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9, 第6期: 2026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9.06.004
张婷,逯腊虎,杨斌,袁凯,张伟,史晓芳
Zhang Ting,Lu Lahu,Yang Bin,Yuan Kai,Zhang Wei,Shi Xiaofang
摘要:
为明确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和特点,提高其利用效率,以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5个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对来自黄淮麦区4省(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的263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穗粒数外,4个省的小麦种质在其余各农艺性状上差异极显著。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中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小穗数变异系数最小;4省中,河北小麦株高、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河南小麦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小,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山东小麦穗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山西小麦株高、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可根据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符合目标性状的亲本材料,同时加强种质基因库的更新。
[1] |
茹振钢, 冯素伟, 李淦 .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与实现途径. 中国农业科学, 2015,48(17):3388-339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17.006 |
[2] | 刘丽华, 庞斌双, 刘阳娜 , 等. 2009-2014年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6,36(2):165-171. |
[3] |
武玉国, 吴承来, 秦保平 , 等. 黄淮冬麦区175个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SSR标记与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作物学报, 2012,38(6):1018-1028.
doi: 10.3724/SP.J.1006.2012.01018 |
[4] |
刘路平, 朱传杰, 简俊涛 , 等.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3,33(6):1128-1133.
doi: 10.7606/j.issn.1009-1041.2013.06.010 |
[5] |
何中虎, 夏先春, 陈新民 , 等. 中国小麦育种进展与展望. 作物学报, 2011,37(2):202-215.
doi: 10.3724/SP.J.1006.2011.00202 |
[6] | 李振声 . 我国小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12(2):1-4. |
[7] | 邵千顺, 王斐, 王克雄 , 等. 旱地冬小麦种质资源多样性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2018,46(15):45-48. |
[8] | 王升星, 朱玉磊, 张海萍 , 等. 小麦育种亲本材料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4,34(5):621-627. |
[9] | 傅晓艺, 张士昌, 李孟军 , 等. 18个黄淮海地区推广冬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4,34(1):43-47. |
[10] |
李艳丽, 孙树贵, 武军 , 等. 部分美国及我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2,32(6):1066-1071.
doi: 10.7606/j.issn.1009-1041.2012.06.010 |
[11] | 李鲜花, 刘永华, 刘辉 , 等. 我国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与美国冬小麦品种的遗产多样性比较. 麦类作物学报, 2014,34(6):751-757. |
[12] | 张帅, 庞玉辉, 王征宏 , 等. 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变异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杂志,2018(2):44-51. |
[13] | 雷梦林, 刘霞, 冯瑞云 , 等. 山西省冬小麦地方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1-17.[ 2019-11-19]. . |
[14] | 柴永峰, 李秀绒, 赵智勇 , 等. 国外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农学学报, 2013,3(9):1-8. |
[15] | 王林海, 王晓伟, 詹克慧 , 等.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2008(4):186-191. |
[16] |
任欣欣, 姚占军, 岳艳丽 , 等. 黄淮海麦区四省份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0,25(1):94-98.
doi: 10.7668/hbnxb.2010.01.018 |
[17] | 吴儒刚, 范业泉, 刘鹏 , 等. 华北地区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4,42(7):1956-1962. |
[18] | 蒋永超, 于立河, 薛盈文 , 等. 引进春小麦种质资源与黑龙江省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5,35(10):1378-1385. |
[19] | 姚盟, 张玲丽, 冯毅 , 等.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分析. 种子, 2015,34(9):66-70. |
[20] | 张明响 . 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
[21] | 任雅琴, 徐兴林, 吕金仓 , 等. 黄淮麦区小麦育种方向和策略探讨. 陕西农业科学, 2011,57(5):118-120. |
[22] | 麻珊珊 . 2013年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遗传多样性研究.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
[23] | 潘玉朋, 李立群, 郑锦娟 , 等. 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11,20(4):47-52. |
[1] | 曹廷杰,张玉娥,胡卫国,杨剑,赵虹,王西成,周艳杰,赵群友,李会群. 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品种(系)中3个矮秆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J]. 作物杂志, 2019, (6): 1419 |
[2] | 郭明明,樊继伟,王康君,孙中伟,张广旭,陈凤,李强,李筠,章跃树,赵广才. 潮盐土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系)子粒品质差异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6): 134139 |
[3] | 王艳青,李勇军,李春花,卢文洁,孙道旺,尹桂芳,洪波,王莉花. 藜麦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6): 156161 |
[4] | 王丽娜,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赵广才. 不同土壤条件下追施硼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6): 9498 |
[5] | 李虎,陈传华,刘广林,吴子帅,黄秋要,罗群昌.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桂育9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6): 99103 |
[6] | 黄玉芳,叶优良,赵亚南,岳松华,白红波,汪洋. 施氮量对豫北冬小麦产量及子粒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104108 |
[7] | 张艳华,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赵广才. 不同土壤条件下追施锌肥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109113 |
[8] | 陈丽,张璐鑫,吴枫,李真,龙兴洲,杨玉锐,尹宝重. 河北平原麦玉两熟轮耕模式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143150 |
[9] | 姜丽娜,张雅雯,朱娅林,赵凌霄.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151158 |
[10] | 马一峰,梁茜,葛均筑,辛德财. 冬小麦济麦22和春小麦津强8号的产量形成差异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5): 192195 |
[11] | 刘兴叶,邢宝龙,吴瑞香,王桂梅,刘飞. 晋北绿豆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及对产量构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6975 |
[12] | 李晶,南铭. 俄罗斯和乌克兰引进冬小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农艺性状表现和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5): 914 |
[13] | 高杰,李青风,李晓荣,封广才,彭秋. 贵州省不同年代糯高粱品种(系)农艺性状演变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4): 1723 |
[14] | 王小明,廖政达,何奕响,孙晓波,韦增林,韦喜,苏喜德. 糖料蔗等价配方施肥农艺及品质性状比较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4): 191195 |
[15] | 穆云森,温晓蕾,杨燕萍,刘欣欣,郭娟,崔敬,宋楠,左学丽,车永和. 新疆杂草黑麦基本农艺性状分析[J]. 作物杂志, 2019, (4): 42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