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2, 第1期: 566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1.008
宋全昊1,2(), 金艳1(), 宋佳静1, 白冬1, 赵立尚1, 陈杰1, 朱统泉1
Song Quanhao1,2(), Jin Yan1(), Song Jiajing1, Bai Dong1, Zhao Lishang1, Chen Jie1, Zhu Tongquan1
摘要:
为了解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在黄淮麦区育种改良中的应用价值,利用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5份SHW与普通小麦驻麦305进行杂交、回交,对亲本及BC2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指标和籽粒品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小麦相比,SHW的株高、小穗数、穗粒数、收获系数和千粒重等是其不利性状,但具有较多的分蘖。SHW的纤维含量、面筋含量、蛋白含量和硬度都比驻麦305高(PAAAAA0.05)。BC2的收获系数较SHW显著提升,其产量虽然比SHW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仍显著低于普通小麦。BC2的蛋白质和面筋含量相对于普通小麦亲本显著提升,其中仅2018-2019年的BC2-SHW1和BC2-SHW2群体未达显著水平。这表明5份SHW可作为重要的品质改良资源应用于小麦育种中。
[1] | 董玉琛. 小麦的基因源. 麦类作物学报, 2000, 20(3):78-81. |
[2] | 肖静, 田纪春. 小麦(T. aestivum L.)D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08(3):537-541. |
[3] |
Lagudah E S, Appels R, Mcneil D. The Nor-D3 locus of Triticum tauschii:natural variation and genetic linkage to markers on chromosome 5. Genome, 1991, 34:387-395.
doi: 10.1139/g91-060 |
[4] |
Talbert L E, Smith L Y, Blake N K. More than one origin of hexaploid wheat is indicated by sequence comparison of low copy DNA. Genome, 1998, 41:402-407.
doi: 10.1139/g98-037 |
[5] | 李俊, 魏会廷, 胡晓蓉, 等.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揭示“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差异. 西南农业学报, 2007(2):305-312. |
[6] | 张颙, 杨武云, 胡晓蓉, 等. 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4, 17(2):141-145. |
[7] | 廖杰, 魏会廷, 李俊, 等. 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作物学报, 2007, 33(5):703-707. |
[8] |
Mujeeb-Kazi A, Cano S, Rosas V, et al. Registration of five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and seven bread wheat lines resistant to wheat spot blotch. Crop Science, 2001, 41:1653-1654.
doi: 10.2135/cropsci2001.4151653x |
[9] |
Mujeeb-Kazi A, Fuentes-Davila G, Villareal R L, et al. Registration of 10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and six bread wheat germplasms resistant to karnal bunt. Crop Science, 2001, 41:1652-1653.
doi: 10.2135/cropsci2001.4151652x |
[10] | 刘迪, 霍纳新, 张立芳, 等. 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白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表现. 南方农业学报, 2013, 44(8):1249-1253. |
[11] | 武小菲, 李洪杰, 王晓鸣, 等. 28份人工合成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纹枯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 14(6):1221-1226. |
[12] | 倪中福, 张荣, 梁荣奇, 等. 从CIMMYT引进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D染色体组微卫星分子标记的遗传差异. 遗传学报, 2002, 29(6):542-548. |
[13] | 王亚娟, 王长有, 刘新伦, 等. 人工合成小麦抗病性及其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鉴定与评价. 华北农学报, 2010, 25(6):122-127. |
[14] | 伍玲, 朱华忠, 邓丽, 等. 1997-2007年通过四川省区试审定的小麦品种述评.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21(3):562. |
[15] | 李文才, 李涛, 陈于和, 等. 粗山羊草D组染色体对小麦若干产量性状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25(1):26-29. |
[16] | 王丽敏, 林志珊, 张增艳, 等. 人工合成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及新亚基的发现.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19(1):1-4. |
[17] | 胡英考, 辛志勇, 陈孝, 等. 硬粒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与基因推导. 遗传学报, 2001, 28(2):152-157. |
[18] | 杨林, 李霞, 刘登才, 等. 人工合成多倍体小麦及其供体种的高分子蛋白亚基组成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 2006, 22(4):44-47. |
[19] | 王亚娟, 王耀勇, 张德华, 等. 节节麦农艺性状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10):1967-1972. |
[20] | 茹振钢, 冯素伟, 李淦.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17):3388-3393. |
[21] |
Liu S, Zhou R, Dong Y, et al. Development,utilization of introgression lines using a synthetic wheat as donor.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6, 112(7):1360-1373.
doi: 10.1007/s00122-006-0238-x |
[22] | 甘斌杰, 杨赞林, 张少华. “矮败”小麦回交群体若干重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21(4):18-21. |
[23] | 满强, 赵慧, 徐萍, 等. 小麦水旱地品种回交二代农艺性状改良效应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9, 27(4):61-69. |
[24] | 陈稳良, 景蕊莲, 刘惠民, 等. 晋麦47背景回交导入系的遗传选择与性状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29(2):206-211. |
[25] |
Del I A, Rajaram S, Kronstad W E. Agronomic potential of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derived populations. Crop Science, 2001, 41(3):670-676.
doi: 10.2135/cropsci2001.413670x |
[26] | 宋全昊. 小麦异源种质光合效率评价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
[27] | 陈雪燕, 王灿国, 程敦公, 等. 小麦加工品质相关贮藏蛋白,基因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 19(1):1-9. |
[28] | 周阳, 何中虎, 张改生, 等. 1BL/1RS易位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作物学报, 2004, 30(6):531-535. |
[29] | 汤永禄, 曾云超, 杨武云, 等. 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的重组近交系主要品质性状的初步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27(6):974-981. |
[30] | 蒋进, 蒋云, 王淑荣. 四川省近年育成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39(6):682-691. |
[31] | 孙婷. 人工合成小麦遗传改良评价.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10. |
[1] | 石雄高, 裴雪霞, 党建友, 张定一. 小麦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栽培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2, (1): 110 |
[2] | 刘梦红, 王志君, 李红宇, 赵海成, 吕艳东. 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02109 |
[3] | 何宇轩, 李雅娟, 周明卓, 眭锋, 吕伟生, 张俊, 曾勇军, 黄山. 秸秆全量还田下施用过氧化钙对南方双季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16123 |
[4] | 崔士友, 张洋, 翟彩娇, 董士琦, 张蛟, 陈澎军, 韩继军, 戴其根. 复垦滩涂微咸水灌溉下粳稻产量和品质的表现[J]. 作物杂志, 2022, (1): 137141 |
[5] | 刘子刚, 卢海博, 武敏桦, 赵海超, 魏东, 黄智鸿. 化控剂玉黄金对春玉米抗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42146 |
[6] | 靳丹, 冯乃杰, 郑殿峰, 王诗雅. 5-氨基乙酰丙酸对绿豆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47153 |
[7] | 谢慧敏, 吴可, 刘文奇, 韦国良, 陆献, 李壮林, 韦善清, 梁和, 江立庚. 海藻肥与微生物菌剂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61166 |
[8] | 柏军兵, 王艳杰,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玉娇, 郭丹丹, 刘哲文, 常旭虹, 石书兵, 赵广才. 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对不同土壤条件及施氮水平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22, (1): 167173 |
[9] | 杜昕, 李博, 毛鲁枭, 陈伟, 张玉先, 曹亮.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及AsA-GSH循环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74178 |
[10] | 闫锋. 喷施多效唑对糜子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79183 |
[11] | 王庆彬, 卢洁春, 彭春娥, 孟慧, 刘治国, 王洪凤, 张民. 不同氮量处理配施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对小白菜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90195 |
[12] | 杨志楠, 黄金文, 韩凡香, 李亚伟, 马建涛, 柴守玺, 程宏波, 杨德龙, 常磊. 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雨养区马铃薯农田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96204 |
[13] | 李润卿, 申勇,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施氮量对超级稻南粳9108产量、淀粉RVA谱特征值和理化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205212 |
[14] | 冯素芬, 刘元剑, 许蕊淇, 张薇. 云南省近年审定鲜食玉米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1): 220226 |
[15] | 张胜全, 叶志杰, 任立平, 高新欢, 王拯, 杨永利, 穆磊, 董艳华, 陈兆波. “十五”以来我国杂交小麦审定品种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1): 38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