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2, 第4期: 697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2.04.010
宋全昊1,2(), 金艳1(), 宋佳静1, 陈杰1, 赵立尚1, 白冬1, 陈亮3, 朱统泉1
Song Quanhao1,2(), Jin Yan1(), Song Jiajing1, Chen Jie1, Zhao Lishang1, Bai Dong1, Chen Liang3, Zhu Tongquan1
摘要:
为有效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种质资源,拓宽现有种质基础,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对其株高、穗下节长、穗下茎长、穗长、旗叶面积、分蘖数、穗粒数、生物量、收获系数、产量和千粒重11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以及籽粒水分含量、蛋白含量、面筋含量、淀粉含量、纤维素含量、硬度、SDS沉降值和Zeleny沉降值8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这批材料的农艺和产量性状变异系数为7.46%~32.29%,平均为15.36%;多样性指数(H′)为1.85~2.04,平均为1.98。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80%~17.55%,平均为10.19%;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87~2.04,平均为1.96。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构成的信息量为总信息量的82.84%。聚类后方差分析可将材料分为4个类群,类群Ⅲ的产量等相关性状较高,类群Ⅳ的蛋白质含量、纤维含量、面筋含量、硬度和SDS沉降值最高。这批材料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变异程度大,遗传类型丰富,可作为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1] | 韩一军, 韩亭辉. “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增产潜力分析与实现路径. 农业经济问题, 2021(7):38-46. |
[2] |
廖祥政, 王瑾, 周荣华, 等. 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千粒重QTL的有利等位基因. 作物学报, 2008, 34(11):1877-1884.
doi: DOI: 10.3724/SP.J.1006.2008.01877 |
[3] |
Dani Z. Improving plant breeding with exotic genetic libraries.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01, 2(12):983-989.
doi: 10.1038/35103590 |
[4] | 高艳, 唐建卫, 邹少奎, 等. 小麦周麦22及其衍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22(1):38-49. |
[5] | 武玉国, 吴承来, 秦保平, 等. 黄淮冬麦区175个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SSR标记与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作物学报, 2012, 38(6):1018-1028. |
[6] | 郝晨阳, 王兰芬, 张学勇, 等. 我国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演变. 中国科学:C辑, 2005, 35(5):408-415. |
[7] | 曹廷杰, 谢菁忠, 吴秋红, 等. 河南省近年审定小麦品种基于系谱和SN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学报, 2015, 41(2):197-206. |
[8] | 王江春, 胡延吉, 余松烈, 等. 建国以来山东省小麦品种及其亲本的亲缘系数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4):664-672. |
[9] | 詹克慧, 王林海, 程西永, 等.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6, 14(4):578-584. |
[10] | 宋全昊, 金艳, 宋佳静, 等.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在黄淮麦区育种中的利用性评价. 作物杂志, 2022(1):56-64. |
[11] | 伍玲, 朱华忠, 邓丽, 等. 1997-2007年通过四川省区试审定的小麦品种述评.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21(3):562-569. |
[12] |
Hao M, Zhang L, Ning S, et al. The resurgence of introgression breeding,as exemplified in wheat improvement.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20, 11:252.
doi: 10.3389/fpls.2020.00252 |
[13] |
Liu S, Zhou R, Dong Y, et al. Development,utilization of introgression lines using a synthetic wheat as donor.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6, 112:1360-1373.
doi: 10.1007/s00122-006-0238-x |
[14] | 郝明, 张连全, 黄林, 等. 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育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 23(1):40-48. |
[15] | 穆培源, 刘丽, 陈锋, 等. CIMMYT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品系的HMW-GS和LMW-GS组成及其对面筋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28(4):607-612. |
[16] | 汤永禄, 杨武云, 吴元奇, 等. 人工合成小麦对普通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潜力的改良.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3):159-168. |
[17] | 蒋永超, 于立河, 薛盈文, 等. 引进春小麦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35(10):1378-1385. |
[18] | 张婷, 逯腊虎, 杨斌, 等. 黄淮麦区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作物杂志, 2019(6):20-26. |
[19] | 张帅, 庞玉辉, 王征宏, 等. 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变异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杂志, 2018(2):44-51. |
[20] | 白志英, 李存东, 孙红春, 等. 小麦代换系抗旱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12):4264-4272. |
[21] | 庄萍萍, 李伟, 魏育明, 等. 波斯小麦农艺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26(4):11-14. |
[22] | 王亚飞, 李世景, 徐萍, 等.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及其聚类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 28(3):395-404. |
[23] | 许娜丽, 王新华, 马冬花, 等. 251份小麦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9):2404-2416. |
[24] | 陈国跃, 李立会.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06, 26(12):2439-2444. |
[1] | 吕建珍, 任莹, 王宏勇, 张庭军, 马建萍, 赵凯. 264份谷子主要育成品种(系)表型多样性综合评价[J]. 作物杂志, 2022, (4): 2231 |
[2] | 王晓春, 朱得新, 杨天辉, 王川, 杨炜迪, 高婷, 梁小军.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苜蓿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及干草产量比较[J]. 作物杂志, 2022, (4): 3236 |
[3] | 简俊涛, 王清华, 杨辉, 刘骏, 朱传杰, 李玉鹏, 张彬, 张震, 全洪雷, 谢彦周, 王成社. 黄淮南部小麦新品种(系)在过渡生态区南阳盆地利用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4): 4653 |
[4] | 肖明昆, 刘光华, 宋记明, 刘倩, 段春芳, 姜太玲, 张林辉, 严炜, 沈绍斌, 周迎春, 熊贤坤, 罗鑫, 白丽娜, 李月仙. 不同木薯品种(系)农艺性状分析及高产品种(系)筛选[J]. 作物杂志, 2022, (4): 7782 |
[5] | 王思宇, 左文博, 朱凯莉, 郭慧敏, 邢宝, 郭雨晴, 包玉英, 杨修仕, 任贵兴. 71份藜麦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J]. 作物杂志, 2022, (3): 6372 |
[6] | 袁璟亚, 李万明, 庞雪芹, 黄淋华, 戚兰, 王胜谋, 谢正伟, 邱一彪, 赖泉淏, 秦娜娜. 花期不同打尖层数对蚕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2): 167173 |
[7] | 赵利蓉, 马珂, 张丽光, 汤沙, 原向阳, 刁现民. 不同生态区谷子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2): 4453 |
[8] | 刘子刚, 卢海博, 武敏桦, 赵海超, 魏东, 黄智鸿. 化控剂玉黄金对春玉米抗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42146 |
[9] | 闫锋. 喷施多效唑对糜子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1): 179183 |
[10] | 段雅娟, 曹士亮, 于滔, 李文跃, 杨耿斌, 王成波, 刘宝民, 刘长华. 玉米自交系萌发期耐盐性鉴定[J]. 作物杂志, 2022, (1): 213219 |
[11] | 冯素芬, 刘元剑, 许蕊淇, 张薇. 云南省近年审定鲜食玉米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1): 220226 |
[12] | 张胜全, 叶志杰, 任立平, 高新欢, 王拯, 杨永利, 穆磊, 董艳华, 陈兆波. “十五”以来我国杂交小麦审定品种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1): 3843 |
[13] | 李文略, 陈常理, 骆霞虹, 柳婷婷, 安霞, 金关荣, 朱关林. 浙江红麻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1): 5055 |
[14] | 宋全昊, 金艳, 宋佳静, 白冬, 赵立尚, 陈杰, 朱统泉.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在黄淮麦区育种中的利用性评价[J]. 作物杂志, 2022, (1): 5664 |
[15] | 李心昊, 李俊, 万林, 刘丽欣, 刘君权, 马霓. 丘陵地区免耕条播对油菜生长、根系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 (6): 1391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