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7, 第1期: 11311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7.01.021
郭建华,于崧,于立河,郭伟,薛盈文,金珊珊,梁海芸,段君君
Guo Jianhua,Yu Song,Yu Lihe,Guo Wei,Xue Yingwen,Jin Shanshan,Liang Haiyun,Duan Junjun
摘要:
为探讨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小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采用裂区设计,在平播、65cm垄作、110cm垄作方式下,研究9、13、17、21、25万株/hm 2密度对小豆子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均在9万株/hm 2时最高,110和65cm垄作主茎荚数随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相同种植方式下,不同密度处理对小豆百粒重的影响较之对其他性状(分枝数除外)稍小,不同种植方式随密度增加小豆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小豆荚和子粒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进程呈上升趋势。平播和65cm垄作在17万株/hm 2时小豆产量最高,分别为1 387.67和1 723.53kg/hm 2;110cm垄作条件下,21万株/hm 2时小豆产量最高,为1 901.07kg/hm 2;故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110cm垄作,密度21万株/hm 2为小豆适宜种植模式。
[1] | 蒋陵秋, 金文林 . 小豆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Ⅷ 小豆短日处理的效应.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1,6(1):22-27. |
[2] | 杨方人, 赵九洲 . 大豆“三垄”法高产技术分析–垄作深松及分层施肥的增产效应.中国农业科学, 1995(6):46-51. |
[3] | 韩利萍, 孙磊, 田静儇 , 等. 养分调控与栽培模式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大豆科学, 2016(4):593-598. |
[4] | 周勋波, 王晶英, 杨方人 , 等. 大豆“暗垄密”栽培技术的高产效应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0(6):11-13. |
[5] | 林浩, 刘丽君, 吴俊江 , 等.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09,28(3):456-460. |
[6] | 李瑞平 . 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群体结构及生理指标的研究. 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 2009. |
[7] | 杜长玉, 胡兴国, 何忠仁 , 等. 不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2):35-36. |
[8] | 刘忠堂 .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大豆科学, 2002,21(2):117-122. |
[9] | 张敬涛, 王成, 王谦玉 , 等.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2,18(5):8-10. |
[10] | 刘玉平, 李瑞平, 李志刚 , 等. 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0,29(5):796-799,803. |
[11] | 刘振兴, 周桂梅, 陈健 . 小豆玉米间作行比与密度研究.耕作与栽培, 2012(1):27-28. |
[12] | 焦浩, 纪永民, 张存岭 , 等.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作物杂志, 2008(5):50-53. |
[13] | 金剑, 刘晓冰, 王光华 , 等. 不同密度大豆生殖生长期群体冠层结构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3,19(2):124-128. |
[14] | 元明浩 . 不同密度对吉密豆1号大豆株型、群体生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
[15] | 张正翼 . 不同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套作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08. |
[16] | 李瑞平, 李志刚, 马日亮 , 等. 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群体生理研究. 大豆科学, 2009,28(1):81-84. |
[17] | 张晓艳, 杜吉到, 郑殿峰 , 等. 密度对大豆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1,30(1):96-100. |
[18] |
徐婷, 雍太文, 刘文钰 , 等.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36(5):593-601.
doi: 10.7505/j.issn.1007-9084.2014.05.006 |
[19] | 张永强, 张娜, 唐江华 , 等. 密度对北疆复播大豆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4,37(1):7-11. |
[20] | 姜举娟 . 大豆断根摘芯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增产原因的研究.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0. |
[21] | 毕远林 . 大豆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研究. 大豆科学, 1999,18(4):332-335. |
[1] | 赵 鑫 陈少锋 王 慧 刘三才 杨修仕 张宝林. 晋北地区不同苦荞品种产量和品质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5): 2732 |
[2] | 张翔宇 李 海 梁海燕 张 知 宋晓强 郑敏娜. 不同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黍子#br# 生长特性及子实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9196 |
[3] | 吴荣华 庄克章 刘 鹏 张春艳. 鲁南地区夏玉米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18, (5): 104109 |
[4] | 宿飞飞 张静华 李 勇 刘尚武 刘振宇 王绍鹏 万书明 陈 曦 高云飞 胡林双 吕典秋. 不同灌溉方式对两个马铃薯品种#br# 生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97103 |
[5] | 张瑞栋 曹 雄 岳忠孝 梁晓红 刘 静 黄敏佳. 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10115 |
[6] | 安 霞 张海军 蒋方山 吕连杰 陈 军.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32136 |
[7] | 隋阳辉, 高继平 刘彩虹, 徐正进 王延波 赵海岩. 东北冷凉地区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br# 光合、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37143 |
[8] | 高文俊 杨国义 高新中 玉 柱 许庆方 原向阳 孙耀武. 氮磷钾肥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44149 |
[9] | 王小林 纪晓玲 张盼盼 张 雄 张 静. 黄土高原旱地谷子品种地上器官#br# 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形成相关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5): 150155 |
[10] | 陆梅,孙敏,任爱霞,雷妙妙,薛玲珠,高志强. 喷施叶面肥对旱地小麦生长的影响及与产量的关系[J]. 作物杂志, 2018, (4): 121125 |
[11] | 王晓飞,徐海军,郭梦桥,肖宇,程薪宇,刘淑霞,关向军,吴耀坤,赵伟华,魏国江. 播期、密度及施肥对寒地油用型紫苏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26130 |
[12] | 高杰,李青风,彭秋,焦晓燕,王劲松. 不同养分配比对糯高粱物质生产及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38142 |
[13] | 商娜,杨中旭,李秋芝,尹会会,王士红,李海涛,李彤,张晗. 鲁西地区常规棉聊棉6号留叶枝栽培的适宜密度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4): 143148 |
[14] | 温辉芹,程天灵,裴自友,李雪,张立生,朱玫. 山西省近年审定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4): 3236 |
[15] | 魏萌涵, 解慧芳, 邢璐, 宋慧, 王淑君, 王素英, 刘海萍, 付楠, 刘金荣. 华北地区谷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4): 42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