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7, 第6期: 12012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7.06.020
李洪1,李梦蛟2,王彧超1,王瑞军1,张旭丽1
Li Hong1,Li Mengjiao2,Wang Yuchao1,Wang Ruijun1,Zhang Xuli1
摘要:
玉米套种高菜是山西省高寒地区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为获得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于2013-2016年开展了玉米高菜套种的栽培试验(小区试验)和示范(规模化种植试验),研究了二者套作的田间最优配置模式。结果表明:5种处理模式对除穗行数和高菜产量以外的其他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处理3模式田间配置最优,即玉米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 2,株行距分别为13.5cm、110cm,高菜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 2,株行距分别为30cm、55cm;处理3的经济效益最高。
[1] | 杨文钰, 雍太文, 任万军 , 等. 发展玉米套种大豆,振兴大豆产业. 大豆科学, 2008,27(1):1-7. |
[2] | 王竹, 杨文钰, 伍晓燕 , 等. 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初花期形态建成及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9(2):329-323. |
[3] | 骆世明 . 农业生态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
[4] |
于晓波, 苏本营, 龚万灼 , 等.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根瘤性状和固氮能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4,47(9):1743-175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4.09.009 |
[5] |
邓小燕, 王小春, 杨文钰 , 等.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磷素吸收特征及种间相互作用. 作物学报, 2013,39(10):1891-1898.
doi: 10.3724/SP.J.1006.2013.01891 |
[6] |
杨峰, 娄莹, 廖敦平 , 等.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行距配置对作物生物量、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5,41(4):642-650.
doi: 10.3724/SP.J.1006.2015.00642 |
[7] |
杨守明 .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2012,16(11):16-17.
doi: 10.3969/j.issn.1088-1631.2012.11.004 |
[8] | 雍太文, 刘小明, 刘文钰 , 等.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4,25(2):474-482. |
[9] |
崔亮, 苏本营, 杨峰 , 等. 不同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组合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分布特征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4,47(8):1489-150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4.08.005 |
[10] |
董茜, 雍太文, 刘小明 , 等. 施氮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4,40(11):2028-2039.
doi: 10.3724/SP.J.1006.2014.02028 |
[11] |
雍太文, 刘小明, 宋春 , 等. 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和种间竞争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23(6):659-667.
doi: 10.13930/j.cnki.cjea.141444 |
[12] | 黄承建, 赵思毅, 王季春 , 等. 马铃薯/玉米套作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21(5):552-560. |
[13] | 郑顺林, 袁继超, 李德林 , 等. 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下田间配置及群体优化. 中国马铃薯, 2010,24(2):80-83. |
[14] | 周龙, 吕玉, 朱启林 , 等. 施氮与间作对玉米和马铃薯钾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22(6):1485-1493. |
[15] |
蔡叶茂, 王季春, 赵勇 , 等. 不同田间配置对马铃薯与玉米套作产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3,40(3):6-8.
doi: 10.3969/j.issn.1004-874X.2013.03.003 |
[16] |
李育才, 李洪, 韩新田 . 山西省高寒区玉米生产特点及主要高产栽培技术.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3):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7-0907.2014.03.050 |
[17] | 任锡亮, 王毓洪, 孟秋峰 , 等. 高菜不同播种期及栽培密度试验. 中国瓜菜, 2011,24(5):44-45. |
[18] |
戚航英, 赵幼平 . “高菜—早稻—晚稻”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中国稻米, 2005(4):33-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05.04.021 |
[19] | 吴平, 徐桂明, 邹杰华 , 等. 露地三池高菜—民田茄一年两熟栽培模式.西北园艺(蔬菜), 2010(5):24-25. |
[20] |
朱元刚, 高凤菊 . 不同行株距配置下夏播谷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多重分析. 核农学报, 2014,28(12):2290-2299.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90 |
[1] | 赵 鑫 陈少锋 王 慧 刘三才 杨修仕 张宝林. 晋北地区不同苦荞品种产量和品质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5): 2732 |
[2] | 陈广周 王广福 渠建洲 司雷勇 金 岩 徐淑兔 薛吉全 路海东. 不同玉米自交系子粒脱水速率及其#br# 与主要影响性状的相关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5): 3339 |
[3] | 苏桂华 李春雷, 苏义臣. 吉林省22 份主推玉米品种区域试验评价[J]. 作物杂志, 2018, (5): 6370 |
[4] | 张翔宇 李 海 梁海燕 张 知 宋晓强 郑敏娜. 不同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黍子#br# 生长特性及子实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9196 |
[5] | 吴荣华 庄克章 刘 鹏 张春艳. 鲁南地区夏玉米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18, (5): 104109 |
[6] | 宿飞飞 张静华 李 勇 刘尚武 刘振宇 王绍鹏 万书明 陈 曦 高云飞 胡林双 吕典秋. 不同灌溉方式对两个马铃薯品种#br# 生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97103 |
[7] | 张瑞栋 曹 雄 岳忠孝 梁晓红 刘 静 黄敏佳. 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10115 |
[8] | 安 霞 张海军 蒋方山 吕连杰 陈 军.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32136 |
[9] | 李少昆 张万旭, 王克如 韩冬生 杨小霞 陈永生. 北疆玉米大田机械粒收质量调查[J]. 作物杂志, 2018, (5): 127131 |
[10] | 高文俊 杨国义 高新中 玉 柱 许庆方 原向阳 孙耀武. 氮磷钾肥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44149 |
[11] | 王小林 纪晓玲 张盼盼 张 雄 张 静. 黄土高原旱地谷子品种地上器官#br# 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形成相关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5): 150155 |
[12] | 权宝全,白冬梅,田跃霞,薛云云. 不同源库关系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02105 |
[13] | 黄学芳,黄明镜,刘化涛,赵聪,王娟玲. 覆膜穴播条件下降水年型和群体密度对张杂谷5号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06113 |
[14] | 李红燕,王永宏,赵如浪,张文杰,明博,谢瑞芝,王克如,李璐璐,高尚,李少昆. 宁夏引/扬黄灌区玉米子粒脱水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作物杂志, 2018, (4): 149153 |
[15] | 陆梅,孙敏,任爱霞,雷妙妙,薛玲珠,高志强. 喷施叶面肥对旱地小麦生长的影响及与产量的关系[J]. 作物杂志, 2018, (4): 1211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