
| 29 | 圆黑豆 | 中国山西兴县 | 71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霍州 | 113 | 串山黄黑豆 | 中国山西偏关 |
| 30 | 黑豆 | 中国山西临县 | 72 | 黑青豆 | 中国山西霍州 | 114 | 大日期黑豆 | 中国山西宁武 |
| 31 | 黑豆 | 中国山西石楼 | 73 | 七月之黄豆 | 中国山西洪洞 | 115 | 黑豆 | 中国山西五寨 |
| 32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长治 | 74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洪洞 | 116 | 灰皮支黑豆 | 中国山西兴县 |
| 33 | 黑老虎 | 中国山西长治 | 75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洪洞 | 117 | 打牛耙黑豆 | 中国山西静乐 |
| 34 | 小科豆 | 中国山西陵川 | 76 | 星麦楼黑豆 | 中国山西洪洞 | 118 | 霸王鞭 | 中国山西清徐 |
| 35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黎城 | 77 | 黑豆 | 中国山西蒲县 | 119 | 猪尿其黑豆 | 中国山西离石 |
| 36 | 二黑豆 | 中国山西壶关 | 78 | 品黑豆2号 | 中国山西太原 | 120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交城 |
| 37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武乡 | 79 | 晋豆3号 | 中国山西太原 | 121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太谷 |
| 38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武乡 | 80 | 晋豆7号 | 中国山西太原 | 122 | 落格扇 | 中国山西祁县 |
| 39 | 铁秆黑豆 | 中国山西武乡 | 81 | 晋豆47号 | 中国山西汾阳 | 123 | 小黑荚豆 | 中国山西沁县 |
| 40 | 山东黑豆 | 中国山西沁县 | 82 | 长豆006 | 中国山西长治 | 124 | 牛毛黄黑豆 | 中国山西沁县 |
| 41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沁县 | 83 | 长豆34 | 中国山西长治 | 125 | 落格扇 | 中国山西襄垣 |
| 42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沁县 | 84 | 晋科2号 | 中国山西太原 | 126 | 黑豆 | 中国山西屯留 |
| 127 | 鞭秆黑 | 中国山西临汾 | 152 | 黑滚豆 | 中国山西代县 | 177 | 小圆黑豆 | 中国山西左云 |
| 128 | 大日期黑豆 | 中国山西大宁 | 153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原平 | 178 | 岗北豆 | 中国山西应县 |
| 129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闻喜 | 154 | 白黄豆 | 中国山西兴县 | 179 | 平顶山黑豆 | 中国山西忻州 |
| 130 | 三杈梅 | 中国山西天镇 | 155 | 黑豆 | 中国山西兴县 | 180 | 平顶黑豆 | 中国山西繁峙 |
| 131 | 圆黑豆 | 中国山西右玉 | 156 | 霸王鞭 | 中国山西定襄 | 181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偏关 |
| 132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广灵 | 157 | 临黑豆 | 中国山西汾阳 | 182 | 圆黑豆 | 中国山西偏关 |
| 133 | 要三销大黑豆 | 中国山西浑源 | 158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汾阳 | 183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太原 |
| 134 | 霸王鞭黑豆 | 中国山西阳高 | 159 | 黑梅豆 | 中国山西孝义 | 184 | 黑皮绿瓤 | 中国山西昔阳 |
| 135 | 二灰皮 | 中国山西怀仁 | 160 | 密耧豆 | 中国山西灵石 | 185 | 平顶山 | 中国山西寿阳 |
| 136 | 黑滚豆 | 中国山西保德 | 161 | 汾黑1号 | 中国山西灵石 | 186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和顺 |
| 137 | 黑豆 | 中国山西太原 | 162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武乡 | 187 | 鬼豆 | 中国山西左权 |
| 138 | 城选1号黑豆 | 中国山西阳曲 | 163 | 黑豆 | 中国山西沁县 | 188 | 黑豆 | 中国山西左权 |
| 139 | 黑豆 | 中国山西娄烦 | 164 | 白露糙 | 中国山西屯留 | 189 | 黑色大豆 | 中国山西岚县 |
| 140 | 黑豆 | 中国山西榆社 | 165 | 黑粉芦 | 中国山西霍县 | 190 | 黑洋豆 | 中国山西武乡 |
| 141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汾阳 | 166 | 红大豆 | 中国山西沁水 | 191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襄垣 |
| 142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陵川 | 167 | 原黑豆 | 中国河北晋县 | 192 | 大圆粒黑豆 | 中国山西侯马 |
| 143 | 六十天平遥黑豆 | 中国山西陵川 | 168 | 小黑豆 | 中国山西大同 | 193 | 汾黑1号 | 中国山西襄汾 |
| 144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平顺 | 169 | 小颗合豆 | 中国山西大同 | 194 | 黑豆 | 中国山西洪洞 |
| 145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武乡 | 170 | 鞭秆豆 | 中国山西大同 | 195 | 黑京豆 | 中国山西平陆 |
| 146 | 黑豆 | 中国山西平陆 | 171 | 黑豆 | 中国山西天镇 | 196 | 眼睛蓝 | 中国山西大同 |
| 147 | 大红皮豆 | 中国山西长子 | 172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浑源 | 197 | 密云黑豆 | 中国北京密云 |
| 148 | 三股条黑豆 | 中国陕西府谷 | 173 | 霸王鞭 | 中国山西浑源 | 198 | 大黑豆 | 中国山西代县 |
| 149 | 黑黑豆 | 中国陕西吴堡 | 174 | 霸王鞭 | 中国山西朔州 | 199 | 绿白眉豆 | 中国山西高平 |
| 150 | 赤不流黑豆 | 中国山西五寨 | 175 | 霸王鞭 | 中国山西灵丘 | 200 | 大花豆 | 中国山西定襄 |
| 151 | 绿滚豆 | 中国山西石楼 | 176 | 钢鞭豆 | 中国山西怀仁 |
1.2 试验仪器
试验所用仪器:MPA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德国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DHG- 9140AS电热鼓风干燥箱(宁波东南仪器有限公司)、2012型消化炉(福斯分析仪器有限公司)、8400型全自动凯氏定氮仪(福斯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和2055型索氏提取仪(福斯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近红外光谱采集
图1
1.3.2 品质测定
1.3.3 模型构建
采用MPA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随机自带建模软件完成模型构建,利用OPUS建模软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对光谱进行适当优化处理,将光谱信息与化学法测定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建立相关关系。反复采用内部交叉验证剔除异常值,通过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交叉检验决定系数(R2),交叉验证标准误差(RMSECV)指标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对于同一样品集所构建的回归方程而言,R2越大,RMSECV越低,定标建模过程中进行交叉验证时得到的近红外预测值与化学分析结果越吻合,定标模型的准确度越高[26]。
1.3.4 模型验证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9统计分析数据,采用Origin 2022进行正态分布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豆资源的品质成分分析
200份黑豆资源的品质成分分析结果见表2。山西宁武的‘大日期黑豆’粗蛋白含量较高,达到50.11%。山西榆次的黑脐青皮豆粗脂肪较高,达到22.44%,山西长治的‘长豆006’和‘长豆34’分别达到22.02%和22.36%。黑豆籽粒粗蛋白含量范围为37.12%~50.11%,粗脂肪含量范围为12.06%~22.44%,数据变幅较大。建立的模型可用于黑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测定,有较好的适用性。
表2 黑豆品质化学测定结果
Table 2
| 参数Parameter | 粗蛋白Crude protein | 粗脂肪Crude fat |
|---|---|---|
| 样品数Number of samples | 200 | 200 |
| 平均值Average value | 42.86 | 15.89 |
|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 1.04 | 1.51 |
| 最小值Minimum value | 37.12 | 12.06 |
| 最大值Maximum value | 50.11 | 22.44 |
2.2 近红外定标模型的建立
2.3 近红外定标模型的验证
2.3.1 内部交叉验证
图2
图2
粗蛋白含量近红外预测值与化学值散点图
Fig.2
Scatter diagram between NIR and chemical value of crude protein content
图3
图3
粗脂肪含量近红外预测值与化学值散点图
Fig.3
Scatter diagram between NIR and chemical value of crude fat content
表3 黑豆品质近红外定标统计值
Table 3
| 指标 Index | 处理方法 Processing method | 交叉验证决定系数 R2 | 交叉检验标准误差 RMSECV | 维数 Dimension | 优化谱区 Optimized spectral region (cm-1) |
|---|---|---|---|---|---|
| 粗蛋白Crude protein | 一阶导数+MSC | 0.907 | 0.477 | 10 | 3996~12 790.3 |
| 粗脂肪Crude fat | 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 | 0.873 | 0.420 | 10 | 3996~12 790.3 |
2.3.2 外部验证
采用未参加模型建立且化学测定值已知的样品对所建模型的实际预测效果进行评价。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黑豆粗蛋白和粗脂肪预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5和0.85,预测标准差分别为0.86和0.85。对于粗蛋白和粗脂肪的预测,化学测定值和近红外预测值无明显差异,说明采用NIRS分析技术能够实现对黑豆品质的检测。
表4 黑豆品质近红外模型的外部检验
Table 4
| 成分 Component | 样品数 Number of samples | 化学测定平均值 Average value of chemical determination (%) | 预测平均值 Predicted average value (%) | 相关系数 SEP | 标准差 RSQ |
|---|---|---|---|---|---|
| 粗蛋白Crude protein | 20 | 42.86 | 40.52 | 0.75 | 0.86 |
| 粗脂肪Crude fat | 20 | 15.89 | 16.59 | 0.85 | 0.85 |
2.4 黑豆资源鉴定评价
针对不同来源黑豆品种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进行统计研究。结果如图4、图5所示,不同地区黑豆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均存在较大差异,数据基本呈现出正态分布规律。筛选出高蛋白高脂肪黑豆品种共75份。粗蛋白含量范围为37.00%~50.11%,大于45%的高蛋白品种79份,含量较高的前5种黑豆资源分别是山西宁武‘大日期黑豆’、山西大同‘小黑豆’、山西寿阳‘平顶山黑豆’、山西应县‘大黑豆’和山西太原‘大黑豆’。粗蛋白含量低于40%的有7份。粗脂肪含量范围为12.06%~ 22.62%,高于22%的高油资源4份,分别为山西长治‘长豆006’、山西榆次‘黑脐青皮豆’、山西长治‘长豆34’和山西保德‘黑滚豆’。粗脂肪含量低于15%的有36份。产自山西大同的‘大黑豆’蛋白含量45.48%,脂肪含量20.34%,属于高蛋白高脂肪资源。种皮色为绿色和褐色的黑豆资源普遍蛋脂含量较低,绿色种皮的山西原平‘青皮豆’粗蛋白含量较高,为45.66%,粗脂肪含量为15.84%。山西和顺‘大黄豆’粗蛋白含量为43.82%,粗脂肪为16.14%。褐色种皮中山西沁水‘红大豆’粗脂肪含量较高,为19.79%,粗蛋白为41.97%。
图4
图4
黑豆粗蛋白含量频率分布
Fig.4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rude protein content in black soybean
图5
图5
黑豆粗脂肪含量频率分布
Fig.5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rude fat content in black soybean
3 讨论
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对200份黑豆种子样本进行光谱扫描,利用光谱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光谱预处理、数学方法运算及回归统计分析,得到了黑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近红外定标模型。该模型决定系数较高且误差较小,平均一份样品需要20 g左右,检测时间1 min内,对黑豆品质育种中早代材料筛选是可行的,能够满足大批量品种的快速及无损检测要求,有效地提高了黑豆品质育种效率,为黑豆品质育种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技术手段。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品的均匀性和温度等因素会对分析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不断升级来完善定标模型。
黑豆品种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是受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通过对200份不同产地黑豆品种资源进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调查分析,发现不同地域生长的黑豆品质差异较大,并从中筛选出79份高蛋白和4份高脂肪种质资源。山西宁武‘大日期黑豆’等可作为蛋白专用品种,山西长治‘长豆006’等可作为脂肪专用品种,均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这些优异种质资源是促进黑豆品质育种的重要基础,也为改善黑豆优势区域的种植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收集的黑豆资源多为各地区农家地方品种,90%从山西各县收集而来,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地方农家黑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普遍较高,而脂肪含量普遍偏低,因此我国农家品种主要用于制作豆浆、豆腐等。
4 结论
采用一阶导数+MSC和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光谱预处理,分别建立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近红外快速检测模型。该模型的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07和0.873,误差分别为0.477和0.420。该模型快速准确,可用于黑豆的种质资源评价与品质分级,有助于我国黑豆种质资源品质提升。对200份不同产地黑豆种质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出79份高蛋白和4份高脂肪黑豆品种资源,为优质黑豆资源的筛选和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促进黑豆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Potential use of 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monitoring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
On-line application of near infrared (NIR) spectroscopy in food production
Applications of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food safety evaluation and control: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近红外透反射光谱测定单粒稻种的蛋白质含量
DOI:10.11869/j.issn.100-8551.2019.10.2003
[本文引用: 1]
为探索NIR光谱技术在水稻种子蛋白质含量分析中的应用,本研究细致分析了单粒稻种在不同光谱采集方式下的近红外光谱(NIRS)特征,并利用离子束诱变育种得到的水稻9311突变体库的种子,建立准确性较好的单粒糙米和单粒稻种的蛋白质定量模型。结果表明,与漫反射光谱采集方式下的单粒糙米蛋白质模型相比,透反射和透射光谱采集方式下能得到相关性较好的糙米蛋白质模型,其中单粒糙米蛋白质最优定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sup>2</sup>)为0.97,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27%。在单粒稻种中,由于种壳的反射作用,漫反射光谱采集方式下依然无法建立准确性高的蛋白质模型,透反射光谱采集方式下能够建立具有一定预测能力的蛋白质定量模型(RMSEP=0.81%),透射光谱采集方式下能够建立准确性高的蛋白质定量模型(R<sup>2</sup>=0.96,RMSEP=0.24%)。本研究结果为无损快速分析单粒稻种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Use of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the rapid evaluation of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i.] water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单粒花生主要脂肪酸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DOI:10.3724/SP.J.1006.2019.94016
[本文引用: 1]
脂肪酸组成是影响花生营养价值和货架寿命的主要因素, 高油酸花生以其营养保健价值高、化学稳定性好、耐储藏等特点, 深受广大消费者和花生加工企业的喜爱。因此, 培育高油酸品种是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 建立快速、高效、准确检测花生中主要脂肪酸含量的无损方法是加快花生脂肪酸改良和高油酸品种选育进程的重要技术保障。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可以非破坏性地快速检测单粒花生中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含量的数学模型, 其中油酸模型的决定系数(R <sup>2</sup>)为0.907, 均方差为3.463; 亚油酸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18, 均方差为2.824; 棕榈酸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824, 均方差为0.782。使用100粒花生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的近红外预测值与化学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90和0.71, 表明此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单粒花生中这3种脂肪酸的含量。本研究借助该模型建立了一种不依赖分子标记的快速、高效选育高油酸花生的方法, 并成功应用于高油酸花生育种, 选育出高油酸花生品种中花215。
Establishment of a general prediction model for protein content in various varieties and colors of peas using visible-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on-destructive prediction of protein contents of soybean seeds using near- infrared hyperspectral imaging
Estimation of crude protein and amino acid contents in whole, ground and defatted ground soybeans by different types of near-infrared (NIR)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