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3, 第3期: 12–19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3.03.002

• 专题综述 • 上一篇    下一篇

海河平原小麦行距形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李浩然(), 李瑞奇, 李雁鸣()   

  1.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实验室,071000,河北保定
  • 收稿日期:2021-10-25 修回日期:2021-11-08 出版日期:2023-06-15 发布日期:2023-06-16
  • 通讯作者: 李雁鸣,主要从事作物高产优质理论与技术研究,E-mail:liym315@126.com
  • 作者简介:李浩然,主要从事作物高产优质理论与技术研究,E-mail:lihaoran612@126.com
  • 基金资助: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CARS-03)

Review of the Changes of Wheat Row Spacing Forms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in Haihe Plain

Li Haoran(), Li Ruiqi, Li Yanming()   

  1.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Crop Growth Regulation of He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 Received:2021-10-25 Revised:2021-11-08 Online:2023-06-15 Published:2023-06-16

摘要:

海河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冬小麦产区。随着生产发展,70多年来冬小麦行距有很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期,通过简单农机具改革,使当时普遍在30cm以上的大行距有所缩小。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由于适应种植制度变革和增密增产的技术需求,冬小麦种植行距比1960年代前期缩小了1/2左右,但仍存在多种形式。1980年代以后至20世纪末期,冬小麦行距逐渐稳定并规范为平均行距20cm为主的等行距或宽窄行。经过21世纪初期的过渡,从2007年至今,基本以15cm左右的等行距为主流行距。同时依托播种机具改进,对多种行距配置形式的生产效应进行了研究探讨。目前,7.5cm等行距小麦播种机的超窄行距种植技术和小麦立体匀播技术表现出显著的增产作用并逐渐扩大推广,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海河平原, 小麦, 行距, 影响因素

Abstract:

Haihe plain is an important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area of China. With the production development, the row space of winter wheat had greatly changed in the past 70 years. In early 1950’s, the prevailing row spaces as wide as more than 30cm were narrowed through simply reforming sowing implements. Adapting to the technical needs of cropping system reform and increasing density and, therefore, increasing yield, the row spaces of winter wheat reduced by about 1/2 during middle 1960’s to 1970’s than those before the first half of 1960’s, but there still existed many row spacing forms. Since 1980’s until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the row spaces of winter wheat had been gradually stabled and normalized as equal or wide+narrow spaces, with mainly the average of about 20cm. Through several year transition of early 21th century, the current row spacing form has been about equal 15cm since 2007. Meanwhile, the effects of several forms of row spacing on wheat production were also studied depend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seeders. At present, the super-narrow row space sowing technology relying on 7.5cm row space seeder, and the tridimensional uniform sowing technology relying on tridimensional uniform seeder, showed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yield increase and were widely extended, showing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

Key words: Haihe plain, Wheat, Row space, Affecting factors

[1]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业统计资料(1949-2019).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
[2] 李希达. 定县小麦栽培问题. 农业科学通讯, 1951(9):16-18.
[3] 王玉亭, 冉志明. 关于小麦丰产栽培的几个技术问题. 农业科学通讯, 1952(8):29-31.
[4] 河北省农产试验研究委员会. 冀中小麦调查初步总结. 农业科学通讯, 1953(8):518-523.
[5] 河北省农作物研究所小麦研究室. 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措施. 农业科学通讯, 1975(8):14-15.
[6] 李晋声. 冀中南冬小麦高产栽培的几项技术措施. 天津农业科学, 1978(5):5-8.
[7] 李雁鸣, 段玲玲, 崔彦宏, 等. 小麦玉米节水、丰产一体化栽培技术规程:第1部分山前平原区:DB13/T 924.1-2008. 石家庄: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8.
[8] 马峙英, 李雁鸣, 崔彦宏, 等. 小麦玉米节水、丰产一体化栽培技术规程:第2部分黑龙港地区:DB13/T 924.2-2008. 石家庄: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8.
[9] 李雁鸣, 李彦生, 周印富, 等. 小麦玉米节水、丰产一体化栽培技术规程:第3部分冀东平原区:DB13/T 924.3-2008. 石家庄: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8.
[10] 张晋国, 赵金, 侯玲玲. 7.5cm行距机械式小麦播种机的研制. 河北农机, 2014(9):28-29.
[11] 赵广才, 郝德有, 常旭虹, 等. 小麦立体匀播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15(7):184-186.
[12] 张秀茗, 李树元. 小麦间作密植方法介绍. 农业科学通讯, 1955(9):543.
[13] 河北省农村工作队衡水基点小麦工作组. 河北省冀衡机耕农场水脱地小麦大面积丰产经验介绍. 农业科学通讯, 1954(7):557.
[14] 曾道孝. 小麦密植. 生物学通报, 1956(4):7-9.
[15] 曾道孝. 关于小麦密植的研究. 中国农垦, 1959(8):22-28.
[16] 陈能樵. 关于河北省麦田套种问题的调查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 1961(10):22-28.
[17] 季良. 关于冀中南棉麦高产区轮作制度的商榷. 中国农业科学, 1961(11):46-56.
[18] 刘巽浩, 韩湘玲, 赵明斋, 等. 华北平原地区麦田两熟的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 作物学报, 1981, 7(1):63-72.
[19] 王世魁. 河北平原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几个问题. 河北农学报, 1982(增1):88-92.
[20]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一九六五年小麦丰产的科学技术初步总结. 中国农业科学, 1965(10):9-16.
[21] 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千斤小麦的技术总结. 河北农学报, 1965, 4(4):1-6.
[22] 河北省农业科学院. 冬小麦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及理论. 作物学报, 1966, 5(1):41-50.
[23] 河北省农作物研究所. 正定、栾城、藁城三县是怎样种好管好小麦的. 河北农业科技情报, 1972(6):1-5.
[24] 河北省农作物研究所. 关于小麦高产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河北农业科技, 1974(1):34-37.
[25] 河北省磁县永红庄大队党支部, 磁县农林局驻永红庄大队工作组. 小麦高产栽培和防止倒伏的经验. 中国农业科学, 1975(3):51-54.
[26] 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小麦组. 春季不同叶龄追肥浇水对小麦器官建成的影响(初报). 农业科技资料, 1978(3):1-11.
[27] 诸德辉, 李鸿祥, 陈强生, 等. 春季不同叶龄追肥浇水对小麦器官建成的影响. 农业科技资料, 1979(2):1-14.
[28] 中国农林科学院. 小麦增产的几项技术措施. 农业科学通讯, 1973(8):2-6.
[29] 本刊编辑室. 华北地区小麦玉米棉花机械化经验讨论总结. 农业机械学报, 1966, 9(2):100-108.
[30] 李晋生. 黄淮海平原黑龙港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报告——小麦增产稳产配套技术研究. 河北农学报, 1985, 10(4):1-9.
[31] 李晋生, 闫宗彪. 小麦栽培二百题.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101-102.
[32] 河北省小麦生产顾问组, 河北省小麦生产技术指导小组. 冬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33] 张耀泉. 冬小麦夏玉米三省、三高、六配套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1989(5):5.
[34] 黄瑞恒, 李晋生, 赵双进. 冀南低平原省水型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1989(9):6.
[35] 姚振凡, 王瑞卿, 武秀兰, 等. 华北地区冬小麦亩产三百至三百五十公斤栽培技术规程. 天津农业科学, 1992(3):19-21.
[36] 高俊平. 十万亩小麦亩产千斤高产栽培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1997(4):6-7.
[37] 刘俊峰, 崔和瑞, 贲育, 等. 小麦精量播种机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22(4):139-142.
[38] Xu Y Q, Mo X G, Cai Y L, et al. Analysis on groundwater table drawdown by land use and the quest for sustainable water use in the Hebei Plain in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5, 75(1):38-53.
doi: 10.1016/j.agwat.2004.12.002
[39] 李志宏. 冬小麦缩行种植节水高产栽培要点. 河北农业科技, 2003(9):46.
[40] 李志宏, 马俊永, 高林森. 河北省未来农艺节水的途径与关键技术. 华北农学报, 2003, 18(专刊):17-19.
[41] 张胜爱, 郝秀钗, 崔爱珍, 等. 冬小麦不同种植形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2):146-149.
[42] 张全国, 马瑞昆, 贾秀领, 等. 种植密度和样式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2006, 10(2):11-15.
[43] 陈素英, 张喜英, 陈四龙, 等. 种植行距对冬小麦田土壤蒸发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14(3):86-89.
[44] 王志敏, 王璞, 李绪厚, 等. 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 8(5):38-44.
[45] 张春明, 张丽辉.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我省传捷报——我省保持八年的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被打破. 河北日报, 2005-2-25(2).
[46] 张春明, 张丽辉.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显神威——正定示范区创我省小麦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河北日报, 2006-2-16(1).
[47] 郭伟.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再传捷报——我省连续三年打破小麦单产纪录. 河北日报, 2007-2-16(1).
[48] 刘丽平, 胡焕焕, 李瑞奇, 等.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8, 23(2):125-131.
doi: 10.7668/hbnxb.2008.02.029
[49] 胡焕焕, 刘丽平, 李瑞奇, 等.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28(3):490-495.
[50] 孙亚辉, 李瑞奇, 党红凯, 等.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0(3):1-8.
[51] 李雁鸣. 冬小麦节水超高产技术与“三抢双晚”技术的结合应用(下). 河北农民报, 2007-2-27(B3).
[52] 李雁鸣. 播期抓“双晚”,小麦夺高产. 河北科技报, 2007-2-27(4).
[53] 李雁鸣. 如何种好今年的冬小麦. 河北科技报, 2008-2-23(5).
[54] 李雁鸣. 重视麦田整地播种质量. 河北科技报, 2009-2-29(B4).
[55] 李雁鸣. 整地播种,别图省事. 河北农民报, 2009-2-13(B5).
[56] 李雁鸣. 我省小麦生产形势和播种技术建议. 河北科技报, 2010-2-25(5).
[57] 李雁鸣. 重视整地播种质量——种麦提倡“七分种,三分管”. 河北科技报, 2011-2-27(B4).
[58] 李雁鸣, 李瑞奇. 海河平原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13(2):1-6.
[59] 李雁鸣. 河北小麦生产技术//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60]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问答.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61]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全国小麦高产创建技术读本.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62] 于振文. 全国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63] 农业部黄淮海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黄淮海小麦绿色增产模式.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7.
[64] 李雁鸣. 北方冬小麦规模生产.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65] 赵广才, 万富世, 常旭虹, 等. 强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稳定性及其调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5):895-901.
[66] 李新旺, 门明新, 王树涛, 等. 长期施肥对华北平原潮土作物产量及农田养分平衡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09, 18(1):9-16.
[67] 吴旭银, 吴贺平, 李彦生, 等. 冀东晚播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吸收特性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29(5):530-534.
[68] 薛丽华, 张英华, 段俊杰, 等. 调亏灌溉下冬小麦根系分布与耗水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4):693-697.
[69] 毕常锐, 白志英, 杨訸, 等. 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 华北农学报, 2010, 25(5):171-176.
doi: 10.7668/hbnxb.2010.05.035
[70] 王生辰, 侯立敏, 张淑丽, 等. 石家庄市小麦亩产550公斤栽培技术规范.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8):14-15.
[71] 孙明清, 李月华, 张广辉, 等. 冀中南冬小麦“一水千斤”栽培模式理论与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9):7-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60003
[72] 祖士永, 黄琴, 王志敏. 河北地下水超采区优质小麦节水保优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21(2):235-236,239.
[73] 马乐, 吕添, 侯程, 等. 藁优系列强筋麦绿色保优生产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2021(3):17-18.
[74] 张小丽, 张晋国, 柴民杰. 2BXJF-12型小麦播种机的设计及性能测试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34):17235-17236.
[75] 李振丽, 程瑞婷, 李瑞奇, 等. 行距配置和化控对冬小麦茎秆质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33(3):507-513.
[76] 尹宝重, 马燕会, 郭丽果, 等. 冬小麦不同行距配置对麦田温度、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2):82-86.
[77] 李振丽. 行距配置和多效唑化控对冬小麦群体生育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3.
[78] 张胜爱, 郝秀钗, 王志辉, 等. 不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4):194-198.
[79] 赵金, 张晋国, 刘树欣, 等. 2BXM-28小麦密行匀播机的诞生. 河北农机, 2015(3):33-34.
[80] 赵晓坤, 张晋国, 王浩, 等. 7.5cm行距机械式小麦精量播种机的改进设计. 农机化研究, 2015(9):105-108.
[81] 赵金, 郑超, 张晋国, 等. 差速充种沟式小麦单粒排种器优化设计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2020, 51(12):65-74.
[82] 赵金, 张晋国, 粘永康, 等. 圆管锥面缝隙式小麦气吸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2020, 51(增1):34-42.
[83] 秦乐, 王红光, 李东晓, 等. 不同密度下超窄行距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36(5):659-667.
[84] 龙素霞, 赵颖佳, 李芳芳, 等. 缩行种植对冬小麦群个体性状、养分吸收和产量形成能力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0, 35(5):178-184.
doi: 10.7668/hbnxb.20191057
[85] 赵广才. 小麦立体匀播技术,绿色节本高产高效. 农民科技培训, 2016(1):42-44.
[86] 赵广才. 小麦立体匀播技术. 农村新技术, 2018(10):11-13.
[87] 陶志强, 王艳杰, 王德梅, 等. 冬小麦不同茎蘖生产力对立体匀播技术的响应. 作物杂志, 2019(2):110-114.
[88] 赵凯男, 常旭虹, 王德梅, 等. 立体匀播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旗叶光合性能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9(1):103-110.
[89] 赵凯男, 张保军, 王德梅, 等. 提高立体匀播冬小麦光合效能和产量的最佳追氮时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 25(8):1354-1361.
[90] 常旭虹, 王艳杰, 陶志强, 等. 小麦立体匀播栽培技术体系. 作物杂志, 2019(2):168-172.
[1] 李俊志, 常旭虹, 王德梅, 王艳杰, 杨玉双, 赵广才. 施氮水平对不同强筋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3, (3): 148–153
[2] 罗四维, 石秀楠, 贾永红, 张金汕, 王凯, 李丹丹, 王润琪, 董艳雪, 石书兵. 滴灌的毛管间距和滴头间距对匀播冬小麦光合、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3, (3): 230–237
[3] 张海斌, 吴晓华, 于美玲, 王小兵, 叶君, 崔思宇, 李元清, 王占贤, 张宏旭, 薛伟, 李岩, 崔国惠, 赵轩微, 刘娟. 内蒙古区域试验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AMMI模型分析[J]. 作物杂志, 2023, (3): 27–34
[4] 李晶, 李鹏程, 贺永斌, 邢雅玲, 孟凡华, 周谦, 南铭. 16份俄罗斯冬小麦品种资源主要性状多元分析和综合评价[J]. 作物杂志, 2023, (3): 58–65
[5] 高振贤, 曹巧, 单子龙, 傅晓艺, 韩然, 何明琦, 史占良, 郑树松. 倒春寒对323份冬小麦种质资源影响初探[J]. 作物杂志, 2023, (3): 86–93
[6] 马瑞琦, 王德梅, 陶志强, 王艳杰, 杨玉双, 赵广才, 常旭虹. 追氮量对不同筋型小麦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调控效应[J]. 作物杂志, 2023, (2): 131–137
[7] 王玉娇, 常旭虹, 王德梅, 王艳杰, 杨玉双, 石书兵, 赵广才. 播种方式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3, (1): 122–128
[8] 马瑞琦, 王德梅, 陶志强, 王艳杰, 杨玉双, 赵广才, 常旭虹. 施氮量对北部冬麦区种植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3, (1): 163–169
[9] 靳海洋, 张素瑜, 崔静宇, 李向东, 岳俊芹, 张德奇, 杨程, 方保停, 王汉芳, 秦峰. 不同施氮措施对强筋和中强筋小麦品质的调控效应[J]. 作物杂志, 2023, (1): 212–218
[10] 王延训, 田纪春. 国审小麦品种山农20高产稳产、广适性表现及遗传解析[J]. 作物杂志, 2023, (1): 46–51
[11] 阚茗溪, 王艳杰, 于慧玲, 王德梅, 陶志强, 杨玉双, 王玉娇, 高甜甜, 曹祺, 赵广才, 常旭虹. 灌水对节水小麦“衡观35”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光合性能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3, (1): 68–75
[12] 熊又升, 熊汉锋, 郭衍龙, 王海生, 刘威, 严与向, 谢媛园, 周剑雄, 杨立军. 减量施肥模式对稻麦轮作体系中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6): 118–123
[13] 张东霞, 秦安振. 冬小麦-夏玉米作物蒸散量及其水热关系研究[J]. 作物杂志, 2022, (6): 145–151
[14] 惠超, 杨卫君, 邓天池, 陈雨欣, 宋世龙, 张金汕, 石书兵. 生物炭用量对灌区春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6): 201–207
[15] 沈文远, 陈昕钰, 余徐润, 吴云飞, 陈刚, 熊飞. 根际温度胁迫对小麦根系形态及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2, (6): 23–3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