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1, 第1期: 12413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1.018
Li Wenxu1(), Wu Zhengqing1, Lei Zhensheng1, Jiang Guiying2()
摘要:
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主要气象因子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化的影响,为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适应性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数据(1960-2018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1985-2018年),分析了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4种气象因子,及小麦、玉米和水稻3种典型粮食作物单产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特征。结果显示,1960年以来河南省年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0℃,豫西和豫中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略小于其他地区,豫东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最高。年降雨量整体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以豫南地区变幅最高。年日照时数随时间显著下降,平均每10年减少122.8h。除豫西地区外,其他地区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全省小麦和水稻单产均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1 158kg/hm2和1 050kg/hm2;而玉米单产随时间上升趋势较平缓,平均每10年增加670kg/hm2。年均气温对3种作物单产影响最大,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次之,年降雨量因不同区域灌溉条件不同,对作物单产影响较小。总的来说,河南省各区域年均气温明显上升,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年降雨量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浮动较大。小麦和水稻单产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玉米单产趋于稳定。年均气温和年日照时数对3种作物影响显著,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在豫北、豫中和豫东地区影响较小。
[1] | 左慧婷, 娄运生, 李忠良, 等. 不同气候带典型区域水稻产量主控气候因子分析及预测. 自然灾害学报, 2018,27(5):114-125. |
[2] | 赵彦茜, 肖登攀, 唐建昭, 等. 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措施. 水土保持研究, 2019,26(6):317-326. |
[3] | 徐延红, 李树岩.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小麦和玉米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37(5):218-225. |
[4] | 郑昌玲, 张艳红, 刘维. 2019年夏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19,40(11):733-735. |
[5] | 程琨, 潘根兴, 邹建文, 等. 1949-2006年间中国粮食生产的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1,34(3):83-88. |
[6] | 张杰, 陈方. 北京冬小麦灌浆期气象因子与产量间关联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2012,18(5):137-139. |
[7] | 檀艳静. 河南省冬小麦热量条件的时空变化及对产量影响. 陕西农业科学, 2018,64(12):26-30. |
[8] | 熊淑萍, 卢中民, 吴克远, 等. 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及其有关气候因子分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48(2):123-129. |
[9] | 李月英, 刘全喜, 张文英, 等. 黑龙港流域冬小麦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与通径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08,23(增刊):329-333. |
[10] | 曹士亮, 于芳兰, 王成波, 等. 降水量与积温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的综合分析. 作物杂志, 2009(3):62-65. |
[11] | 韩芳玉, 张俊飚, 程琳琳, 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产量及其区域差异性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35(3):283-289. |
[12] | 褚荣浩, 申双和, 吕厚荃, 等. 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淮海冬麦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15(26):1-10,18. |
[13] | 李树岩, 方文松, 马志红. 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2,41(7):21-26. |
[14] | 焦建丽. 河南省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中国气象学会, 2007: 502-511. |
[15] | 郭学峰. 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热带农业工程, 2019,43(2):203-206. |
[16] | 李颜颜, 康国华, 张鹏岩, 等. 1951-2014年河南省不同季节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48(1):33-44. |
[17] | 焦建丽, 康雯瑛, 王军, 等. 河南省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分析.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8,31(S1):4-6. |
[18] | 崔海羚, 胡正华, 师丽魁, 等. 河南省近50 年气候变化特征. 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31):15350-15354. |
[19] | 姚凤梅.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以水稻为例.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5. |
[20] | 孙宝宝, 刘晓雨, 袁睿, 等. 升温和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品种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39(6):1389-1399. |
[21] | 郭建平. 气候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初探. 地理研究, 1992,11(1):56-62. |
[22] |
郭梁, Wilkes A, 于海英, 等. 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分析许建初.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3,35(4):513-521.
doi: 10.7677/ynzwyj201312109 |
[23] | 马树庆, 王琪, 罗新兰. 基于分期播种的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Zea mays)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8,28(5):2131-2139. |
[24] | 马玉平, 孙琳丽, 俄有浩, 等. 预测未来40年气候变化对我国玉米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26(1):224-232. |
[25] | 沈镇昭, 包云轩. 气象学(南方本).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
[1] | 严华,晏中文,雷杰. 新源县1981-2018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春玉米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2): 140146 |
[2] | 许瀚林,刘瑶,袁晓峰,潘婕,瓮巧云,吕爱枝,刘颖慧. 气候变化对冀西北青贮玉米种植布局影响的预测[J]. 作物杂志, 2020, (1): 124129 |
[3] |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朱英杰. 小麦生产概况及其发展[J]. 作物杂志, 2018, (4): 17 |
[4] | 陈霞燕,王连喜,任景全,郭春明,李琪,李莹莹. 吉林省春玉米生产潜力及其敏感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6, (6): 9198 |
[5] | 张耗,杨建昌. 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对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6, (5): 6774 |
[6] | 吴政卿, 何盛莲, 雷振生, 等. 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9962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2012, (2): 146147+163 |
[7] | 任秀荣, 苗任重, 刘志强, 等. 大豆新品种驻豆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2011, (2): 129129 |
[8] | 黄中艳. 云南烤烟大田生长中后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J]. 作物杂志, 2009, (5): 1418 |
[9] | 梅鸿献, 张海洋, 郑永战, 等. 郑杂芝3号的选育及其高效配套技术[J]. 作物杂志, 2009, (4): 110110 |
[10] | 董普辉, 袁建国, 韩赞平, 等. 高产早熟小麦新品种河科大9612的选育与应用[J]. 作物杂志, 2009, (3): 118118 |
[11] | 朱统泉.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平安7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2009, (3): 119119 |
[12] | 张宏生, 宋晓霞, 吴春西, 等. 漯麦9号亲本选配与后代选育方法[J]. 作物杂志, 2009, (2): 100101 |
[13] | 赵大伟, 侯学良, 杨春燕, 等.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囤玉118[J]. 作物杂志, 2009, (1): 103103 |
[14] | 余从文, 王二伟, 常鸿杰, 等.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平麦998的选育[J]. 作物杂志, 2009, (1): 104104 |
[15] | 秦贵文, 胥少东, 苏玉杰, 等. 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浚单98-3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2008, (5): 1021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