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7, 第6期: 657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7.06.012
宋月1,向达兵1,2,黄后兵1,范昱1,韦爽1,张赛1
Song Yue1,Xiang Dabing1,2,Huang Houbing1,Fan Yu1,Wei Shuang1,Zhang Sai1
摘要:
以20个苦荞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苦荞品种的抗倒性及其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根据不同品种的倒伏率差异可将参试材料分为5种抗倒类型,其中强抗型材料3个,高抗型和普抗型材料各6个,风险型材料3个,易倒型材料2个。相关性分析发现,苦荞倒伏率与基部第2节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55,而与茎秆抗倒指数、子叶节干重、子叶节穿刺强度、第1节间和第2节间的机械强度、纤维素含量及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0.453、-0.453、-0.509、-0.510、-0.529和-0.709。第2节间长度、茎秆抗倒指数、子叶节干重、子叶节穿刺强度、第1节间和第2节间的机械强度、纤维素含量及木质素含量等可作为评价苦荞品种抗倒性的主要指标。
[1] |
赵钢, 唐宇, 王安虎 , 等. 苦荞的成分功能研究与开发应用.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19(4):355-358,368.
doi: 10.3969/j.issn.1000-2650.2001.04.010 |
[2] | 韦爽 . 不同苦荞品种植株性状与抗倒伏的关系研究.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15: 2-6. |
[3] |
杨波, 杨文钰 . 水稻抗倒伏研究进展.耕作与栽培, 2011(2):1-5,9.
doi: 10.3969/j.issn.1008-2239.2011.02.001 |
[4] | 李荣田, 姜廷波, 秋太权 , 等. 水稻倒伏对产量影响及倒伏和株高关系的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6(1):13-17. |
[5] | 张忠旭, 陈温福, 杨振玉 , 等. 水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物理性状的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9(2):81-85. |
[6] | 王健 . 抗倒伏小麦茎秆结构、化学特征及快速筛选的方法学研究.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6: 7-14. |
[7] |
王勇, 李晴祺 . 小麦品种抗倒性评价方法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95,10(3):84-88.
doi: 10.3321/j.issn:1000-7091.1995.03.018 |
[8] |
刘唐兴, 官春云, 雷冬阳 . 作物抗倒伏的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07,23(5):203-206.
doi: 10.3969/j.issn.1000-6850.2007.05.046 |
[9] |
陈新军, 戚存扣, 蒲惠明 , 等. 甘蓝型油菜抗倒性评价及抗倒性与株型结构的关系.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29(1):54-57.
doi: 10.3321/j.issn:1007-9084.2007.01.011 |
[10] | 孙晓燕, 蔡昌利, 徐丽莉 , 等. 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5,29(3):58-62. |
[11] |
王林风, 程远超 . 硝酸乙醇法测定纤维素含量.化学研究, 2011(4):52-55.
doi: 10.3969/j.issn.1008-1011.2011.04.013 |
[12] | 江林 . 小麦木质素含量与茎秆强度的关系.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 2013: 10-12. |
[13] | 李金才, 尹钧, 魏凤珍 , 等.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5,31(5):662-667. |
[14] |
何中虎, 张树榛, 刘录祥 . 小麦矮秆育种中性状间关系的多元分析. 华北农学报, 1992,7(1):1-7.
doi: 10.3321/j.issn:1000-7091.1992.01.001 |
[15] | Hayashi H, Toiguchi D, Wang Y , et al. Plant Characteristics in Relation to Lodging in Self-Pollinating Buckwheat. Tokyo:Bulletin of Agricultural & Forestry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Tsukuba, 2009: 21-32. |
[16] | 周广生, 梅方竹, 周竹青 , 等. 小麦不同品种耐湿性生理指标综合评价及其预测. 中国农业科学, 2003,36(11):1378-1382. |
[17] | 王勇, 李斯深, 李安飞 , 等. 小麦种质抗倒性的评价和抗倒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00,20(1):79-85. |
[18] | 汪灿, 阮仁武, 袁晓辉 , 等. 不同荞麦品种抗倒伏能力与根系及茎秆性状的关系.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37(1):65-71. |
[19] | 张志才 . 作物倒伏成因分析及抗倒对策研究进展.耕作与栽培, 2006(4):1-2,26. |
[20] | 杨惠杰, 杨仁崔, 李义珍 , 等. 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 福建农业学报, 2000,15(2):1-7. |
[21] | 李得孝, 员海燕, 周联东 . 玉米抗倒伏性指标及其模拟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4(5):53-56. |
[22] |
闵东红, 王辉, 孟超敏 , 等. 不同株高小麦品种抗倒伏性与其亚性状及产量相关性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1,21(4):76-79.
doi: 10.7606/j.issn.1009-1041.2001.04.108 |
[23] | 黄玉鸾, 陈秀瑾, 张继林 , 等. 小麦倒伏的形态生理因素及抗倒技术.江苏农业科学, 1988(10):5-8,11. |
[24] | 向达兵, 李静, 范昱 , 等. 种植密度对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6):242-247. |
[25] | 董琦, 王爱萍, 梁素明 . 小麦基部茎节形态结构特征与抗倒性的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3(3):188-191. |
[26] | 安呈峰 . 高产小麦发育后期基部节间与倒伏的关系.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8: 30-44. |
[27] |
陈有军, 周青平, 孙建 , 等. 不同燕麦品种田间倒伏性状研究.作物杂志, 2016(5):44-4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5.008 |
[28] |
Baucher M, Monties B, Van Montagu M , et al. Biosynthesis and genetic engineer in lignin. Critical Review Plant Science, 1998,17:125-197.
doi: 10.1080/07352689891304203 |
[29] |
陈晓光, 史春余, 尹燕枰 , 等. 小麦茎秆木质素代谢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 作物学报, 2011,37(9):1616-1622.
doi: 10.3724/SP.J.1006.2011.01616 |
[30] | 田保明, 杨光圣, 曹刚强 , 等. 农作物倒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06,22(4):163-167. |
[31] | 李召锋, 杨茂深, 周英 , 等. 滴灌春小麦蜡熟期抗倒性综合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2017,15(8):3199-3209. |
[32] | 张龙龙, 杨明明, 董剑 , 等. 三个小麦新品种不同生育阶段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2016,36(4):426-434. |
[33] |
张婷婷, 于崧, 于立河 , 等. 松嫩平原春小麦耐盐碱性鉴定及品种(系)筛选. 麦类作物学报, 2016,36(8):1008-1019.
doi: 10.7606/j.issn.1009-1041.2016.08.06 |
[34] | 马霓, 李玲, 徐军 , 等. 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性及农艺性状研究.作物杂志, 2010(6):36-41. |
[1] | 赵 鑫 陈少锋 王 慧 刘三才 杨修仕 张宝林. 晋北地区不同苦荞品种产量和品质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5): 2732 |
[2] | 黄文辉, 王会, 梅德圣. 农作物抗倒性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18, (4): 1319 |
[3] | 范昱,王红力,何凤,赖弟利,王佳俊,宋月,向达兵. 后熟对苦荞子粒营养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1): 96101 |
[4] | 韩玉林,殷贵鸿,杨光宇,唐建卫,王丽娜,黄峰,张倩,李楠楠,吕永军,李顺成,邹少奎,高艳. 小麦品种周麦22茎秆生长特性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J]. 作物杂志, 2017, (2): 3437 |
[5] | 杨修仕,郭忠贤,郭慧敏,王慧,刘三才. 播期和播量对荞麦产量及主要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1): 8893 |
[6] | 陈庆富, 陈其饺, 石桃雄, 等. 苦荞厚果壳性状的遗传及其与产量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 作物杂志, 2015, (2): 2731 |
[7] | 韦爽, 万燕, 晏林, 等. 不同苦荞品种茎秆强度和植株性状的差异及其相关性[J]. 作物杂志, 2015, (2): 5963 |
[8] | 刘小刚, 马飞前, 王红武, 等. 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遗传研究[J]. 作物杂志, 2014, (4): 2731 |
[9] | 胡丽雪, 刘学仪, 向达兵, 等. 叶面喷施硼对苦荞麦生长、产量及黄酮类物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4, (1): 105108 |
[10] | 杨学文, 丁素荣, 胡陶, 等. 104份苦荞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3, (6): 1318 |
[11] | 汪灿, 胡丹, 杨浩, 等. 苦荞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多重分析[J]. 作物杂志, 2013, (6): 1822 |
[12] | 姜涛, 孔令聪, 王光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苦荞麦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3, (6): 114117 |
[13] | 刘鑫, 谢瑞芝, 牛兴奎, 修文雯, 李少昆, 高世菊, 张凤路. 种植密度对东北地区不同年代玉米生产主推品种抗倒伏性能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2, (5): 126130 |
[14] | 马延华, 王庆祥.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12, (2): 1015 |
[15] | 李秀莲, 史兴海, 朱慧珺. 国鉴苦荞新品种晋荞麦2号的选育及制种技术[J]. 作物杂志, 2011, (5): 1281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