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5, 第2期: 234240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5.02.032
Li Junzhi(), Dou Shuang, Wang Xiaodong, Zhang Meng, Xiao Jibing(
)
摘要: 为探究间作模式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适宜辽西地区种植的高粱花生间作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糯高粱品种机糯粱1号和花生品种远杂6号为试材,设5个种植模式处理,分别是高粱单作(CK1)、花生单作(CK2)、2行高粱+4行花生(T1)、2行高粱+6行花生(T2)、4行高粱+4行花生(T3)。结果表明,受不同间作行比影响,各间作处理高粱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均高于单作处理;各间作处理高粱产量低于单作,为单作的43.70%~67.22%;3个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25、1.11和1.16,土地生产力提高11.00%~ 25.00%,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综合分析认为,T1间作模式(2行高粱+4行花生)更适合在辽西地区推广。
[1] | 曹敏建, 王晓光. 耕作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2. |
[2] | 王恭, 段碧华, 石书兵. 作物间作.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3] | 彭方丽, 汪灿, 周棱波, 等. 不同间作模式对糯高粱干物质、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3, 54(1):68-79. |
[4] | 杨玲, 郭茹, 刘洋, 等. 宁夏引黄灌区玉豆间作和带状轮作模式对玉米水氮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22, 31(6):755-765. |
[5] |
冯晨, 黄波, 冯良山, 等. 不同配置对辽西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61-7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01.006 |
[6] |
肖世豪, 潘语卓, 俞霞, 等. 5年间作和施氮对甜玉米和大豆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3, 37(4):822-832.
doi: 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4.0822 |
[7] | 任旭灵, 滕园园, 王一帆, 等. 玉米间作豌豆种间竞争互补对少耕密植的响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27(6):860-869. |
[8] | 李春宇, 覃潇敏, 肖靖秀, 等. 不同氮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2(12):114-122. |
[9] | 刘忠宽, 曹卫东, 秦文利, 等. 玉米-紫花苜蓿间作模式与效应研究. 草业学报, 2009, 18(6):158-163. |
[10] |
刘浩, 左青松, 刘婧怡, 等. 盐分浓度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2):19-2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70143 |
[11] |
陈俊南, 姜文洋, 昝志曼, 等. 玉米和花生同垄间作对作物光合特性和间作优势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10):2672-268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10.010 |
[12] |
白伟, 孙占祥, 郑家明, 等. 风沙半干旱区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7, 32(5):200-207.
doi: 10.7668/hbnxb.2017.05.030 |
[13] | 范虹, 殷文, 柴强. 间作优势的光合生理机制及其冠层微环境特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 30(11):1750-1761. |
[14] | 刘思彤, 张东娟, 许锦, 等. 间作对高粱光合特征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3(6):52-61. |
[15] |
蔡倩, 孙占祥, 郑家明, 等.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5):909-92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05.004 |
[16] | Kızıl A S, Kızılşimşek M. Assessing yield and feed quality of intercropped sorghum and soybean in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and in different ecolo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16(9):5141-5146. |
[17] | Suleman N N, Ei-Naim A M, Ahmed M F. Agronomic evaluation of groundnut and two varieties of grain sorghum intercropped at different spatial arrange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2018, 8(5):171-175. |
[18] |
张亦涛, 任天志, 刘宏斌, 等. 玉米大豆间作降低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残留的效应与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 (13):2580-259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13.010 |
[19] | Liu S, Yang J Y, Zhang X Y. Modelling crop yield, soil water content and soil temperature for a soybean-maize rotation under conventional and conservation tillage systems in Northeast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3, 123(10):32-44. |
[20] | 贺佳, 安曈昕, 韩学坤, 等. 间作群体生态生理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11(4):7-11. |
[21] | 张昆, 万勇善, 刘风珍, 等. 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饱果期花生冠层微环境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21, 53(8):28-32. |
[22] | 雷雲翔, 陆思豪, 应晓成, 等. 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大豆的光合性能、产量和土壤微生态特征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40(3):610-618. |
[23] | 李妍妍, 丰光, 齐华, 等. 中单808和丹豆14间作系统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的比较分析. 作物杂志, 2010(2):44-49. |
[24] | 焦念元, 陈明灿, 付国占, 等.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的光合物质积累与叶面积指数变化. 作物杂志, 2007(1):34-35. |
[25] | Bargaz A, Noyce G L, Fulthorpe R, et al. Species interactions enhance root allocation,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P acquisition in intercropped wheat and soybean under P deficiency. Applied Soil Ecology, 2017,120:179-188. |
[26] | 张莹, 孙占祥, 李爽, 等.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间作田间耗水规律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5):43-46. |
[27] | 刘洋, 孙占祥, 白伟, 等. 玉米大豆间作对辽西地区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1, 30(2):224-228. |
[28] | 赵建华, 孙建好, 陈亮之, 等.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9, 38(2):229-235. |
[29] |
焦念元, 李亚辉, 杨潇, 等. 玉米‖花生间作行比和施磷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9):2959-2967.
doi: 10.13287/j.1001-9332.201609.019 |
[30] | 高砚亮, 孙占祥, 白伟, 等.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及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6, 24(6):79-87. |
[31] |
张绪成, 王红丽, 于显枫, 等. 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沟间作种植马铃薯和豆科作物的水热及产量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3):468-48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03.006 |
[32] | 王小英, 王孟, 王斌, 等. 马铃薯与绿豆间作模式研究. 陕西农业科学, 2018, 64(8):19-21,50. |
[33] |
郭安, 张晓春, 皮竟, 等. 多样性种植模式对糯高粱生长及高粱炭疽病发生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2):12-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30074 |
[34] | Zhang L, Werf D V W, Zhang S. Growth, yield and quality of wheat and cotton in relay strip intercropping systems.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7, 103(3):178-188. |
[35] | 宋日, 牟瑛, 王玉兰, 等. 玉米、大豆间作对两种作物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4(3):83-86. |
[36] | 王雪蓉, 张润芝, 李淑敏, 等. 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动态模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27(9):1354-1363. |
[37] | 高砚亮, 孙占祥, 白伟, 等. 玉米花生间作效应研究进展. 辽宁农业科学, 2016(1):41-46,2. |
[38] | 赵长江, 高菲, 李祯玮, 等. 玉米大豆不同间作行比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1(5):820-825,848. |
[39] | 董宛麟, 张立祯, 于洋, 等. 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及水分利用.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8):127-133. |
[40] | 黄承建, 赵思毅, 王龙昌, 等. 套作模式下马铃薯干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研究. 农机化研究, 2013, 35(4):116-121. |
[1] | 贺云霞, 马建辉, 张黛静, 刘东华, 晁晓燕, 陈慧平, 李春喜. 不同氮肥增效剂对减少豫北麦田气态氮损失及其增产效果研究[J]. 作物杂志, 2025, (3): 108115 |
[2] | 王丽, 张承洁, 胡浩然, 宁丽云, 吴一帆, 郭仁松, 张巨松.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海岛棉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16124 |
[3] | 王祎, 任永福, 张正鹏, 丁德芳, 张靖, 刘祎鸿, 孙多鑫, 陈光荣. 不同覆盖材料对河西灌区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49155 |
[4] | 曹正男, 赵振东, 胡博, 于涵, 宁晓海, 赵泽强, 曹立勇. 氮肥与促腐菌肥配施对寒地水稻秸秆还田腐解效果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72177 |
[5] | 侯楠, 吴凤婕, 齐翔鲲, 王玉凤, 杨克军, 付健. 不同施氮水平对黑土区糯玉米灌浆期碳代谢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78184 |
[6] | 朱金籴, 朱学刚, 杜文青, 邱拓宇, 赵新彬.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设施番茄光合特性、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85189 |
[7] | 李虎, 黄秋要, 吴子帅, 刘广林, 陈传华, 罗群昌, 朱其南.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优质常规稻桂育12产量和米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195201 |
[8] | 兰秀, 李恒锐, 何洪良, 马仙花, 黄小娟, 李天元, 韦海球, 江清梅, 阮丽霞, 杨海霞, 刘炳继, 汤丹峰. 甘蔗/凉粉草间作对作物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202209 |
[9] | 韦梦洋, 罗贞宝, 贺帅, 马黔, 马关凯, 席飞虎, 罗东升, 景延秋, 喻奇伟, 王茂贤. 光合细菌与留叶数互作对烤烟生理代谢、化学品质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210217 |
[10] | 杨泽鹏, 万柯均, 郑盛华, 敖玉琴, 马明坤, 万学, 李珊珊, 宋昕, 王昌桃, 陈尚洪, 刘定辉, 陈红琳. 氮肥和播种量配置对无人机飞播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225232 |
[11] | 梁辉, 章建新, 薛丽华, 贾珂珂. 水氮后移条件下滴灌量对新农豆2号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233240 |
[12] | 王贺亚, 罗静静, 孟玲, 艾海峰, 王斌, 李怀胜, 徐靖鹏, 徐向阳. 塔额盆地食用向日葵品种产量敏感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3): 3037 |
[13] | 毛顺鑫, 肖无为, 张作林, 黄家达, 王飞, 黄见良, 彭少兵, 崔克辉. 不同灌溉模式和肥料处理对再生稻再生芽生长和再生季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92101 |
[14] | 任永福, 李嘉怡, 陈国鹏, 蒲甜, 陈虹, 王小春.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带状套作玉米产量与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101108 |
[15] | 田文强, 王泓懿, 聂凌帆, 孙刚刚, 张君, 张强斌, 于姗, 李家豪, 张金汕, 石书兵. 播期和播量对超晚播小麦群体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115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