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6, 第3期: 455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3.009
亓振1,赵广才1,,常旭虹1,王德梅1,陶志强1,杨玉双1,王美2,范仲卿3,郭明明4,王雨1,孙通1,刘孝成2
Qi Zhen1,Zhao Guangcai1,,Chang Xuhong1,Wang Demei1,Tao Zhiqiang1,Yang Yushuang1,Wang Mei2,Fan Zhongqing3,Guo Mingming4,Wang Yu1,Sun Tong1,Liu Xiaocheng2
摘要:
以23个小麦品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3个重复,对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分析参试品系的农艺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都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数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之间关系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收获指数、生物产量与子粒产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所有品系都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供试品系的产量与株高和株高构成指数呈正相关,穗长、单穗重与产量之间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1] |
田纪春 . 超级小麦及其育种方法. 麦类作物学报, 2002,22(1):87-90.
doi: 10.7606/j.issn.1009-1041.2002.01.022 |
[2] |
孙道杰, 王辉, 闵东红 , 等. 小麦品种产量改良的限制因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2,15(13):13-16.
doi: 10.3969/j.issn.1001-4829.2002.03.004 |
[3] |
谭飞泉, 张怀琼, 任正隆 . “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的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3,21(3):189-193.
doi: 10.3969/j.issn.1000-2650.2003.03.001 |
[4] |
郭秀焕, 赵平, 连光艳 , 等.超级小麦的育种方法与实践.山东农业科学,2005(6):19-20.
doi: 10.3969/j.issn.1001-4942.2005.06.006 |
[5] |
宋健民, 戴双, 李豪圣 , 等. 山东省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3,46(6):1114-112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3.06.004 |
[6] | 严金珊, 祝贤忠 .多穗型小麦品种高产栽培的群体质量指标研究.麦类作物学报,1994(2):37-39. |
[7] |
慕晓茜, 慕美财, 刘新程 . 高产小麦几个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18(4):787-791.
doi: 10.3724/SP.J.1011.2010.00787 |
[8] | 吴兆苏, 魏燮中 .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及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科学, 1984,17(3):14-22. |
[9] | 任正隆, 李尧权 . 小麦的收获指数和几个生理特性的遗传. 中国农业科学, 1984,17(2):29-33. |
[10] | 梁云娟, 郜庆炉, 薛香 .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和收获指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2,41(8):34-36. |
[11] |
张斯梅, 杨四军, 顾克军 , 等.基因型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江西农业学报,2013(3):1-3,6.
doi: 10.3969/j.issn.1001-8581.2013.03.001 |
[12] | 刘兆晔, 于经川, 杨久凯 , 等. 小麦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6,22(2):182-184. |
[13] |
Austin B R, Bingham J, Blackwell R D , et al. Genetic improvements in winter wheat yields since 1990 and associated with physiological chang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1980,94:675-689.
doi: 10.1017/S0021859600028665 |
[14] |
孙家柱, 郭仁峻 . 北京地区冬小麦品种生物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和遗传相关分析. 华北农学报, 1999,14(4):1-6.
doi: 10.3321/j.issn:1000-7091.1999.04.001 |
[15] | 魏树和, 陈温福, 徐正进 , 等.水稻收获指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垦殖与稻作,2001(增刊):1-3. |
[16] | 李跃建, 宋荷仙, 朱华忠 . 小麦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稳定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1998,11(1):25-30. |
[17] |
雷振生, 林作楫 . 黄淮麦区冬小麦合理株型结构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94,9(4):27-32.
doi: 10.3321/j.issn:1000-7091.1994.04.006 |
[18] | 杜永, 王艳, 王学红 , 等. 稻麦两熟区超高产小麦株型特征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8,28(6):1075-1079. |
[19] | 魏燮中, 吴兆苏 .小麦植株高度的结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3(1):14-21. |
[20] |
何中虎, 夏先春, 陈新民 , 等. 中国小麦育种进展与展望. 作物学报, 2011,37(2):202-215.
doi: 10.3724/SP.J.1006.2011.00202 |
[21] |
淮贺举, 陆洲, 秦向阳 , 等.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9(9):1-4.
doi: 10.3969/j.issn.1000-6850.2013.09.001 |
[22] | 赵倩, 姜鸿明, 孙美芝 , 等. 山东省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7):42-45. |
[23] |
蒋会利 . 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2,21(6):67-73.
doi: 10.7606/j.issn.1004-1389.2012.6.014 |
[24] |
朱云集, 郭天财, 王晨阳 , 等. 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6,26(1):82-86.
doi: 10.7606/j.issn.1009-1041.2006.01.023 |
[25] |
赵广才, 常旭虹, 杨玉双 , 等. 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9,29(4):690-695.
doi: 10.7606/j.issn.1009-1041.2009.04.028 |
[26] | 赵广才, 常旭虹, 王德梅 , 等.小麦高产创建技术参考.作物杂志,2012(5):159-160. |
[27] |
赵广才, 朱新开, 王法宏 , 等.黄淮冬麦区水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作物杂志,2015(1):163-16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5.01.032 |
[28] | 杜永, 王艳, 王学红 , 等.稻麦两熟区超高产小麦株型特征研究.麦类作物学报,2008(6):1075-1079. |
[1] | 陈广周 王广福 渠建洲 司雷勇 金 岩 徐淑兔 薛吉全 路海东. 不同玉米自交系子粒脱水速率及其#br# 与主要影响性状的相关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5): 3339 |
[2] | 王汉霞 单福华 田立平 马巧云 赵昌平 张风廷. 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区试品种(系)的#br# 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5): 4044 |
[3] | 王 蕾 张想平 李润喜 牛小霞 杨世梅 严宗山 张自强. 大麦农艺性状和子粒支链淀粉的多元分析与评价[J]. 作物杂志, 2018, (5): 7176 |
[4] | 安 霞 张海军 蒋方山 吕连杰 陈 军.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32136 |
[5] | 王嘉楠 李小艳 魏石美 赵会杰 赵明奇 汪月霞. 5-ALA 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br# 光合作用及D1 蛋白的调节作用[J]. 作物杂志, 2018, (5): 121126 |
[6] | 王小林 纪晓玲 张盼盼 张 雄 张 静. 黄土高原旱地谷子品种地上器官#br# 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形成相关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5): 150155 |
[7] | 温辉芹,程天灵,裴自友,李雪,张立生,朱玫. 山西省近年审定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4): 3236 |
[8] | 魏萌涵, 解慧芳, 邢璐, 宋慧, 王淑君, 王素英, 刘海萍, 付楠, 刘金荣. 华北地区谷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4): 4247 |
[9] | 章星传, 黄文轩,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与农艺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6978 |
[10] | 杨飞,马文礼,陈永伟,张战胜,王昊. 匀播、滴灌对春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8488 |
[11] |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朱英杰. 小麦生产概况及其发展[J]. 作物杂志, 2018, (4): 17 |
[12] | 陆梅,孙敏,任爱霞,雷妙妙,薛玲珠,高志强. 喷施叶面肥对旱地小麦生长的影响及与产量的关系[J]. 作物杂志, 2018, (4): 121125 |
[13] | 王君婵,高致富,李东升,朱冬梅,吴宏亚. 农业信息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3): 3743 |
[14] | 张彬,李金秀,王震,冯浩,李金榜.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3): 5760 |
[15] | 王拯,陈兆波,张胜全,任立平,高新欢,叶志杰,张风廷. BS系列杂交小麦在陕西渭南地区制种可行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3): 1741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