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1, 第3期: 16717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1.03.025
孟祥宇(), 冉成, 刘宝龙, 赵哲萱, 白晶晶, 耿艳秋()
Meng Xiangyu(), Ran Cheng, Liu Baolong, Zhao Zhexuan, Bai Jingjing, Geng Yanqiu()
摘要:
为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施用量对东北黑土稻区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吉粳816为供试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全量还田(S)和秸秆不还田(S0),裂区为5个氮肥施用量0(N0)、80(N1)、160(N2)、240(N3)和320kg/hm2(N4),以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N0S0)为对照。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S)条件下各氮肥处理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有显著影响,可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水稻生物产量;收获指数表现为N3S>N2S>N1S>N0S0>N0S>N4S,N3S处理显著高于N4S。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3处理产量最高,且N3S>N3S0。以秸秆全量还田配施氮肥240kg/hm2(N3)为最优组合。
[1] | 毕于运, 高春雨, 王亚静 , 等. 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 农业工程学报, 2009,2(12):211-217. |
[2] | 宋大利, 侯胜鹏, 王秀斌 , 等. 中国秸秆养分资源数量及替代化肥潜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24(1):1-21. |
[3] | 王金武, 唐汉, 王金峰 . 东北地区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发展分析. 农业机械学报, 2017,48(5):1-21. |
[4] | 花劲, 周年兵, 张军 , 等. 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2015,48(5):1023-1034. |
[5] | 国家统计局. 2019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 |
[6] |
Shan J, Yan X . Effects of crop residue returning on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in agricultural soil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3,71:170-175.
doi: 10.1016/j.atmosenv.2013.02.009 |
[7] |
Hu N, Wang B, Gu Z ,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w returning mode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crop yields in a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6,223:115-122.
doi: 10.1016/j.agee.2016.02.027 |
[8] | 魏显珍, 赵斌, 武晓燕 , 等. 不同盐度下施氮量对甜菜生长发育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35(3):204-211. |
[9] | 马永良, 师宏奎, 张书奎 , 等. 玉米秸秆整株全量还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及其对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S1):42-46. |
[10] | 杨林章, 王德建, 夏立忠 . 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控制途径. 中国水利, 2004(20):29-30,5. |
[11] | 李志国, 曾华, 聂新星 , 等. 施用不同氮、磷、钾肥和有机肥对‘红阳’猕猴桃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科学学报, 2015,33(1):98-108. |
[12] | 张凯, 陈年来, 顾群英 . 不同水氮水平下小麦品种对光、水和氮利用效率的权衡. 应用生态学报, 2016,27(7):2273-2282. |
[13] |
Yong Z, Dong Y, Zhang X , et al. Anaerobic co-digestion of food waste and straw for biogas production. Renewable Energy, 2015,78:527-530.
doi: 10.1016/j.renene.2015.01.033 |
[14] |
Chandra R, Takeuchi H, Hasegawa T .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lignocellulosic agricultural crop wastes:A review in context to second generation of biofuel production.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2,16(3):1462-1476.
doi: 10.1016/j.rser.2011.11.035 |
[15] | 王鹏, 曾玲玲, 王发鹏 , 等. 秸秆还田对烤烟氮积累、分配及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8(4):43-46. |
[16] | 张国娟, 濮晓珍, 张鹏鹏 , 等. 干旱区棉花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氮素有效性及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7,50(13):2624-2634. |
[17] | 吴涌泉, 屈明, 孙芬 , 等. 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14):263-268. |
[18] | 严奉君, 孙永健, 马均 , 等. 秸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21(1):23-35. |
[19] | 陈新红, 叶玉秀, 许仁良 , 等. 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09(1):54-57. |
[20] | 徐国伟, 谈桂露, 王志琴 , 等. 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直播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9,42(8):2736-2746. |
[21] | 刘书田, 窦森, 侯彦林 , 等. 中国秸秆还田面积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6,38(6):723-732,738. |
[22] | 鲍士旦 .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第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
[23] | 刘公崧 . 土壤理化分析与剖面描述.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31-37. |
[24] | 陈立新 . 土壤实验实习教程.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5:17-50. |
[25] | 马祥华, 焦菊英, 温仲明 ,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土壤物理特性变化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5(1):17-21. |
[26] | 董桂军, 陈兴良, 于洪娇 , 等. 寒区长期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土理化特性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2019,8(3):251-257. |
[27] | 程曼, 解文艳, 杨振兴 , 等. 黄土旱塬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27(10):1528-1536. |
[28] | 温美娟, 王成宝, 霍琳 , 等.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甘肃引黄灌区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9,30(1):224-232. |
[29] | 徐国鑫, 王子芳, 高明 , 等. 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固碳特征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18,39(1):355-362. |
[30] | 吕世丽, 李新平, 李文斌 , 等.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森林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1(4):161-168,177. |
[31] |
吕超群, 田汉勤, 黄耀 . 陆地生态系统氮沉降增加的生态效应. 植物生态学报, 2007(2):205-218.
doi: 10.17521/cjpe.2007.0025 |
[32] | 翟朝阳, 邱娟, 司洪章 , 等. 微地形对大西沟新疆野杏萌发层土壤因子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9,39(6):2168-2179. |
[33] | 梁金凤, 齐庆振, 贾小红 , 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与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0,19(4):945-950. |
[34] | Ren W J, Liu D Y, Wu J X , et al. Effects of returning straw to soil and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on paddy field soil fertility and microbial popul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9,20(4):817-822. |
[35] | 吴立鹏, 张士荣, 娄金华 , 等. 秸秆还田与优化施氮对稻田土壤碳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9,34(4):158-166. |
[36] | 冯晓赟, 万鹏, 李洁 , 等. 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中南地区稻田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33(6):508-517. |
[37] | 高洋, 王根绪, 高永恒 . 长江源区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的分布特征. 草业科学, 2015,32(10):1548-1554. |
[38] | Hu H X, Wang Y F, Chen Z , et al. Effects of straw return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eaching from yellow cinnamon soi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5,29(5):101-105. |
[39] |
Dolan M S, Clapp C E, Allmaras R R , et al.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a Minnesota soil as related to tillage,residue and nitrogen management.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06,89(2):221-231.
doi: 10.1016/j.still.2005.07.015 |
[40] | 仇少君, 彭佩钦, 刘强 , 等.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及其在氮素循环中作用. 生态学杂志, 2006(4):443-448. |
[41] | 刘凡, 介晓磊, 贺纪正 , 等. 不同pH条件下针铁矿表面磷的配位形式及转化特点. 土壤学报, 1997(4):367-374. |
[42] | 袁嫚嫚, 邬刚, 胡润 , 等. 稻油轮作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作物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8,37(12):3597-3604. |
[43] | 陈浩, 张秀英, 吴玉红 , 等. 秸秆还田与氮肥管理对稻田杂草群落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35(6):500-507. |
[44] | 张哲, 孙占祥, 张燕卿 , 等. 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34(3):144-152. |
[45] | 成臣, 汪建军, 程慧煌 , 等.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8,55(1):247-257. |
[46] | 隋阳辉, 高继平, 刘彩虹 , 等. 东北冷凉地区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光合、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8(5):137-143. |
[1] | 潘高峰, 汪本福, 陈波, 房振兵, 赵沙沙, 田永宏. 播期对鄂中北地区不同类型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05111 |
[2] | 高杰, 封广才, 李晓荣, 李青风, 汪灿, 张国兵, 周棱波, 彭秋. 施氮量对酒用糯高粱品种红缨子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18122 |
[3] | 佟天一, 蔡健旋, 张集胜, 李林, 马林, 何柔静, 唐湘如. 香稻专用肥料类型对香稻产量、品质和香气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52158 |
[4] | 王庆彬, 聂振田, 卢洁春, 彭春娥, 张民, 孟慧, 刘治国, 耿全政. 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66171 |
[5] | 吴可, 谢慧敏, 刘文奇, 莫并茂, 韦国良, 陆献, 李壮林, 邓森霞, 韦善清, 梁和, 江立庚. 氮、磷、钾肥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78183 |
[6] | 凌晨, 刘洪, 杨哲, 黄展权, 陈孟强, 饶得花, 徐振江. 双季稻栽培对水稻DUS测试标准品种数量性状表达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825 |
[7] | 王智华, 张凌云, 魏立兴. 不同小黑麦品种在冬闲盐碱耕地的比较试验[J]. 作物杂志, 2021, (4): 191195 |
[8] | 张全芳, 姜明松, 陈峰, 朱文银, 周学标, 杨连群, 徐建第. 山东省水稻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1, (4): 2631 |
[9] | 王国骄, 宋鹏, 杨振中, 张文忠. 秸秆还田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稻米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6772 |
[10] | 薛菁芳, 蔡永盛, 陈书强. 节水灌溉栽培模式对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8692 |
[11] | 刘天昊, 张翼飞, 王怀鹏, 杨克军, 张津松, 孙逸珊, 肖珊珊, 徐荣琼, 杜嘉瑞, 李佳宇, 彭程, 王宝生. 叶面喷施硅肥对寒地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J]. 作物杂志, 2021, (4): 112117 |
[12] | 刘学彤, 郑春莲, 曹薇, 党红凯, 曹彩云, 李晓爽, 李科江, 马俊永.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机质、不同形态氮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30135 |
[13] | 杨磊, 金延迪, 刘侯俊. 铁、镉及其互作对水稻光合原初反应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44151 |
[14] | 梁茜, 吴清山, 葛均筑, 吴锡冬, 杨永安, 侯海鹏, 张垚, 马志琪. 播期对华北平原雨养夏玉米产量形成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4): 136143 |
[15] | 赵宝平, 刘景辉, 任长忠. 燕麦产量形成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1, (3): 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