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25, 第1期: 2634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25.01.004
所属专题: 小麦专题
Yan Qunxiang(), Pang Yuhui, Hong Zhuangzhuang, Bi Junge, Wang Chunping(
)
摘要:
为拓宽国内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提供优异亲本材料,以141份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变异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对15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为6.87%~48.18%,其中穗颈长CV最大,总小穗数最小;6个品质性状的CV为2.55%~ 23.90%,其中沉降值的CV最大,淀粉最小;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08~2.09,水分最低,株高最高。聚类分析将141份小麦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各类群间均具有显著优异的性状。对141份种质资源进行特异性分析可知,中国和墨西哥的材料在7个主要育种性状间无显著差异,其他地区材料相对偏高,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种质的穗粒数相对较少,美国材料的千粒重最低,其次为加拿大和欧洲材料,加拿大的材料湿面筋含量最高。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CM98、CM26、CM84、CM99和CM24等18个种质资源的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改良以及新品种选育的优良亲本。
[1] | 马景源. 2022年12月世界农产品供需形势预测简报. 世界农业, 2023, 525(1):133-138. |
[2] | 赵鹏. 引进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评估.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3] |
Reif J C, Zhang P, Dreisigacker S, et al. Wheat genetic diversity trends during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5, 110(5):859-864.
doi: 10.1007/s00122-004-1881-8 pmid: 15690175 |
[4] | 王平. 我国种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23(11):7-16. |
[5] |
Tanksley S D, Mccouch S R. Seed banks and molecular maps:unlocking genetic potential from the wild. Science, 1997, 277:1063-1066.
doi: 10.1126/science.277.5329.1063 pmid: 9262467 |
[6] | 李小军, 徐鑫, 刘伟华, 等. 应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国外种质对我国小麦品种的遗传贡献. 作物学报, 2009, 35(5):778-785. |
[7] |
高艳, 唐建卫, 邹少奎, 等. 小麦周麦22及其衍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22(1):38-49.
doi: 10.13430/j.cnki.jpgr.20200419002 |
[8] | 谢静敏, 侯万伟, 张小娟. 青海省小麦品种基于55K SNP芯片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22, 42(11):1343-1350. |
[9] | 张凡, 刘国涛, 杨春玲. 620份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2022, 54(3):15-21. |
[10] | 许娜丽, 王新华, 马冬花, 等. 251份小麦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9):2404-2416. |
[11] | 李楠楠, 杜晓宇, 韩玉林, 等. 中国四大冬小麦主产区品种农艺性状的综合性分析. 种子, 2021, 40(12):94-101. |
[12] | Dagnaw T, Mulugeta B, Haileselassie T, et al. Phenotypic variability, heritability and associations of agronomic and quality traits in cultivated Ethiopian durum wheat (Triticum turgidum L. ssp. Durum,Desf.). Agronomy, 2022, 12(7):1714. |
[13] | 程西永, 陈平, 许海霞, 等. 不同国家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29(5):803-808. |
[14] | Al-Tabbal J. Variability, heritability, 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correlations and path coefficients of some agronomic characters in glaucous lines from a “Safra Maʼan” wheat landrace population. Philippin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2016, 99(2):142-149. |
[15] | 李红艳, 杨忠慧, 李绍祥, 等. 云南省田麦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3, 54(4):1077-1085. |
[16]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小麦:NY/T 1301-2007.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7 |
[17] | 余桂红, 邢锦城, 马鸿翔, 等. 转SbPIP1基因小麦的农艺性状调查.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32):27-28. |
[18] | 郭莹, 王振平, 吕迎春, 等. 不同麦类种质抗旱性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 麦类作物学报, 2022, 42(10):1208-1219. |
[19] |
Ambati D, Phuke R M, Vani V, et al. Assessment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of coregermplasm in durum wheat using agronomic and grainquality traits. 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20, 48(3):375-382.
doi: 10.1007/s42976-020-00050-z |
[20] | 雷梦林, 刘霞, 李欣, 等. 利用农艺性状研究山西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代表性.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18(20):6853-6872. |
[21] |
倪永静, 姜晓君, 卢祖权, 等. 30份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16-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700380 |
[22] | 蒋云, 张洁, 宣朴, 等. 川辐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改良演化.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 36(5):576-583. |
[23] | 张会芳, 齐红志, 孙岩, 等. 黄淮冬麦区不同来源地新育成小麦品种性状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3):719-731. |
[24] | 王掌军, 刘妍, 王志兰, 等. 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2产量相关性状和抗病性及其QTL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9, 48(8):7-17. |
[25] | 马莹雪, 王鑫, 胡立芹, 等. 引自CIMMYT六倍体小黑麦农艺、品质性状调查及抗病性评价. 山东农业科学, 2016, 48(7):10-17. |
[26] | 张喜平, 宋建荣, 王伟, 等. 23个天选系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2020(8):14-18. |
[27] | 马国江, 马靖福, 张沛沛, 等. 128份抗旱冬小麦新品系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1, 56(3):37-44. |
[28] | 王亚飞, 李世景, 徐萍, 等.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及其聚类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0, 28(3):395-404. |
[29] | 丁明亮, 林丽萍, 李明菊, 等. 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51 (2):255-266. |
[30] | 吴立国, 陶媛, 潘静, 等. 宁夏春小麦品种(品系)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 2023(18):1-4. |
[1] | 江慧, 钟巧芳, 殷富有, 李金璐, 刘丽, 张云, 王波, 蒋聪, 程在全, 张慧, 肖素勤. 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和多组学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5, (2): 18 |
[2] | 田文强, 王泓懿, 聂凌帆, 孙刚刚, 张君, 张强斌, 于姗, 李家豪, 张金汕, 石书兵. 播期和播量对超晚播小麦群体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115122 |
[3] | 张圣昌, 魏玉明, 马丽娜, 杨钊, 刘文瑜, 黄杰, 刘欢, 杨发荣. 种植密度和施肥对饲用型藜麦生长特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128134 |
[4] | 赵富阳, 马波, 胡继芳, 谭可菲, 刘传增, 闫锋, 董扬, 侯晓敏, 李清泉, 韩业辉.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寒地粳稻光周期敏感性评价[J]. 作物杂志, 2025, (2): 135140 |
[5] | 姬景红, 刘双全, 马星竹, 郝小雨, 郑雨, 赵月, 王晓军, 匡恩俊. 控释尿素对寒地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149154 |
[6] | 米东明, 周佐艳, 张晓妍, 范振杰, 孙培杰, 黄潇, 任爱霞, 孙敏, 任永康. 施氮量对黑小麦物质运转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5, (2): 155161 |
[7] | 卢晶, 余波, 江谧, 彭镰心, 任远航, 吴琪. 58份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J]. 作物杂志, 2025, (2): 2028 |
[8] | 赵远玲, 谭巍巍, 刘昭军, 李铁, 李冬梅, 孙铭隆, 高凤梅, 王永斌. 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培育脂肪氧化酶(LOX)活性低的耐储小麦新品系[J]. 作物杂志, 2025, (2): 4046 |
[9] | 常宏兵, 王晨, 何美敬, 曹熙敏, 俞凤芳, 曹晓良, 宋炜, 吕爱枝. 基于SSR标记对69份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2): 4753 |
[10] | 娄鸿耀, 李翰霖, 秦志列, 曲曼古丽·库尔班, 朱明慧, 刘昌文, 张胜全.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恢复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5, (2): 913 |
[11] | 罗健科, 张克厚, 王泽宇, 张平珍, 南铭. 18个燕麦品种(系)在白银市沿黄河灌区的生产性能研究[J]. 作物杂志, 2025, (2): 93100 |
[12] | 刘佩瑶, 冉莉萍, 杨佳庆, 王海博, 熊飞, 余徐润. 小麦穗形态建成和生理特征及外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25, (1): 19 |
[13] | 杨如萍, 贾贞, 韦瑛, 魏野畴, 王立明, 陈光荣, 张国宏, 宋雯雯. 甘肃不同地理来源大豆品种生育期性状与气象因子及农艺性状的关系[J]. 作物杂志, 2025, (1): 123132 |
[14] | 杨丹丹, 韩雪, 孔欣欣, 赵国轩, 苏亚中, 赵鹏飞, 金建猛, 赵国建. 71份冬小麦苗期渗透胁迫抗性鉴定及相关农艺性状指标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1): 243249 |
[15] | 姚陆铭, 袁娟, 马晓红, 王彪. 基于表型性状及SSR标记的扁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25, (1): 35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