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2, 第1期: 12412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18
龙瑞平1(
), 张朝钟2, 戈芹英2, 万卫东2, 王勤2, 李贵勇1, 夏琼梅1, 朱海平1, 杨从党1
Long Ruiping1(
), Zhang Chaozhong2, Ge Qinying2, Wan Weidong2, Wang Qin2, Li Guiyong1, Xia Qiongmei1, Zhu Haiping1, Yang Congdang1
摘要:
为了研究水旱轮作系统中水稻氮肥减量施用技术,在高原粳稻区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中,以当地主栽水稻品种隆科16为材料,在不施基蘖氮肥的条件下,分别施纯氮0、90、120、150、180和210kg/hm2作穗肥,按促花肥:保花肥=6:4进行施肥,并以常规施纯氮285kg/hm2作为对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25:0.25:0.25:0.25),分析了水稻的群体生长特性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2种轮作模式中,不施基蘖氮肥,只施用适量(180kg/hm2)穗肥氮,水稻产量与对照相持平。在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不施基蘖氮肥处理的最低水稻分蘖数分别达到对照的91.09%和87.62%,最高分别达到对照的95.05%和91.11%,成熟期有效穗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不施基蘖氮肥只施穗肥氮能显著提高水稻成穗率。与对照相比,施穗肥氮后水稻的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和阶段增量以及群体生长速率明显加快。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中,穗肥氮用量为180kg/hm2处理,氮肥投入比对照减少36.84%,水稻经济效益最高,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 [1] | Gong P, Liang L, Zhang Q. China must reduce fertilizer use too. Nature, 2011, 474(7347):284-285. |
| [2] | 张福锁, 王激清, 张卫峰, 等.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 土壤学报, 2008, 45(5):915-924. |
| [3] | 晏娟, 尹斌, 张绍林, 等.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氮肥效应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1):61-66. |
| [4] |
Miao Y, Stewart B A, Zhang F. Long-term experiments for sustainable nutrient management in China. A review.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1, 31(2):397-414.
doi: 10.1051/agro/2010034 |
| [5] | 彭少兵, 黄见良, 钟旭华, 等. 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9):1095-1103. |
| [6] | 章星传, 黄文轩, 朱宽宇, 等. 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与农艺性状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8(4):69-78. |
| [7] | 陈盈, 杜宝芝, 王文选, 等. 辽宁省不同地区水稻减氮稳产肥密结构研究. 作物杂志, 2020(4):183-187. |
| [8] | 金相灿.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1-5. |
| [9] | 彭显龙, 潘新杰, 秦迎春, 等. 基蘖肥氮量与寒地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的关系.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2):72-77. |
| [10] | 杨从党, 龙瑞平, 夏琼梅, 等. 云南水稻氮肥减量后移增效技术研究. 中国稻米, 2019, 25(3):56-59,62. |
| [11] | 马巍, 齐春艳, 刘亮, 等. 氮肥减量后移对超级稻吉粳88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2016, 41(1):25-29. |
| [12] | 秦德荣, 王沐清, 苏士华, 等. 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1993(3):44-46. |
| [13] | 杜永林, 苏祖芳. 氮肥运筹对水稻抽穗期群体源库质量的影响. 耕作与栽培, 1999(2):20-23. |
| [14] | 王连敏, 郭杰, 石玉文, 等. 寒地水稻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5(4):5-7. |
| [15] | 李成亮, 孔宏敏, 何园球. 施肥结构对旱地红壤有机质和物理性质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6):116-119. |
| [16] | 李清华, 王飞, 林诚, 等. 水旱轮作对冷浸田土壤碳、氮、磷养分活化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6):115-119. |
| [17] | 王飞, 李清华, 林诚, 等. 冷浸田水旱轮作对作物生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5):184-191. |
| [18] | 龙瑞平, 张朝钟, 戈芹英, 等. 不同轮作模式下基于机插粳稻稳产和氮肥高效的氮肥运筹方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4):646-656. |
| [19] | 朱兆良, 金继运.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2):259-273. |
| [20] | 范立慧, 徐珊珊, 侯朋福, 等. 不同地力下基蘖肥运筹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0):1872-1884. |
| [21] | 凌启鸿. 作物群体质量.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06-107. |
| [22] | 丁艳锋, 刘胜环, 王绍华, 等. 氮素基、蘖肥用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4, 30(8):762-767. |
| [23] | 王丽妍, 杨成林, 徐惠风. 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2017, 42(5):15-19. |
| [24] | 张洪程, 吴桂成, 李德剑, 等. 杂交粳稻13.5t/ hm2超高产群体动态特征及形成机制的探讨. 作物学报, 2010, 36(9):1547-1558. |
| [25] | 张军, 谢兆伟, 朱敏敏, 等. 不同施氮时期对水稻剑叶光合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08(5):656-661. |
| [26] | 巨晓棠, 张翀. 论合理施氮的原则和指标. 土壤学报, 2021, 58(1):1-13. |
| [27] | 丁武汉, 谢海宽, 徐驰, 等. 一次性施肥技术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氮素淋失特征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4):1097-1109. |
| [28] | 周雯雯, 贾浩然, 张月, 等. 不同类型新型肥料对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4):657-668. |
| [1] | 刘梦红, 王志君, 李红宇, 赵海成, 吕艳东. 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02109 |
| [2] | 刘磊, 宋娜娜, 齐晓丽, 崔克辉. 水稻根系特征与氮吸收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2, (1): 1119 |
| [3] | 崔士友, 张洋, 翟彩娇, 董士琦, 张蛟, 陈澎军, 韩继军, 戴其根. 复垦滩涂微咸水灌溉下粳稻产量和品质的表现[J]. 作物杂志, 2022, (1): 137141 |
| [4] | 谢慧敏, 吴可, 刘文奇, 韦国良, 陆献, 李壮林, 韦善清, 梁和, 江立庚. 海藻肥与微生物菌剂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61166 |
| [5] | 段琉颖, 吴婷, 李霞, 谢建坤, 胡标林.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基因的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2, (1): 2030 |
| [6] | 李旭, 付立东, 王宇, 隋鑫, 任海, 吕小红, 马畅, 杜萌, 毛艇. DEP1与NRT1.1B基因的遗传互作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2227 |
| [7] | 张俊, 邓艾兴, 尚子吟, 唐志伟, 严圣吉, 张卫建. 秸秆还田下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的技术模式[J]. 作物杂志, 2021, (6): 230235 |
| [8] | 余镁霞, 邓浩东, 谭景艾, 宋贵廷, 吴光亮, 陈利平, 刘睿琦, 邹安东, 贺浩华, 边建民.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低温影响水稻萌芽期根长和芽长QTL[J]. 作物杂志, 2021, (6): 3645 |
| [9] | 苏代群, 陈亮, 李锋, 武琦, 白君杰, 邹德堂, 王敬国, 刘化龙, 郑洪亮. 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发掘水稻抽穗期新位点[J]. 作物杂志, 2021, (6): 5861 |
| [10] | 石楠, 高志强, 胡海燕, 陈崇怡, 文双雅. 杂交稻有序机抛增密减肥处理对产量及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5): 128133 |
| [11] | 唐志强, 张丽颖, 何娜, 马作斌, 赵明珠, 王昌华, 郑文静, 银永安, 王辉. 机械旱直播对水稻生育进程、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5): 8794 |
| [12] | 吴可, 谢慧敏, 刘文奇, 莫并茂, 韦国良, 陆献, 李壮林, 邓森霞, 韦善清, 梁和, 江立庚. 氮、磷、钾肥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78183 |
| [13] | 凌晨, 刘洪, 杨哲, 黄展权, 陈孟强, 饶得花, 徐振江. 双季稻栽培对水稻DUS测试标准品种数量性状表达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825 |
| [14] | 张全芳, 姜明松, 陈峰, 朱文银, 周学标, 杨连群, 徐建第. 山东省水稻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4): 2631 |
| [15] | 王国骄, 宋鹏, 杨振中, 张文忠. 秸秆还田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稻米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677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