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8, 第1期: 96101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1.015
范昱1,王红力1,何凤1,赖弟利1,王佳俊1,宋月1,向达兵1,2
Fan Yu1,Wang Hongli1,He Feng1,Lai Dili1,Wang Jiajun1,Song Yue1,Xiang Dabing1,2
摘要:
以西荞1号和黑丰1号为材料,研究了采收后后熟对苦荞子粒千粒重、单株粒重、黄酮类化合物及主要贮藏物质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随后熟时间的延长,苦荞子粒的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2个品种均以后熟21d最高。同时,黄酮类物质(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含量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但品种间存在差异。在苦荞种子的主要贮藏物质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在后熟7d时达到最高,后期逐步下降;淀粉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且在14d时达到最低。西荞1号和黑丰1号子粒粗脂肪含量随后熟时间的延长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后熟对苦荞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
[1] | 林汝法 . 中国荞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1-10. |
[2] | 任长忠, 赵钢 . 中国荞麦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1-14. |
[3] | 赵钢, 陕方 . 中国苦荞.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1-25. |
[4] | 赵钢, 邹亮 . 荞麦的营养与功能.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52-80. |
[5] |
冯攀屹, 王晓曦, 董秋晨 , 等. 小麦后熟作用对其品质变化的影响. 粮食加工, 2010,35(5):37-39.
doi: 10.3969/j.issn.1007-6395.2010.05.009 |
[6] | 刘兰英, 许颖, 苏玉华 , 等. 大豆后熟期对出油率影响初探. 黑龙江粮食, 1997(1):8-9. |
[7] |
马玉龙 . 浅议大豆后熟期对出油率的影响.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6):18.
doi: 10.3969/j.issn.1674-0653.2012.06.019 |
[8] | 罗顺红 . 油菜的后熟作用. 云南农业, 2006(12):15. |
[9] | 石铁铮 . 油籽后熟作用对其加工工艺品质的影响. 中国油脂, 1992(5):55-57. |
[10] |
薛长晖, 袁少明, 王佩维 , 等. 苦荞粉提取液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6,42(1):22-23.
doi: 10.3321/j.issn:1001-4020.2006.01.006 |
[11] | 李为喜, 朱志华, 李国营 , 等. AlCl3分光光度法测定荞麦种质资源中黄酮的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8,9(4):502-505. |
[12] | 王静波, 赵钢, 赵江林 , 等. 苦荞发芽过程中不同部位的黄酮合成动态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3,34(10):112-115. |
[13] |
李晓旭, 李家政 . 优化蒽酮比色法测定甜玉米中可溶性糖的含量. 保鲜与加工, 2013(4):24-27.
doi: 10.3969/j.issn.1009-6221.2013.04.006 |
[14] | 丁雪梅, 张晓君, 赵云 , 等. 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试验方法改进.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23):230-233. |
[15] |
赵凯, 许鹏举, 谷广烨 .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还原糖含量的研究. 食品科学, 2008,29(8):534-536.
doi: 10.3321/j.issn:1002-6630.2008.08.127 |
[16] |
江建丽 . 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五味子还原糖含量的适宜条件. 海峡药学, 2014,26(1):57-60.
doi: 10.3969/j.issn.1006-3765.2014.01.020 |
[17] | 程柳, 李静 . 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山楂片中还原糖和总糖含量. 轻工科技, 2016(3):25-28. |
[18] | 姚虹 . 索氏提取法测定脂肪含量方法改进. 中州大学学报, 1996(4):64-65. |
[19] | 韦芳三, 李纯厚, 戴明 , 等. 索氏提取法测定海洋微藻粗脂肪含量及其优化方法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20(4):619-623. |
[20] | 林凯, 陈裕华, 陈卫 , 等. 食品中总脂肪的酸水解-自动索氏提取仪测定方法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2010,37(15):2885-2886. |
[21] | 王鹏, 汪李平 . 不同成熟度和后熟时间对温室迷你黄瓜(雌性系)种子质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05,21(增刊):194-196. |
[22] |
孙守如, 陈艳丽, 赵香梅 , 等. 不同瓜龄、后熟期对西葫芦采种指标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4,19(4):29-32.
doi: 10.3321/j.issn:1000-7091.2004.04.009 |
[23] |
吴春燕, 宋廷宇, 栗长兰 , 等. 不同采收期及后熟处理对辣椒种子质量的影响. 长江蔬菜, 2011(24):18-20.
doi: 10.3865/j.issn.1001-3547.2011.24.007 |
[24] |
安娜, 崔秀明, 黄璐琦 , 等. 三七种子后熟期的生理生化动态研究Ⅱ.代谢物质含量变化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0,23(4):1090-1093.
doi: 10.3969/j.issn.1001-4829.2010.04.021 |
[25] |
安娜, 朱艳, 崔秀明 , 等. 三七种子后熟期生理生化的动态研究Ⅲ.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酶活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0,23(5):1477-1480.
doi: 10.3969/j.issn.1001-4829.2010.05.020 |
[26] |
段承俐, 李章田, 丁金玲 , 等. 三七种子的后熟生理特性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0,35(20):2652-2656.
doi: 10.4268/cjcmm20102002 |
[27] | 杨国会, 孙立梅, 邢力 , 等. 不同层积处理方法对东北红豆杉种子后熟过程中贮藏物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3(14):82-85. |
[28] | 李玛, 王玲, 杨生超 , 等. 滇重楼种子后熟期间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30(5):766-770. |
[29] | 韦志彦, 王金水, 张艳 , 等.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中国粮油学报, 2010,25(2):23-30. |
[30] | 贾峰, 王金水, 殷海成 , 等. 小麦后熟期及储藏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进展.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3,34(1):105-110. |
[31] | 徐瑞, 谭晓荣, 王晓曦 . 小麦后熟期间主要品质相关因素的变化. 农业机械, 2012,15(5):54-57. |
[32] |
芮海云 . 银杏种子发育和后熟生理研究.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9,9(3):65-68.
doi: 10.3969/j.issn.1674-3229-B.2009.03.022 |
[1] | 赵 鑫 陈少锋 王 慧 刘三才 杨修仕 张宝林. 晋北地区不同苦荞品种产量和品质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5): 2732 |
[2] | 杨京京,陈江鲁,谢瑞芝,张小伟,丁变红,吴新明,李少昆,李东方. 玉米种子粒重差异对相关发芽指标整齐度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3): 180184 |
[3] | 王传旗,徐雅梅,梁莎,沈振西,余成群,张尚雄,张卫红,王小川,苗彦军. 西藏野生老芒麦种子萌发对温度和水分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17, (6): 165169 |
[4] | 宋月,向达兵,黄后兵,范昱,韦爽,张赛. 苦荞品种抗倒性鉴定及评价方法的研究[J]. 作物杂志, 2017, (6): 6571 |
[5] | 朱英杰,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王雨,吕冰,马瑞琦,刘莹,王玉娇,赵广才,陶志强. 黑土与潮土对不同春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6): 8490 |
[6] | 赵欣欣,宋丽荣,权薇竹,曲兴然,王奇. 高温高湿老化处理对不同豆类种子活力及生长能力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5): 168172 |
[7] | 王文浩,郑洪元,刘文俊,何丽芬,闫玉星. 外源NO对向日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4): 169172 |
[8] | 黄越,李帅兵,石瑛. 马铃薯不同品种块茎矿质营养品质的差异[J]. 作物杂志, 2017, (4): 3337 |
[9] | 周成河,郭晓亮,谢玲玲,郭杰. 环境条件对巴东独活种子萌发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3): 166170 |
[10] | 陈贵华,张少英,朱芳慧,小芳. 不同种子活化剂对甜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3): 171174 |
[11] | 赵振杰,梁太波,陈千思,胡利伟,张艳玲,尹启生. 碳纳米材料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J]. 作物杂志, 2017, (2): 713 |
[12] | 郭强,于玲玲,赵贵元. 不同采收期对糯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2): 126129 |
[13] | 杨修仕,郭忠贤,郭慧敏,王慧,刘三才. 播期和播量对荞麦产量及主要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1): 8893 |
[14] | 张紫薇,庞春花,张永清,倪瑞军,杨世芳,王璐瑗,刘丽琴. 等渗NaCl和PEG胁迫及复水处理对藜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1): 119126 |
[15] | 杨翠翠,李法德,李岩,吴承来,张春庆. 弧形电晕场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6, (6): 1541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