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5, 第4期: 161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5.04.004
肖佳雷, 姜立超, 尹静, 等
摘要: 为明确东北春大豆和野生大豆内生真菌在组织内分布、定植及种属特征差异,选用栽培大豆黑农48及野生大豆Y1为材料,对栽培和野生大豆根、茎和叶中内生真菌分布特征、分离纯化菌株数量及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和野生大豆根、叶和茎组织中都有内生真菌分布,叶中主要定植在主叶脉和次叶脉中,根系中定植在表皮细胞间隙及维管束中,茎中定植在细胞壁及细胞间隙中,而在野生大豆茎、根和叶片细胞膜内也发现内生真菌的入侵;野生大豆不同器官中共分离48株内生真菌,而栽培大豆共分离18株,二者之间内生真菌数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野生大豆Y1分离出的内生真菌以定植于茎和叶为主,栽培大豆黑农48分离出的内生真菌以定植于根和叶为主;ITS序列分析将野生大豆内生真菌分属10个菌属,将栽培大豆内生真菌分属4个菌属。
[1] | 杨浩,朱延明. 耐碱GsCHX19基因的克隆及对苜蓿的遗传转化[J]. 作物杂志, 2016, (3): 3744 |
[2] | 王欣, 靳丽梅, 徐鹏飞, 吴俊江, 李文滨, 范素杰, 姜良宇, 张小明, 张淑珍. 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总多酚含量的变化[J]. 作物杂志, 2012, (4): 7882 |
[3] | 徐鹏飞, 鹿文成, 靳立梅, 吴俊江, 李文滨, 邱丽娟, 常汝镇, 王金生, 范素杰, 李宁辉, 王欣, 姜良宇, 张小明, 张淑珍. 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J]. 作物杂志, 2011, (5): 3135 |
[4] | 刘广阳. 利用野生大豆资源创新抗胞囊线虫病种质[J]. 作物杂志, 2007, (6): 6465 |
[5] | 李玉清. 大豆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的母体效应研究初报[J]. 作物杂志, 2006, (6): 2830 |
[6] | 李泽宇. 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黑河19的选育[J]. 作物杂志, 2003, (6): 5252 |
[7] | 孙克威, 胡凤新, 杨春玲. 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熊豆1号[J]. 作物杂志, 2002, (3): 3838 |
[8] | 李光发, 张建, 崔永实. 大豆新品种通农14[J]. 作物杂志, 2001, (6): 44 |
[9] | 李光发, 张健, 崔永实, 等. 大豆新品种通农12的选育[J]. 作物杂志, 2000, (6): 3535 |
[10] | 孙淑贤, 傅艳华, 逢玉兰. 密度对矮秆大豆群体生育动态的影响[J]. 作物杂志, 1999, (2): 1819 |
[11] | 常汝镇, 孙建英, 邱丽娟.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1998, (3): 79 |
[12] | 邱丽娟. 大豆高产潜力的挖掘[J]. 作物杂志, 1998, (3): 3333 |
[13] | 董英山, 吕景良, 江相智. 中国栽培大豆(G.max)遗传多样性中心探讨[J]. 作物杂志, 1998, (1): 1819 |
[14] | 肖文言, 王连铮. 大豆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1994, (3): 2325 |
[15] | 杨光宇, 郑惠玉, 韩春凤. 吉林省小粒黄豆的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1992, (3): 32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