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5, 第4期: 214223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5.04.027
周灵芝1(), 周佳1(
), 李艳英1, 劳承英1, 黄渝岚1, 申章佑1, 韦本辉1, 吴月先2(
)
Zhou Lingzhi1(), Zhou Jia1(
), Li Yanying1, Lao Chengying1, Huang Yulan1, Shen Zhangyou1, Wei Benhui1, Wu Yuexian2(
)
摘要: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和间作绿肥还田对长期连作甘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设置粉垄间作(FLJ)、粉垄单作(FL)、旋耕间作(CKJ)和旋耕单作(CK)4个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对甘蔗3个生长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细菌群落丰富度,绿肥还田显著影响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和pH,生育期显著影响土壤碱解氮、速效钾、pH和细菌群落α多样性,土壤细菌多样性与pH显著相关。3个时期不同处理共有8个细菌门和1个细菌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为主要优势菌门,占比74.71%~89.58%。随着甘蔗生育进程,土壤优势细菌门占比在变化,FLJ处理变形菌门呈下降趋势,绿弯菌门呈上升趋势。3个时期土壤细菌功能有47~75种,以化能异养、好氧化能异养、纤维素分解和固氮作用为主,占比56.12%~81.74%。绿肥还田后各处理纤维素水解作用增强;成熟期FLJ处理的氮固定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幅51.77%~113.04%。21-Feb、热酸菌属与纤维素水解作用和氮固定呈显著正相关。综上,甘蔗土壤养分、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均随生育期而变化;绿肥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等含量,耕作方式可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
[1] | 唐亮东. 广西甘蔗糖业高质量发展新途径探讨. 甘蔗糖业, 2023, 52(6):63-68. |
[2] | 张丽, 张中东, 郭正宇, 等. 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2015, 35(1):102-106,117. |
[3] | 韩上, 武际, 李敏, 等. 深耕结合秸秆还田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耕层薄化土壤理化性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2):276-284. |
[4] | 钟融, 王培如, 孙培杰, 等. 长年耕作对北方旱作麦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23, 44(10):5800-5812. |
[5] | 周佳, 周灵芝, 劳承英, 等. 短期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51(10):2401-2411. |
[6] | 陈彦云, 夏皖豫, 赵辉, 等. 粉垄耕作对耕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2, 42(12):5009-5021. |
[7] | 覃锋燕, 杨慰贤, 彭晓辉, 等. 粉垄耕作木薯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35(4):729-739. |
[8] | 丁冠中, 梁池嘉, 穆朋, 等. 粉垄对人参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特产研究,(2023-12-06) [2024-06-25]. https://doi.org/10.16720/j.cnki.tcyj.2023.227. |
[9] | 黎佐生, 蒋代华, 韦本辉. 粉垄耕作对宿根蔗地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新农业, 2020(7):45-47. |
[10] | 陈子英, 孙小凤, 韩梅, 等. 国内外绿肥研究进展. 青海农林科技, 2020(3):54-58. |
[11] |
苏利荣, 谭裕模, 何铁光, 等. 新植蔗间作不同绿肥压青还田的试验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3):747-753.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1.03.020 |
[12] | 苏利荣, 谭裕模, 秦芳, 等. 绿豆/黑豆压青还田下减量施肥对宿根甘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2(6):105-110. |
[13] | 刘鹏飞, 李向勇, 张正学, 等. 绿肥压青对甘蔗产量及抗旱性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15, 43(9):35-37,41. |
[14] | 毛莲英, 李海碧, 桂意云, 等.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间作猫豆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2):332-340. |
[15] |
肖健, 陈思宇, 孙妍, 等. 甘蔗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对甘蔗植株内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11):3188.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1.11.018 |
[16] | 周灵芝, 黄渝岚, 周佳, 等. 粉垄耕作和间作绿肥还田对甘蔗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23, 36(12):2640-2650. |
[17] |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
[18] | 岳衡, 李闪闪, 段雅欣, 等. 深松耕对宁南山区马铃薯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21, 42(12):998-1008. |
[19] | 麻仲花, 刘吉利, 吴娜, 等. 深旋耕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6):479-491. |
[20] |
刘洪, 韦本辉, 党柯柯, 等. 粉垄耕作对甘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43(3):597-605.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2.03.019 |
[21] | 王飞, 徐茜, 陈志厚, 等. 翻压不同绿肥对植烟土壤细菌类群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11):317-321. |
[22] | Zhang X X, Zhang R J, Gao J S, et al. Thirty-one years of rice-rice-green manure rotations shape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enrich beneficial bacteria.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7, 104:208. |
[23] |
斯林林, 徐静, 曹凯, 等. 绿肥种植对红壤旱地生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23, 35(8):1864-187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096 |
[24] | 李丽娜, 席运官, 陈鄂, 等. 耕作方式与绿肥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 34(4):342-348. |
[25] | 刘欣, 李志英, 刘瑞瑞, 等. 大豆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 广西植物, 2018, 38(10):1363-1370. |
[26] | 丁娜, 林华, 张学洪, 等. 植物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交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土壤通报, 2022, 53(5):1212-1219. |
[27] |
康捷, 章淑艳, 韩韬, 等. 麻山药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 生物技术通报, 2019, 35(9):99-106.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8-1041 |
[28] | 魏宇飞, 覃仁柳, 丁点草, 等. 不同生育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3(1):9-21. |
[29] | 王峰, 陈玉真, 吴志丹, 等. 种植模式和坡位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类群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2, 42(20):8435-8452. |
[30] | 王丽芳, 张德健, 张婷婷. 耕作方式对燕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1(3):57-64. |
[31] | 王金平, 黄荣珍, 朱丽琴, 等. 肥力提升措施对林地红壤生物结皮层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23, 60(1):292-303. |
[32] | Lawson C E, Wu S, Bhattacharjee A S, et al. Metabolic network analysis reveals microbial community interactions in anammox granul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8):15416. |
[33] | 鲜文东, 张潇橦, 李文均. 绿弯菌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微生物学报, 2020, 60(9):1801-1820. |
[34] |
韦本辉, 甘秀芹, 申章佑, 等. 粉垄栽培甘蔗试验增产效果.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1):4544-455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21.024 |
[35] | 曾伟聪, 覃东爽, 韩世健, 等. 粉垄“145”模式在新植蔗上的应用效应及其生理生态基础. 广西植物, 2023, 43(2):357-367. |
[36] |
Kuypers M M M, Marchant H K, Kartal B. The microbial nitrogen-cycling network.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18, 16(5):263-276.
doi: 10.1038/nrmicro.2018.9 pmid: 29398704 |
[37] | 于淼, 郭玲玲, 池景良. 半干旱区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1(4):626-630,697. |
[38] | 吕博, 丁亮, 过聪, 等. 复合微生物肥对棉田土壤养分及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4(4):209-215. |
[39] | 刘辉, 韦璐璐, 朱龙发, 等. 鞘氨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通报, 2023, 50(6):2738-2752. |
[40] | 余高, 赵仕龙, 冯顺梅, 等. 不同施肥对云贵高原黄壤细菌群落及柑橘品质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24, 45(12):7337-7349. |
[41] | 张汴泓, 雷涵, 李日坤, 等. 深耕对烤烟产量产值及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3, 54(8):2195-2206. |
[42] |
Rivett D W, Bell T. Abundance determines the functional role of bacterial phylotypes in complex communities. Nat Microbiol, 2018, 3(7):767-772.
doi: 10.1038/s41564-018-0180-0 pmid: 29915204 |
[1] | 周琦, 张靖, 王振龙, 施志国, 邓超超, 常浩, 柳洋, 周彦芳. 绿肥还田和减量施氮对甘肃河西灌区土壤质量及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4): 188196 |
[2] | 兰秀, 李恒锐, 何洪良, 马仙花, 黄小娟, 李天元, 韦海球, 江清梅, 阮丽霞, 杨海霞, 刘炳继, 汤丹峰. 甘蔗/凉粉草间作对作物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3): 202209 |
[3] | 黄玉新, 张革民, 周珊, 段维兴, 杨翠芳, 高轶静, 张保青. 斑茅割手密复合体与甘蔗杂交后代F1改良效率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3): 2329 |
[4] | 欧克纬, 卢业飞, 农泽梅, 朱鹏锦, 庞新华, 宋奇琦, 吕平. 成熟期蔗叶离区细胞结构特点及PG含量变化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1): 133138 |
[5] | 安东升, 赵宝山, 刘洋, 严程明, 孔冉, 黄文甫, 苏俊波. 甘蔗新品种的光合表型与叶片表征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25, (1): 208213 |
[6] | 杨丽佩, 韩世健, 韦本辉, 李志刚, 黎瑞玲, 朱水芳, 肖纪铭, 李素丽. 有机肥与粉垄互作对甘蔗光合生理性及组织细胞结构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4, (1): 148156 |
[7] | 周慧文, 闫海锋, 丘立杭, 范业赓, 周忠凤, 罗霆, 邓宇驰, 张小秋, 梁永检, 陈荣发, 吴建明. 无人机作业参数对伸长期甘蔗雾滴沉积分布的影响研究[J]. 作物杂志, 2023, (6): 121126 |
[8] | 朱文娟, 任月梅, 杨忠, 郭瑞锋, 张绶, 任广兵. 谷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预测分析[J]. 作物杂志, 2023, (5): 170178 |
[9] | 梁永检, 吴文志, 施泽升, 唐利球, 宋修鹏, 颜梅新, 郭强, 秦昌鲜, 何洪良, 张小秋. 基于无人机RGB遥感的甘蔗株高估测[J]. 作物杂志, 2023, (1): 226232 |
[10] | 苏利荣, 谭裕模, 秦芳, 李琴, 曾成城, 李忠义, 韦彩会, 董文斌, 梁俊, 何铁光. 绿豆/黑豆压青还田下减量施肥对宿根甘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6): 105110 |
[11] | 闫鹏, 董学瑞, 卢霖, 房孟颖, 李毅杰, 王维赞, 董志强. NAA/KT浸种对新植蔗产量、根系发育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4): 99106 |
[12] | 谭秦亮, 程琴, 潘成列, 朱鹏锦, 李佳慧, 宋奇琦, 农泽梅, 周全光, 庞新华, 吕平. 干旱胁迫对甘蔗新品种桂热2号生理指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3): 161167 |
[13] | 程琴, 谭秦亮, 李佳慧, 朱鹏锦, 周全光, 欧克纬, 卢业飞, 吕平, 庞新华. 不同宿根年限甘蔗品种内源激素及酶活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2, (3): 181186 |
[14] | 刘丽敏, 刘红坚, 李傲梅, 何为中. 光温处理对甘蔗试管苗光合自养生根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2): 153157 |
[15] | 罗含敏, 熊发前, 丘立杭, 刘菁, 段维兴, 高轶静, 覃夏燕, 吴建明, 李杨瑞, 刘俊仙. 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在甘蔗分子育种中的应用研究[J]. 作物杂志, 2022, (2): 35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