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5, 第4期: 15716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5.04.020
李秀诗1(), 李英桃1, 付瑜华1, 罗仁山2, 李守岭2, 尚昆1, 朱加保3, 於春3(
)
Li Xiushi1(), Li Yingtao1, Fu Yuhua1, Luo Renshan2, Li Shouling2, Shang Kun1, Zhu Jiabao3, Yu Chun3(
)
摘要:
为探索不同环境因子对薏苡产量的影响,利用不同产地来源的8个主栽薏苡品种在不同生态区进行籽粒产量鉴定,结合全生育期积温、全生育期光照、全生育期降水量、花后积温、花后日均温度、花后光照、花后日均光照和花后日均降水量共8个环境气象因子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薏苡产量受生态环境和遗传特性共同决定,且与生态环境中薏苡全生育期光照、花后光照及日均光照、花后日均降水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花后日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全生育期充足的光照条件和花后日均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提升薏苡籽粒产量,而开花后日均温度过高会导致薏苡产量降低。其中花后日均温度和花后日均降水量两个气象因子可解释41.0%薏苡产量变化,可以作为薏苡生产过程中品种布局和高产栽培的重要参考指标。
[1] | Chen S L, Phillpis S M. Coix Linnaeus. Flora of China, 2006, 22:648-649. |
[2] | Zhu F. Coix: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health effects.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61:160-175. |
[3] | Liu L, Levin M J, Bonono M F, et al.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wild cereals in the Upper Palaeolithic Yellow River valley,China. Antiquity, 2018, 92(363):603-619. |
[4] |
Liu L, Duncan N A, Chen X C, et al. Exploitation of Jobʼs tears in paleolithic and neolithic China: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9, 529:25-37.
doi: 10.1016/j.quaint.2018.11.019 |
[5] | Corke H, Huang Y, Li J S. Coix:overview. Netherlands: Elsevier Ltd., 2016:184-189. |
[6] | 黄亨履, 陆平, 朱玉兴, 等. 中国薏苡的生态型、多样性及利用价值. 作物品种资源, 1995(4):4-8. |
[7] | Diao X M. Production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of minor cereals in China. The Crop Journal, 2017, 5(2):103-114. |
[8] | 段源兴. 兴仁薏仁米插上“数字翅膀”. 当代贵州, 2023(1):72-73. |
[9] | 赵晓明. 薏苡.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
[10] | 徐祖荫, 胡肇常, 王德熙, 等. 薏苡栽培生物学基础的研究——Ⅱ、生育与温度、降雨、营养的关系. 贵州农业科学, 1983(4):33-37. |
[11] | 姚凤娟. 光周期和播种期对薏苡生长以及其产量的影响.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06. |
[12] | 敖茂宏, 宋智琴, 申刚, 等. 干旱胁迫对薏苡叶片生理指标及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时珍国医国药, 2017, 28(1):213-214. |
[13] | 敖茂宏, 宋智琴. 不同海拔高度对薏苡农艺性状及药用品质的影响. 时珍国医国药, 2022, 33(11):2743-2745. |
[14] | 张赵星. 不同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地域效应.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
[15] |
Zystro J, Miller K M, Peters T E, et al. Inbred and hybrid sweet corn genotype performance in diverse organic environments. Crop Science, 2021, 61(4):2280-2293.
doi: 10.1002/csc2.20457 |
[16] | Huang X H, Wang Z X, Huang J J, et al. Mesophyll conductance variability of rice aquaporin knockout line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and growing environments. Plant Journal, 2021, 107(5):1503-1512. |
[17] | 杨占烈. 不同生态条件下影响稻米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 贵阳: 贵州大学, 2005. |
[18] | 魏雪松. 优质粳稻品质地域差异性的研究. 长春: 吉林大学, 2020. |
[19] | Fang Z S, Long H, Jin L Y, et al. Effects of drought stress on the morphology and physiological indices coix new varieties in Yunnan.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9, 20(1):22-29. |
[20] | 黄正方, 谢德明, 孟忠贵, 等. 海拔高度对薏苡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1992(3):145-146. |
[21] | 吕峰, 姜艳梅, 杨彩霞, 等. 不同产地薏苡仁资源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营养学报, 2008, 30(1):102-105. |
[22] | 陆佳岚, 王净, 马成, 等. 长江流域中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与其生育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36(6):1361-1372. |
[23] | 孙卫国, 程炳岩, 杨沈斌, 等. 区域气候变化对华东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11, 32(2):227-234. |
[24] | 薛秀芳. 粳稻结实期温光逆境对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特征研究. 扬州: 扬州大学, 2010. |
[25] | 付华, 李猛, 刘兴舟, 等. 气象因子与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作物研究, 2023, 37(4):343-348. |
[26] | 赵霞, 穆心愿, 卢道文, 等. 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8, 26(6):68-74. |
[27] | 安盼盼, 明博, 董朋飞, 等. 黄淮南部玉米产量对气候生态条件的响应. 作物学报, 2018, 44(3):442-453. |
[28] | 商东耀, 成林, 马青荣, 等. 河南省冬小麦主要籽粒品质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44(10):1324-1333. |
[29] | 代晓华, 王世敬, 曹宏鑫. 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春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农业科学研究, 2005, 26(4):7-11. |
[30] |
李祥栋, 石明, 魏心元, 等. 薏苡品种(系)的产量稳定性及地点鉴别力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33):154-15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60049 |
[31] | Krupnik T J, Ahmed Z U, Timsina J, et al. Untangling crop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wheat yield variability in Bangladesh: an application of non-parametric approaches.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5, 139:166-179. |
[32] | 李慧玲, 白岩, 李雁鸣. 薏苡生育期中叶片光合性能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5(5):9-14. |
[33] | 丁家宜, 张恩汉. 薏苡湿生习性的试验论证. 作物学报, 1981 (2):117-122,145-146. |
[34] | 舒志明, 梁宗锁, 孙群, 等. 薏苡拔节期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3):164-170. |
[35] | 张文香, 王成瑷, 王伯伦, 等. 寒冷地区温度、光照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2006, 31(1):16-20. |
[36] | 解文孝, 刘博, 韩勇, 等. 光温因子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形成的调控.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6):26-30. |
[37] |
穆心愿, 吕姗姗, 卢良涛, 等. 授粉期高温胁迫下雄穗大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5):2880-289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3.15.004 |
[38] | 侯昕芳, 王媛媛, 黄收兵, 等. 花期前后高温对玉米花粉发育及结实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25(3):10-16. |
[39] |
宗毓铮, 张函青, 李萍, 等. 大气CO2与温度升高对北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3):4984-499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23.005 |
[40] | 王圣豪. 开花灌浆期双期高温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8. |
[1] | 王生态, 赵宝勰, 杜世坤, 李雨阳, 俞华林, 李榕鑫. 中度盐碱地胡麻耐盐性鉴定及品种筛选[J]. 作物杂志, 2025, (4): 111117 |
[2] | 王兴亚, 陈宇涵, 张孟雯, 孙琳琳, 陈利容, 郭玉秋, 龚魁杰. 不同时期施用脱落酸对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4): 173180 |
[3] | 周琦, 张靖, 王振龙, 施志国, 邓超超, 常浩, 柳洋, 周彦芳. 绿肥还田和减量施氮对甘肃河西灌区土壤质量及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4): 188196 |
[4] | 严定伟, 杨建新, 郭杰, 梁一凡, 罗菲, 付光明, 李军正, 常剑波, 张玉林, 姬小明. 不同保水剂对植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4): 197205 |
[5] | 李云, 王静, 刘艳昆, 赵光辉, 郑敏娜. 叶面喷施多效唑对苦荞产量及茎秆抗倒伏性的调节作用[J]. 作物杂志, 2025, (4): 231237 |
[6] | 董扬, 闫锋, 赵富阳, 侯晓敏, 李清泉, 李青超, 刘悦, 兰英, 杨慧莹, 王冰雪, 徐妍. 不同除草剂喷施方案对谷子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4): 238244 |
[7] | 雒兴刚, 万海元, 安丽蓉, 李永海, 雒兴玉, 张学凯, 梁维云, 朱建强. 垄作条播下春小麦不同品种与施氮量对边行效应、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4): 251258 |
[8] | 吴凤婕, 侯楠, 齐翔鲲, 杨克军, 付健, 王玉凤. 不同施氮量对半干旱区糯玉米主要营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4): 267275 |
[9] | 王志刚, 刘强, 王谨, 巩敬锦, 姚群英. 未来气象条件下旱地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对施氮量和播期变化的响应模拟[J]. 作物杂志, 2025, (4): 276282 |
[10] | 李亚婷, 贾世琦, 姚立蓉, 张宏, 司二静, 杨轲, 孟亚雄, 马小乐, 李葆春, 王化俊, 郭刚刚, 汪军成. 2000-2024年全国审定(登记)皮大麦品种的选育及特征特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4): 6574 |
[11] | 窦阳, 陈君燚, 任淑敏, 康国章, 王黎明. 121份自选小麦新品种(系)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4): 7579 |
[12] | 贺云霞, 马建辉, 张黛静, 刘东华, 晁晓燕, 陈慧平, 李春喜. 不同氮肥增效剂对减少豫北麦田气态氮损失及其增产效果研究[J]. 作物杂志, 2025, (3): 108115 |
[13] | 王祎, 任永福, 张正鹏, 丁德芳, 张靖, 刘祎鸿, 孙多鑫, 陈光荣. 不同覆盖材料对河西灌区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49155 |
[14] | 赫兵, 王晓航, 李超, 罗立强, 张强, 韩康顺, 陈殿元, 严光彬, 刘振蛟. 1987-2022年吉林省水稻审定品种数据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3): 1622 |
[15] | 曹正男, 赵振东, 胡博, 于涵, 宁晓海, 赵泽强, 曹立勇. 氮肥与促腐菌肥配施对寒地水稻秸秆还田腐解效果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72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