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9, 第5期: 374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5.006
张中伟,杨海龙,付俊,谢文锦,丰光
Zhang Zhongwei,Yang Hailong,Fu Jun,Xie Wenjin,Feng Guang
摘要:
玉米粒长是培育优良玉米品种的重要选择性状。选取粒长性状表现差异显著的玉米自交系铁7922和E28,及其组建的6个世代群体P1、F1、P2、B1、B2和F2为材料,运用主-多基因混合模型遗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玉米粒长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粒长性状在F1表现为超亲优势,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的E-1-0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1.22%~80.58%,多基因遗传率为17.68%~24.95%,环境因素决定粒长表型变异的19.42%~41.10%,控制玉米粒长性状的主基因效应高于多基因效应,并且主基因的加性累积效应明显,该性状在育种中可以通过世代累积进行选择。
[1] |
郭战勇, 吕盼晴, 张向歌 , 等. 利用单片段代换系的测交群体定位玉米籽粒性状杂种优势位点. 中国农业科学, 2016,49(4):621-63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04.002 |
[2] |
张伟强, 库丽霞, 张君 , 等. 玉米出籽率、籽粒深度和百粒重的QTL分析. 作物学报, 2013,39(3):455-463.
doi: 10.3724/SP.J.1006.2013.00455 |
[3] | 郭佳丽, 吕志尧, 吕颖颖 , 等. 玉米粒部性状对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4,22(4):33-38. |
[4] | 盖钧镒, 章元明, 王建康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
[5] | 盖钧镒, 章元明, 王建康 . QTL混合遗传模型扩展至2对主基因+多基因时的多世代联合分析. 作物学报, 2000,26(4):385-391. |
[6] | 孔繁玲 . 植物数量遗传学.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
[7] |
金岩, 吕艳艳, 付三雄 , 等.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2014,40(11):1964-1972.
doi: 10.3724/SP.J.1006.2014.01964 |
[8] |
丰光, 刘志芳, 李妍妍 , 等. 玉米茎秆耐穿刺强度的倒伏遗传研究. 作物学报, 2009,35(11):2133-2138.
doi: 10.3724/SP.J.1006.2009.02133 |
[9] | 丰光, 王孝杰, 吕春波 , 等. 旅大红骨玉米种质掌状扁形果穗的遗传研究. 种子, 2017,36(9):35-38. |
[10] | 张怀胜, 陈士林, 王铁固 , 等. 玉米穗长和穗粗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2(19):6-9. |
[11] |
石明亮, 江建华, 梁奎 , 等. 玉米新选自交系2个组合6个世代穗行数和行粒数的遗传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0,25(5):104-111.
doi: 10.7668/hbnxb.2010.05.022 |
[12] |
包和平, 毕成龙, 李颖 , 等. 爆裂玉米百粒重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1,26(3):199-203.
doi: 10.7668/hbnxb.2011.03.039 |
[13] |
彭勃, 王阳, 李永祥 , 等. 玉米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及条件QTL分析. 作物学报, 2010,36(10):1624-1633.
doi: 10.3724/SP.J.1006.2010.01624 |
[14] | 曹晓良, 翟立红, 刘瑞响 , 等. 玉米八个产量相关性状的QTL鉴定.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35(5):1-8. |
[15] | 张向歌, 王彬, 袁亮 , 等. 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玉米子粒性状的QTL定位. 玉米科学, 2013,21(6):35-40. |
[1] | 花宇辉,高志强. 秋玉米SPAD值的光谱估算模型研究[J]. 作物杂志, 2019, (5): 173179 |
[2] | 陈丽,张璐鑫,吴枫,李真,龙兴洲,杨玉锐,尹宝重. 河北平原麦玉两熟轮耕模式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143150 |
[3] | 李松,张世成,董云武,施德林,史云东. 基于SSR标记的云南腾冲水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5): 1521 |
[4] | 董智强,王萌萌,李鸿怡,薛晓萍,潘志华,侯英雨,陈辰,李楠,李曼华. WOFOST模型对山东省夏玉米发育期与产量模拟的适用性评价[J]. 作物杂志, 2019, (5): 159165 |
[5] | 王永行,单飞彪,闫文芝,杜瑞霞,杨钦方,刘春晖,白立华. 基于向日葵DUS测试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代码分级[J]. 作物杂志, 2019, (5): 2227 |
[6] | 师赵康,赵泽群,张远航,徐世英,王宁,王伟杰,程皓,邢国芳,冯万军. 玉米自交系幼苗生物量积累及根系形态对两种氮素水平的反应及聚类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5): 2836 |
[7] | 李洪涛,许瀚元,李景芳,祝庆,迟铭,王军. 玉米叶绿素含量基因效应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5): 4651 |
[8] | 黄帆,李俊,刘磊,李志勇,李鸿雁,师文贵,解永凤. 人工老化对老芒麦醇溶蛋白遗传完整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5256 |
[9] | 吕伟,韩俊梅,任果香,文飞,王若鹏,刘文萍. 山西芝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5): 5763 |
[10] | 李晶,南铭. 俄罗斯和乌克兰引进冬小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农艺性状表现和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5): 914 |
[11] | 万晓菊,张国强,王克如,谢瑞芝,沈东萍,陈江鲁,刘朝巍,李少昆. 北疆春玉米覆膜、滴灌技术效应研究[J]. 作物杂志, 2019, (4): 107112 |
[12] | 王健,姚丹丹,郝茹雪,于青松,韩金玲,周印富,王文颇. 河北省冀东地区9个主栽春玉米品种的灌浆特性[J]. 作物杂志, 2019, (4): 120124 |
[13] | 周芸,李永梅,范茂攀,王自林,徐智,张丹,赵吉霞. 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对红壤团聚体及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4): 125132 |
[14] | 王楠,李穆,路明,高婷婷,郑淑波,张志军,刘文国. 美国先锋公司玉米品种在我国的应用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4): 2429 |
[15] | 郭红亮,刘永忠,常海霞,靳鲲鹏,李万星,曹晋军,李丹,李小霞. 山西省中晚熟区玉米穗部相关性状与收获期子粒含水率的多重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4): 37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