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2, 第4期: 19920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4.028
周吉红1(
), 王俊英1, 孟范玉1, 佟国香2, 梅丽1, 刘国明3, 王燕3, 罗军2, 解春源2
Zhou Jihong1(
), Wang Junying1, Meng Fanyu1, Tong Guoxiang2, Mei Li1, Liu Guoming3, Wang Yan3, Luo Jun2, Xie Chunyuan2
摘要:
为明确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中,不同耕作整地方式对小麦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设置旋耕2次、深松+旋耕、重耙+旋耕、翻耕+轻耙、翻耕+旋耕、重耙+翻耕+轻耙和重耙+翻耕+旋耕(CK)共7种耕整地方式。结果表明,在夏玉米为籽粒玉米的地块,7种耕作整地方式中CK处理的秸秆含量较少,地表及0~20cm土层平均秸秆含量较其他处理减少27.5%和28.6%,土壤与秸秆混合较均匀,0~20cm土层中每5cm土壤平均容重较其他处理变化减小30.5%,播种深度适宜,平均3.9cm,出苗质量好,缺苗断垄较其他处理降低25.7%,苗间离散度均匀,平均极差减小39.0%,穗数最多(670.5万/hm2)、产量最高(7966.5kg/hm2)、效益最高(9051.0元/hm2),与其他处理达显著性差异。在夏玉米为青贮玉米的地块,除旋耕2次和深松+旋耕的整地处理产量较低外,其余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翻耕+旋耕处理的产量和效益最高,分别为8133.0kg/hm2和9894.0元/hm2,效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 [1] | 范文霞. 新疆塔城地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 农业工程技术, 2020(9):63. |
| [2] | 汪思胜. 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特点与发展趋势.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9, 9(9):90-91. |
| [3] | 白人朴.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学报, 2004, 35(4):179-182. |
| [4] | 左娟, 毛瑞玲. 沿淮流域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农业科技, 2018(21):49-51. |
| [5] | 王博, 马根众, 蒋明波, 等. 山东小麦玉米机械化种植模式. 农业工程, 2020, 10(8):5-10. |
| [6] | 杨丽, 张瑞, 刘全威, 等. 防堵和播深控制机构提高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性能.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17):18-23. |
| [7] | 牛萌萌, 方会敏, Chandio F A, 等. 秸秆分拨引导式玉米免耕防堵机构设计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2019, 50(8):52-58. |
| [8] | 牛萌萌, 方会敏, 荐世春, 等. 黄淮海东部小麦玉米周年全程机械化生产现状. 农业工程, 2010, 10(10):1-7. |
| [9] | 马根众. 山东麦玉轮作机艺结合的障碍因素与突破途径. 农机化研究, 2012, 34(1):242-245. |
| [10] | 马根众, 王博, 于靖博, 等. 山东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解决方案. 农业工程, 2020, 10(6):1-6. |
| [11] | 鞠正春, 高瑞杰, 董庆裕. 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 |
| [12] | 周吉红, 毛思帅, 王俊英, 等. 构建合理群体,因苗因墒科学管理,实现小麦高产高效. 作物杂志, 2015(4):109-114. |
| [13] | 蒋方山, 张海军, 陈昱利, 等. 秸秆还田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4(3):113-117. |
| [14] | 张书良, 李文佼, 朱金英, 等. 耕作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48(19):26-29. |
| [15] | 李太魁, 马政华, 寇长林, 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6):20-24. |
| [16] | 张向前, 杨文飞, 徐云姬. 耕作方式对主要粮食作物影响的研究综述. 农学学报, 2020, 10(8):23-27. |
| [1] | 陈士勇, 王锐, 陈志青, 张海鹏, 王娟娟, 单玉华, 杨艳菊. 纳米锌和离子锌对水稻产量形成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107114 |
| [2] | 唐建鹏, 陈京都, 温凯, 张明伟, 谢成林, 陆佩玲, 闵思桂, 王企銮, 成洁旻. 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优良食味粳稻物质生产及产量特征研究[J]. 作物杂志, 2022, (4): 115123 |
| [3] | 孙庆圣, 原程, 张玉先. 减施氮肥和接种根瘤菌对黑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132137 |
| [4] | 谢奎忠, 孙小花, 罗爱花, 柳永强, 唐德晶, 朱永永, 胡新元. 基施锌肥对长期连作马铃薯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土传病害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154159 |
| [5] | 李祖军, 姜雪, 杨通莲, 吴朝昕, 张习春, 江学海, 龙武华, 张玉珊, 朱速松. 不同肥料配比对贵州禾苟当1号产量及食味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160166 |
| [6] | 马珂, 冯雷, 赵夏童, 张丽光, 原向阳, 董淑琦, 郭平毅, 宋喜娥. 播距和播量对张杂谷10号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172178 |
| [7] | 赵世锋, 曹丽霞, 石碧红, 刘文婷, 赵雪峰, 刘君馨, 张丽霞, 李嘉豪. 国内主要饲草燕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生产潜力评价[J]. 作物杂志, 2022, (4): 179186 |
| [8] | 于国宜, 孔令聪, 张亮, 韦志, 王永玖, 王智, 杜祥备. 不同新型肥料对小麦光合特性、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193198 |
| [9] | 周武先, 李梦歌, 谭旭辉, 汪友元, 王华, 蒋小刚, 段媛媛, 张美德. 播种密度对不同季节半夏生长、品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205213 |
| [10] | 乔羽佳, 卫玲, 肖俊红, 刘博, 杨海峰, 段学艳. 黄淮海夏大豆不同年份、地点的产量差异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4): 221226 |
| [11] | 梁伟琴, 贾莉, 郭黎明, 李应兰, 胡亚峰, 陈小花, 马旭凤, 李静.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干物质累积与植株氮素转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242248 |
| [12] | 郑敏娜, 梁秀芝, 康佳惠, 李荫藩, 王慧, 韩志顺, 陈燕妮. 不同施氮量对饲用燕麦光合特性及氮素光合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249254 |
| [13] | 张海鹏, 陈志青, 王锐, 卢豪, 崔培媛, 杨艳菊, 张洪程. 氮肥配施纳米镁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255261 |
| [14] | 王晓春, 朱得新, 杨天辉, 王川, 杨炜迪, 高婷, 梁小军.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苜蓿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及干草产量比较[J]. 作物杂志, 2022, (4): 3236 |
| [15] | 简俊涛, 王清华, 杨辉, 刘骏, 朱传杰, 李玉鹏, 张彬, 张震, 全洪雷, 谢彦周, 王成社. 黄淮南部小麦新品种(系)在过渡生态区南阳盆地利用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4): 465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