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9, 第5期: 16617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5.027
王劲松1,董二伟1,焦晓燕1,武爱莲1,白文斌2,王立革1,郭珺1,韩雄1,柳青山2
Wang Jinsong1,Dong Erwei1,Jiao Xiaoyan1,Wu Ailian1,Bai Wenbin2,Wang Lige1,Guo Jun1,Han Xiong1,Liu Qingshan2
摘要:
为了明确高粱新品种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行距及密度对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行距:30、50和60cm,每个行距处理设4个密度:4.5万、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 2。结果表明,行距50cm时,晋糯3号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单穗粒数及产量最高,其次为行距60cm,行距30cm处理最低;相同行距时,密度为13.5万株/hm 2时产量较高,但与密度10.5万株/hm 2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密度为4.5万株/hm 2时晋糯3号单穗粒数是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 2时的1.8~2.0倍,产量为同一行距最高产量的72%~88%,这表明晋糯3号具有较强的群体调节能力。行距50cm结合密度4.5万株/hm 2促进了开花后植物对氮的吸收,开花后植株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是低密度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行距50和60cm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 2时产量较高且没有显著差异,但行距50cm有利于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为此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为行距50cm结合密度10.5万~13.5万株/hm 2。
[1] | 王树丽, 贺明荣, 代兴龙 , 等.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2,23(7):1839-1845. |
[2] |
范亚宁, 李世清, 李生秀 , 等. 种植密度下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14(3):462-471.
doi: 10.11674/zwyf.2008.0308 |
[3] | Farrá I, Faci J M . Comparative response of maize (Zea mays L.) and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to deficit irrigation in a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6,83(1/2):135-143. |
[4] | 山仑, 徐炳成 . 论高粱的抗旱性及在旱区农业中的地位. 中国农业科学, 2009,42(7):2342-2348. |
[5] |
王鑫, 李志强, 谷卫 , 等. 盐胁迫下高粱新生叶片结构和光合特性的系统调控. 作物学报, 2010,36(11):1941-1949.
doi: 10.3724/SP.J.1006.2010.01941 |
[6] | 朱凯, 张飞, 柯福 , 等. 种植密度对适宜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8(1):83-87. |
[7] | 卢峰, 邹剑秋, 朱凯 , 等. 积极应对高粱进口剧增,稳定我国高粱产业发展. 农业经济, 2015(11):124-125. |
[8] | 王聪, 杨克军, 魏金鹏 , 等. 不同肥密因素下酿造高粱产量及品质的表现. 作物杂志, 2016(1):98-104. |
[9] | 王劲松, 杨楠, 董二伟 , 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9(36):253-258. |
[10] | Mousavi S G R, Seghatoleslami M J, Arefi R . Effect of N fertilization and plant density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grain sorghum under climatic conditions of Sistan,Iran. Scientia Agriculturae, 2013,3(1):1-8. |
[11] |
吕丽华, 陶洪斌, 王璞 , 等.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率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8,34(4):718-723.
doi: 10.3724/SP.J.1006.2008.00718 |
[12] | 徐娇, 孟亚利, 睢宁 , 等. 种植密度对转基因棉氮、磷、钾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19(1):174-181. |
[13] | Worland B, Robinson N, Jordan D , et al. Post-anthesis nitrate uptake is critical to yield and grain protein content in sorghum bicolor.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2017,216:118-124. |
[14] | 董二伟, 王劲松, 焦晓燕 , 等. 栽培模式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 华北农学报, 2019,34(1):196-203. |
[15] | 鲁如坤 .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9. |
[16] | 高杰, 李青风, 汪灿 , 等. 不同氮素水平对糯高粱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7(6):126-130. |
[17] |
肖继兵, 刘志, 孔凡信 , 等.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高粱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8,51(22):4264-427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8.22.005 |
[18] | 杨楠, 丁玉川, 焦晓燕 , 等. 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农学学报, 2013,3(7):11-17. |
[19] | 汪由, 王恩杰, 王岩 , 等. 种植密度对高粱食用杂交种辽杂13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辽宁农业科学, 2010(6):24-27. |
[20] | 俄胜哲, 丁宁平, 李利利 , 等. 黄土高原黑垆土施肥的作物累积产量及土壤肥力贡献. 土壤学报, 2019,56(1):195-206. |
[21] | 吴宣毅, 曹红霞, 郝舒雪 , 等. 种植行距与灌水量对西北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8,34(24):81-89. |
[22] | 黄明, 王朝辉, 罗来超 , 等. 垄覆沟播及施肥位置优化对旱地小麦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24(5):1158-1168. |
[23] | 张萌, 孙敏, 高志强 , 等. 旱地麦田休闲期覆盖保水与植株氮素运转及产量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 2016,27(1):117-124. |
[1] | 张艳华,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赵广才. 不同土壤条件下追施锌肥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109113 |
[2] | 任永峰,路战远,赵沛义,高宇,刘广华,栗艳芳. 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及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120124 |
[3] | 梁晓红,张瑞栋,黄敏佳,刘静,曹雄. 覆膜与施氮互作对高粱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135142 |
[4] | 陈丽,张璐鑫,吴枫,李真,龙兴洲,杨玉锐,尹宝重. 河北平原麦玉两熟轮耕模式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143150 |
[5] | 姜丽娜,张雅雯,朱娅林,赵凌霄.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151158 |
[6] | 董智强,王萌萌,李鸿怡,薛晓萍,潘志华,侯英雨,陈辰,李楠,李曼华. WOFOST模型对山东省夏玉米发育期与产量模拟的适用性评价[J]. 作物杂志, 2019, (5): 159165 |
[7] | 赵准,齐军仓,李剑,郭岩,令江瑞,李虎情. 新疆不同刈割期对春性大麦干草产量和青贮品质影响的研究[J]. 作物杂志, 2019, (5): 180185 |
[8] | 马一峰,梁茜,葛均筑,辛德财. 冬小麦济麦22和春小麦津强8号的产量形成差异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5): 192195 |
[9] | 刘兴叶,邢宝龙,吴瑞香,王桂梅,刘飞. 晋北绿豆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及对产量构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6975 |
[10] | 马凡凡,邢素林,甘曼琴,刘佩诗,黄瑜,甘晓玉,马友华.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土壤肥力及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8996 |
[11] | 刘晓亚,张立峰,张继宗,石文宾,张培月. 甘蓝型油菜对华北坝上冷凉环境的适应性[J]. 作物杂志, 2019, (5): 97103 |
[12] | 闫威,李国龙,李智,曹阳,张少英. 施氮量和密度互作对全覆膜旱作甜菜光合特性和块根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4): 100106 |
[13] | 万晓菊,张国强,王克如,谢瑞芝,沈东萍,陈江鲁,刘朝巍,李少昆. 北疆春玉米覆膜、滴灌技术效应研究[J]. 作物杂志, 2019, (4): 107112 |
[14] | 齐德强,赵晶晶,冯乃杰,郑殿峰,梁晓艳. 烯效唑(S3307)和胺鲜酯(DTA-6)对马铃薯叶与块茎糖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4): 148153 |
[15] | 阿不都卡地尔·库尔班,夏东,张巨松,崔建平,郭仁松,林涛. 滴灌频次对化学脱叶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机制的研究[J]. 作物杂志, 2019, (4): 1131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