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2018, 第6期: 96102 doi: 10.16035/j.issn.1001-7283.2018.06.015
龙素霞2,李芳芳1,石书亚1,赵颖佳1,肖凯1
Long Suxia2,Li Fangfang1,Shi Shuya1,Zhao Yingjia1,Xiao Kai1
摘要: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与磷、钾配施对小麦植株氮磷钾含量、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135kg N/hm 2)、中氮(225kg N/hm 2)和高氮(315kg N/hm 2)与2个磷钾用量(P2O5-K2O,90-120、135-180kg/hm 2)处理组合中,各处理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干重、氮钾含量、氮钾累积量随供氮水平提高而增高;等氮条件下,增施磷钾使植株含氮量降低,植株氮、磷和钾累积量随磷钾用量增加而增多。各施肥处理生育期间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波动性变化,表现为起身期较冬前降低,起身至开花期不断增高,开花期至灌浆期明显下降,灌浆期至成熟期有所回升的特征。随生育进程,各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不断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V”字形变化,在开花期达到谷底。高氮水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速效磷、钾含量低于低氮处理;等氮水平下增施磷、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磷、钾含量提高。单位面积穗数随供氮增多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以中氮处理最高;产量表现与穗数相似,但中、高氮处理差异较小。等氮水平下,增施磷钾可明显改善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随供氮增多,单位氮素生产子粒能力降低,氮肥利用率下降;单位磷、钾素生产子粒能力随氮素用量增多呈低—高—低变化。研究表明,中氮(225kg N/hm 2)配施磷钾(P2O5-K2O,90-120kg/hm 2或135-180kg/hm 2)有利于调节生育期间土壤养分供应,改善植株养分吸收、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能力。
[1] | 刘建玲, 贾可, 廖文华 , 等. 太行山山麓平原30年间土壤养分与供肥能力变化. 土壤学报, 2015,52(6):1325-1335. |
[2] | 马文奇, 张福锁, 张卫锋 . 关乎我国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化肥产业. 资源科学, 2005,27(3):33-40. |
[3] | 张士贤 . 中国土地资源保护与平衡施肥技术对策.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1-10. |
[4] |
李秋梅, 陈新平, 张福锁 , 等.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磷钾平衡的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8(2):152-156.
doi: 10.3321/j.issn:1008-505X.2002.02.004 |
[5] | 刘善江, 张成军 . 京郊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磷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1998(13):39-42. |
[6] | 曾宪坤 . 中国化肥工业的现状和展望. 土壤学报, 1995,32(2):117-125. |
[7] |
李云, 张宁, 邢文英 , 等. 一年两熟地区小麦的磷肥累积利用率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2(4):26-29.
doi: 10.11838/sfsc.20020407 |
[8] |
Richter J, Roelcke M . The N-cycle as determined by intensive agriculture: examples from central Europe and China.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 2000,57(1):33-46.
doi: 10.1023/A:1009802225307 |
[9] |
黄国勤, 王兴祥, 钱海燕 , 等.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生态环境, 2004,13(4):656-660.
doi: 10.3969/j.issn.1674-5906.2004.04.055 |
[10] | 韩燕来, 刘征 . 超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的研究. 作物学报, 1998,24(6):908-915. |
[11] | 赵俊晔, 于振文, 李延奇 , 等. 施氮量对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06,26(1):98-103. |
[12] |
吴国梁, 崔秀珍 . 高产小麦氮磷钾营养机理和需肥规律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0,16(2):8-11.
doi: 10.3969/j.issn.1000-6850.2000.02.003 |
[13] |
李丙申, 丁春国 . 小麦高产经济施肥技术指标和参数. 华北农学报, 1992,7(4):68-72.
doi: 10.3321/j.issn:1000-7091.1992.04.013 |
[14] |
王振华, 张喜英, 陈素英 , 等. 分层施肥及供水对冬小麦生理特性、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8,23(6):176-180.
doi: 10.7668/hbnxb.2008.06.041 |
[15] | 姜孟辉, 张拴庄, 薛世川 , 等. 肥料合理调配对土壤养分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8,23(增刊):286-289. |
[16] |
王艳群, 彭正萍, 薛世川 , 等. 过量施肥对设施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24(增刊):81-84.
doi: 10.3321/j.issn:1672-2043.2005.z1.020 |
[17] |
朱建华, 李俊良, 李晓林 , 等. 几种复合肥施用对蔬菜保护地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2,21(1):5-8.
doi: 10.3321/j.issn:1672-2043.2002.01.002 |
[18] | 陈倩, 穆环珍, 黄衍初 . 木质素复合肥的研制及其对肥料氮磷有效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22(1):41-43. |
[19] | 吕耀 . 苏南太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科学动态, 1998(2):1-4. |
[20] | 熊明彪, 罗茂盛, 田应兵 , 等. 小麦生长期土壤养分与根系活力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土壤肥料, 2005(3):8-11. |
[21] | 熊明彪, 胡恒, 田应兵 , 等. 小麦生长期土壤养分与根系活力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土壤通报, 2005(5):700-703. |
[22] | 张向前, 曹承富, 陈欢 , 等. 长期定位施肥对砂姜黑土小麦根系性状和根冠比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7,37(3):382-389. |
[1] | 段君君,刘青峰,任春元,于崧,于立河,郭伟,薛盈文,梁海芸. 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芸豆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6): 110115 |
[2] | 蔡东芳,王建平,张书芬,何俊平,曹金华,文雁成,赵磊,王东国,朱家成. 河南省不同轮作区双低杂交油菜氮磷钾肥的效应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6): 130137 |
[3] | 崔艳妮,詹俊辉,闫鹏起,可文静,宋宁垣,张中南,王留行,黄岩,张静,赵全志. 氮肥不同施用比例对豫南稻区杂交籼稻子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6): 103109 |
[4] | 王乐政,华方静,曹鹏鹏,田艺心,高凤菊. 播期和密度对直立型红小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6): 8388 |
[5] | 吕伟,文飞,韩俊梅,王若鹏,任果香,刘文萍,乐美旺,孙建. 昆虫授粉对芝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6): 124129 |
[6] | 赵金星,周伟,战英策,历永杰,高洪波,何松榆,张玉先,张明聪. 土壤改良剂对盐化草甸土物理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6): 138143 |
[7] | 时丽冉,白丽荣,吕亚慈,赵明辉,赵凤梧,李会敏. 小麦杂交品种衡9966苗期耐盐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6): 149153 |
[8] | 吕亮杰,陈希勇,张业伦,刘茜,王莉梅,马乐,李辉. 小麦GASA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6): 5867 |
[9] | 赵鑫,陈少锋,王慧,刘三才,杨修仕,张宝林. 晋北地区不同苦荞品种产量和品质研究[J]. 作物杂志, 2018, (5): 2732 |
[10] | 王汉霞,单福华,田立平,马巧云,赵昌平,张风廷. 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区试品种(系)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 (5): 4044 |
[11] | 张翔宇,李海,梁海燕,张知,宋晓强,郑敏娜. 不同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黍子生长特性及子实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9196 |
[12] | 吴荣华,庄克章,刘鹏,张春艳. 鲁南地区夏玉米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J]. 作物杂志, 2018, (5): 104109 |
[13] | 宿飞飞,张静华,李勇,刘尚武,刘振宇,王绍鹏,万书明,陈曦,高云飞,胡林双,吕典秋. 不同灌溉方式对两个马铃薯品种生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97103 |
[14] | 张瑞栋,曹雄,岳忠孝,梁晓红,刘静,黄敏佳. 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10115 |
[15] | 安霞,张海军,蒋方山,吕连杰,陈军.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8, (5): 132136 |
|