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5, 第2期: 17217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5.02.024
Jin Dandan(), Sui Shijiang, Chen Yue, Li Bo, Qu Hang, Gong Liang(
)
摘要: 为实现秸秆养分资源合理及高效利用,缓解大量秸秆被丢弃、焚烧等现象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以常规粳稻“盐丰47”为材料开展田间微区试验,设3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翻埋、秸秆覆盖、不还田)和2个施氮水平(常规:纯氮260 kg/hm2;减氮:210 kg/hm2),研究秸秆还田和减氮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及其生理生化响应。结果表明,减氮条件下秸秆翻埋和秸秆覆盖产量分别为12.94和13.43 t/hm2,较常规施氮量不还田相比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秸秆翻埋下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维持较高水平,而秸秆覆盖显著降低了结实率,降幅为5.76%(P<0.05);减氮条件下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增幅分别达52.70%和38.28%(P<0.05),而秸秆翻埋对氮肥利用率及偏生产力无显著影响,但可大幅度提高抽穗期及灌浆期功能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从而维持水稻旺盛的氮代谢能力。综合考虑经济收益、环境效应及田间可操作性,秸秆翻埋还田下科学减施氮肥对水稻产量潜力的发挥具有较大优势。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1. |
[2] | 李波, 宫亮, 曲航, 等. 辽河三角洲稻区两种合理氮肥推荐阈值的方法研究.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 37(2):179-185. |
[3] |
宫亮, 金丹丹, 牛世伟, 等. 辽宁省水稻主产区化肥减施潜力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9):1926-193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09.010 |
[4] | 金丹丹, 宫亮, 李波, 等. 2种缓/控释肥对滨海盐碱地区水稻产量及氮代谢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34(4):334-339. |
[5] | 赵士茹. 秸秆还田和穗肥等处理对不同水稻品种籽粒灌浆动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扬州:扬州大学, 2022. |
[6] | 李波, 宫亮, 曲航, 等. 辽河三角洲稻区施氮水平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0(1):173-178. |
[7] | 李一, 王秋兵. 我国秸秆资源养分还田利用潜力及技术分析.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1):119-126. |
[8] | 刘淑军, 李冬初, 黄晶, 等. 1988-2018年中国水稻秸秆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还田替代化肥潜力. 农业工程学报, 2021, 37(11):151-161. |
[9] |
李廷亮, 王宇峰, 王嘉豪, 等.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养分资源量及其对小麦化肥减施的启示.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3):4835-485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0.23.010 |
[10] | 柴如山, 黄晶, 罗来超, 等. 我国水稻秸秆磷分布及其还田对土壤磷输入的贡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29 (6):1095-1104. |
[11] | 柴如山, 王擎运, 叶新新, 等.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替代化学氮肥潜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 38(11):2583-2593. |
[12] | 杭维琦, 陈建江. 野外燃烧秸秆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与防治.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0(2):36-37. |
[13] | 汪海波, 秦元萍, 余康.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利用与开发策略.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2):92-93. |
[14] | 王国骄, 宋鹏, 杨振中, 等. 秸秆还田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稻米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1(4):67-72. |
[15] | Han X, Xu C, Dungait J A, et al. Straw incorporation increases crop yield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but varies under different natural conditions and farming practices in China: a system analysis. Biogeosciences, 2018,15:1933-1946. |
[16] | 韩新忠, 朱利群, 杨敏芳, 等. 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11):2192-2199. |
[17] | 廖萍, 刘磊, 何宇轩, 等. 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互作效应. 作物学报, 2020, 46(1):84-92. |
[18] | Liao P, Huang S, Van Gestel N, et al. Liming and straw retention interact to increase nitrogen uptake and grain yield in a double rice-cropping systems.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8,216:217-224. |
[19] | Pan F F, Yu W T, Ma Q, et al. Influence of 15 N-labeled ammonium sulfate and straw on nitrogen retention and supply in different fertility soil.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17,53:303-313. |
[20] | 蔡影, 付思伟, 张博睿, 等. 秸秆连续还田配施化肥对稻-油轮作土壤碳库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22, 43 (10):4716-4724. |
[21] | 李桂花, 张雪凌, 周吉祥, 等. 长期秸秆还田下有机无机配施及微量元素和缓释肥的施用对双季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6):149-155. |
[22] | Liu Z, Liu W T, Liu H T, et al. Capture of soil respiration for higher photosynthesis with lower CO2 emissio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46(10):119029. |
[23] | 赵子靖, 孙建平, 戴相林, 等. 秸秆还田结合减量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50(10):66-71. |
[24] | 孙志祥, 李敏, 韩上, 等.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7(6):1012-1016. |
[25] | Zhang J W, Wang J D, Zhou Y, et al. Reduced basal and increased topdressing fertilizer rate combined with straw incorporation improves rice yield stability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 rice-wheat system.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22,13:964957. |
[26] | 姚莉, 王宏, 张奇, 等. 持续秸秆还田减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磷流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2022, 42(4):18-24. |
[27] | 金丹丹, 陈玥, 战莘晔, 等.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水杨酸的调节效应. 东北农业科学, 2021, 46(41):38-42. |
[28] | 熊淑萍, 吴克远, 王小纯, 等.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苗期根系氮代谢及其吸收能力差异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36 (3):325-331. |
[29] | 戴相林, 刘雅辉, 孙建平, 等. 秸秆还田和氮肥减施对滨海盐渍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3, 29(4):994-1005. |
[30] |
冯珺珩, 黄金凤, 刘天奇, 等.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N2O排放、水稻氮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9, 45 (8):1250-1259.
doi: 10.3724/SP.J.1006.2019.82051 |
[31] | 晏军, 王伟义, 李斌, 等. 秸秆还田下化肥减施对苏北地区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5):74-82. |
[1] | 贺云霞, 马建辉, 张黛静, 刘东华, 晁晓燕, 陈慧平, 李春喜. 不同氮肥增效剂对减少豫北麦田气态氮损失及其增产效果研究[J]. 作物杂志, 2025, (3): 108115 |
[2] | 王祎, 任永福, 张正鹏, 丁德芳, 张靖, 刘祎鸿, 孙多鑫, 陈光荣. 不同覆盖材料对河西灌区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49155 |
[3] | 赫兵, 王晓航, 李超, 罗立强, 张强, 韩康顺, 陈殿元, 严光彬, 刘振蛟. 1987-2022年吉林省水稻审定品种数据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3): 1622 |
[4] | 曹正男, 赵振东, 胡博, 于涵, 宁晓海, 赵泽强, 曹立勇. 氮肥与促腐菌肥配施对寒地水稻秸秆还田腐解效果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72177 |
[5] | 侯楠, 吴凤婕, 齐翔鲲, 王玉凤, 杨克军, 付健. 不同施氮水平对黑土区糯玉米灌浆期碳代谢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78184 |
[6] | 朱金籴, 朱学刚, 杜文青, 邱拓宇, 赵新彬.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设施番茄光合特性、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85189 |
[7] | 李虎, 黄秋要, 吴子帅, 刘广林, 陈传华, 罗群昌, 朱其南.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优质常规稻桂育12产量和米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95201 |
[8] | 兰秀, 李恒锐, 何洪良, 马仙花, 黄小娟, 李天元, 韦海球, 江清梅, 阮丽霞, 杨海霞, 刘炳继, 汤丹峰. 甘蔗/凉粉草间作对作物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202209 |
[9] | 韦梦洋, 罗贞宝, 贺帅, 马黔, 马关凯, 席飞虎, 罗东升, 景延秋, 喻奇伟, 王茂贤. 光合细菌与留叶数互作对烤烟生理代谢、化学品质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210217 |
[10] | 杨泽鹏, 万柯均, 郑盛华, 敖玉琴, 马明坤, 万学, 李珊珊, 宋昕, 王昌桃, 陈尚洪, 刘定辉, 陈红琳. 氮肥和播种量配置对无人机飞播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225232 |
[11] | 梁辉, 章建新, 薛丽华, 贾珂珂. 水氮后移条件下滴灌量对新农豆2号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233240 |
[12] | 王贺亚, 罗静静, 孟玲, 艾海峰, 王斌, 李怀胜, 徐靖鹏, 徐向阳. 塔额盆地食用向日葵品种产量敏感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3): 3037 |
[13] | 毛顺鑫, 肖无为, 张作林, 黄家达, 王飞, 黄见良, 彭少兵, 崔克辉. 不同灌溉模式和肥料处理对再生稻再生芽生长和再生季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92101 |
[14] | 任永福, 李嘉怡, 陈国鹏, 蒲甜, 陈虹, 王小春.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带状套作玉米产量与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101108 |
[15] | 田文强, 王泓懿, 聂凌帆, 孙刚刚, 张君, 张强斌, 于姗, 李家豪, 张金汕, 石书兵. 播期和播量对超晚播小麦群体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115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