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0, 第6期: 10410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0.06.014
董怀玉1(), 董智2, 刘可杰1, 王丽娟1, 刘培斌1, 侯志研2()
Dong Huaiyu1(), Dong Zhi2, Liu Kejie1, Wang Lijuan1, Liu Peibin1, Hou Zhiyan2()
摘要:
2017-2019年调查了辽宁春玉米产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主要病害发生为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不还田旋耕栽培模式相比,秸秆覆盖还田后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为害最重,茎腐病发病率增加68.77%,穗腐病发病率增加20.01%,大斑病病情指数增加39.54%;秸秆碎混旋耕还田后茎腐病发病率增加48.20%,大斑病病情指数增加16.84%;秸秆田外堆置腐解后深翻还田可有效降低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茎腐病发病率降低41.66%,穗腐病发病率降低30.00%;秸秆还田配套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玉米主要病害发生为害有一定的叠加影响,免耕栽培会加剧病害发生,而深翻栽培可降低病害发生。由此可见,秸秆直接还田,特别是覆盖还田会加重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为害,而秸秆经充分腐解处理后再还田能有效降低玉米主要病害,尤其茎腐病和穗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1] | 王延波. 辽宁玉米. 北京: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8. |
[2] |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8. |
[3] | 孟超然, 白如霄, 杨鹏辉, 等. 秸秆还田对干旱区滴灌玉米生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18,55(12):2251-2260. |
[4] | 徐莹莹, 王俊河, 刘玉涛, 等. 秸秆还田模式对半干旱区春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9,47(21):128-132. |
[5] | 于宗波, 杨恒山, 萨如拉, 等. 不同质地土壤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效应的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19,33(4):234-240. |
[6] | 顾美英, 唐光木, 葛春辉, 等.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和田风沙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24(4):489-498. |
[7] | 刘微, 张晓翔, 彭辉, 等. 秸秆还田对玉米田病虫害影响的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2019(10):198-199,203. |
[8] | 石杰, 王振营, 何康来.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 植物保护, 2005,31(5):63-65. |
[9] | 苏前富, 张伟, 宋淑云, 等. 2007年吉林省玉米主要病害调查及其发生趋势预测. 玉米科学, 2008,16(5):135-137. |
[10] | 徐秀德, 董怀玉, 姜钰, 等. 玉米灰斑病抗性鉴定技术. 植物保护学报, 2003,30(2):129-132. |
[11] | 王晓鸣, 石洁, 晋齐鸣, 等. 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12] | 王晓鸣, 晋齐鸣, 石杰, 等.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 2006,36(1):1-11. |
[13] | 徐莹莹, 王俊河, 刘玉涛, 等. 秸秆还田方式对半干旱区春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9,47(21):128-132. |
[14] | 张建军, 党翼, 赵刚, 等. 秸秆还田与氮肥减施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9,28(10):156-165. |
[15] | 柴如山, 王擎运, 叶新新, 等.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替代化学氮肥潜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38(11):2583-2593. |
[16] | 王月宁, 冯朋博, 李荣, 等.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宁夏扬黄灌区土壤性质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9,32(11):2607-2614. |
[17] | 萨如拉, 杨恒山, 高聚林, 等. 内蒙古玉米秸秆还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4):31-38. |
[18] | 李锦霞.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农民致富之友, 2019(19):89. |
[19] | 孙景莲. 玉米全程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6):171. |
[20] | 张晓波. 东北平原地区玉米秸秆还田模式的探讨.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9):53. |
[1] | 林淼, 张秋芝, 史利玉, 刘蓓, 王红武, 潘金豹. 玉米秸秆消化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作物杂志, 2020, (6): 2329 |
[2] | 菅立群, 张翼飞, 杨克军, 王玉凤, 陈天宇, 张继卫, 张津松, 李庆, 刘天昊, 肖珊珊, 彭程, 王宝生. 播种至苗期不同阶段低温对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抗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6): 6168 |
[3] | 任云, 刘静, 李哲馨, 李强. 玉米幼苗响应低铁胁迫的根系形态与干物质积累特征[J]. 作物杂志, 2020, (6): 6979 |
[4] | 黄少辉, 杨军芳, 刘学彤, 杨云马, 邢素丽, 韩宝文, 刘孟朝, 贾良良, 何萍. 长期小麦秸秆还田对壤质潮土磷素含量及磷盈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6): 8996 |
[5] | 张刚, 张世洁, 王德建, 俞元春. 稻麦两熟制下秸秆还田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J]. 作物杂志, 2020, (6): 97103 |
[6] | 阎晓光, 杜艳伟, 李洪, 董红芬, 李爱军, 王国梁, 周楠. 玉米籽粒水分的快测法误差分析[J]. 作物杂志, 2020, (5): 170173 |
[7] | 吴琼, 丁凯鑫, 余明龙, 黄文婷, 左官强, 冯乃杰, 郑殿峰.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B2对玉米光合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5): 174181 |
[8] | 吴伟华, 柳家友, 袁刘正, 闫海霞, 付家锋, 王会强, 王蕊, 李腾, 刘康. 孕穗期高温逆境对玉米杂交种的影响分析[J]. 作物杂志, 2020, (5): 5964 |
[9] | 曾艳华, 谢和霞, 江禹奉, 周锦国, 谢小东, 周海宇, 谭贤杰, 覃兰秋, 程伟东. 基于SNP标记的爆裂玉米农家品种遗传多样性[J]. 作物杂志, 2020, (5): 6570 |
[10] | 李忠南, 王越人, 张艳辉, 邬生辉, 曲海涛, 许正学, 李光发. 玉米DH系15D969超多穗行数的遗传分析[J]. 作物杂志, 2020, (5): 8892 |
[11] | 张丛卓, 邢丽君, 李南, 闫枫, 田怀东. 玉米胚乳中最大量蛋白体的提纯与体外消化[J]. 作物杂志, 2020, (5): 98102 |
[12] | 王莉, 王作平, 张中保, 白玲, 吴忠义. 玉米早期籽粒中强表达启动子的筛选[J]. 作物杂志, 2020, (4): 114120 |
[13] | 范园园, 吴海梅, 逄蕾, 路建龙, 夏博文, 杨旭海. 基于Meta分析评价秸秆覆盖对我国北方半干旱区不同生态区域小麦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4): 143149 |
[14] | 李强, 孔凡磊, 袁继超. 年际气象差异对西南丘陵区玉米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0, (4): 150157 |
[15] | 郑飞, 汪丽霞, 刘瑞响, 孔令杰, 陈艳萍, 袁建华, 崔亚坤. 淹水胁迫下玉米自交系苗期的形态生理差异[J]. 作物杂志, 2020, (4): 1581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