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8, 第3期: 10811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3.017
张春明,赵雪英,闫虎斌,朱慧珺,张泽燕,张耀文
Zhang Chunming,Zhao Xueying,Yan Hubin,Zhu Huijun,Zhang Zeyan,Zhang Yaowen
摘要:
以晋绿豆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和密度对旱地绿豆各生育期植株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豆整个生育期,随着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均增加,蒸腾速率(Tr)降低。与膜上穴播与露地条播相比,膜侧穴播SPAD值分别高4.15%、9.40%,LAI高13.1%、24.5%,净光合速率(Pn)高10.15%、9.93%,蒸腾速率(Tr)高7.5%、11.2%,分枝期到始熟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高3.98%、4.73%。与露地条播相比,覆膜能够明显提高绿豆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随密度增加,绿豆单株荚数与产量提高明显,膜侧穴播和膜上穴播产量分别提高24.2%、19.9%。其中膜侧穴播(密度16.50万株/hm 2)
[1] |
王丽侠, 程须珍, 王素华 . 绿豆种质资源、育种及遗传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09,42(5):1519-152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09.05.003 |
[2] | 刘慧 . 我国绿豆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 农业展望, 2012(6):36-39. |
[3] | 贾志宽, 任小龙, 丁瑞霞 , 等. 旱作农田根域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
[4] |
降云峰, 马宏斌, 刘永忠 , 等.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现状与进展. 山西农业科学, 2012,40(7):800-803.
doi: 10.3969/j.issn.1002-2481.2012.07.28 |
[5] |
张盼盼, 陈凌, 王君杰 , 等. 覆膜方式对旱地糜子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32(6):149-153.
doi: 10.7606/j.issn.1000-7601.2014.06.025 |
[6] | 纪晓玲, 岳鹏鹏, 张静 . 不同覆盖方式对绿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2011(3):168-170. |
[7] |
徐宗贵, 孙磊, 王浩 , 等. 种植密度对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7,50(13):2463-247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7.13.006 |
[8] | 王创云, 邓妍, 赵丽 , 等.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1(30):62-67. |
[9] | 王立明, 陈光荣, 张国宏 , 等. 黄土塬区旱作大豆覆膜保水技术效果研究. 作物杂志, 2011(6):95-98. |
[10] |
包开花, 蒙美莲, 陈有君 , 等. 覆膜方式和保水剂对旱作马铃薯土壤水热效应及出苗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5(4):102-108.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5.04.023 |
[11] |
姜净卫, 董宝娣, 司福艳 , 等. 地膜覆盖对杂交谷子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32(6):154-158,194.
doi: 10.7606/j.issn.1000-7601.2014.06.026 |
[12] | 苏旺, 屈洋, 冯佰利 , 等. 沟垄覆膜集水模式提高糜子光合作用和产量. 农业工程学报, 2014,30(13):137-145. |
[13] | 梁杰, 尹智超, 王英杰 , 等. 不同密度和施肥条件对绿豆产量的影响. 园艺与种苗, 2011(6):81-83. |
[14] | 孔庆全, 赵存虎, 贺小勇 , 等. 绿豆地膜覆盖栽培密度研究.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3(4):33-34,40. |
[15] | 陈振武, 孙桂华, 赵阳 . 不同氮磷配比量及密度对春播绿豆产量的影响. 辽宁农业科学, 2004(6):13-16. |
[16] | 程须珍 . 绿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
[17] | 张春明, 赵雪英, 闫虎斌 , 等. 间作栽培模式下不同小豆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 作物杂志, 2016(6):67-72. |
[18] |
麻雪艳, 周广胜 . 春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生态学报, 2013,33(8):2596-2603.
doi: 10.5846/stxb201206040808 |
[19] | 宋世佳, 任晓利, 魏志敏 , 等. 覆膜对夏播谷子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机制及其相关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6,31(s1):25-30. |
[20] | 桑丹丹, 高聚林, 王志刚 , 等. 不同覆膜方式下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叶片衰老特性研究. 玉米科学, 2009,17(5):77-81. |
[21] | 高小丽, 孙健敏, 高金锋 , 等. 不同基因型绿豆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9):2873-2880. |
[22] |
赵雪英, 卢成达, 张泽燕 , 等. 绿豆覆膜栽培效应研究. 农学学报, 2014,4(12):1-3,47.
doi: 10.3969/j.issn.1007-7774.2014.12.001 |
[23] |
孙梦媛, 刘景辉, 杨彦明 . 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栽培方式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 . 2016,(5):101-105.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6.05.017 |
[24] |
高玉红, 牛俊义, 徐锐 , 等.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叶片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2,21(5):178-184.
doi: 10.11686/cyxb20120522 |
[25] | 陈剑, 葛维德 . 高密度种植对不同绿豆株型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3(6):104-109. |
[26] | 王桂梅, 冯高, 邢宝龙 , 等. 西北区绿豆抗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13,19(s1):28-29. |
[1] | 赵 鑫 陈少锋 王 慧 刘三才 杨修仕 张宝林. 晋北地区不同苦荞品种产量和品质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5): 2732 |
[2] | 张翔宇 李 海 梁海燕 张 知 宋晓强 郑敏娜. 不同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黍子#br# 生长特性及子实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9196 |
[3] | 吴荣华 庄克章 刘 鹏 张春艳. 鲁南地区夏玉米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18, (5): 104109 |
[4] | 宿飞飞 张静华 李 勇 刘尚武 刘振宇 王绍鹏 万书明 陈 曦 高云飞 胡林双 吕典秋. 不同灌溉方式对两个马铃薯品种#br# 生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97103 |
[5] | 张瑞栋 曹 雄 岳忠孝 梁晓红 刘 静 黄敏佳. 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10115 |
[6] | 安 霞 张海军 蒋方山 吕连杰 陈 军.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32136 |
[7] | 高文俊 杨国义 高新中 玉 柱 许庆方 原向阳 孙耀武. 氮磷钾肥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44149 |
[8] | 王小林 纪晓玲 张盼盼 张 雄 张 静. 黄土高原旱地谷子品种地上器官#br# 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形成相关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5): 150155 |
[9] | 陆梅,孙敏,任爱霞,雷妙妙,薛玲珠,高志强. 喷施叶面肥对旱地小麦生长的影响及与产量的关系[J]. 作物杂志, 2018, (4): 121125 |
[10] | 王晓飞,徐海军,郭梦桥,肖宇,程薪宇,刘淑霞,关向军,吴耀坤,赵伟华,魏国江. 播期、密度及施肥对寒地油用型紫苏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26130 |
[11] | 高杰,李青风,彭秋,焦晓燕,王劲松. 不同养分配比对糯高粱物质生产及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138142 |
[12] | 商娜,杨中旭,李秋芝,尹会会,王士红,李海涛,李彤,张晗. 鲁西地区常规棉聊棉6号留叶枝栽培的适宜密度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4): 143148 |
[13] | 温辉芹,程天灵,裴自友,李雪,张立生,朱玫. 山西省近年审定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4): 3236 |
[14] | 魏萌涵, 解慧芳, 邢璐, 宋慧, 王淑君, 王素英, 刘海萍, 付楠, 刘金荣. 华北地区谷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4): 4247 |
[15] | 章星传, 黄文轩,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与农艺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4): 69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