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9, 第3期: 9910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3.016
段斌1,方玲1,何世界1,李慧龙1,彭波2,宋晓华1,胡杨1
Duan Bin1,Fang Ling1,He Shijie1,Li Huilong1,Peng Bo2,Song Xiaohua1,Hu Yang1
摘要:
为了探索温度变化对豫南粳稻播始历期(从播种到始穗所需要的天数)和灌浆成熟期的影响,以生产上引进应用的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2年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探索了播期及基于播期的温度变化对参试品种生育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始历期温度随着播种期推迟而升高,接近水稻生物学最适温度,灌浆成熟期温度随播期推迟显著降低。随着播种期推迟,播始历期缩短,灌浆成熟期延长。利用改进的水稻发育温度效应的非线性模型进行播始历期模拟,参试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温性,感温性宁粳3号>9优418>南粳44>郑稻18>隆优1875。9优418、南粳44、宁粳3号和隆优1875灌浆成熟期长短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郑稻18与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差呈显著正相关。隆优1875灌浆成熟期对低温敏感,21℃以下灌浆成熟期显著延长,郑稻18灌浆速度快,对低温钝感。综合考虑,播始历期和灌浆成熟期受气温影响,为安全起见,将隆优1875播种期安排在5月10日前,郑稻18播种期安排在5月下旬,而宁粳3号、南粳44和9优418,播种期安排在5月15日前后。
[1] | 程式华, 李建 . 现代中国水稻.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7. |
[2] | 邓华凤, 华泽田, 杨飞 , 等. 中国杂交粳稻.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5-6. |
[3] |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 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因子与栽培对策. 中国农学通报, 2005,21(5):206-208. |
[4] | 宋晓华, 刘秋员, 彭波 , 等. 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稻米, 2017,23(6):32-36. |
[5] |
段斌, 宋世枝, 何世界 , 等. 豫南粳稻安全齐穗期和最佳播种期研究. 中国稻米, 2015,21(1):45-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10 |
[6] | 段斌, 方玲, 宋世枝 , 等. 信阳粳稻晚播气候适宜度分析. 中国稻米, 2017,23(2):53-56. |
[7] | 段斌, 宋世枝, 何世界 , 等. 信阳地区粳稻晚播气候资源利用率分析. 中国稻米, 2016,22(6):42-45. |
[8] | 陈温福, 张龙步, 徐正进 , 等. 北粳南引研究的进展与前景.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4,25(2):131-135. |
[9] | 习敏, 吴文革, 陈刚 , 等. 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籼改粳发展潜力分析. 中国稻米, 2018,24(2):70-75. |
[10] | 张长海, 汪向东, 李立中 , 等. 常规粳稻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特征特性研究. 中国稻米, 2017,23(4):190-198. |
[11] |
张洪程, 张军, 龚金龙 , 等. “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 中国农业科学, 2013,46(4):686-70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3.04.004 |
[12] |
龚金龙, 邢志鹏, 胡雅杰 , 等. “籼改粳”的相对优势及生产发展对策. 中国稻米, 2013,19(5):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01 |
[13] | 杨海生 . 江苏水稻安全生育与产量形成的温光生态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 扬州:扬州大学, 2003: 74-76. |
[14] | 李林, 张更生 . 亚优2号高产的温光生态特性及其应用. 中国农业气象, 1993,14(3):9-13. |
[15] | 梁光商 . 水稻生态学.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3: 173-196. |
[16] | 黄冲平, 王爱华, 胡秉民 . 作物生长温度效应的非线性模型及其比较研究. 生物数学学报, 2004,19(4):481-486. |
[17] | 沈国权 . 影响作物发育速度的非线性温度模式. 气象, 1980(6):9-11. |
[18] | 殷新佑 . 水稻发育温度效应的非线性模型及其应用. 作物学报, 1994,20(6):692-700. |
[19] | 高亮之, 金之庆, 黄耀 , 等. 水稻计算机模拟模型及其应用之一水稻钟模型—水稻发育的计算机模型. 中国农业气象, 1989,10(2):3-10. |
[20] | 水稻光温生态研究协作组. 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17-28. |
[21] | 浙江农业大学, 华中农学院, 江苏农学院, 等. 实用水稻栽培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122-130. |
[22] |
张帅, 陶福禄 . 水稻发育期模型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2,31(11):1485-1491.
doi: 10.11820/dlkxjz.2012.11.009 |
[23] | 郑国清 . 浅论对水稻发育期模型的认识. 中国农业气象, 1999,20(2):31-34. |
[24] | 陆魁东, 宁金花, 宋忠华 , 等. 超级晚稻灌浆特性与温光条件的关系. 中国农业气象, 2015,36(6):732-738. |
[25] | 袁继超, 刘从军, 朱庆森 , 等. 播期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2):164-168. |
[26] | 朱庆森, 曹显祖, 骆亦其 . 水稻籽粒灌浆的生长分析. 作物学报, 1988,14(3):182-192. |
[27] | 柯建国, 江海东, 陆建飞 , 等. 水稻不同源库类型品种灌浆特点及源库协调关系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8,21(3):15-20. |
[28] | 高亮之, 李林 . 水稻气象生态.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2: 67-71. |
[29] | 曾凯, 周玉, 宋忠华 . 气候变暖对江南双季稻灌浆期的影响及其观测规范探讨. 气象, 2011,37(4):468-473. |
[30] | 郭萌生, 张红林, 谢勇 , 等. 温度条件对杂交中晚稻结实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08,29(3):304-307. |
[1] | 王永刚,姬铭泽,赵旭涵,于立河,薛盈文. 播期对白燕7号在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3): 106111 |
[2] | 张亚宏,王芙蓉,雷建明,武军艳,范提平,张建学. 播期对山旱地区紫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3): 168171 |
[3] | 杨泽鹏,陈红琳,郭娟,王昌桃,刘定辉. 播期对川中丘陵区油菜倒伏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2): 150155 |
[4] | 景小兰,李志华,董旭. 不同播期对糜子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1): 146151 |
[5] | 任瑞玉,何继红,董孔军,张磊,刘天鹏,杨天育. 四个糜子主栽品种在甘肃会宁的适宜播期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1): 152158 |
[6] | 王乐政,华方静,曹鹏鹏,田艺心,高凤菊. 播期和密度对直立型红小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6): 8388 |
[7] | 吴荣华,庄克章,刘鹏,张春艳. 鲁南地区夏玉米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18, (5): 104109 |
[8] | 安霞,张海军,蒋方山,吕连杰,陈军.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32136 |
[9] | 樊艳丽,董会,卢柏山,史亚兴,高宁,史亚民,徐丽,席胜利,张翠芬,刘焱辉. 播期对不同糯玉米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7983 |
[10] | 王晓飞,徐海军,郭梦桥,肖宇,程薪宇,刘淑霞,关向军,吴耀坤,赵伟华,魏国江. 播期、密度及施肥对寒地油用型紫苏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26130 |
[11] | 张丽丽,赵一洲,李鑫,毛艇,刘研,张战,倪善君,刘福才. 60Co-γ射线辐照对不同粳稻品种后代稻米品质性状变异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3): 5156 |
[12] | 杜志敏,杨宇尘,夏原野,宫彦龙,闫志强,徐海. 收获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1): 147151 |
[13] | 张喜娟,来永才,孟英,张凤鸣,唐傲,董文军,冷春旭,刘猷红,王麒. 种植方式对寒地粳稻生育期、产量和温度利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 (5): 124128 |
[14] | 王先俱,张城,庞秀,陈亚君,丁芬,邵国军,徐正进. 北方染败类型杂交粳稻高产制种机制研究[J]. 作物杂志, 2017, (3): 1924 |
[15] | 程海涛,马兆惠,刘桂林,曹萍,吕文彦. 北方粳稻品种(系)资源淀粉RVA谱特征与品质性状典型相关分析[J]. 作物杂志, 2017, (2): 59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