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4, 第4期: 10311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4.04.013
马延华(
), 孙德全, 李绥艳, 林红, 潘丽艳, 李东林, 范金生, 吴建忠, 杨国伟
Ma Yanhua(
), Sun Dequan, Li Suiyan, Lin Hong, Pan Liyan, Li Donglin, Fan Jinsheng, Wu Jianzhong, Yang Guowei
摘要:
研究黑龙江省玉米地方品种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并筛选优异玉米种质,为地方品种优异性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对来自黑龙江省的152个玉米地方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2年大田鉴定,分析其表型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类群划分和表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性状变异系数为3.48%~31.23%,平均值18.16%,Sha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为1.73~2.08,平均值2.02。三江平原温和半湿润区玉米地方品种的多样性较低,但该地区玉米地方品种综合性状较优良,丰产性好,是优良种质较为集中的区域。12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因子已包含9个农艺性状,累计贡献率达73.93%,这些性状可作为黑龙江省玉米地方品种鉴定与评价的主要指标。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品种可划分为6个类群,其中类群Ⅴ综合性状最好,适合作为高产玉米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根据综合得分F值筛选出表现优异的地方品种20份。
| [1] | 赵久然, 王帅, 李明, 等. 玉米育种行业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 19(3):435-446. |
| [2] |
李春辉, 王天宇, 黎裕. 基于地方品种的种质创新:现状及展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20(6):1372-1379.
doi: 10.13430/j.cnki.jpgr.20190516001 |
| [3] |
蔡一林, 刘志斋, 王天宇, 等. 国内部分玉米地方品种的品质与农艺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12(1):31-36.
doi: 10.13430/j.cnki.jpgr.2011.01.005 |
| [4] | Yu L, Shi Y S, Cao Y S, et al. Establishment of a core collection for maize germplasm preserved in Chinese National Genebank using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data. Genetic Resources & Crop Evolution, 2005, 51(8):845-852. |
| [5] | 刘志斋, 郭荣华, 石云素, 等. 中国玉米地方品种核心种质花期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6):1591-1602. |
| [6] | 姚启伦, 方平, 陈发波. 西南地区玉米地方种质的表型特性分析. 玉米科学, 2013, 21(2):36-41,46. |
| [7] | 徐尚忠, 吴高岭. 湖北省玉米地方品种进化的研究. 作物杂志, 1998(增1):37-44. |
| [8] | 蒙祖庆, 宋丰萍. 西藏玉米地方品种表型性状的综合评价与特异种质筛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5(8):56-68,75. |
| [9] | 王巍. 玉米自交系合344及其衍生系在早熟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6):3-5. |
| [10] | 石云素, 黎裕, 王天宇, 等. 玉米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
| [11] | 贾瑞玲, 赵小琴, 南铭, 等. 64份苦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作物杂志, 2021(3):19-27. |
| [12] | 董昕, 官玲, 杨华, 等. 重庆地区玉米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50(5):932-941. |
| [13] | 蒙祖庆, 宋丰萍. 西藏玉米地方品种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类群划分.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 22(7):10-23. |
| [14] | 赵军华, 吕学高, 楼肖成, 等. 浙江省玉米地方种质表型多样性分析. 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5):741-744. |
| [15] | 刘玉爱, 侯建华, 高志军, 等. 玉米引种材料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玉米科学, 2006, 14(2):16-18. |
| [16] | 潘天遵, 高聚林, 苏治军,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综合评价. 北方农业学报, 2016, 44(4):1-8,13. |
| [17] | 郭欢乐, 汤彬, 李涵, 等. 湖南省玉米地方品种表型性状综合评价及类群划分. 作物杂志, 2022(6):33-41. |
| [18] | 王丽娜, 张磊, 李翠霞, 等. 河北省玉米地方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分化. 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3):52-53,81. |
| [19] | 刘志斋, 宋燕春, 石云素, 等. 中国玉米地方品种的种族划分及其特点.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5):899-910. |
| [20] | 曹镇北, 徐文伟. 有关玉米族(race)的几个问题. 作物品种资源, 1990(4):7-9,22. |
| [21] | 谭禾平, 王桂跃, 赵福成, 等. 115个糯玉米品种农艺性状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19(17):5848-5860. |
| [22] | 魏凯, 许先凤, 杜何为, 等. 湖北省玉米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表型评价.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 2008(2):4-9,19. |
| [1] | 杨柯, 姜春霞, 张伟, 刘恩科, 翟广谦, 张冬梅. 不同处理对玉米籽粒机械收获破碎率影响的研究[J]. 作物杂志, 2024, (4): 138143 |
| [2] | 袁迪, 智慧, 王海岗, 张慧, 姚琦, 梁红凯, 王君杰, 陈凌, 刁现民, 贾冠清. 我国谷子登记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J]. 作物杂志, 2024, (4): 1423 |
| [3] | 李虎, 吴子帅, 刘广林, 罗群昌, 陈传华, 朱其南. 不同栽培条件对水稻籽粒镉含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研究[J]. 作物杂志, 2024, (4): 203208 |
| [4] | 李春花, 吴晗, 加央多拉, 王春龙, 王艳青, 任长忠. 播期对甜荞品种(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4): 216222 |
| [5] | 王富贵, 邹润厚, 高聚林, 王振, 程志鹏, 郝琪, 张悦忠, 王志刚. 秸秆还田方式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壤水热及春玉米苗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4): 223231 |
| [6] | 李清超, 张登峰, 李春辉, 杨珊, 刘建新, 吴迅. 西南地区玉米地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J]. 作物杂志, 2024, (4): 2432 |
| [7] | 李春情, 刘翔宇, 闫鹏, 周六千, 卢霖, 董志强, 徐江. 不同玉米品种抗旱性的生理鉴定与综合评价[J]. 作物杂志, 2024, (4): 253262 |
| [8] | 王璐, 邓杰, 张泽, 赵孟伟, 车欣洋, 王广义, 郭旭, 张海洋, 贺琳, 翁建峰, 徐晶宇. PEG胁迫下玉米苗期耐旱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J]. 作物杂志, 2024, (4): 4353 |
| [9] | 宋全昊, 曹燕威, 金艳, 肖永贵, 宋佳静, 赵立尚, 陈杰, 白冬, 朱统泉. 50份ICARDA新引进小麦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J]. 作物杂志, 2024, (4): 5461 |
| [10] | 刘倩倩, 李冉, 周婷芳, 张泽, 上官小川, 潘越, 张德贵, 雍洪军, 李明顺, 韩洁楠. 211份玉米自交系萌发期耐盐性鉴定[J]. 作物杂志, 2024, (4): 6270 |
| [11] | 解慧芳, 魏萌涵, 宋中强, 刘金荣, 王素英, 邢璐, 王淑君, 刘海萍, 贾小平, 宋慧. 谷子主要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J]. 作物杂志, 2024, (4): 8289 |
| [12] | 郭海斌, 张军刚, 王文文, 薛志伟, 许海涛, 冯晓曦, 王斌功, 王成业. 夏玉米光合特性、根系生长和产量对砂姜黑土深松增密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24, (3): 109118 |
| [13] | 张林, 武文明, 周登峰, 彭晨, 王世济. 设施栽培鲜食玉米“彩甜糯100”生长和产量对秋季播期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24, (3): 175179 |
| [14] | 包雪莲, 文峰, 金晓光, 呼瑞梅, 黄前晶, 张桂华, 齐金全, 白颖哲, 乌月汗, 白乙拉图. 蒙东粮食主产区不同谷子品种的适应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4, (3): 201206 |
| [15] | 徐荣琼, 张翼飞, 杜嘉瑞, 尹雪巍, 杨克军, 孙逸珊, 李泽松, 李桂彬, 陆雨欣, 刘海晨, 李伟庆, 李佳宇. 叶面喷施钙肥对春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3): 2232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